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3D动画为研究对象,以技术异化的理论为依据,运用了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分析研究了3D动画的技术异化现象。通过对3D动画的技术异化现象分析,希望为3D动画的政策制定、管理与实施提供方法论依据,给热衷于3D动画的人们以启示与反思,让3D动画的内在价值和现实价值都朝着更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异化;技术异化;3D动画
1 引言
所谓技术异化,是指人们利用技术创造出来的对象物,不但不是对人的本质力量和人的实践过程的积极肯定,而是反过来成为影响和压抑人的本质的力量。技术本是满足人不断增长的愿望的手段,在异化状态下,技术已日益成为超出人类控制的,甚至是支配、统治人类与社会的外在力量。
动画技术发展至今,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程,这期间大量的技术发明和技术改进,使动画的表现力不断提升。近些年来3D制作技术诞生的迅猛提高,给观众的视觉带来前所未有的奇幻冲击,并引领了电影制作的新趋势。我们在肯定3D动画给人类带来便利和诸多视听享受的同时,还需要清醒的知道,技术的深入发展必然会导致异化现象。动画技术的发展也并无例外地,在一定程度上压抑和控制着人性。本文将用技术异化的理论来分析研究3D动画的技术异化问题,希望给从业者和观众以启示,动画技术的发展要适度,动画技术使用也应该人性化的基本原则。
2 3D动画的分工过细
1995年《玩具总动画》的上映和1.92亿美元的高票房收入,标志着3D时代的来临。3D动画主要依靠的是电脑图像生成技术(简称CG),这种全新的高科技手段的应用,使动画世界立体和丰满起来,且由于电脑的自动生成技术不再受帧数的限制,足量的画面、丰富的色彩、逼真的质感,使动画片具备了非同一般的自然而真实的感觉,拉近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距离。三维动画的成功,使这个以技术主打的市场不断扩张庞大起来,以迪斯尼为代表的动画工厂纷纷关闭了二维动画室,全力投入到3D技术中。“炫技”成为动画片的主要卖点,动画制作成了一场场技术的比拼,参与动画制作的人员大量增加,制作者的分工更加具体细化,制作工序更加繁琐复杂。
马克思认为社会分工是导致技术(劳动)异化的根源所在。在动画领域随着电脑技术的出现,动画片的制作过程中,大量的重复劳动有所减少,然而近些年来伴随着三维动画技术的成长,分工又走向了另一种细化,且比起早场的手绘动画,有过之而无不及。动画制作人员一般分为:原画师、动画模型师、灯光师、绑定师、特效师、动画渲染师、概念设计师、数字绘影师、动作捕捉师、动画剪辑师等等,每一个岗位的技术含量都很高,都需要依据程序,反复试验,反复执行相同的工序。如在三维动画的制作中,由于对技术的依赖,常常为一部电影就要设计一套专门解决效果问题的软件;也常会出现模型搭建不合理,电脑处理不了的情况,需要重建模型反复尝试和分析问题出现在哪里。这样的分工细化,使人成为长长流水线某一环节的机器,只是比起卓别林时代,这个机器更智能化了,但给制作者代来的片面化发展是一定存在的,也正是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指出的劳动异化现象。
3 3D动画的技术复杂
一部深受观众喜爱的动画片,一定拥有一个艺术修养和创作能力极高的团队。在动画创作中,艺术表现永远是灵魂,高超的技术,让人折服的三维效果是为内容服务的。忽视了内容,技术的表现也便是空洞而没有生命力的。然而当今有一种趋势,使动画技术成为展示高科技发展的媒介,一味的技术炫酷,对技术过度宣传与追捧,使人们忽视了人文内涵的塑造,忽视了艺术思想。
近些年随着动画技术的发展,在动画领域也出现了“技术主义”倾向,这是一种把技术的作用夸大化,极端崇拜技术的思潮。具体表现在动画电影的制作大片化,技术高难化,而普通人物电影近年来也以动画特效的应用做为大片的标配。对技术的过分关注对动画创作是没有益处的,就如同一个在浮华的都市里迷失了灵魂的人,同时也干扰动画艺术的展现。相比技术的强化,艺术呈现屈尊退化的态势。
《摩比斯环》是一个传统的科幻题材的动画电影, 2001年投入创作,历时5年时间,于2006年上映,是我国第一部完全使用CG技术制作的国产动画片,投资1.3亿,其主创人员很多都是国际知名人物,正可谓大投资、大制作、大场面,被国人寄予厚望。然而上映后却以300万的票房收入尴尬收场。影片的技术无可厚非,奇幻的场面、强烈的视觉冲击令观众叹为观止,但故事感不强,情节上没有创新可言、乏善可陈,技术的堆砌反而带来审美疲劳,使观众失去兴趣。
4 3D动画的耗材巨大
3D电影动画,在动画拍摄的过程中,会消耗大量材料搭建模型,会使用复杂的机器设备完成拍摄。在动画上映成功后,又会制作大量衍生产品,如玩偶、图章、服装、明信片等,增大收益值。这些物化的产品,正如上一章所叙,无疑增加了环境的无序度,打破了自然原有的平衡。
