浅析《论语》中的隐士形象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ter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论语》中记载了包括微生亩、晨门、荷蒉者、接舆、长沮、桀溺、荷蓧丈人、伯夷、叔齐及柳下惠等隐士的言行,这些文字勾画了春秋时期隐士群体的形象。尽管寥寥数笔,但隐士们的形象显得极为生动。他们有的狂傲潇洒,有的温和善良,有的倔强固执。他们注重精神内涵,追求最本真纯善的内心生活,不在乎外在的物质。他们或因为本性乐隐而回归山林,或因为厌恶俗世而隐居避世。无论隐士们由于何种原因做了归隐的选择,都表明了他们在乱世之中独善其身、保持自身清醒高洁的决心,这一点对在物欲横流的现实世界中追名逐利的现代人来说有极大的教育意义。本文以微生亩、接舆等人为例,对《论语》中隐士的形象进行分析。
  关键词:《论语》 隐士 形象
  《论语》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比较集中刻画隐士形象的作品,其中主要记载了十位隐士的言行故事。他们有的与孔子是同时代的人,与孔子有过直接或间接的接触,如微生亩、晨门、荷蒉者、接舆、长沮、桀溺、荷蓧丈人;有的則是前代历史中的人物,如伯夷、叔齐、柳下惠。他们有才有德,但拒不出仕,背后自有原因。隐士们大多清高孤傲,个性鲜明,构成了春秋时期的隐士群像。
  一、隐士的个性特点
  隐士们受个人经历、所处阶层、脾气性格等原因影响,个体之间性格迥异,下面将针对隐士们的个性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微生亩:恃长倨傲,话语尖刻
  微生亩是《论语·宪问》第十四篇中提到的隐士。他质问孔子:“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a微生亩称呼孔子为丘,很明显,这对于名扬天下的孔夫子来说不够尊重。可见微生亩要么年长于孔子,要么地位高于孔子。而微生亩只是一名隐士,孔子却在周游列国时闻名诸国,可见第二种说法不能成立。微生亩说孔子这样忙碌就是为了展示自己的口才,使得孔子十分气愤。孔子回答他:“非敢为佞也,疾固也。”这两位的对话不像是友人之间的闲谈,倒颇有争辩之意。微生亩对于孔子周游列国的做法深感不解和鄙夷,他不明白孔子的赤子之心,同时也看不上孔子积极入世的做法。在他看来,世道已然如此,又何必碌碌为之,倒显得追名逐利一般,不如隐居避世,做逍遥自在的散人,不必关心太多。微生亩话语很是尖刻,不然也不会惹得孔子反唇相讥。他们一个站在儒家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一个站在道家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二者在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上达不到统一,因此分歧较大。“道不同,不相为谋”,孔子与微生亩就是“道不同”的两个人,看待问题的方式方法相异。因此,微生亩对和自己观点不合的孔子态度不够友善,这是他话语尖刻的原因。
  (二)接舆:狂傲清醒,善意劝讽
  接舆是一位对政治悲观失望的避世者,史学家们更倾向于接舆确有其人,是真实存在的与孔子同时代的隐士。接舆狂傲,从他的言行就可看出。“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他追上孔子的车,不顾周遭眼光敢直接以歌劝谏孔子,足以表明他对外界看法的满不在乎。“接舆出格的言行是他避世免祸的特殊手段,他有意以特立独行的荒诞言行表明他对污浊现实的游离与抗拒。”他清醒地认识到社会大环境一定会让他对政治避无可避,于是选择佯狂避世。他虽然狂傲,却十分善良。“凤兮凤兮”是接舆对孔子的称呼,可见接舆对孔子的评价很高,称他为末世之凤,他认为孔子这样一位圣人去和那些庸俗的从政者交流简直是浪费时间。他不忍见孔子固执,路过孔子车前,不叫孔子下车私语,不当街大骂固执的孔子(例如微生亩),而是以歌劝谏,可见他的狂傲和明智。孔子下车想要和他好好谈谈,他却躲开了,这不是因为他看不起孔子,而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已经避世了,对于政事就不想再参与,劝谏孔子已经是他因为善良做出的最大让步了。
  (三)柳下惠:直道事人,降志辱身
  人们通常用柳下惠“坐怀不乱”来说男子作风正派,这也证明了柳下惠正人君子的形象。此外,柳下惠还一直是君子们效仿的榜样。柳下惠任职时多次被罢官,有人对他说:“子未可以去乎?”他说:“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在他眼里,一个人只要做好工作就可以了,又何必在意在哪儿工作呢?与伯夷、叔齐的倔强、刚烈不同,柳下惠没办法放弃心中道义,毅然决然地弃天下于不顾,所以面对官场上的黑暗污浊,他选择另一种方式的“同流合污”,即留在官场。但他心中自有一杆秤,来衡量他的所作所为是否合乎道义,所以他多次因为自己的正直而被罢官。孔子说:“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又说:“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可见,孔子对柳下惠是高度赞赏的。
