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提高审美情趣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强化语感训练则是提高审美情趣、登上“文学象牙塔”的第一级台阶。成功的语文教学,常以语感为突破点,借助情感的协调力、体验力、理解力、想象力,让学生对以文字为媒介的审美对象产生良性的正效应。文章介绍了笔者进行语感训练的教学步骤。
关键词 语感训练 审美情趣
提高审美情趣,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寓德于教、寓乐于学的重要任务,是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提高语言文学素质的强有力手段。审美情趣的培养,必须借助心理功能的激发,注意与定势的影响,感觉器官的体验,知识与经验的积累。集中、凝聚、升华为鲜明、具体、概括的审美感受。“狼孩不是人。”爱美之心固然先天俱有,但审美细胞之多少却与后天人文环境之优劣、“灵魂工程师”教学艺术之高低成正比。语文教师的天职就是通过必要的艺术性的教学方式,通过语言文学媒体的选择,通过学生感受心理机制之激活。开导学生的审美感受心理渠道,让学生步入语言文学的“伊甸园”,尝试语文的“生命之果”,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从“量的积累”实现“质的飞跃”、“美的腾飞”!
强化语感训练,则是提高审美情趣、登上“文学象牙塔”的第一级台阶。成功的语文教学。常以语感为突破点,借助情感的协调力、体验力、理解力、想象力。让学生对以文字为媒介的审美对象产生良性的正效应。
可操练性的语感训练,我们采用如下六个教学步骤:
1 作者与写作背景简介,设置与审美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与氛围。优秀的文学名作佳篇是时代的产儿,是作者对当时现实的主观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是作品的脉搏,是时代的镜子。
例如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海燕搏击风浪图”。
自然界中,有暴风骤雨,有电闪雷鸣,有海浪,有海燕,也有海鸥等。作者为什么捕捉这些形象,并把它们人格化呢?它们与现实中的人性与事物有什么相似之处?不同立场的作者有什么不同审美感受呢?
介绍1901年前后俄国社会状况。是教学无产阶级革命家、文学家高尔基这一名篇的金钥匙。
作者为什么歌颂海燕?为什么鞭笞其他海鸥?为什么高歌“暴风来得更猛烈些”?写作背景一介绍,其义自明,学生也跃跃欲试,进入物我相融之境界。不读不快!
2 播放录音,让学生在激越的战歌之中,接受反传统的无产阶级革命理想洗礼。旧世界是污浊的,人世间充满血与肮脏的东西。革命者,该怎么想?该怎么行?
革命,是先进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暴力行动,是血与火的考验,是生与死的搏斗!有死才有生,有破才有立,自然界的暴风雨让人惊心动魄,社会革命的暴风雨,有人诅咒。有人讴歌,有人害怕,有人高兴。
播放课文录音带,在高亢激越的战歌韵律美感之中,学生的审美情境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无产阶级革命理想的号角,唤醒了心中沉寂的灵感。联想的翅膀。让学生联想起改革开放之大潮,联想起生活与学习中的挑战与困难,联想起现实中一切的一切……怎能不引亢高歌?怎能不纵情高唱?
3 有动有静,分组朗读。为了进一步激发情感,加深体验,这时,语文教师可放手让学生分组朗读,动的朗诵,静的聆听,来个现场朗诵大比武。
谁没有表现的欲望?谁没有情感之进发?谁没有集体荣誉感?在琅琅悦耳的小组朗诵之中,连内向的个别男学生、女学生,也不禁出声诵读、放情纵歌。
生字、生词,互相正音。
抑扬顿挫。互相感染,互相纠正。
书声琅琅,人声鼎沸,动静搭配,也好补拙出巧。
这是革命的乐章,也是成功的乐曲。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又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分组朗诵,让学生人人当“主角”,自练自演,有利于让学生表现自我,跳出自我,进入乐练不疲之境地。
4 画龙点睛,教师讲析。画龙点睛的说课:散文诗中起承接畅贯作用的前呼后应的中心词语,闪光的典型形象,作为陪衬、烘托的艺术形象与景物描写。“醉翁之意不在酒”的象征比喻手法,都让这篇散文诗的内涵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登峰造极。
注意挖掘诗文中的审美因素。欣赏俄国语言大师高尔基与众不同的天才的思路,诗文中深邃的哲理式的意境,“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影射,“欲说还休”的诗情画意,暴风雨般粗旷的韵律之美,都让这篇散文诗成为俄国十月革命暴风雨的前奏曲、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俄国无产者的呐喊、创世纪的号角。
发挥想象,启发联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体味作者心中之块垒,《在人间》、《童年》、《我的大学》、《母亲》无产者系列之歌,都可以让学生得法于课内。获益于课外。
5 教师范读,指导全体学生分角色朗诵。通过讲析,水到渠成,语感的训练进入高潮。
作为语文教师,作为中国语言文学系筛选过的文学才子,不懂得朗诵诗文,不会声情并茂地朗诵《海燕》之歌,必是终生的遗憾。
教师的范读比录音带的播放更直接、更直觉。出色的范读是成功的一半——也许,通过这一课学习,学生将对你刮目相看。“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也许,日后学生见到你,将对你讲述这难忘的一课。放胆范读,放声高唱,这是语文教师的最基础的基本功。教文不练功,到老一场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主导教师的范读,讲台上5分钟,讲台下10年功。
主体学生们的集体朗诵,有领诵,有齐诵,有主角,有配角,有当海燕的、有当海鸥的,有当企鹅的……角色的分配,语调的变化,为课堂导演的教师,应该对每位学生的朗诵的功底“心中有数”。对全诗的情感韵律“胸有成竹”。
这不只是在朗诵诗文,这是课堂艺术的“再创作”,这是当年十月革命怒吼“艺术的再现”。
让每个“演员”进入角色,这是这一堂课成功的关键。
集体朗诵的成功,是这一堂课上得成功的丰碑。成功的体验,将带领学生步上审美感受新台阶!
