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中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来源 :学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zhihud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针对非物质文化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施做简要分析。文章首先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与特点,其次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最后结合小学音乐教学中非遗文化传承现状,针对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扬进行简要探析。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非遗文化;传承与发扬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3-016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3.080
   我国是文化历史大国,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千百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发展,中华文化的传承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得到了很好的延续和发扬。
   近几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获取信息的速度越来越快,渠道也越来越宽。传统小学音乐教学中,部分教师往往只注重音乐技巧和相关基础知识的讲授,从而忽略了音乐艺术文化的内涵,忽略了对本民族非遗文化的发扬与传承,导致学生对非遗民族文化了解少之又少。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从性质角度来讲,非物质文化主要是指不具备物质形态但具有艺术价值或历史价值的文化,其是指人类在不断进步的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出的各种精神文化,主要包括一些艺术形式、民族风俗习惯以及歌舞艺术等等。例如,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和民俗文化、民族歌曲和舞蹈,民间艺术包括剪纸、绘画、陶艺,表演艺术包括戏曲等等。从广义上讲,非物质文化内容主要包括与自然环境相配合和适应所产生的自然科学、艺术、哲学、宗教等,与社会环境相配合和适应所诞生的文字、风俗、语言、道德、法律等,也包括在物质文化相关和影响下所产生的器皿、仪器、器械的制作方法等。从范围角度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民间口耳相传的史诗故事、传说、神话等内容,也包括传统的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以及木偶,皮影等民间表演艺术形式[1]。
   通过小学音乐教学传播非遗文化,能够通过音乐的形式将非遗文化中所深藏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质表达出来。这些通过历史积淀形成的民族精神,是积累而来的发展的经验、生存的智慧,是历史长河中不断沉淀、凝聚出来的积极的、具有号召力的民族意识。通过小学音乐教学,能够让学生充分了解非遗文化,从而实现民族精神、文化基因的传承。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与发扬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不足
   我国大部分省市已经逐步设立了多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学校,而且数量正在逐年递增。但目前却面临着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普及教学当中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其师资力量必不可少,在小学音乐教学当中,部分教师采用西方音乐体系教学。在整体的音乐知识结构方面,主要是以西方德奥体系为主,民族民间音乐尤其是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引入和理解并不够深入,这就直接导致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力量不足和整体项目理解不够深入。师资的缺乏影响了小学生对音乐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和传承成效[2]。
   (二)非物质文化传承方式缺少创新
   我国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多是口口相传,很多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而民间也大多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为主,由于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训练和传承的学习,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解程度上已存在一定的差异。而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当中,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方式也受到了传统传承方式的影响。教师对非物质文化理解的不足,导致了学生对非物质文化传承兴趣的缺失,无法从音乐的角度去深入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内涵。整体的传承方式严重缺乏创新。
   (三)缺乏非物质文化传承感受体验
   部分学校在开展小学音乐教学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当中,多是选择在课堂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和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去欣赏非物质文化。严重缺乏对非物质文化传承的感受与体验。事实上,非物质文化传承属于一项文化活动,涉及当地人民的文化生态环境,依托当地的地域优势、传统文化以及民族审美习惯实现传承,有着极强的地域性特征。只有在当地的生态文化和社会环境中才能够保持其鲜活的生命力。以校园环境为支撑核心,这就直接阻碍了学生对非物质文化传承的进度和程度[3]。
   三、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施建议
   (一)組建专业化师资团队,提高教师非遗文化素养
   要想实现小学音乐教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首先要夯实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的基础。要不断加强小学音乐教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提高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素养。小学教师要积极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钻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与内涵,了解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产生的背景。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地民族文化,利用地域性民族文化优势,将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渗透到小学音乐教学过程当中。学校和当地政府要积极培养专业化师资力量,加强各地区学校和教育师资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教师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扬研讨教学活动。利用小学音乐教学为主要载体,不断加深音乐教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使其能够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并传递给学生。
   此外,也可以邀请当地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专家走入校园,走进小学音乐教学课堂,为学生讲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增强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的认识。如邀请当地著名的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作为学校音乐教学客座教师,定期为学生上课,并为学生表演音乐类非物质文化,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小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的兴趣,也能够提升小学音乐教学的效果。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音乐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课《弹拨乐器》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邀请著名的弹拨乐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或弹拨乐器表演艺术家走入课堂,为学生演奏弹拨乐器的经典艺术作品,为学生讲述弹拨乐器的由来和其所具有的特点,为学生展示弹拨乐器的演奏手法,通过音乐的欣赏和弹拨乐器发展历史的介绍,让学生能够在优美的音乐下感受弹拨乐器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乐曲所表达的情感,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对弹拨乐器的兴趣和其背后的故事,以此来增强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的热情。
   (二)创新非物质文化传承方式,加强小学音乐教学渗透
   在小学音乐教学当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将自身对音乐知识和内涵的理解置于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被动地对音乐知识进行学习和掌握,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学习音乐的热情,丧失学习音乐和非物质文化的积极性。因此,小学音乐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和非物质文化传承方式,不断加强音乐教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渗透。
