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音乐审美教育是指以音乐为媒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实践活动。如今在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思想中也面临着很多问题。
【关键词】审美;音乐教育;发展
一、21世纪初: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思想及理念的提出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为保障学校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规范教育教学行为,推进学校音乐教育改革,先后制定或完善了一些必要的政策法规。其中,在21世纪初颁布的四个文件,集中体现了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音乐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政策取向:《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以下简称《课标》)、《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鉴于中国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这些文件上传下达,对各地各校具有贯彻实施的指令性。因此,透过这些文件可以窥见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现状及发展水平。而《课标》中对音乐教育理念的表述,更引起了一场音乐教育的学术大讨论,即“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提出。《课标》认为音乐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包括10条: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在文件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被作为音乐课程的头条理念。
二、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及现存问题
随着20世纪80年代这一思想解放时代的到来,美育建设才日益步入正轨,无论在理理念上、国家教育方针上,还是实践运作中,均获得了独立的地位,得到了长足发展。80年代初是美育观念上的“拨乱反正”期,学术界、教育界为美育“正名”、在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上,美育重新得以和德、智、体并提,专家对其内涵、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了探讨。美育对音乐教育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美育的任务是培养和提高人们对现实世界以及文学艺术作品的美的鉴别、欣赏和创造能力,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生活趣味,使人们变得高尚积极,在思想感情上全面健康的成长。同时,广大教育工作者,满腔热忱的开展了美育的学术探讨,进行了美育实践活动,美育思想空前活跃。国家《关于第七个五年计划报告》中明确提出:“各级各类学校都要认真贯彻执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针。”重申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对推进美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1999年6月,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明确将美育纳入到素质教育的范畴,并写入国家的教育方针,确立了美育在教育中的地位。
近年来,国家对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问题越来越加重视。在1999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的各个环节中;“美育不紧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989年11月,国家教委颁布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提出了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目标、任务、管理、教学、师资设备及科研等方面的具体要求。《规划》颁布之后,国家狠抓落实工作,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校艺术教育的落后状况。在此基础上,教育部对于2002年5月颁发了《全国艺术教育发展规划》,强调指出:“切实加强学校美育工作是当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一项迫切任务”。现存问题:20世纪末也正是一个时代快速转型的历史时期,加上近百年来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动荡不安,造成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这使美育在近20年的发展中也暴露出了一些缺憾和不足,面临着相当大的挑战。首先,施教者对美育内涵和目的的理解上存在着偏差,影响了美育实施的工作和效应。其次,美育的功利化、世俗化。中国30年来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转轨,在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领域的发展与竞争,促使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社会动乱时期被压抑的功利观念和感性欲望物极必反似的暴露出来,一些人一味追求实际的物质享乐和粗俗的感官愉快,在人生观、价值观上步入了误区。
参 考 文 献
[1]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2]谭浩哲.刘彦顺.美育的意义——中国现代美育思想发展史[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冯长春.中国近代音乐思潮研究[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关键词】审美;音乐教育;发展
一、21世纪初: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思想及理念的提出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为保障学校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规范教育教学行为,推进学校音乐教育改革,先后制定或完善了一些必要的政策法规。其中,在21世纪初颁布的四个文件,集中体现了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音乐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政策取向:《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以下简称《课标》)、《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鉴于中国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这些文件上传下达,对各地各校具有贯彻实施的指令性。因此,透过这些文件可以窥见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现状及发展水平。而《课标》中对音乐教育理念的表述,更引起了一场音乐教育的学术大讨论,即“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提出。《课标》认为音乐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包括10条: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在文件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被作为音乐课程的头条理念。
二、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及现存问题
随着20世纪80年代这一思想解放时代的到来,美育建设才日益步入正轨,无论在理理念上、国家教育方针上,还是实践运作中,均获得了独立的地位,得到了长足发展。80年代初是美育观念上的“拨乱反正”期,学术界、教育界为美育“正名”、在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上,美育重新得以和德、智、体并提,专家对其内涵、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了探讨。美育对音乐教育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美育的任务是培养和提高人们对现实世界以及文学艺术作品的美的鉴别、欣赏和创造能力,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生活趣味,使人们变得高尚积极,在思想感情上全面健康的成长。同时,广大教育工作者,满腔热忱的开展了美育的学术探讨,进行了美育实践活动,美育思想空前活跃。国家《关于第七个五年计划报告》中明确提出:“各级各类学校都要认真贯彻执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针。”重申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对推进美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1999年6月,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明确将美育纳入到素质教育的范畴,并写入国家的教育方针,确立了美育在教育中的地位。
近年来,国家对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问题越来越加重视。在1999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的各个环节中;“美育不紧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989年11月,国家教委颁布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提出了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目标、任务、管理、教学、师资设备及科研等方面的具体要求。《规划》颁布之后,国家狠抓落实工作,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校艺术教育的落后状况。在此基础上,教育部对于2002年5月颁发了《全国艺术教育发展规划》,强调指出:“切实加强学校美育工作是当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一项迫切任务”。现存问题:20世纪末也正是一个时代快速转型的历史时期,加上近百年来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动荡不安,造成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这使美育在近20年的发展中也暴露出了一些缺憾和不足,面临着相当大的挑战。首先,施教者对美育内涵和目的的理解上存在着偏差,影响了美育实施的工作和效应。其次,美育的功利化、世俗化。中国30年来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转轨,在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领域的发展与竞争,促使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社会动乱时期被压抑的功利观念和感性欲望物极必反似的暴露出来,一些人一味追求实际的物质享乐和粗俗的感官愉快,在人生观、价值观上步入了误区。
参 考 文 献
[1]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2]谭浩哲.刘彦顺.美育的意义——中国现代美育思想发展史[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冯长春.中国近代音乐思潮研究[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