6 课堂小结,布置课后练习。这节文学名著欣赏课、讲析课、讲读课,强化语感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但学习的目的旨在举一反三、化知识为技能、化技能为素质。为此,我们应腾出时间,让学生在课堂背诵其中最精彩的语段,在课后进行读写练习。
本着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分类推进、提高素质的原则,课外可以仿写、改写、缩写、默写四类练习,自行命题,让学生在文学课外兴趣小组上自由驰骋,花开数朵,各表一技。
好的习作,我们可以举荐到校“学生天地”有线广播电台上播送,也可以在校刊、班刊的“语文之角”上选登。给有志于语文学习的学生以成功的体验。
成功的体验,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好语文课的兴趣与积极性。
人是万物之灵。灵在“智商”与“情商”的可塑性。
学生潜藏的智力与能力一旦发挥,就可以创造出学校的奇迹。
通过强化语感训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兴趣,得法于课内,发展于课外,让我们的学生在考试中得高分,在省市举办的作文竞赛中勇夺一等奖、二等奖、优秀奖桂冠。
当学生掌握了语感这一神妙的基本功与人生的“工具”,他们考上高一级学校或走出校门、奔向社会时,就可以成长为时代的弄潮儿,新世纪的强者。
关键词 语感训练 审美情趣
提高审美情趣,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寓德于教、寓乐于学的重要任务,是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提高语言文学素质的强有力手段。审美情趣的培养,必须借助心理功能的激发,注意与定势的影响,感觉器官的体验,知识与经验的积累。集中、凝聚、升华为鲜明、具体、概括的审美感受。“狼孩不是人。”爱美之心固然先天俱有,但审美细胞之多少却与后天人文环境之优劣、“灵魂工程师”教学艺术之高低成正比。语文教师的天职就是通过必要的艺术性的教学方式,通过语言文学媒体的选择,通过学生感受心理机制之激活。开导学生的审美感受心理渠道,让学生步入语言文学的“伊甸园”,尝试语文的“生命之果”,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从“量的积累”实现“质的飞跃”、“美的腾飞”!
强化语感训练,则是提高审美情趣、登上“文学象牙塔”的第一级台阶。成功的语文教学。常以语感为突破点,借助情感的协调力、体验力、理解力、想象力。让学生对以文字为媒介的审美对象产生良性的正效应。
可操练性的语感训练,我们采用如下六个教学步骤:
1 作者与写作背景简介,设置与审美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与氛围。优秀的文学名作佳篇是时代的产儿,是作者对当时现实的主观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是作品的脉搏,是时代的镜子。
例如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海燕搏击风浪图”。
自然界中,有暴风骤雨,有电闪雷鸣,有海浪,有海燕,也有海鸥等。作者为什么捕捉这些形象,并把它们人格化呢?它们与现实中的人性与事物有什么相似之处?不同立场的作者有什么不同审美感受呢?
介绍1901年前后俄国社会状况。是教学无产阶级革命家、文学家高尔基这一名篇的金钥匙。
作者为什么歌颂海燕?为什么鞭笞其他海鸥?为什么高歌“暴风来得更猛烈些”?写作背景一介绍,其义自明,学生也跃跃欲试,进入物我相融之境界。不读不快!
2 播放录音,让学生在激越的战歌之中,接受反传统的无产阶级革命理想洗礼。旧世界是污浊的,人世间充满血与肮脏的东西。革命者,该怎么想?该怎么行?
