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城里亲戚拜年不送腊肉送稻草

来源 :海外文摘·文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633949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80年代,在湘南农村拜年走亲戚流行送腊肉和糍粑。只有过年才能吃到的烟熏腊肉和糍粑,自家吃得比较节省,要省下来一些留到正月里走亲戚拜年送礼用。特别是城里的亲戚,因为条件受限,不可能制作腊肉和糍粑,所以将农村亲戚送来的臘肉和糍粑当贵重礼品来看待。但是,我家一位在县城的远房亲戚却叫我父母来拜年时不再送腊肉和糍粑,只送晒干的稻草。



  稻草在农村极为普通,到处都有,水稻收割之后,村庄便是稻草的世界:空旷的田野、晒谷坪、房前屋后蹲着一座座草垛,灶膛里燃烧着稻草,牛栏里铺着稻草,就连我们睡的床也铺上了还散发着泥土味的稻草……可以说,稻草在乡下人看来是最普通的卑微之物,随便拿,随便践踏,随便烧,民间有“命贱如稻草”之自嘲。但是,我家这位吃“国家粮”的远房亲戚将稻草视为春节礼品,主动向我父母“索要”。
  1980年9月,我从农村中学转学到县一中读初一,是母亲托她在县教育局当科长的远房亲戚帮的忙。远房亲戚是母亲同村且同宗族的,按辈分母亲管他叫叔叔。为感恩他的帮忙,第二年春季开学,父母除了挑着我因住宿要交给学校的大米和行李外,还挑着腊肉、糍粑等土特产,翻山越岭上20多公里外的县城,在送我上学的同时,专程给他拜年。可是,第三年春季开学给他拜年时,腊肉、糍粑换成了两大捆干稻草。我纳闷地问母亲:“怎么稻草也当春节礼品送?”母亲笑着回答:“你叔外公去年跟我说,腊肉、糍粑就不要送了,家里多,吃不完,要送就送两床稻草来。”
  原来,叔外公是想用晒干的稻草作床垫。在我们村,家家都用稻草作床垫,在木板床上铺上厚厚的蓬松的稻草,再铺上棉絮和干净的床单,稻草床就铺好了。我是睡着稻草床长大的,对稻草床的好处也许是因为习惯了而浑然不觉,反而感觉出了稻草床的一些不好:比如睡久了,稻草被压得板结,睡上去就感觉硬邦邦的;比如个别不安分的稻草会冷不丁地从棉絮下面跑到床单上面,睡上去既硌人又痒痒;比如被睡久了的稻草还会散发着陈腐的味道,如果遇上潮湿的梅雨季节,稻草更会散发出一股霉味,让人难以入睡。最麻烦的是,遇上孩子尿床,第二天要将整床的稻草更换掉,如果只换掉尿湿那些,睡在床上还是能闻到尿臊味。有一年冬天太冷,三弟夜里尿了床,第二天母亲将新的稻草换上,但是三弟竟然再接再厉,第三天尿了床。家里人口多,有好几张床,备用铺床的稻草也不多,所以母亲这次只将湿的部分更换了一下。就这样,我与两个弟在还存有尿臊味的稻草床上睡觉,直到到第二年夏天第一季稻收获后有了稻草,才结束鼻子的委屈。
  而城里人睡的棕垫床就不一样,去年第一次随父母到叔外公家就睡过这样的床,甚是好睡,不硌人,也好闻,完全没有霉味。叔外公怎么不愿睡棕垫床而要换成稻草床?难道是城里人图新鲜?
