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临城县鸭鸽营学区 河北 临城 054300)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足以说明多读的好处。但是一味地强调多读,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不注意读书的多样化的形式,不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是不行的。阅读的过程应该是感受快乐的过程,特别是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刚刚还处于自由自在的玩耍、游戏状态,突然进入严肃、规矩的学校学习生活,孩子的乐趣需要延伸、继续,同时,也要上升到新的层次,开拓新的方法和途径。为了保证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质量,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要做到一下几点。
1. 引导小学生边读边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低年级的课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并且大部分插图就包含有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先看图,说说图上画的什么,然后图文对照读课文。如在教学《棉花姑娘》一课时,先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看书中的插图,看后说说棉花姑娘跟谁说了些什么?由于这些插图就是一个故事情节的体现,所以学生说得非常生动形象,并富有想象力,紧接着让学生读课文,看课文是怎样写的?就这样由图像信息,转化为文字符号,这对理解课文内容是很有帮助的。这样安排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对读懂课文,理解字词句都是大有裨益的。
2. 激发学生边读边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读书不思考有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注意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如在教学《雪地里的画家》一课时,就采用了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在读书中感悟的方式,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并让学生说说“小动物们为什么是雪地里的小画家”。再让学生自由争论,你喜欢谁的画?为什么?学生们踊跃发言,思维异常活跃。
3. 培养学生边读边说 “读”是对信息的输入,而“说”应该是对信息的输出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读与说结合起来。并加强训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说的态度和语言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非常重视学生读与说的有机结合。
4. 促进学生边读边表演 情境表演是儿童最受欢迎的表现形式。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使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现特点。如我在教学《自己去吧》一课时,先要求学生图文对照仔细地读课文,读后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导、自演故事情节,看学生是否把课文内容读懂了。课堂上,学生扮演小鹰、老鹰,创设了一个宽松、自由、开放的学习空间,结果学生的表演令教师非常满意,表演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维妙维肖。在这种毫无拘谨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敢想、敢说,从而能充分体验文中角色的内在情感。课堂活了!学生有了最深刻的体验,感悟语言文字不再枯燥,学习成了学生的乐事。一切都在“演”中生成、体验,在“读”中感悟、升华。
5. 训练学生读写能力 写离不开读,读为写打基础。尽管是低年级也要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良好习惯,在低年级重点让学生借助读学会写生动形象的一句话或几句话,为中高年级习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如在教学《太空生活趣事多》一课时,引导学生学完课文后,仿照用“( )生活趣事多”写话,低年级的儿童平常也是善于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并且观察得挺仔细,写起话来形象生动,比喻贴切,想象丰富。达到以读促写,真正实现读写家和。
6. 整合多种资源,课内外相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社会、家庭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运用,在运用中提高。教师应将语文课程根植于现实生活,鼓励学生走进生活,去观察、发现,去创新,以此来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真正把语文课堂与生活“链接”。一篇课文提供给学生的只是一个范例,一堂课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又一个起点。教师要让学生带着喜悦与满足离开课堂,怀着激情与好奇投入更为广阔的空间。这样,教师才是真正实现了从一个“灌输者”到一个“点火者”的角色蜕变:学生,才有可能从一个“接受者”转变为一个“发现者”。如《一株紫丁香》一文是一首语言清新生动、感情真挚动人的散文诗,在教学中我用的较多的时间进行朗读训练,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感悟体验,再通过读来表达自己所体验到的情感。接着,我设计了“讲一件老师关心爱护自己的往事。”“如果让你去陪伴老师,你会为老师做些什么呢?”这些话题让学生练习说话,以激发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语言文字表情达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后,又用一首赞美老师的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来结尾,使课堂的教学气氛、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课后,我又布置学生去搜集一些赞美老师的诗歌与歌曲,以及名人尊师的故事,并动手做一张能表情达意的精美尊师卡送给自己最喜爱、最尊敬的老师,并开展一次相关的主题班队活动。让语文与美术,与生活有机整合,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口语交际、动手操作、信息搜集处理等能力,也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知识能力与情感的综合。
