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辅导员职业化是通过统一的职业标准,构建价值共识、优化知识结构、制定育人规范、塑造职业形象,最终形成能助力辅导员素养提升、价值生成、自我奋斗的合力。在推进辅导员职业化的进程中,政府通过组织竞赛、职业培训、项目遴选、推优示范等办法引导,院校依靠行政力量促进,但是辅导员个体追求职业化的动力相对滞后,在高职院校显得尤为突出。应推动平台建设,强化政策引领;重视名师打造,突出品牌效应;促进个体交流,唤醒互生共长;坚持内培外拓,开拓公共空间。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立德树人;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51.6;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1)33-0015-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科研课题“‘双高计划’视域下高职院校辅导员核心素养体系研究”(课题编号:HNTKY- KT2020-8)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熊芬(1979-),女,湖南双峰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辅导员职业化的普及以2014年《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颁布为基础,自提出以来,其获得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近年来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而提升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职业化水平,既是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目标实现和师资队伍建设的迫切要求,也是辅导员个体自身发展的重大关切。
一、辅导员职业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对如何推动辅导员的职业化、促进辅导员专业化、专家化发展,近年来学术界进行了持续探索。刘丹丹、钱俊认为,辅导员职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完善的辅导员职业化标准、知识结构单一、岗位工作职责不清。赵金鹏提出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中面临角色定位不准、工作职能上“越位”,使命意识不强、贴近青年上“失位”、创新力度不够、解决问题上“不到位”等问题。陆珈怡从管辖权视角总结了辅导员分工不够明确、劳动管辖权不清晰、权责不统一、事务性工作过多、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有待提升等现状。李秋芬、邹桂祎强调数量配备严重不足、工作定位不明确、职责划分不清晰、结构不合理、评价机制缺乏是辅导员职业化亟须破解的问题。李和新、范伟指出“选聘标准片面、年龄结构失衡、专业化水平较低;职能定位模糊、职业认同感孱弱,职业化和专业化不够深入;职业素养偏弱、经验主义盛行,职业化和专业化意识缺乏”等。王娟、李鹏强调,辅导员职业化发展中存在职业认同缺失、职责边界模糊、职业上升通道受阻等多重困境。总之,目前对辅导员职业化问题的研究集中在问题表象、原因探究、提升途径等方面。
职业化是保证一个工作岗位健康发展的轨道,因此,只有将辅导员职业化,才能将辅导员个体的发展和队伍的稳定引向深入。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必须建立在政府引导、院校重视和个体追寻的基础之上。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主要由政府在推动,如《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等一系列文件的颁布。而辅导员论文评选、年度人物评选、素质能力竞赛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也丰富了辅导员职业化的内涵。鉴于高职院校落实政策的力度和水平参差不齐,一些辅导员个体职业化意识淡薄、动力不足,如何把职业化的政策优势转化为个体的发展优势就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的理论诠释
辅导员职业化究竟是什么?其基本的理论来源又有哪些?这些需要大家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厘清其内涵与外延。
1.辅导员需要职业化发展的缘由
一种职业的出现是因为有社会需求,具有社会价值与独特社会功能。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职业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具有情境性的概念——职业化。从“岗位”到“职业”不是简单的从生疏到熟悉的变化。如果将辅导员作为一个工作岗位,只要按岗位工作标准的要求完成工作任务即可;但作为一种职业,则需要有职业理念、标准、道德、素养等。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是基于教育主管部门、高校、个体而构建起来的,以政策规范和职业契约为纽带,以社会发展需要、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以及辅导员个体职业认同为基础,通过构建共同愿景、建立机制、搭建平台等形式,把辅导员职业化引入到一个政策规范、价值认同、发展有序、持续创新的框架中。可见,辅导员职业化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还是一个具有时代发展背景、高度价值认同的利益联盟,传承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精髓。
2.輔导员职业化的概念诠释
“职业化”由“职业”和“化”两个语素构成。“职业”一词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中的解释是“随着社会分工的稳定发展而构成人们赖以生存的不同的生活方式”。
“职业化”的“化”,是指使成为一种职业。辅导员职业化,就是辅导员用相对独立的职业理论知识,完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具体任务,并把辅导员职业作为长期工作的意愿和终生奋斗的目标,在立德树人工作中发挥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的作用。所以,辅导员职业化不是单纯的概念叠加,也并非简单地将辅导员置于“职业”背景下就能解释清楚,其本身是一个整体性概念。
三、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的现状
随着对辅导员重要性认识程度的不断提升,高职院校辅导员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职业化塑造意识。
