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总爱撂狠话

来源 :金色年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iqu87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辑同志:
  你好!
  平时,我不是一个话很多的人,之所以不爱讲话,是因为我觉得有的人总是有本事用一句话把我的心从夏日带到冬夜,这样,我只好选择少说话。如果是这个人反应迟钝,情感不丰富也就罢了,可是我完全能感知得到她敏感的神经每时每刻都在跳动,而且她也深知说了这样一番话会让我觉得很不舒服,我真想不通,为什么她还要说出口。
  有一次宿舍大扫除,要把柜子顶上的东西搬下来。我在宿舍算是高个儿,就踩着椅子把东西拿了下来,落了很多灰尘。大家都过来接,她冷不丁来了句“这时候就得她上,不然长那么高干什么用啊”。本来就是一件小事,我也没觉得自己多有用,她这么一说,让我觉着我活儿也干了还落不着好话。
  有的时候,大家心平气和地坐在一起聊天,我觉得这是无所顾忌谈天说地的好机会。一次,聊起考试,我就描述了一下自己之前的好成绩,本来在我们几个人当中我的成绩也是最好的,她就很不屑地说“呦!没人说你成绩不好啊!”听她这么说,我聊天儿的兴致基本就没了。
  我觉得,宿舍里的其他人也能感觉到她有时候说话不好听,她们大都选择不跟她多交流。她也比较知趣,不是那种很不讲面子的,别人不爱理她,她也就不跟她们找话了。但要平时谁跟她顶一句,她是一定要反击的,最后一句狠话一定是她说出来的。
  她是我们宿舍唯一一个农村来的,最初,跟我们相处还怯生生的,在宿舍我们很容易忽略她。过了有半年时间,她就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说话就像这样,冷不丁就噎得我猝不及防。
  本来,我以为她是因为看不惯我才会说这些我不爱听的,但是,与之矛盾的是,她平时还总爱找我一起做事,比如吃饭、自习,还会跟我说一些知心话,外人看来我们还是很好的朋友。她有的时候也很顺着我,让我感觉她是真的把我当朋友,但有的时候又故意说出那些带有恶意的话,这让我更搞不清楚她到底是怎样想的,不知道我应该以一个怎样的心态与她相处呢。
  小敏
  
  小敏:
  你好!
  从你的来信中可以看到,你因为不知道怎么和宿舍里的一个朋友相处而苦恼。你的这位朋友是唯一一位来自农村的同学,刚来的半年里,她在宿舍里还很容易被大家“忽略”,但后来就变得总说一些大家不爱听的话,害得大家都不太爱理她。而你对她却是左右为难,一方面被她当作好朋友一样黏在一起,另一方面又被她有些“恶意”的话而困扰不堪。
  其实,学校的环境就是社会的一个小缩影,你说的是一个很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人际沟通问题。人际关系的互动里,经常会碰到他人有意或无意侵犯到自己的时候,无论是在情绪上、思想上还是身体上的行为,都会让我们产生很不愉快的情绪感受,也许是生气、愤怒、悲伤……而当双方发生这种矛盾时,通常有三种应对的方式,回避、反击和有效沟通。
  从你的信中看出,当你遇到矛盾的时候,通常采取的是回避的方式,只是被不良情绪困扰,无力向对方回馈自己内在的感受,最多是不和对方说话,甚至最后变成了一个话不多的人。其实这种处理方式显然并没有给你带来些许的解脱,因为对方并没有因为你的回避而有所改变,你也因为压抑了自己而越来越不舒服。
  如果长期采用这样的态度,就会在你的心里积蓄很多的负面情绪,不仅会影响你当下的人际关系,还会造成长远的影响,这种人际关系的创伤会在以后的生活中时不时地跳出来,不经意间“咬”你一口,使你对某一类人或几类人产生好像是“天生”的厌恶感。
  当然了,“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式的反击,貌似没有吃亏,但它更让紧张的关系雪上加霜、恶性循环。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双赢”的有效沟通呢?
  首先,当对方有让自己不舒服的言行时,要抱有接纳的态度,告诉自己,“她这么说(做)一定有她的原因……”其实,没有无根源的风雨,每个人的成长都是家庭、社会和经历等因素共同影响的。我并不知道你那个从农村来的同学经历过什么,但也许正是她以往的经历或是进入你们学校后的被“忽视”造成了她现在的样子。所以,你可以试着跟自己说:“不是她得罪了我,而是她说话的方式让我不舒服。”这样就会更加理智地处理问题。
  另外,当有了不舒服的时候,可以采取“我讯息”的方式跟对方沟通。“我讯息”通常包含三个要素:第一,具体客观地描述对方对你发生的行为(举动、言语或眼神等);第二,对方的行为对你造成的实际影响;第三,你内心的情绪或感受(生气、难过、烦躁或害怕、孤单等)。
  比如当你帮同学从高处拿东西时,你的朋友却说:“这时候就得她上,不然长那么高干嘛用啊。”这时你如果说:“你怎么这么说呀?!”以“你”开头就会造成关系的紧张。而如果你说:“我主动帮同学拿东西并不是为了别人夸我,但是当我听到你这么说我的时候,我还是有些不舒服……”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你对此事的态度,足以让对方了解你的观点及感受,就可以让其改变行为或调整理念,改善你们之间的互动模式及品质。
  当然,也可能发生对方拒绝接受,没有意愿改变行为或感受的情况,那就要视情况灵活采取策略了。
  学校既是知识学习的场所,也是人际交往的学习场所,衷心希望你在与同学的交往中获得信心与好心情,为将来真正走上社会奠定好的基础!