  母亲似乎看出了一脸的疑问,告诉我,叔外公是在农村睡稻草床长大的,十多年前还到我们村下过乡,在我们家吃住过一小段日子,睡过稻草床。我明白了,叔外公原来对稻草床情有独钟。
  我想起暑假“双抢”一忙完,母亲就将晒谷坪打扫得干干净净,将挑回来的一捆捆稻草解开,捡出那些又长又壮实的稻草,撒在地上,均匀地铺开。此时太阳越升越高,温暖的阳光洒在稻草上,散发出一股谷禾的芳香,沁人心脾。待到太阳落山,母亲用连枷将晒干的稻草一遍一遍拍打,使稻草干净又松软。母亲将干稻草卷起来捆成两捆,每一捆大概五公斤,她将它们挑回家。我以为是给我们床上那些已被睡得僵硬的稻草换新,母亲却将它们堆放在木楼二楼阳台上存起来,原来是要送给叔外公的。
  元宵节后开学前一天,父亲挑着那两捆早稻稻草,母亲挑着大米与我一起到了叔外公家。叔外公见到稻草眉开眼笑,叫叔外婆马上给两张床铺上,母亲协助叔外婆将两床棕垫撤下来,将稻草在床上码整齐,再铺上棉被和干净的床单,棕垫床就变成了稻草床。
  我问叔外公这么多年了为什么还想睡回稻草床,他乐呵呵地说:“稻草床好处多啊,冬暖夏凉,透气性好啊,而且柔软舒适,最重要的是睡觉前能闻到稻香味,睡得香啦!”
  稻草床真有叔外公说的那么好吗?晚上我与父亲睡在其中一张稻草床上,我一边想起叔外公白天说的话,一边趴着悄悄地将枕头挪开,捲起床单和棉被边沿,将脸埋在稻草里,静静地闻。一股稻香沁人心脾,再深深地吸一口气,心醉神迷,浑身通透——我仿佛置身于丰收的田野,被稻香包围着,被灿烂的阳光包围着,被暖意融融的季节包围着……
  第二天吃早餐时,叔外公感叹地说:“昨晚是他十多年来睡得最香的一个晚上。”叔外婆附和道:“是啊,是啊,他昨晚睡得很沉……”
  就冲叔外公这句话,父母每年春节都会送稻草来,直到我高中毕业。
  我后来离开家乡到了城里工作并且成了家,睡上了席梦思,睡久了感觉还是没有家乡的稻草床舒服,开始怀念稻草床,一有时间和机会就赶回老家,在稻草床上睡上几晚。
  我终于明白叔外公对稻草床的情怀:从农村出来的人,生于稻草床,长于稻草床,稻草床就是他人生的摇篮,无论何时、何地,他都不会忘记,都想重温一下。
  责任编辑:李梓嘉
其他文献
说到本事,我不得不承认,自己的观念是远远落伍了。  前不久网上曝出某地方领导的私生活,称其女人玩尽,且让她们各自得到了或钱财或提拔的回报,其情人姓名单位职业一应俱全,也不知是事实还是诽谤,着实让人们刺激了一阵,一时间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娱乐八卦。一次饭局,大家提起该话题,有款爷同学居然将玩笑开到我头上来,他说,说某领导女人玩尽,我就不信,我们这儿不就摆着一个美女吗(指指本人)?我笑笑,调侃道,那当然
期刊
读高洪波的诗文颇多,近读其散文集《人生趣谈》,思绪深陷文中不能自拔,只好仔细品味。哈哈哈,人生五味杂陈,真是道不尽,细嚼味正甘。  以史笔写当下,才觉以“董狐之笔”褒贬世相,如此酣畅淋漓令人深思。当看到《冒一炮》这篇(1993年写),我难以相信这是当年中国作协的骨干、前路广阔的高先生所作。而且写这篇短文时,正值全世界更是全中国为足球,尤为女足欢呼雀跃,观赏如醉如痴,甚至疯狂之时,他却说“取消女子足
期刊
念高一时,班级里有位同学字写得很好,第一次班委会出黑板报,那工整隽美、挺拔有力的粉笔字,大家还以为是老师写的呢!更令人吃惊的是,他居然还会篆刻,这在当时是一件很稀奇的事情。  这位陈同学是我们班长,读书成绩好,人又长得帅,是班级里的学生领导。他们家大人在电力系统工作,经常会给我们带来一些电力公司专用的白色大理石边角料,我们就拿这种石头磨平作为刻章印石,跟着班长学篆刻。由于当时学生时代生活比较困难,
期刊
电视剧《女人不是月亮》的主题曲唱道:  女人不是天上那轮月,  女人不是瓶里那束花。  女人不是笼中那只鸟,  女人不是墙头挂的画。  ……  女人不当那个勒嚼子马,  女人不当那个井底的蛙。  女人不当锈死的那把锁,  女人不当早熟的瓜……  在一千多年前,仿佛也有人唱着这样的歌。歌者,仿佛是豆蔻年华的冼夫人。  那时,冼夫人还只是丁村冼家公主,名叫阿妹。  “阿妹,宁家公子来向你求婚了!”  
