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率。生动形象的语言能将呆板的文字变为容易理解的知识:富有情感的语言还能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果。”
一、语文教师应具备的语言修养
1、亲切流畅是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
魏巍在《我的老师》一文中回忆他的老师蔡云芝时说:“她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她读诗的音调,还能背诵她教我们的诗。”能歌唱的语言一定是亲切流畅的,蔡老师正是用这样的语言。才使她的学生乐于学习,以至于几十年后仍能记忆犹新;相反,呆板的语言则没有吸引力。学生就不愿接受,甚至为这样的老师感到头疼。《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老先生以训斥的口吻命令学生:“读书!”一时人声鼎沸,不久……学生都偷偷地跑到后花园里玩去了。这就是对枯燥乏味的封建教育有力的讽刺。
2、饱含真情是教学语言艺术的源泉
教学艺术也应是情感的艺术。作为传授知识的教学语言一定是充满真情的。如果教师用饱含真情的语言艺术来讲授教学内容,然后再把教学内容化为具体的可感知的真爱,学生就会真切感受到知识的震撼,就会带着更加浓郁的情趣学习,全身心地同教师一起体味文学的美。这方面的杰出代表要数于漪老师,她主张语文课要“教出情趣来”。要“声情并茂”,“体作者之情。察作者之意,文脉、情脉双理清”,“选准动情点。以情激情,满怀激情地启发、提问、讲述、剖析”。她强调“教师的教学用语要规范、生动、流畅、悦耳,能在学生心中弹奏优美和谐的乐章”。她还说:“语文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学生。”为此,她设计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方法。如“直观演示”。“开拓想象”,“抓点拎线”,“形成悬念”。“展现意境”,“激发感情”,“讨论答辩”。等等。纵观于漪老师的教学,课的起始总有一段充满艺术性的、感染力极强的导语设计。调动学生情感,确定教学基调;课的进行过程中常尽情地作一些精彩发挥。“声情并茂”,“跌宕起伏”;课的结尾增添色彩,画龙点睛,使学生感到课虽尽而情味无穷:正因为于老师的教学语言倾注了真情实感。所以才能很快与学生产生共鸣。
3、有趣机智是对教学语言富有艺术性的更高要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应亦庄亦谐,风趣幽默。理解教材主要靠逻辑性的讲述,但逻辑性的讲述时间一长,就容易使学生身心疲劳,因此讲课应庄谐并用。一般来说,导入课文时宜诙谐,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兴趣。在集中精力突破难点后宜诙谐,能使学生较快的消除疲劳,进而转入对下一个问题的学习。当然,这些充满机智的语言绝不只是逗乐,它是教师在有趣的课堂教学中的充分发挥。给学生轻松自由的快乐体验,使学生产生一种急切接受知识的愿望,产生寓教于乐的特殊效果。
二、语文教师提高教学语言素养的途径
1、教态要大方自然
课堂是传授知识、教育学生的重要场所,也是教师展示个人魅力的地方,教师的言谈举止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首先教师的站姿要稳健有力,不能伏在讲台上。或者一脚踩着讲台弯着腰讲课,这样既不雅观,也影响发音。教师稳健有力的站姿有助于自己的语言有强劲的力度。便于吐词清晰,引起听课者的注意。其次教师讲课时伴随着真切的面部表情,这样能使学生亲近教师,乐于接受知识,具体讲就是要面带微笑,随时用眼神与学生交流。观察和了解学生的情况。以便改进教学方法。第三,选用适当的语气、语调、语速和音量。一般来说,舒缓的语气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抑扬顿挫的语气会使人感到格外亲切悦耳,如《藤野先生》一文中的藤野先生就使用抑扬顿挫的语气上课。“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鲁迅《藤野先生》),可见教师有特色的语言给学生的印象之深。讲课时语速也不宜太快或太慢:太快会使学生反应不过来,跟不上;太慢又会使学生困倦。音量要能保证让最后一排学生听清楚。
2、语言要准确、有涵养
语言准确是指所表达的知识准确无误,不能含糊,更不可吞吞吐吐。这就要求语言老师在上课前要充分备课,涉猎与之有关的资料。只有饱含知识的课堂语言,才能开启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的心灵之门,才能让他们得到获取知识的快乐。语言的准确包括课堂语言要规范:(1)必须用普通话教学。这是对语文教师语言的基本要求;(2)合乎语法要求,不能有病句;(3)忌读错别字。如果一个教师讲课时南腔北调。且经常读错字。就会给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同时也会破坏教师自身的形象。另外要避免粗俗的语言,即使在批评学生时也不要使用讽刺挖苦的语言。脱口而出的低俗语言会给人庸俗之感,影响教师形象。
3、语言力求简洁明快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这就要教师在课堂尽量做到言简意赅,对问题的分析要环环相扣,丝丝相接。哕哕唆唆,重言倒语,实为教学之大忌。另外有些语文教师习惯带口头语:如“是不是”,“对不对”等,这些东西丝毫不起表意作用,只不过是累赘,课堂上要避免。
4、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当代学生的自尊心和独立性较强,他们不希望在压制强迫下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民主氛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在教学语言上。就是要使用平等、合作的口吻。教师切忌使用“你给我读一遍”、“你给我背一遍”等带有命令式语气的语言,而应使用“让我们一起看一遍”、“谁来试试”等富有民主气息的语言,这样的语言利于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学习情绪,进而乐于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他们会更加尊重和信任老师。教师的主导地位也能得到良好的发挥。
总之,课堂语言是沟通师生的桥梁。是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工具。每个语文教师都要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语言的重要性,深入研究并切实掌握语文教育教学规律,努力加强教学语言的修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加热爱学习,进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一、语文教师应具备的语言修养