  二、隐士的共同特点
  隐士们从官场上归来,带了一身的伤痛和满腔的愤怒,开启了自己的隐逸生涯。他们知晓世间之事,也可以说是深谙人情世故,如晨门、荷蒉者。他们能清楚地认识到孔子的做法未免过于“愚笨”,但他们对孔子是赞赏的,因为只有勇敢的人才会这样做。他们认可孔子,但并不支持他,因为他们对政治失望,对社会失望。如微生亩,他的言辞如此激烈,话语如此尖刻,就是因为他愤世嫉俗,耻于政务。孔子能与之交的人必然是贤德高尚的人,孔子愿意和微生亩坐下交谈,也说明微生亩得到了孔子的认可。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拒不出仕,甚至对孔子的积极入世表示厌恶,正是说明了政治对他来说并不是一件值得欢喜的事。此外,长沮、桀溺也同微生亩有同样的看法,从他们对孔子的态度就可看出。这些隐士通达明事,避世绝俗,有着理想主义色彩。他们能做到众人皆醉我独醒,也是难得的高士了。
  三、隐士归隐的原因
  隐士们选择放弃仕途归隐田园,自然是有各种各样的原因的。他们有的是因为心向自然,有的是因为对官场失望,有的则是为了追求心中道义。
  (一)本性乐隐,追求淡泊
  诸葛亮曾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有的隐士发自内心地对山水和田园风光有无限的热爱,不愿意为名利奔波,只想快快乐乐安度此生。在笔者看来,晨门、荷蒉者和荷蓧丈人便是这类隐士。他们心里没有那么多的愤怒和抱怨,更多的是表现出心平气和的样子来。晨门是知其不可为而不为的人,他对自己有明确的认知,只做一个看守城门的小吏就够了,不想再过多涉足政治。荷蒉者和荷蓧丈人则完全放弃了入仕的机会,一心只想过好自己的生活。他们本性追求这样隐逸安宁的生活,不愿被世俗所累,这是他们这类隐士归隐的原因。   (二)官场污浊,耻于涉足
  当然,有一些隐士选择归隐是因为仕途不顺,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比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论语》中言辞激烈的微生亩、长沮、桀溺,以及狂傲的接舆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选择归隐。微生亩不能理解孔子为天下奔走的做法,一方面或许是因为他在仕途上遇过挫折,从而对政治深恶痛绝,并丧失了信心;另一方面是因为他的性格愤世嫉俗,对于无道之世一丝不容,所以他的立场就是坚决不涉足官场。对于他们来说,天下无道,那就索性与天下断得彻底。
  (三)坚持操守,不甘妥协
  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山仍不改其志,最终求仁得仁。他们不是因为心向山野而归隐,也不是因为遭受排挤而归隐,他们展现的是气节操守,求的是仁义。柳下惠也是如此,他虽降志辱身,但仍“言中伦,行中虑”,坚持直道事人。他也是不甘妥协的,即便被贬三次依然无所畏惧,发出“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的感慨。为了自己心中的正义而选择避世隐居,这是真正的君子。
  四、结语
  《论语》是中国文学史上比较早的一部将隐士作为整体进行形象塑造的作品,刻画了春秋时期的隐士群像。《论语》构建出的流光溢彩的隐士世界彰显了早期儒家对隐士的情感态度,对后来的隐逸文学的继续发展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隐士们形象各异,各具特点,同时他们之间也有相同的地方,如洞明世事,愤世嫉俗;高洁傲岸,安贫乐道;智慧超群,坚守节操。他们有学识,有智慧,讲仁义,不趋炎附势,他们的高尚品格值得后人学习。
  为了保持内心的纯净,他们选择隐居山林之中;为了坚持心中的操守,他们决然放弃锦衣玉食。他们在物质上或许相对清贫,但在精神上却十分富足,这对浮躁的现代人来说有一定的教育意義。面对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形势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现代人越来越缺少对自我的深入认知,都在为追求功名利禄而奔走,丢失了心中最本质、最纯真的信仰。隐士精神正与之相反,教育人们应当遵从内心,坚守节操底线,做正直的人。因此,分析隐士们的形象,探求隐士精神,对当代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a 杨伯峻:《论语译注(第2版)》,中华书局2017年版,第221页。(文中所引《论语》语录均出自该书,后文不再注出)
  参考文献:
  [1] 伏蒙蒙,曹辛华.楚狂接舆身世、行迹斠考[J].江淮论坛,2016(5).
