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还会哭吗

来源 :情感读本·道德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pere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要总是强调现实的各种情形已经使我们心灵老化、使我们不再感动,那是因为我们自己失去了率真。帕斯卡尔告诉我们:“我只赞许那些一面哭泣一面前行的人!”
  少年时代,我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孩子。那时的我,经常会被书中的故事情节所感动,流下眼泪;流着泪读书,是我们那个时代司空见惯的事。这种现象并非我本人所特有,许多那个时代喜欢读书的少年,都有或多或少的流泪读书的经历。
   时光一点点地老去,当年的小小少年,已经长大成人;许多事情都在改变,唯一没有改变的,就是对书的热爱。现在的我,仍在不断地读书,特别是专职写作以后,读书更是成了日常。这些年来,也读到过一些令人感动的书,但我发现:我却不再像少年时代那样轻易流泪了;心中的感动仍在,眼泪却变得极其吝啬了。一次笔会上,和一个同龄的文友交流这个问题,他也有同样的感触。他说:“少年时代为书中的人物和故事流了那么多的眼泪,可现在为什么就不再轻易流泪了呢?是现在的书不能再感动我们,还是我们的心灵变得冷漠了呢?”
   其实,这也是我的疑问,我也常常这样反问自己:同样是阅读,现在的泪点为什么高了呢?是我自身的原因,还是别的原因?我想,各种因素都兼而有之吧。从个人的角度来分析,走入社会这些年,有了太多复杂的经历,心灵已经不再像少年时代那样敏感与单纯,迟钝之心便不会轻易感动;从社会的角度说,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感情也就不再那么冲动了。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有很多伟大的成就,但也有物化的功利和拜金,很多人崇尚的是“不相信眼泪”。普罗米修斯被锁在高加索寒冷的岩石上,兀鹰不停地吃他不断长大的肝脏;但卡夫卡却暗示:“人们对这种变得枯燥无味的事会感到厌倦,神变得不耐烦,鹰也感到不耐烦,伤口也渐渐愈合了。”
   当我们读书的时候,不再为书中的故事和人物而哭泣;当别人不相信眼泪,当很多人被房贷、车贷、小升初压得喘不上气来的时候,眼泪只能为自己的穷困而流。这实际上凸现了人类的生存困境:当眼泪不为一种感动而流,我们就失去了温情和怜悯,所有殚精竭虑的追求都只余下功利的得失。
   哭泣不完全是懦弱的表现,它还代表着善与同情。一个不再轻易哭泣的人,固然可以被称为是一个坚强者,但同時,他的内心也缺少了一份悲悯情怀。作家王开岭说:“哭泣是因为灵魂的难度与真实,是精神严肃和强烈震动的结果。一个对生命特别忠诚与虔诚的人是无法抑制住哭泣的。”经历过大苦大悲的人,对哭泣的理解是深邃的。经济学家赵人伟先生曾借给顾准一本英文版的《茵梦湖》,顾准看完还给赵人伟时说:“我已经哭过了。”
   拥有艺术气质的心灵,是特别容易被感动的。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年老的俄罗斯画家在林中散步,当一轮满月徐徐从树梢后升起的时候,他突然被那种壮丽博大的景象感动得哭了起来……终于,他深深地跪了下去。在所有从事艺术创作的人中,作家更是一种最容易感动的动物,因为他内心装着的是对生灵的同情与悲悯。叶芝在《失窃的孩子》中忧郁地写道:“走吧,人间的孩子/与一个精灵手拉手,走向荒野和河流/这世界哭声太多,你不懂!”一个不会哭泣的作家,很难写出伟大的作品;只有那些透过自己的泪光打量这个世界的作家,才有资格创作出撼人心魄的文字。诚如摩罗所说:“一个深陷地下室、只能以谛听和遐想拥有世界的诗人,最能感到灵魂的难度与真实。雪原上的金戈铁马、刀光剑影,每时每刻的杀伐、掠夺、血腥、不义,像百川归海一样全都汇聚到这地下室来,汇聚到诗人的内心世界来。面对这份真实,他无法抑制住哭泣,面对这份难度,他不得不认真寻找精神的出路。”
   当我们打开一本书时,忽然泪流满面,那是因为我们又找回了少年时代的纯真;当我们心中柔软的一隅还能被书中的情节打动,说明我们的灵魂中还保有善良的精神向度。哭泣是一种真实的情感表述,它展现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忧伤气质。当我们重新学会哭泣的时候,说明我们又重新学会了爱这个世界、学会了爱这个世界上的人、学会了爱我们自己。
   不要总是强调现实的各种情形已经使我们心灵老化、使我们不再感动,那是因为我们自己失去了率真。帕斯卡尔告诉我们:“我只赞许那些一面哭泣一面前行的人!”