革命,是先进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暴力行动,是血与火的考验,是生与死的搏斗!有死才有生,有破才有立,自然界的暴风雨让人惊心动魄,社会革命的暴风雨,有人诅咒。有人讴歌,有人害怕,有人高兴。
播放课文录音带,在高亢激越的战歌韵律美感之中,学生的审美情境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无产阶级革命理想的号角,唤醒了心中沉寂的灵感。联想的翅膀。让学生联想起改革开放之大潮,联想起生活与学习中的挑战与困难,联想起现实中一切的一切……怎能不引亢高歌?怎能不纵情高唱?
3 有动有静,分组朗读。为了进一步激发情感,加深体验,这时,语文教师可放手让学生分组朗读,动的朗诵,静的聆听,来个现场朗诵大比武。
谁没有表现的欲望?谁没有情感之进发?谁没有集体荣誉感?在琅琅悦耳的小组朗诵之中,连内向的个别男学生、女学生,也不禁出声诵读、放情纵歌。
生字、生词,互相正音。
抑扬顿挫。互相感染,互相纠正。
书声琅琅,人声鼎沸,动静搭配,也好补拙出巧。
这是革命的乐章,也是成功的乐曲。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又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分组朗诵,让学生人人当“主角”,自练自演,有利于让学生表现自我,跳出自我,进入乐练不疲之境地。
4 画龙点睛,教师讲析。画龙点睛的说课:散文诗中起承接畅贯作用的前呼后应的中心词语,闪光的典型形象,作为陪衬、烘托的艺术形象与景物描写。“醉翁之意不在酒”的象征比喻手法,都让这篇散文诗的内涵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登峰造极。
注意挖掘诗文中的审美因素。欣赏俄国语言大师高尔基与众不同的天才的思路,诗文中深邃的哲理式的意境,“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影射,“欲说还休”的诗情画意,暴风雨般粗旷的韵律之美,都让这篇散文诗成为俄国十月革命暴风雨的前奏曲、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俄国无产者的呐喊、创世纪的号角。
发挥想象,启发联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体味作者心中之块垒,《在人间》、《童年》、《我的大学》、《母亲》无产者系列之歌,都可以让学生得法于课内。获益于课外。
5 教师范读,指导全体学生分角色朗诵。通过讲析,水到渠成,语感的训练进入高潮。
作为语文教师,作为中国语言文学系筛选过的文学才子,不懂得朗诵诗文,不会声情并茂地朗诵《海燕》之歌,必是终生的遗憾。
教师的范读比录音带的播放更直接、更直觉。出色的范读是成功的一半——也许,通过这一课学习,学生将对你刮目相看。“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也许,日后学生见到你,将对你讲述这难忘的一课。放胆范读,放声高唱,这是语文教师的最基础的基本功。教文不练功,到老一场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主导教师的范读,讲台上5分钟,讲台下10年功。
主体学生们的集体朗诵,有领诵,有齐诵,有主角,有配角,有当海燕的、有当海鸥的,有当企鹅的……角色的分配,语调的变化,为课堂导演的教师,应该对每位学生的朗诵的功底“心中有数”。对全诗的情感韵律“胸有成竹”。
这不只是在朗诵诗文,这是课堂艺术的“再创作”,这是当年十月革命怒吼“艺术的再现”。
让每个“演员”进入角色,这是这一堂课成功的关键。
集体朗诵的成功,是这一堂课上得成功的丰碑。成功的体验,将带领学生步上审美感受新台阶!
6 课堂小结,布置课后练习。这节文学名著欣赏课、讲析课、讲读课,强化语感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但学习的目的旨在举一反三、化知识为技能、化技能为素质。为此,我们应腾出时间,让学生在课堂背诵其中最精彩的语段,在课后进行读写练习。
本着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分类推进、提高素质的原则,课外可以仿写、改写、缩写、默写四类练习,自行命题,让学生在文学课外兴趣小组上自由驰骋,花开数朵,各表一技。
好的习作,我们可以举荐到校“学生天地”有线广播电台上播送,也可以在校刊、班刊的“语文之角”上选登。给有志于语文学习的学生以成功的体验。
成功的体验,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好语文课的兴趣与积极性。
人是万物之灵。灵在“智商”与“情商”的可塑性。
学生潜藏的智力与能力一旦发挥,就可以创造出学校的奇迹。
通过强化语感训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兴趣,得法于课内,发展于课外,让我们的学生在考试中得高分,在省市举办的作文竞赛中勇夺一等奖、二等奖、优秀奖桂冠。
当学生掌握了语感这一神妙的基本功与人生的“工具”,他们考上高一级学校或走出校门、奔向社会时,就可以成长为时代的弄潮儿,新世纪的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