具体到一部3D动画片,可能前期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只为一炮打响,冲击大奖,赚得盆满钵满,上映后,根本不受观众认可,连本金都收不回来,更别说盈利和获奖了。这样的结果,哪里是动画制作人能够预见的。一款网络游戏的开发,成功得吸引了大量玩家,可以说满足了人们寻求快感、发泄压抑的需要;满足了人们多样化交往的需要;满足了人们自我实现的需要。大家一致公认,这款游戏开发得很成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满足导致了迷恋,有的玩家混淆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在生活中模范游戏中的暴力打斗行为,造成伤害事件;有的玩家沉迷游戏,在现实世界已经不能如正常人一样生活。这就是技术的风险性。人们开始质疑游戏,但却不能制止游戏的开发。
当人类的生存方式从农业生产转变成工业生产,人对自然的依赖也向对技术的依赖转变。技术不仅给人类以安稳的生活,而且还逐步满足着人们更高层次的需要,人们享用技术、崇尚技术,希望最大限度发挥技术的功效,甚至曾有人提出,凡是技术上能做的事都应该做。这种观念也深深植根在动画世界里,动画人对于技术的狂热追求一直没有消退过,技术从单一形式,进入到技术系统状态,系统环环相扣,越来越复杂。人只能被技术程序摆布,以完成工作,制作出观众喜爱的“大片”。 5 3D动画的文化底蕴缺失
动画片在我们的历史很悠久,20世纪初到80年代,我们都习惯称之为美术片,《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三个和尚》等一系列以民族传统元素为内容或者表现手法的优秀动画作品,不仅受到国人喜欢,也让国际市场刮目相待。然而进入3D时代,国产动画却步履维艰,如何在三维动画片中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还能彰显时代特色,成了当代动画人需要面对的棘手问题。
以消费为导向的3D动画市场,消费者求新求异的心理,在3D电影中得到满足。然而,动画作为一种媒介,同时也在传播文化理念,这需要动画不仅重视技术的创新,更要注重在内容和形式上的文化内涵,具体到我国的动画片,需要彰显中华民族特色的优秀作品。我们必须坚持,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美日韩的动画固然很有风格,很成功,但是我们拿来就模仿,植根中国的土壤,未必就成功。面对国际动画主流的冲击,我们不能盲目跟风,应该认清动画创作的真谛,结合本民族文化历史传统,推出具有丰厚民族底蕴的优秀动画作品。
曾经创作出一部部经典之作的老一辈艺术家,是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而当代动画制作人,是在以西方科学体系为主导的知识体系中学习成长的,他们自身的民族文化底蕴已不充足,让他们将民族文化以动画为载体发扬光大,实在不是一时一代人之能为也。近年来,以民族传统元素题材的动画也很多,但大多不成功,抵不过美国、日本动画的冲击。直到现在,中国的动画创作者仍然面临这样的尴尬,传统题材的动画片,总是左肩扛着“继承传统文化的重任”,右手举着“展现时代风貌”的大旗,左右为难,以至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
6 结论
近年来,随着国家的大力投入,我国的3D动画产业正处在迅猛发展的时期,并开始深入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3D动画以极具欣赏价值与视觉亲和力的形式,深受大众喜爱,甚至在社会文化导向上,也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谈及3D动画的技术异化,并非不主张发展3D动画技术,而是希望人们能看到在这蓬勃前进的背后,技术所带来的价值缺失问题,毕竟技术是为人服务的。本文通过对3D动画的技术异化现象和原因的深入分析,希望为3D动画的政策制定、管理与实施提供方法论依据,给热衷于3D动画的人们以启示与反思,让3D动画的内在价值和现实价值都朝着更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邹成效.论技术异化的自然根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1):P20.
[2] 米丹.风险社会与反思性科技价值体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P3.
[3] 侯才.有关“异化”概念的几点辨析[J].哲学研究,2001(10):P74.
[4] ]巨乃岐.技术价值论研究[D].导师:邢润川.山西大学,2009.