   丁强摘自《检察日报》
其他文献
十二月,一枚沉重的果核  埋在雪中,池塘沉寂  河流冻干了眼泪  寒风把门框上的玉米吹冷  茫茫雪野,一縷寒光穿透故乡的心  我的母亲,蜷缩在灶门口  怀抱火般的希望,等待一个身影  她的儿子,今夜从雪中归来  十二月,是记忆里的那个小村  它的十二月抹上一层淡妆  飘飘洒洒地下着十二月雪  那样白白地下着。十二月雪  因为没有血迹才那样白  欢乐没有沾染上奢华与浮尘  才那样白,雪下得很深  像
期刊
父亲走后,母亲听力就差了  每次通電话  我声音大得就算打雷  她还是听不清楚  我知道她一直期望  听到父亲的声音  可天堂太远,信号太弱  母亲也是高龄,却仍在努力  以至于我耳朵也跟着紧张  既想听到父亲的声音  更害怕母亲无语
期刊
在旅行中看见飞鸟我总是容易眼眶湿润,因为离家的人只有一个母亲,也只有一个母亲可以让他去想。  我是爱我母亲的,多年以前的1988年我离家去远方求学,到今天的1994年,我期间见过母亲不超过5回,加起来只有几个月,还不到半年的时间。他们一直在新疆住着,已经在那里住习惯了,我在内地学习和工作,来到北京也没有成家,这是我母亲最为惦记的事。我记得有一次春节回家,发现她一下子变老了,似乎也胖一些了,只是白发
期刊
坚持做正确的事情,尤其是你孤身一人时。  女儿,你要坚强,聪明,把微笑常挂在脸上。   你要知道,美与你对自己的感觉有关,与你的颜值、外表和别人的看法无关。   永遠不要因为其他人,去做你认为错误的事。始终对自己真实。向生活期待最好,你才会获得美好的生活。让错误和失败增长你的智慧。   相信神奇,在恬静的夜晚对着星空许下你的愿望。   爱、信任、富有同情心。   扮鬼脸,在水洼里玩一会儿
期刊
第一次喊爸爸时  心都化了  松开手迈出第一步  正踩在心弦的点上  振颤之音如此美妙  毫无顾忌地索吻  以及肆无忌惮的亲密  傻傻的笑  和珍珠般滚落的泪  让我抱的紧紧的词  只有一个:天使  见识你长大  参与你的矜持与羞涩  再把你的手  放入另一个男人的手中  我能给予的力量  越来越少  唯有慈祥,越来越多  尽管你渐走渐远  相互的牵挂  也只会愈来愈多  隔山隔水隔时空  隔不断
期刊
在亲情的世界里,较之温柔和爱唠叨的母爱,父爱是沉默的寂静的,甚至是责备和对你的不认同,但请不要怀疑这份爱的深沉。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这么一个男人,严谨认真,不苟言笑,可能你与他话不投机,沟通也很少。   心上嘴上你时常和他斗,无数次想要脱离他的管教,想要和他抵抗一切。   这,就是中国父亲。   他们不陪伴、不沟通、不了解,终此一生,最后才发现如此深爱着对方,却空留遗憾。   父爱无言,
期刊
每一封信都是一份‘爱的契约’,每份契约上都写着:今生今世我们都要在一起!有你在,这个家才在!  书信为媒  1500封情书私定终身   1996年1月,19岁的张占伟应征入伍,成为广州军区某部的一名列兵。在1998年的抗洪抢险中,张占伟因表现突出受到部队嘉奖,从义务兵转为了志愿兵,继续留在部队工作。   某一天,张占伟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个女孩的征友信息,便按着上面的地址给女孩写了一封信。没过多
期刊
墨尔本每到冬天,火炉就要生起来。   每年的这个时候,几乎每天,我都把柴火添到壁炉里,生火保持房屋暖和。   每一次我都希望昨天的柴火余烬能燃起今天的柴,可是它们早就熄了,只好重新点燃,你是知道的,点燃木柴可不是件非常容易的事。   其實,我们的动力也是如此。   也许昨天,也许上周,也许上个月,我们受到了鼓舞,产生了动力,但是我们不能希望这一动力在不添加任何燃料的基础上一直持续下去。  
期刊
就像小时候,你常常和我说过的那样:“没伞的孩子努力奔跑吧。”是的,我会一直一直地向着终点跑下去。你教会了我什么是成长。  亲爱的爸爸:   你好啊。   今天算得上是女儿18年以来第一次正式地给你写一封信。其实在很早之前我就想和你好好谈一谈,但碍于我沉重的学业负担,你忙碌的工作,我们一直很难找到这样一个机会。   记忆中的你一直和别人的父亲不太一样。以前,常常听同学或是朋友们提起他们的父亲,
期刊
“鹰,不需鼓掌,也在飞翔;小草,没人心疼,也在成长;深山的野花,没人欣赏,也在芬芳。”这是外婆王亚莉送给杨砚希的一句话,她期望外孙在追求梦想的路上,变得越来越强大。  9年前,王亚莉的外孙杨砚希一出生,便患有先天性脑瘫和先天性白内障,医生说“不会活太长”。女婿主张“扔掉”孩子,可王亚莉坚决不同意,她抱着外孙四处求医问药,终于让外孙得以活下来。一年多后,女婿因此与女儿离了婚,不久各自组建了新家庭,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