1.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的有利条件
高职院校从本世纪初开始大规模发展,辅导员在培养符合社会主义方向的人才、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也在高职院校一轮又一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奉献了自己的力量。《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颁布以来,经过多年的实践,在顶层设计、政策保障、项目驱动等方面为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辅导员个体职业化的要求与意愿也日益增强。 首先,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多次提及辅导员队伍建设,为辅导员塑造良好的工作形象提供了方向指引。其次,《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明确提出“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必须要发展成为一支“队伍”,形成一个体系,按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方向持续发展,为辅导员职业化方向选择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再次,近年来各层级的最美辅导员与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展示、辅导员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遴选、素质能力大赛开展等活动,为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构建了平台。
2.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彰显的现实挑战
综观辅导员职业化发展进程,教育主管部门处于主导地位,负责规则确立、平台搭建、框架构建等;院校起着基础性作用,主要负责落实政策、创造环境、引导发展;辅导员个体起着关键性作用,如是否有选择意愿、是否有职业追求、是否有与职业化相匹配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水平等。毋庸置疑,辅导员个体是职业化的核心要素,由于高等教育在发展中并未要求辅导员持证上岗,也缺乏学生事务管理专业的设置,因此辅导员自身的价值观念、制度理解、知识储备决定着其职业化程度的高低。在现实中,教育主管部门对辅导员要求高、考验深;从高职院校层面来看,辅导员队伍面临数量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有待提高等问题。这些,都使得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面临重重的阻力。
3.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提升的内在困境
首先,从当前辅导员政策顶层设计来看,存在操作性不强、整体战略筹划不足等问题。在目前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总体框架下,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高校建立起了相应的保障机制具体措施和落实策略,但这些措施和策略功能上相互重叠,且协调度不高,难以形成合力,辅导员职业化提升缺乏持久的内生动力,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和政策执行低效。其次,不同层次的高校,执行政策的程度与能力水平参差不齐。一般来说,高校的层次与执行政策的能力相匹配,层次越高,执行政策的能力相对越强;层次越低,执行政策的能力相应越弱。具体到高职院校来说,入选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与示范特色骨干高职院校的政策执行力通常比其他高职院校要强。再次,辅导员职业化横跨高职专科到世界一流大学,涉及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办学方式的融合,在其发展进程中,地缘性、层次性差异将长期客观存在。这些不利因素将制约辅导员职业化进程的快慢程度、职业效度和所要达到的高度,也影响高职教育立德树人的成效。
四、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的路径选择
提升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水平是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措施之一,也是辅导员自身知识重构、素质提升和能力输出的需要。因此,高职院校应选择合适的路径,推进辅导员职业化发展。
1.推动平台建设,强化政策引领
平台建设是保证辅导员队伍后继有人、源源不断的有效载体和渠道,也是辅导员能够顺利进行职业化所依托的媒介之一。搭建各类辅导员职业平台,可以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增进辅导员对职业知识、内容、标准、发展方向的理解与认同,同时促进不同院校的辅导员共同探索职业化发展的理想路径。当前环境下,有许多平台可以用来提升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程度,如教育培训、实践锻炼、竞赛交流、推优展示等。客观地说,要提升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水平,政策层面迫切需要在推进平台建设上有所作为,并扩大受益面,以期通过“政策引领”维护好辅导员的各种权益。具体而言,顶层设计需要从基本原则、理论体系、实践体系三个层面提高辅导员职业化程度。在基本原则上,要加强专职与兼职、稳定与流动、管理与研究的整合,寻找多元职业化载体。在理论体系中,既要强化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又要推进专职化建设、专业化支撑、社会化协同、专家化发展的研究,努力让理论成果惠及更多的辅导员。在实践体系上,要完善专业培养培训与职业准入制度,加大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事务管理专业的培养力度,建立权威性、专业性的职业资格认证、准入制度。
2.重视名师打造,突出品牌效应
实现辅导员职业化,需要强化名师的支撑引领作用,建设好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名师工作室和大师工作室。高职院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是同层级院校中的人才汇聚之地,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策、思想、学术和人才输出基地。一方面,高职院校应紧密依托已经立项的辅导员名师工作室,重点打造一批有代表性的国家级、不同区域、不同层级名师团队,形成核心+骨干的梯队模式,针对职业化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输出新思想、新举措、新成果;通过定期分享、适时讨论、及时总结的方式,优化辅导员职业化路径。另一方面,辅导员名师工作室要主动扮演公共知识传递者的角色,通过公众教育的形式传递辅导员职业化理念、方向,实现价值共鸣,起到领头羊的作用。