期刊
十几年前,社交软件方兴未艾,能够拥有一个社交账号,并通过社交软件与来自五湖四海的网友们聊天,是一件非常时髦的事情。  当时,年少的我也期盼着能够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社交账号,注册成功之后,我赶着时髦,迫不及待地点开了软件上的“加好友”功能,随心所欲地添加起好友来,渴望能立即与来白天南地北的网友们谈天论地。  在众多的好友当中,有一位好友让我觉得格外有趣,她就是“梅子”,是一位来自远方的老师。起初,我
期刊
与兰州结缘,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刚参军一年的我从武警平凉支队调到位于省城兰州的武警甘肃总队机关从事电影放映工作。  我那时虽心生欢喜,却不敢以兰州市民自居,因为我毕竟没有兰州市的户口,且当兵三年,随时有可能回到故乡陕南那个小山村当一名普通的农民。身处兰州城中,虽身份有所游离,飘浮,但对兰州城的好感却与日俱增。不仅因为其城市的繁华深深吸引着从小在山沟长大、少见世面的我,还有让我百吃不厌的牛肉面、白
期刊
小的时候,家住小山村,日子过得寒酸,挨饿受冻更是家常便饭。  为了省钱,母亲有病就扛着,宁愿忍痛下地干活,也绝不去看大夫。哥哥几次提出辍学务农的想法,都被父亲严辞拒绝。我和弟弟每年的学杂费经常拖欠,次数多了,连老师都不好意思上门催促。年幼妹妹的炼乳也时常断顿,经常用稀汤寡水的炒面糊糊代替,每每惹得妹妹哇哇大哭。为了省吃俭用,家里早就形成了一日两餐的习惯,几年都没添过一件新衣服,仿佛一年到头都处于饥
期刊
人的一生,总是要经历很多事,也只有在经历的过程中,才能真正明白一些事。有不少的事情,不少的道理,只有到了一定的時候,有了一定的积累和沉淀之后,才能真正明白、真正领悟。  活到一定时候,才能真正明白,当你想要改变世界的时候,当你想要改变现状的时候,首先能改变的,最后被改变的,肯定是我们自己。现实总是有些残酷,很多事情、有些局面想去改变它,但是我们尤其是单个人却没有能力,也没有办法来改变它,最终我们只
期刊
农历七月十四,与寻途户外的驴友们去基隆嶂露营。去之前,下了一阵雨。有人担心安全;有人认为天气预报跟实际不符,不必忧虑;也有人说,雨中宿营是别样的味道;群主阿进说,出发前若还下大雨,活动就推迟。  下午两点,各车辆陆续出发,于大竹园复运堂(寺庙)集合。等了不久,车已到齐。一直在上坡,道路迂回。同行的七岁小姑娘,始终没有晕车。她长得像《黄河绝恋》中的花花,扎着两股小辫子,不过缺了一颗小门牙。房子呈零散
期刊
两个姑娘正在揉月琴的肚子。一左一右,身体前倾,像揉一大盆面。  与月琴肥硕的身躯相比,两个姑娘显得过于瘦小。四条纤细的胳膊,带动四只小巧的手,似在广阔的草原上,怯生生地艰难跋涉的四只小鹿。两个小姑娘很卖力,一点儿不马虎,每一下都揉到家,只一会儿,她们俩已气喘吁吁,額头汗津津的,头发贴在红扑扑的脸上。月琴龇牙咧嘴的。小胳膊细是细了点儿,劲头却不小,按摩床咯吱咯吱呻吟。  怎么跟揉面似的?月琴想起了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