[5] ]张任智.我国动画技术发展过程的问题研究[D]. 沈阳工业大学,2012.1
作者简介:
胡春瀛,女,北京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广告系教师,北京工业大学科技哲学专业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科学与科技哲学。
关键词:异化;技术异化;3D动画
1 引言
所谓技术异化,是指人们利用技术创造出来的对象物,不但不是对人的本质力量和人的实践过程的积极肯定,而是反过来成为影响和压抑人的本质的力量。技术本是满足人不断增长的愿望的手段,在异化状态下,技术已日益成为超出人类控制的,甚至是支配、统治人类与社会的外在力量。
动画技术发展至今,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程,这期间大量的技术发明和技术改进,使动画的表现力不断提升。近些年来3D制作技术诞生的迅猛提高,给观众的视觉带来前所未有的奇幻冲击,并引领了电影制作的新趋势。我们在肯定3D动画给人类带来便利和诸多视听享受的同时,还需要清醒的知道,技术的深入发展必然会导致异化现象。动画技术的发展也并无例外地,在一定程度上压抑和控制着人性。本文将用技术异化的理论来分析研究3D动画的技术异化问题,希望给从业者和观众以启示,动画技术的发展要适度,动画技术使用也应该人性化的基本原则。
2 3D动画的分工过细
1995年《玩具总动画》的上映和1.92亿美元的高票房收入,标志着3D时代的来临。3D动画主要依靠的是电脑图像生成技术(简称CG),这种全新的高科技手段的应用,使动画世界立体和丰满起来,且由于电脑的自动生成技术不再受帧数的限制,足量的画面、丰富的色彩、逼真的质感,使动画片具备了非同一般的自然而真实的感觉,拉近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距离。三维动画的成功,使这个以技术主打的市场不断扩张庞大起来,以迪斯尼为代表的动画工厂纷纷关闭了二维动画室,全力投入到3D技术中。“炫技”成为动画片的主要卖点,动画制作成了一场场技术的比拼,参与动画制作的人员大量增加,制作者的分工更加具体细化,制作工序更加繁琐复杂。
马克思认为社会分工是导致技术(劳动)异化的根源所在。在动画领域随着电脑技术的出现,动画片的制作过程中,大量的重复劳动有所减少,然而近些年来伴随着三维动画技术的成长,分工又走向了另一种细化,且比起早场的手绘动画,有过之而无不及。动画制作人员一般分为:原画师、动画模型师、灯光师、绑定师、特效师、动画渲染师、概念设计师、数字绘影师、动作捕捉师、动画剪辑师等等,每一个岗位的技术含量都很高,都需要依据程序,反复试验,反复执行相同的工序。如在三维动画的制作中,由于对技术的依赖,常常为一部电影就要设计一套专门解决效果问题的软件;也常会出现模型搭建不合理,电脑处理不了的情况,需要重建模型反复尝试和分析问题出现在哪里。这样的分工细化,使人成为长长流水线某一环节的机器,只是比起卓别林时代,这个机器更智能化了,但给制作者代来的片面化发展是一定存在的,也正是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指出的劳动异化现象。
3 3D动画的技术复杂
一部深受观众喜爱的动画片,一定拥有一个艺术修养和创作能力极高的团队。在动画创作中,艺术表现永远是灵魂,高超的技术,让人折服的三维效果是为内容服务的。忽视了内容,技术的表现也便是空洞而没有生命力的。然而当今有一种趋势,使动画技术成为展示高科技发展的媒介,一味的技术炫酷,对技术过度宣传与追捧,使人们忽视了人文内涵的塑造,忽视了艺术思想。
近些年随着动画技术的发展,在动画领域也出现了“技术主义”倾向,这是一种把技术的作用夸大化,极端崇拜技术的思潮。具体表现在动画电影的制作大片化,技术高难化,而普通人物电影近年来也以动画特效的应用做为大片的标配。对技术的过分关注对动画创作是没有益处的,就如同一个在浮华的都市里迷失了灵魂的人,同时也干扰动画艺术的展现。相比技术的强化,艺术呈现屈尊退化的态势。
《摩比斯环》是一个传统的科幻题材的动画电影, 2001年投入创作,历时5年时间,于2006年上映,是我国第一部完全使用CG技术制作的国产动画片,投资1.3亿,其主创人员很多都是国际知名人物,正可谓大投资、大制作、大场面,被国人寄予厚望。然而上映后却以300万的票房收入尴尬收场。影片的技术无可厚非,奇幻的场面、强烈的视觉冲击令观众叹为观止,但故事感不强,情节上没有创新可言、乏善可陈,技术的堆砌反而带来审美疲劳,使观众失去兴趣。
4 3D动画的耗材巨大
3D电影动画,在动画拍摄的过程中,会消耗大量材料搭建模型,会使用复杂的机器设备完成拍摄。在动画上映成功后,又会制作大量衍生产品,如玩偶、图章、服装、明信片等,增大收益值。这些物化的产品,正如上一章所叙,无疑增加了环境的无序度,打破了自然原有的平衡。