总之,在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只有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把听、说、读、写、思、画等相机结合,相互渗透,就会相得益彰。当然阅读教学的结合点不仅仅就这几个方面还有更多,我们教师还应将课堂与生活“链接”,有心、有意、有机就会有法。其最终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足以说明多读的好处。但是一味地强调多读,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不注意读书的多样化的形式,不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是不行的。阅读的过程应该是感受快乐的过程,特别是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刚刚还处于自由自在的玩耍、游戏状态,突然进入严肃、规矩的学校学习生活,孩子的乐趣需要延伸、继续,同时,也要上升到新的层次,开拓新的方法和途径。为了保证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质量,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要做到一下几点。
1. 引导小学生边读边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低年级的课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并且大部分插图就包含有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先看图,说说图上画的什么,然后图文对照读课文。如在教学《棉花姑娘》一课时,先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看书中的插图,看后说说棉花姑娘跟谁说了些什么?由于这些插图就是一个故事情节的体现,所以学生说得非常生动形象,并富有想象力,紧接着让学生读课文,看课文是怎样写的?就这样由图像信息,转化为文字符号,这对理解课文内容是很有帮助的。这样安排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对读懂课文,理解字词句都是大有裨益的。
2. 激发学生边读边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读书不思考有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注意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如在教学《雪地里的画家》一课时,就采用了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在读书中感悟的方式,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并让学生说说“小动物们为什么是雪地里的小画家”。再让学生自由争论,你喜欢谁的画?为什么?学生们踊跃发言,思维异常活跃。
3. 培养学生边读边说 “读”是对信息的输入,而“说”应该是对信息的输出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读与说结合起来。并加强训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说的态度和语言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非常重视学生读与说的有机结合。
4. 促进学生边读边表演 情境表演是儿童最受欢迎的表现形式。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使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现特点。如我在教学《自己去吧》一课时,先要求学生图文对照仔细地读课文,读后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导、自演故事情节,看学生是否把课文内容读懂了。课堂上,学生扮演小鹰、老鹰,创设了一个宽松、自由、开放的学习空间,结果学生的表演令教师非常满意,表演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维妙维肖。在这种毫无拘谨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敢想、敢说,从而能充分体验文中角色的内在情感。课堂活了!学生有了最深刻的体验,感悟语言文字不再枯燥,学习成了学生的乐事。一切都在“演”中生成、体验,在“读”中感悟、升华。
5. 训练学生读写能力 写离不开读,读为写打基础。尽管是低年级也要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良好习惯,在低年级重点让学生借助读学会写生动形象的一句话或几句话,为中高年级习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如在教学《太空生活趣事多》一课时,引导学生学完课文后,仿照用“( )生活趣事多”写话,低年级的儿童平常也是善于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并且观察得挺仔细,写起话来形象生动,比喻贴切,想象丰富。达到以读促写,真正实现读写家和。
6. 整合多种资源,课内外相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社会、家庭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运用,在运用中提高。教师应将语文课程根植于现实生活,鼓励学生走进生活,去观察、发现,去创新,以此来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真正把语文课堂与生活“链接”。一篇课文提供给学生的只是一个范例,一堂课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又一个起点。教师要让学生带着喜悦与满足离开课堂,怀着激情与好奇投入更为广阔的空间。这样,教师才是真正实现了从一个“灌输者”到一个“点火者”的角色蜕变:学生,才有可能从一个“接受者”转变为一个“发现者”。如《一株紫丁香》一文是一首语言清新生动、感情真挚动人的散文诗,在教学中我用的较多的时间进行朗读训练,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感悟体验,再通过读来表达自己所体验到的情感。接着,我设计了“讲一件老师关心爱护自己的往事。”“如果让你去陪伴老师,你会为老师做些什么呢?”这些话题让学生练习说话,以激发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语言文字表情达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后,又用一首赞美老师的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来结尾,使课堂的教学气氛、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课后,我又布置学生去搜集一些赞美老师的诗歌与歌曲,以及名人尊师的故事,并动手做一张能表情达意的精美尊师卡送给自己最喜爱、最尊敬的老师,并开展一次相关的主题班队活动。让语文与美术,与生活有机整合,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口语交际、动手操作、信息搜集处理等能力,也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知识能力与情感的综合。
总之,在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只有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把听、说、读、写、思、画等相机结合,相互渗透,就会相得益彰。当然阅读教学的结合点不仅仅就这几个方面还有更多,我们教师还应将课堂与生活“链接”,有心、有意、有机就会有法。其最终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