其他文献
她嫁给他时,心里一半怀了恨,一半怀了爱,但统统与他无关。   与爱恨有关的那个男人刚刚放弃了她。当然,有千种无奈和万般不舍,但最终还是放开了手。   她大病了一场,象一只受重创的鸟,奄奄一息之际被他救起,他说,让我来照顾你一辈子吧!彼时她又伤又冷,急需温暖,于是点了点头,心中却满是悲凉。   他太过平凡,且少言寡语。他有的,无非是眼中的一份踏实和诚挚,这让她感动,但也只是感动。   他对她好得出乎
期刊
李大钊10岁那年,就有家人操持完婚了。新娘是大他6岁的乡下少女赵纫兰,她缠着小脚,不识字,嫁到李家后,她唯一的希望就是能把这个家打理好,让李大钊的前途似锦.   赵纫兰虽不识字,却晓得读书的重要性。李大钊的祖父去世后,家里经济十分贫苦,李大钊的所有生活费用都是靠赵纫兰东挪西借典当支持。就这样,挨到李大钊在天津念完书。  这期间李大钊对政治发生浓厚的兴趣,毕业后没有谋职养家,而是去北京谋求出国的机会
期刊
当良知与官位发生冲突时,你会选择谁?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官位已经成为很多人衡量人生价值高低的重要标尺。每个人都知道官位的功能,官位能让人更好地继续存活在这个世上。但良知呢?我们什么时候才会想起这个看似重要却又脆弱的东西,在一些选择关头能否听从它的指引?   1976年7月28日,唐山,那个撼动了整个华北大地的十几秒,那个带走了24万条生命的震颤,成为永远铭刻在中国人心中的伤痛。在大地震中,有一个鲜
期刊
无形的蜘蛛网   胡娟娟最近有些烦恼。拿化妆品来说吧。   在学校时,同寝室的芳芳做A产品的校园代理,胡娟娟就用A产品;毕业后,同事的丈夫做B产品的促销员,胡娟娟又都换成了B产品;B产品还没用完,闺蜜桃桃又做了C产品的代理,不用说,一套C产品又摆在了胡娟娟的梳妆台前;昨天,小姑子带着D产品敲开胡娟娟家门,看着儿子和姑姑玩得不亦乐乎,胡娟娟叹口气,打开钱包,赶紧付账,可头疼的还在后面,小姑子临走时说
期刊
再过几天,41岁的大学生曹湘凡就要进入自己的“毕业年”了。日前,他给记者发来短信,声称“前景迷茫”。  他曾对大学无限向往,为此,他参加过13次高考,被戏称为“高考王”、“当代范进”,最终在两年前考上了湖南长沙的一所专科学校,读的是法律。中午,坐在空荡荡的教室里,他总结自己的感受,语气轻蔑而又失望,“大学就是那么回事儿。”“不过尔尔。”他又加重语气,强调自己“对大学的梦想已经破灭”。  他是三个孩
期刊
1941年,南达科他州的黑山刚刚完成了一个举世闻名的工程——总统山。美国雕塑家们将整座坚硬的花岗岩山峰雕成了四位美国总统的巨型雕像。这四位总统分别是华盛顿、杰弗逊、林肯和罗斯福。  1939年,美国雕塑家柯扎克·希欧考夫斯基接到一封印第安酋长立熊写来的信,请求他为印第安英雄“疯马”塑像。信中写道:“我和我的伙伴希望白种人知道,我们红种人也有伟大的英雄。”  希欧考夫斯基被信中的民族精神深深打动了。
期刊
恋人黛丝已经去世一年多了,黑人小伙儿庄德森依然无法释怀。“黛丝就是我的盐。”北京语言大学的这位留学生比喻道。课余里,他在学校附近的服装市场里租用了一个摊位,专门出售自己设计的T恤衫,上面印着黛丝最爱的黄色布袋熊和英文歌词。   黛丝是出车祸身亡的。至今,庄德森脑海里还会时不时浮现出这样一幕:掀开医院白色的床单,下面是黛丝血肉模糊的身体,插满了蛛丝般的导管。这些痛苦回忆让他饱受折磨。   或许,纽约
期刊
我叫柳眉,我的眉毛挺漂亮,可是眉头间有个隐隐约约的“川”字,我男朋友于是叫我“柳川眉”。我妈妈眉头间也有一个,要比我的这个深一点。我知道这个“川”字怎么来的,因为我和我妈都爱皱眉,不自觉地皱眉,日积月累,就在我的眉间留下了这么个记号。   妈妈把我带大,一直到五岁,爸爸都在国外工作,所以,根本是鞭长莫及。她绝对是个要强的妈妈。妈妈很小就没了妈妈,她独自拉扯孩子的辛苦自不必说,可她从来不抱怨没有老人
期刊
气象局预告有强台风来袭,主办单位并未因而停办活动,我依约在风雨中去了新竹演讲。两小时很快就结束,趁着风势还未转强,我急于赶回家,没想到一位听众拦住了我的去路,约我谈心。看他忧心忡忡的模样,我不忍拒绝,便点头同意了。于是他带我踏入布置优雅、很有人文风采的咖啡厅,选了一处面向公园,绿意浓浓的雅座。  起初他吞吞吐吐,欲言又止,最后终于鼓起勇气把压抑、隐藏了20年的噩梦,一股脑说了出来。  “不知道女儿
期刊
在MSN上跟一个做全职太太的朋友聊天,我百般劝她出来做事,连“你想想漫长的下半辈子怎么过啊”这种狠话都说出来,对方依然不为所动。聊到两家孩子都刚刚上小学,自觉性还不行,总要人盯着才写作业,我突然问她:全职在家,不怕给你女儿太大压力吗?那边默然。  我不记得父母为我念书操过心,朋友说小时候她也一样。怎么到了今天,孩子们都这么不上道呢,没人盯着反复唠叨着,连作业都不写。我跟朋友说,这多半是我们的问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