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马》教学解读的几点思考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wa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强调教师的文本解读与学生的文本阅读。文本的教学解读是教师的基本功,教师对教学文本解读不准确,将导致课堂教学重点偏离、教法学法失当、拓展延伸无法深入等诸多问题。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本 解读 体裁 目标 背景 练习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064-02
  当前,许多语文教师不能正确把握文本解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重视教学文本的解读,在教学过程中不愿花时间去解读文本,只迷信教参;或者只相信自己几年或十多年的所谓积累,解读文本粗浅、空泛;又或者全盘接受别人的参考资料、教学设计、教学课件等,以至于政治化、模式化解读文本,导致课堂教学无效、低效,学生学无所得,语文素养得不到提高。以下就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马》同题异构教学,谈谈对教学文本解读的思考。
  一、正确理解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实施建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要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领者,语文教师首先要做到准确地解读文本。
  语文教师的教学文本解读有别于通常情况下的文章阅读,通常情况下的文章阅读以了解内容、汲取读物的思想精华为目的,而语文教师的教学文本阅读是基于学科教学的,既要从“教”的角度准确把握文本的思想内容,读出文本的原汁原味,还要从“学”的角度思考,引导学生从语言形式、篇章结构、表现手法、人物形象等不同角度去阅读文本,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闽派语文”也突出“求实、去蔽、创新、兼容”的内涵,强调返璞归真,弘扬人文精神,注重文本解读,反对华而不实的热闹。语文教师只有通过深层次的、多角度的文本解读,才能对文本进行一步步地挖掘,发现文本的精华所在,同时引导学生在想不到、看不到、感受不到的地方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二、准确解读文本,增强教学实效
  教师只有练就准确解读文本的能力,才能让一节语文课趣味横生,达到应有的实效。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备课时从来不先看教学参考书,而是自己反复地读文本,读出属于自己的见解和发现。教师只有下功夫准确地解读文本,明确了文章的体裁特征、教学目标、相关背景与课后练习的设计意图,才能把握准教法学法、教学重点、主题主旨,才能激发与拓展学生的思维。
  1.准确解读文章体裁,把握教法学法。
  法国作家布丰的《马》,是一篇精美的文章,全篇运用拟人的写法,表达了作者鲜明的情感。这篇文章的体裁定位,关系到文章的教法学法。是定位为文艺性说明文,还是定位为散文?笔者认为应该定位为散文。文艺性说明文,属于科学文本,在科学文本中,重在对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进行生动形象的说明;散文,属于文学文本,重在抒发作者的人生体验与对世界的态度。作家的写作目的,不在于介绍马是一种怎样的动物,马的外形和毛色怎样,马的动物性特征如何,而是用形象化的语言和拟人化的手法来描述马的精神与品格,抒发作家的人文主义情怀。既然是一片散文美文,就需要师生大声的朗读、认真的研读、细细的品读。可遗憾的是,许多老师并没有准确定位文章的体裁,把握住文体特征,没有从语言文字的角度去引导学生解读文本,而是囿于文本内容的分析,侧重于说明对象的特征与说明顺序的教学;有的教师虽然注意到语言的教学,但并没有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形象化的语言,对文章对比手法的教学也仅是点到为止,可以说是教法学法失当。
  2.准确解读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点。
  《马》这篇小品文的教学目标之一(知识目标),就是使学生明确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的各自特性,从而为准确把握作家的情感倾向做教学准备,教学的重点应是语言文字的品析。但在教学中,不少教师在学生未充分阅读或朗读课文的前提下,直接让学生找到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的不同特性,并体会对比的运用与效果,且这一教学环节给学生的时间不够多。正因如此,学生不能如教师所愿,举手如林,对答如流。教师只好花费大量的时间,不断地引导学生对文本理解分析,语言文字的品析只能匆匆带过。我们的教师在大谈作家的人文精神和作品的深刻内涵同时,却忽略了表达这些思想感情与作品内涵的字词句。无论是哪一种文章体裁,语言文字始终是唯一的依托,语言文字的品析才是语文的根本,正如福建师大文学院潘新和教授所言:“在语文课堂里,阅读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提高言语素养、写作素养的手段与过程。”
  教师在引导进行文本解读时,还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与审美的规律,保证解读时间。学生阅读文章的过程应该是先整体感知,后品味感悟,最后归纳概括。教师应在学生充分阅读或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重点词句,这才是关键所在。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学生才能静下心来细细品读、感悟。可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留不出足够多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文本,学生对文本还没有细细阅读,就开始交流;有的教师一味地追求课堂气氛的热烈,总是齐读、指名读或小组合作学习,没有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默读品读。读书讲求的是“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没有自己切身的体察和感悟,即使读得再多再熟,也会一无所得。
  3.准确解读作者及写作背景,把握作品主旨。
  一位教师教学《马》,在“升华启发”这一教学环节这样提问:你觉得作者借对两种马的描述来表达一种怎样的生活理想或政治理想?学生回答后,教师结合学案中对作者的介绍“布丰是人文主义思想的继承者和宣传者”加以点拨,学生很快把握了作者的情感倾向和本文主旨。
  可以说,这位教师在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旨时,紧密联系了作家的相关背景资料,做到了准确的解读。而不少课例没有涉及到本文的写作意图,或将本文主旨简单地上升为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究其原因,是孤立地就文析文,没能进一步深入解读,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在小说、诗词、散文等体裁的教学中,教师尤其要注意联系作者生平与写作背景,才能准确解读作品的主旨和作家的情怀。如教学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如何不联系范仲淹的生平事迹,不提到古代政治家或文人士子多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就无法让初中生理解作家 “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怀。教学郑振铎的《猫》,如何让七年级的学生理解郑振铎的《猫》的主题?如果仅从生活的角度理解作品,主题仅仅是同情弱小,要有爱心,这样的解读显然停留于表层。联系作者的生平和特定的写作背景,可以看到,郑振铎深受西方的科学、民主、博爱思想的影响,他参加五四运动,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中国济难会”“上海著作人公会”“中国文艺界协会”,签名发表《人权保障宣言》,揭露和抨击帝国主义暴行,反对军阀执政的黑暗。《猫》还揭示了人性的残忍阴暗与公平正义,表现了作者反对强权政治的斗争精神。
  4.准确解读课后练习,把握设计意图。
  《马》课后有两道研讨与练习题,其一是:“本文既写了人工驯养的马,又写了天然野生的马。反复阅读课文,说说这两种生存状态的马各有什么特性,你更欣赏哪种马?为什么?”