  [2] 孟庆茹.凤兮凤兮何去来——从《论语》看孔子的仕隐情结[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作 者: 王静茹,北华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编 辑:赵斌 E-mail:[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摘 要:康熙年间,一批文人因编校《全唐诗》而聚集在扬州诗局。他们交游唱和、书信赠答、宴饮雅集,诗局也因承载着这样的文学活动而具有了文学空间的意义,代表着一段文学史。诗局编修们留下的文学作品记录了他们的行踪事迹,暗含着他们的生命情感,从中可窥见康熙年间的文坛情况。因此,扬州诗局的文学活动值得我们重视。  关键词:扬州诗局 文学活动 文学空间 曹寅  康熙四十四年(1705)三月十九日,帝命曹寅校刊《
期刊
摘 要:孙琮《山晓阁选古文全集》和林云铭《古文析义》皆为康熙年间古文评点本,其中收录柳宗元散文较多,从中可窥见两种选本选文标准和评析特点之异同:隐士孙琮作为明清易代的文人,希望恢复古文正统,侧重从文章学角度选文,重在评析文章之艺术特点,倡导反雅还醇之文风;儒者林云铭则站在维护儒家道统的立场上,重在选取忠孝节义及关乎时务之文章,揭示文章之道统思想。  关键词:《山晓阁选古文全集》 《古文析义》 柳宗
期刊
摘 要:《红楼梦》以小说人物众多、故事情节独特、叙述构架精妙深入人心,众多的人物群像无疑会直接触及死亡主题。曹雪芹在小说中将神话世界与人间世界的屏障不露痕迹地移开,让原本独属于神的永恒不灭的生命共享给了《红楼梦》中的人物。主要人物如贾宝玉、秦可卿等通过不灭的精神魂魄回归于太虚幻境的神界来获得循环不灭的再生。人的欲望执念不灭的背后是作者对人间苦难永恒存在的迷失与精神重构。  关键词:《红楼梦》 死亡
期刊
摘 要:《平原上的摩西》是东北“80后”作家双雪涛的小说,对20世纪末重工业区普遍存在的时代性现象进行了深刻描绘。小说以两代人的纠葛为线索,描写了下岗工人及其子女的群体境况,并以李守廉、庄德增、傅东心、庄树、李斐为个体代表,为读者展示了东北老工业区转型下的时代面貌。  关键词:个体与群体 摩西 “80后”  《平原上的摩西》是东北“80后”作家双雪涛发表于《收获》2015年第2期的中篇小说,收录于
期刊
摘 要:在201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阿列克谢耶维奇,这位白俄罗斯作家逐渐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她的作品也因为独特的写作风格和震惊世界的故事背景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切尔诺贝利的祭祷》作为阿列克谢耶维奇复调写作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书的每一个故事中都深刻地体现着俄罗斯民族特有的“聚合性”思想,本文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通过分析这部书中“自由性”和“统一性”这两个“聚合性”的基本因素来分析书中特有的“聚
期刊
摘 要:《生死场》是萧红早期创作的一个巅峰,“曹七巧”也被认为是张爱玲塑造的“最彻底”的一个人物。萧红与张爱玲极善从身边取材,将自己的生命体验与女性意识融入创作中,而这本身就包含着创伤经验,因此本文试图以此为文本参照,探讨创伤性体验在文艺创作中的书写。  关键词:萧红 张爱玲 创伤体验  弗洛伊德认为:“一种经验如果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使心灵受到一种最高度的刺激,以致不能用正常的方法谋求适应,从而
期刊
摘 要:在石舒清笔下,动物书写的反复出现不仅源于作家的农耕情节,还与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和谐的生命观及作家的乡土记忆以及作家直面苦难的态度有关。作家赋予动物人性和生命意识,一些动物成为作家表达对安详生命形态追求的一种载体,还有一些动物则主要是作为虚化的意象起到衬托环境和描写人物的作用。这些特点使得石舒清笔下的动物书写具有了独特性。  关键词:石舒清 动物书写 生命观 安详生活 情绪化  动物是西北作
期刊
摘 要:萧红的小说语言极具个人特色,既带有孩童的天真稚气,又饱含成人世界的敏感与智慧。在高度诗化的语言背后,是不合时宜的词语拼贴、丰富而感性的生活细节、虚词的有意识使用……萧红的动物小说熔诗、画为一炉,动物常在画面中占据重要位置,镜头的推拉为萧红的小说展开了一片极具纵深感的内在空间。  关键词:萧红 动物小说 语言 诗性  万物有灵,语言亦有灵。萧红的语言初看可能并无惊奇之处,读完却令人回味无穷,
期刊
摘 要:《包法利夫人》问世百年有余,爱玛之死亦犹盖棺定论:女主人公未履行应尽义务,服毒自杀罪有应得。爱玛独立女性的身份淡出人们视野,冠以夫姓的包法利夫人代其主体性获得合法性。纵观后世评论,妻子、母亲、情妇等身份,无一不延续女性的附属性质。从小说文本到现实世界,爱玛终于成为第二性悲剧的典型。仅仅将爱玛置于父权制下审视,随着制度本身问题的暴露,以往批评的缺陷也日益显现。爱玛在成长期接触的浪漫主义文本,
期刊
摘 要:唐寅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家,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诗人。诗如其人,通过分析和解读唐寅的诗歌,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唐寅的内心世界,为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一个真实的唐寅搭建了桥梁。解读唐寅,同样也是在解读明朝文人的处境和精神世界,有利于明朝文学的研究乃至明史的研究。  关键词:唐寅 唐寅诗 明朝  一、矛盾纠结的内心世界  唐寅,字伯虎,“吴中四才子”之首。不仅书画绝世,诗作也名垂千古。他命途多舛,仕途家庭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