1、亲切流畅是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
魏巍在《我的老师》一文中回忆他的老师蔡云芝时说:“她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她读诗的音调,还能背诵她教我们的诗。”能歌唱的语言一定是亲切流畅的,蔡老师正是用这样的语言。才使她的学生乐于学习,以至于几十年后仍能记忆犹新;相反,呆板的语言则没有吸引力。学生就不愿接受,甚至为这样的老师感到头疼。《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老先生以训斥的口吻命令学生:“读书!”一时人声鼎沸,不久……学生都偷偷地跑到后花园里玩去了。这就是对枯燥乏味的封建教育有力的讽刺。
2、饱含真情是教学语言艺术的源泉
教学艺术也应是情感的艺术。作为传授知识的教学语言一定是充满真情的。如果教师用饱含真情的语言艺术来讲授教学内容,然后再把教学内容化为具体的可感知的真爱,学生就会真切感受到知识的震撼,就会带着更加浓郁的情趣学习,全身心地同教师一起体味文学的美。这方面的杰出代表要数于漪老师,她主张语文课要“教出情趣来”。要“声情并茂”,“体作者之情。察作者之意,文脉、情脉双理清”,“选准动情点。以情激情,满怀激情地启发、提问、讲述、剖析”。她强调“教师的教学用语要规范、生动、流畅、悦耳,能在学生心中弹奏优美和谐的乐章”。她还说:“语文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学生。”为此,她设计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方法。如“直观演示”。“开拓想象”,“抓点拎线”,“形成悬念”。“展现意境”,“激发感情”,“讨论答辩”。等等。纵观于漪老师的教学,课的起始总有一段充满艺术性的、感染力极强的导语设计。调动学生情感,确定教学基调;课的进行过程中常尽情地作一些精彩发挥。“声情并茂”,“跌宕起伏”;课的结尾增添色彩,画龙点睛,使学生感到课虽尽而情味无穷:正因为于老师的教学语言倾注了真情实感。所以才能很快与学生产生共鸣。
3、有趣机智是对教学语言富有艺术性的更高要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应亦庄亦谐,风趣幽默。理解教材主要靠逻辑性的讲述,但逻辑性的讲述时间一长,就容易使学生身心疲劳,因此讲课应庄谐并用。一般来说,导入课文时宜诙谐,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兴趣。在集中精力突破难点后宜诙谐,能使学生较快的消除疲劳,进而转入对下一个问题的学习。当然,这些充满机智的语言绝不只是逗乐,它是教师在有趣的课堂教学中的充分发挥。给学生轻松自由的快乐体验,使学生产生一种急切接受知识的愿望,产生寓教于乐的特殊效果。
二、语文教师提高教学语言素养的途径
1、教态要大方自然
课堂是传授知识、教育学生的重要场所,也是教师展示个人魅力的地方,教师的言谈举止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首先教师的站姿要稳健有力,不能伏在讲台上。或者一脚踩着讲台弯着腰讲课,这样既不雅观,也影响发音。教师稳健有力的站姿有助于自己的语言有强劲的力度。便于吐词清晰,引起听课者的注意。其次教师讲课时伴随着真切的面部表情,这样能使学生亲近教师,乐于接受知识,具体讲就是要面带微笑,随时用眼神与学生交流。观察和了解学生的情况。以便改进教学方法。第三,选用适当的语气、语调、语速和音量。一般来说,舒缓的语气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抑扬顿挫的语气会使人感到格外亲切悦耳,如《藤野先生》一文中的藤野先生就使用抑扬顿挫的语气上课。“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鲁迅《藤野先生》),可见教师有特色的语言给学生的印象之深。讲课时语速也不宜太快或太慢:太快会使学生反应不过来,跟不上;太慢又会使学生困倦。音量要能保证让最后一排学生听清楚。
2、语言要准确、有涵养
语言准确是指所表达的知识准确无误,不能含糊,更不可吞吞吐吐。这就要求语言老师在上课前要充分备课,涉猎与之有关的资料。只有饱含知识的课堂语言,才能开启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的心灵之门,才能让他们得到获取知识的快乐。语言的准确包括课堂语言要规范:(1)必须用普通话教学。这是对语文教师语言的基本要求;(2)合乎语法要求,不能有病句;(3)忌读错别字。如果一个教师讲课时南腔北调。且经常读错字。就会给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同时也会破坏教师自身的形象。另外要避免粗俗的语言,即使在批评学生时也不要使用讽刺挖苦的语言。脱口而出的低俗语言会给人庸俗之感,影响教师形象。
3、语言力求简洁明快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这就要教师在课堂尽量做到言简意赅,对问题的分析要环环相扣,丝丝相接。哕哕唆唆,重言倒语,实为教学之大忌。另外有些语文教师习惯带口头语:如“是不是”,“对不对”等,这些东西丝毫不起表意作用,只不过是累赘,课堂上要避免。
4、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当代学生的自尊心和独立性较强,他们不希望在压制强迫下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民主氛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在教学语言上。就是要使用平等、合作的口吻。教师切忌使用“你给我读一遍”、“你给我背一遍”等带有命令式语气的语言,而应使用“让我们一起看一遍”、“谁来试试”等富有民主气息的语言,这样的语言利于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学习情绪,进而乐于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他们会更加尊重和信任老师。教师的主导地位也能得到良好的发挥。
总之,课堂语言是沟通师生的桥梁。是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工具。每个语文教师都要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语言的重要性,深入研究并切实掌握语文教育教学规律,努力加强教学语言的修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加热爱学习,进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