具体到一部3D动画片,可能前期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只为一炮打响,冲击大奖,赚得盆满钵满,上映后,根本不受观众认可,连本金都收不回来,更别说盈利和获奖了。这样的结果,哪里是动画制作人能够预见的。一款网络游戏的开发,成功得吸引了大量玩家,可以说满足了人们寻求快感、发泄压抑的需要;满足了人们多样化交往的需要;满足了人们自我实现的需要。大家一致公认,这款游戏开发得很成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满足导致了迷恋,有的玩家混淆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在生活中模范游戏中的暴力打斗行为,造成伤害事件;有的玩家沉迷游戏,在现实世界已经不能如正常人一样生活。这就是技术的风险性。人们开始质疑游戏,但却不能制止游戏的开发。
当人类的生存方式从农业生产转变成工业生产,人对自然的依赖也向对技术的依赖转变。技术不仅给人类以安稳的生活,而且还逐步满足着人们更高层次的需要,人们享用技术、崇尚技术,希望最大限度发挥技术的功效,甚至曾有人提出,凡是技术上能做的事都应该做。这种观念也深深植根在动画世界里,动画人对于技术的狂热追求一直没有消退过,技术从单一形式,进入到技术系统状态,系统环环相扣,越来越复杂。人只能被技术程序摆布,以完成工作,制作出观众喜爱的“大片”。 5 3D动画的文化底蕴缺失
动画片在我们的历史很悠久,20世纪初到80年代,我们都习惯称之为美术片,《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三个和尚》等一系列以民族传统元素为内容或者表现手法的优秀动画作品,不仅受到国人喜欢,也让国际市场刮目相待。然而进入3D时代,国产动画却步履维艰,如何在三维动画片中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还能彰显时代特色,成了当代动画人需要面对的棘手问题。
以消费为导向的3D动画市场,消费者求新求异的心理,在3D电影中得到满足。然而,动画作为一种媒介,同时也在传播文化理念,这需要动画不仅重视技术的创新,更要注重在内容和形式上的文化内涵,具体到我国的动画片,需要彰显中华民族特色的优秀作品。我们必须坚持,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美日韩的动画固然很有风格,很成功,但是我们拿来就模仿,植根中国的土壤,未必就成功。面对国际动画主流的冲击,我们不能盲目跟风,应该认清动画创作的真谛,结合本民族文化历史传统,推出具有丰厚民族底蕴的优秀动画作品。
曾经创作出一部部经典之作的老一辈艺术家,是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而当代动画制作人,是在以西方科学体系为主导的知识体系中学习成长的,他们自身的民族文化底蕴已不充足,让他们将民族文化以动画为载体发扬光大,实在不是一时一代人之能为也。近年来,以民族传统元素题材的动画也很多,但大多不成功,抵不过美国、日本动画的冲击。直到现在,中国的动画创作者仍然面临这样的尴尬,传统题材的动画片,总是左肩扛着“继承传统文化的重任”,右手举着“展现时代风貌”的大旗,左右为难,以至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
6 结论
近年来,随着国家的大力投入,我国的3D动画产业正处在迅猛发展的时期,并开始深入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3D动画以极具欣赏价值与视觉亲和力的形式,深受大众喜爱,甚至在社会文化导向上,也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谈及3D动画的技术异化,并非不主张发展3D动画技术,而是希望人们能看到在这蓬勃前进的背后,技术所带来的价值缺失问题,毕竟技术是为人服务的。本文通过对3D动画的技术异化现象和原因的深入分析,希望为3D动画的政策制定、管理与实施提供方法论依据,给热衷于3D动画的人们以启示与反思,让3D动画的内在价值和现实价值都朝着更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邹成效.论技术异化的自然根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1):P20.
[2] 米丹.风险社会与反思性科技价值体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P3.
[3] 侯才.有关“异化”概念的几点辨析[J].哲学研究,2001(10):P74.
[4] ]巨乃岐.技术价值论研究[D].导师:邢润川.山西大学,2009.
[5] ]张任智.我国动画技术发展过程的问题研究[D]. 沈阳工业大学,2012.1
作者简介:
胡春瀛,女,北京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广告系教师,北京工业大学科技哲学专业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科学与科技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