   首先,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开发学生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课前的音乐欣赏开始进行音乐知识的引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扬的引导。消除音乐课堂教学理论知识灌输所带来的弊端,通过优美的音乐表演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在音乐知识学习中的兴趣,使学生能够逐渐在音乐欣赏中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产生对非物质文化传承和发扬的情感。
   其次,教师也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分层教学法,针对不同层次和不同水平的学生,来设计不同的音乐教学方案。逐步逐层地提高学生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训练的难度,促进学生循序渐进地提升自身的音乐能力和对非物质文化的掌握水平,从整体上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效果[4]。
   (三)增强小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培养学生传承意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而教育恰恰是培养传承非物质文化载体的重要途径。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逐渐趋向于规范化。在部分地区,非遗文化传承已经早早纳入到了小学教育当中,但受到部分学校执行力不足,教学方法陈旧、传承效果参差不齐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了一些问题,需要通过仔细的研究予以有效的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背景和内涵极为丰富,同时,根据不同地区所产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也极为多样。教师在强化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也要增强小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感受与体验。可以根据学生对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组建活动小组,并组织音乐文化活动。例如,在苏教版小学音乐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课竖笛乐器学习当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或艺术社团去亲身感受和體验,让学生在现场去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知识,培养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的兴趣,逐渐提高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的意识。
   四、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相关部门不断大力宣传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实际的执行和操作过程中,仍然缺乏一定的传承效果,在部分小学教育当中取得的成效不佳。这就需要学校和教师不断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理解和提高传承的意识,针对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积极组建专业化师资团队,培养教师非物质文化传承素养,不断进行非物质文化传承方式的创新,结合小学音乐教学现状,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的渗透,同时也要不断增强小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感受和体验,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意识,利用地域性优势和校本课程进行不断的实践,确保小学音乐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系统性的弘扬,并据此来培养小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切实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教育当中的传承。
  参考文献:
  [1]曹国军.略论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传承[J].教师北方音乐,2017(19):157.
  [2]宋彦斌.教师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小学传承的瓶颈问题研究[J].教师中国音乐,2018(5):170.
  [3]李桂梅.教师对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区域音乐文化传承的思考与探索[J].教师农家参谋,2019(1):180.
  [4]王鑫.教师对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区域音乐文化传承的思考与探索[J].教师教学与管理,2016(21):95.
  [责任编辑 薛晓静]
其他文献
摘 要:口语交际互动与小学语文习作的有效衔接是助推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不断积淀的有力举措。教师要准确把握小学语文口语交际互动的特点,悟透小学语文口语交际互动对学生习作的意义,通过帮助学生理解语义、使学生习作贴近生活、培养学生良好习作策略等途径,让口语与习作有机融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表达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组织语言;挖掘交际习作资源,深入感知等,让学生习作能力日益攀升。  关
摘 要:现阶段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速度加快,对生物教学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完成新课标背景下的生物教学计划,满足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要求,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需要对生物高效教学进行深入思考,找出切实有效的策略并加以应用,丰富工作内涵,促使生物教学计划制订与实施效果更加显著,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质量均能得到提高。基于此,本文将对新课标背景下的生物高效教学进行系统性的阐述,以便满足其教学活
摘 要:科技的发展带动了教育的深层次改革,人工智能的运用给小学数学带来了全方位的优化,可以实现智能计算、智能分析,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那么,如何更好地将人工智能融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学跟上时代节奏呢?小学数学教师要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深入学习人工智能,创新数学教学策略,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实现高效的数学课堂,促进小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人
摘 要:数学是整个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之一,学习数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等,还能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探索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策略,使得学生能够真正学好数学,获得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将针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提出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数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目前英语是世界上通用最多的语言,在我国的教育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听、说、读、写是进行英语学习的四项基础内容。英语阅读是进行英语学习的开始,英语写作是英语学习的成果,无论是英语写作还是阅读都需要学生对英语知识有一定的掌握才可以进行。本文中作者对英语写作和阅读的相关性进行了阐述,并就如何更好地结合英语阅读和写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写作;有机结合  中图分类号:G63
摘 要:随着教育事业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教育者教学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学生全面培养与发展的要求也越来越明确。基于强化小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实现其综合发展的目的,小学语文课堂上要强调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通过情境创设和课堂互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实现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与强化。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问题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自主思维意识,因此,教师应利用课堂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教学引导模式,培养学生自主思维的意识,并使学生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数学学习能力,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提高数学创新能力。本文就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了深入分析,希望能够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有效助推作用。  关键词:创新能力;高中数学;核心素养 
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逐渐爱上写作,掌握写作的一般方法,提高写作水平,是初中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完成这一目标需要制订详细的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写作教学,并且通过听说读写活动综合地发挥作用,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综合质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