3.促进个体交流,唤醒互生共长
在辅导员职业化的过程中,除了政策的引领外,民间组织(协会、研究会、联盟等)的交流对话也同样不可替代。在某些情况下,民间的声音更加灵活、独立,其对话交流讨论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能引起情感的共鸣,更容易互相认同与提升。不过,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的民间组织机制不健全,能力相对较弱,尚难以形成对政府机构的有效补充。因此,相关部门要促进民间组织交流模式从区域走向全国,甚至支持融入国际组织。高职院校也要通过区域内的交流对话,通过辅导员的观点、思想碰撞,提高辅导员对职业化的共有认识,激发辅导员个体追求职业化的动力。
4.坚持内培外拓策略,开拓公共空间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路径的选择、职业能力的提升,既需要外生力量的推动,更要重视内生动力的激发。虽然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依赖高職院校实力的提升,但是随着辅导员职业发展水平和质量的提升,也会反过来提高高职教育立德树人效果。从逻辑上看,辅导员职业化的核心是职业认同,但认同感不是自动产生的,而是在互动、交流、讨论、思维碰撞中不断增进的。因此,职业化培育就需要有情感互动的场域,即公共空间。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既要有固定的场所、活动、形式等建成空间,也应牢牢把握发展这根主线,坚持内培外拓的策略取向,多方面协同推进辅导员职业化建设。 參考文献:
[1]刘丹丹,钱俊.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问题与策略研究[J].林区教学,2019(12).
[2]赵金鹏.论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位”与“为”[J].山东教育,2020(05).
[3]陆珈怡.管辖权视角下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09).
[4]李秋芬,邹桂祎.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问题与路径探析[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9(06).
[5]李和新,范伟.从高校辅导员队伍结构论职业化建设和专业化培养[J].高校辅导员,2019(06).
[6]王娟,李鹏.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成长路径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23).
[7]何登溢.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
Exploration of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Professionalization of Counselors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Xiong Fen
(Hun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Railway Technology, Zhuzhou 412000, China)
Abstract: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counselors is to build a value consensus, optimize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formulate educational norms and shape the professional image through unified professional standards, and finally form a joint force that can help counselors improve their quality, generate value and strive for themselves.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counselors, the government guid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y organizing competitions, vocational training, project selection, excellent demonstration and other methods, and colleges rely on administrative forces to promote. However, the motivation of counselors' individual pursuit of professionalization lags behind, which is particularly promin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e should promote platform construction and strengthen policy guidance;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creation of famous teachers and highlight the brand effect; promote individual communication and awaken mutual growth; adhere to internal training and external expansion, and open up public space.