  我们的教师是怎么处理这道练习的呢?
  教学片断:一位教师在“问题探究”环节中这样教学:
  教师:假如你是一匹马,你愿意做哪一种马呢?你会怎么想呢?
  学生:我愿意做一匹野马,因为野马自由自在、不受拘束。
  学生:我愿意做一匹野马,因为野马豪迈犷野、无所畏惧。
  学生:我愿意做一匹野马,因为野马匀称优美。
  ……(答案基本一致,没有人欣赏“家马”。)
  教师:大家都说得很好。下面我们欣赏作家梁晓声《如果我为马》中的片段……
  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都有让学生思考和回答这一问题。教材设计这一问题,其答案值得玩味,具有应有的教学价值。设计者的意图,是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与回答,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野马固然值得赞赏,家马也同样具有优秀品质,它的勇敢无畏、驯良克制、忍辱负重、舍己从人,同样值得人类学习。这样的问题一抛出,难道我们的学生就没有不同的想法?非也。正是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有误,才默认了学生的认知趋同、答案统一,被学生牵着鼻子走,以大部分学生的答案代表了全体学生的答案,以简单的思维代替了发散的思维,这样的探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
  课后练习也是一种教学资源,是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留有许多空白,值得语文教师认真得去解读,同时,应该尊重阅读主体理解的开放性、多元化和个性化,包容各种价值取向,允许各种观点兼容并蓄。
  当然,文本解读的角度还有许多,有文本的结构、表现视角、文本的个性等等。一堂课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师生对教学文本的解读。要练就文本解读的慧眼,语文教师不仅要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而且还应广泛涉猎如哲学、艺术、宗教等社科领域,甚至一些自然科学领域,不但要成为本学科教学的专家,还应当让自己成为“杂家”,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形成多元的文化视野,从而多角度、个性化地解读文本。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谭轶斌.基于阅读教学的文本解读[R].上海.2014年3月
  3.李兴华 .浅谈初中语文文本解读的策略[J].《语数外学习· 下旬》2013 年第 06 期
其他文献
室管膜是覆盖在各脑室、中脑水管和脊髓中央管腔面的上皮,由一层立方、柱状或扁平的上皮细胞构成。现已证明在室管膜表面广泛存在着纤毛、微绒毛、球形小体、远位触液神经元
【摘要】虽然我校留学生招生的是临床医学学生,但是公共卫生科目(Public Health)依然是每届学生必开的课程。所以如何提高留学生的教学质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学会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教学小组面临的新挑战。为此,我们将教学和实践过程经验和体会进行总结,以期与同道们分享。  【关键词】留学生 教学实践 临床医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基金项目】2010年,安徽省教育厅:公共卫生与
摘 要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与工业技术的持续发展,电子通信系统中光缆线路的应用在现代社会也展开了一个全新的局面。由于电子通信系统是走在当代产业前列的高端技术,因此它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电子通信系统和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及科研水平息息相关,这充分说明其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此外,在电子通信系统中,光缆线路技术占核心主导地位,同时也是电子通信传输的重要工具。因此光缆线路技术的应用是国家需
MUC 1是一种广泛分布于腺上皮细胞的跨膜糖蛋白,在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上均有表达,但MUC 1在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上的表达方式存在差异。探索一种有效的肿瘤疫苗是以MUC 1为靶点
市科委基金项目“控制器故障自诊断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日前研制成功,并通过了专家鉴定。 该系统是一种烟草行业中长城卷烟机组微机控制与检测系统电路板检修的专用智能故障
星形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中一种主要的胶质细胞类型。它们对于维持神经元周围的环境至关重要,星形胶质细胞行为的异常改变可以引起神经元的功能障碍。新近研究表明:星形胶质
在临床上,胸腺素α1和干扰素α-2b联合使用,在治疗多种病毒性疾病以及肿瘤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胸腺素α 1和干扰素α-2b在功能上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它们的融合可能产生
为此,该研究首先利用从HCV感染患者中获得的多个含有不同长度PolyU/UC段的3NCR cDNA克隆构建含报道基因的重组质粒,建立检测3NCR对IRES介导翻译的调节作用的报道系统和细胞内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060-02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认真地听,或者异口同声的回答问题,这是语文老师最习惯的一种教学方式。从传统意义上讲,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教学模式,但按照新的课程标准去衡量,这只是把学生当作了既定的课程的接受者,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
目的:该实验主要是探讨气道平滑肌细胞膜上三种类型的钾通道,钙激活型钾通道(KCa),电压依赖型钾通道(Kv)和ATP敏感型钾通道(KATP),与哮喘时气道高反应的关系.结论:在豚鼠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