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professionalization of counselors;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ability training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立德树人;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51.6;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1)33-0015-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科研课题“‘双高计划’视域下高职院校辅导员核心素养体系研究”(课题编号:HNTKY- KT2020-8)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熊芬(1979-),女,湖南双峰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辅导员职业化的普及以2014年《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颁布为基础,自提出以来,其获得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近年来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而提升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职业化水平,既是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目标实现和师资队伍建设的迫切要求,也是辅导员个体自身发展的重大关切。
一、辅导员职业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对如何推动辅导员的职业化、促进辅导员专业化、专家化发展,近年来学术界进行了持续探索。刘丹丹、钱俊认为,辅导员职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完善的辅导员职业化标准、知识结构单一、岗位工作职责不清。赵金鹏提出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中面临角色定位不准、工作职能上“越位”,使命意识不强、贴近青年上“失位”、创新力度不够、解决问题上“不到位”等问题。陆珈怡从管辖权视角总结了辅导员分工不够明确、劳动管辖权不清晰、权责不统一、事务性工作过多、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有待提升等现状。李秋芬、邹桂祎强调数量配备严重不足、工作定位不明确、职责划分不清晰、结构不合理、评价机制缺乏是辅导员职业化亟须破解的问题。李和新、范伟指出“选聘标准片面、年龄结构失衡、专业化水平较低;职能定位模糊、职业认同感孱弱,职业化和专业化不够深入;职业素养偏弱、经验主义盛行,职业化和专业化意识缺乏”等。王娟、李鹏强调,辅导员职业化发展中存在职业认同缺失、职责边界模糊、职业上升通道受阻等多重困境。总之,目前对辅导员职业化问题的研究集中在问题表象、原因探究、提升途径等方面。
职业化是保证一个工作岗位健康发展的轨道,因此,只有将辅导员职业化,才能将辅导员个体的发展和队伍的稳定引向深入。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必须建立在政府引导、院校重视和个体追寻的基础之上。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主要由政府在推动,如《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等一系列文件的颁布。而辅导员论文评选、年度人物评选、素质能力竞赛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也丰富了辅导员职业化的内涵。鉴于高职院校落实政策的力度和水平参差不齐,一些辅导员个体职业化意识淡薄、动力不足,如何把职业化的政策优势转化为个体的发展优势就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的理论诠释
辅导员职业化究竟是什么?其基本的理论来源又有哪些?这些需要大家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厘清其内涵与外延。
1.辅导员需要职业化发展的缘由
一种职业的出现是因为有社会需求,具有社会价值与独特社会功能。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职业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具有情境性的概念——职业化。从“岗位”到“职业”不是简单的从生疏到熟悉的变化。如果将辅导员作为一个工作岗位,只要按岗位工作标准的要求完成工作任务即可;但作为一种职业,则需要有职业理念、标准、道德、素养等。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是基于教育主管部门、高校、个体而构建起来的,以政策规范和职业契约为纽带,以社会发展需要、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以及辅导员个体职业认同为基础,通过构建共同愿景、建立机制、搭建平台等形式,把辅导员职业化引入到一个政策规范、价值认同、发展有序、持续创新的框架中。可见,辅导员职业化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还是一个具有时代发展背景、高度价值认同的利益联盟,传承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精髓。
2.輔导员职业化的概念诠释
“职业化”由“职业”和“化”两个语素构成。“职业”一词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中的解释是“随着社会分工的稳定发展而构成人们赖以生存的不同的生活方式”。
“职业化”的“化”,是指使成为一种职业。辅导员职业化,就是辅导员用相对独立的职业理论知识,完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具体任务,并把辅导员职业作为长期工作的意愿和终生奋斗的目标,在立德树人工作中发挥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的作用。所以,辅导员职业化不是单纯的概念叠加,也并非简单地将辅导员置于“职业”背景下就能解释清楚,其本身是一个整体性概念。
三、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的现状
随着对辅导员重要性认识程度的不断提升,高职院校辅导员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职业化塑造意识。
1.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的有利条件
高职院校从本世纪初开始大规模发展,辅导员在培养符合社会主义方向的人才、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也在高职院校一轮又一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奉献了自己的力量。《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颁布以来,经过多年的实践,在顶层设计、政策保障、项目驱动等方面为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辅导员个体职业化的要求与意愿也日益增强。 首先,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多次提及辅导员队伍建设,为辅导员塑造良好的工作形象提供了方向指引。其次,《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明确提出“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必须要发展成为一支“队伍”,形成一个体系,按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方向持续发展,为辅导员职业化方向选择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再次,近年来各层级的最美辅导员与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展示、辅导员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遴选、素质能力大赛开展等活动,为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构建了平台。
2.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彰显的现实挑战
综观辅导员职业化发展进程,教育主管部门处于主导地位,负责规则确立、平台搭建、框架构建等;院校起着基础性作用,主要负责落实政策、创造环境、引导发展;辅导员个体起着关键性作用,如是否有选择意愿、是否有职业追求、是否有与职业化相匹配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水平等。毋庸置疑,辅导员个体是职业化的核心要素,由于高等教育在发展中并未要求辅导员持证上岗,也缺乏学生事务管理专业的设置,因此辅导员自身的价值观念、制度理解、知识储备决定着其职业化程度的高低。在现实中,教育主管部门对辅导员要求高、考验深;从高职院校层面来看,辅导员队伍面临数量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有待提高等问题。这些,都使得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面临重重的阻力。
3.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提升的内在困境
首先,从当前辅导员政策顶层设计来看,存在操作性不强、整体战略筹划不足等问题。在目前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总体框架下,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高校建立起了相应的保障机制具体措施和落实策略,但这些措施和策略功能上相互重叠,且协调度不高,难以形成合力,辅导员职业化提升缺乏持久的内生动力,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和政策执行低效。其次,不同层次的高校,执行政策的程度与能力水平参差不齐。一般来说,高校的层次与执行政策的能力相匹配,层次越高,执行政策的能力相对越强;层次越低,执行政策的能力相应越弱。具体到高职院校来说,入选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与示范特色骨干高职院校的政策执行力通常比其他高职院校要强。再次,辅导员职业化横跨高职专科到世界一流大学,涉及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办学方式的融合,在其发展进程中,地缘性、层次性差异将长期客观存在。这些不利因素将制约辅导员职业化进程的快慢程度、职业效度和所要达到的高度,也影响高职教育立德树人的成效。
四、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的路径选择
提升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水平是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措施之一,也是辅导员自身知识重构、素质提升和能力输出的需要。因此,高职院校应选择合适的路径,推进辅导员职业化发展。
1.推动平台建设,强化政策引领
平台建设是保证辅导员队伍后继有人、源源不断的有效载体和渠道,也是辅导员能够顺利进行职业化所依托的媒介之一。搭建各类辅导员职业平台,可以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增进辅导员对职业知识、内容、标准、发展方向的理解与认同,同时促进不同院校的辅导员共同探索职业化发展的理想路径。当前环境下,有许多平台可以用来提升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程度,如教育培训、实践锻炼、竞赛交流、推优展示等。客观地说,要提升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水平,政策层面迫切需要在推进平台建设上有所作为,并扩大受益面,以期通过“政策引领”维护好辅导员的各种权益。具体而言,顶层设计需要从基本原则、理论体系、实践体系三个层面提高辅导员职业化程度。在基本原则上,要加强专职与兼职、稳定与流动、管理与研究的整合,寻找多元职业化载体。在理论体系中,既要强化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又要推进专职化建设、专业化支撑、社会化协同、专家化发展的研究,努力让理论成果惠及更多的辅导员。在实践体系上,要完善专业培养培训与职业准入制度,加大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事务管理专业的培养力度,建立权威性、专业性的职业资格认证、准入制度。
2.重视名师打造,突出品牌效应
实现辅导员职业化,需要强化名师的支撑引领作用,建设好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名师工作室和大师工作室。高职院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是同层级院校中的人才汇聚之地,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策、思想、学术和人才输出基地。一方面,高职院校应紧密依托已经立项的辅导员名师工作室,重点打造一批有代表性的国家级、不同区域、不同层级名师团队,形成核心+骨干的梯队模式,针对职业化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输出新思想、新举措、新成果;通过定期分享、适时讨论、及时总结的方式,优化辅导员职业化路径。另一方面,辅导员名师工作室要主动扮演公共知识传递者的角色,通过公众教育的形式传递辅导员职业化理念、方向,实现价值共鸣,起到领头羊的作用。
3.促进个体交流,唤醒互生共长
在辅导员职业化的过程中,除了政策的引领外,民间组织(协会、研究会、联盟等)的交流对话也同样不可替代。在某些情况下,民间的声音更加灵活、独立,其对话交流讨论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能引起情感的共鸣,更容易互相认同与提升。不过,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的民间组织机制不健全,能力相对较弱,尚难以形成对政府机构的有效补充。因此,相关部门要促进民间组织交流模式从区域走向全国,甚至支持融入国际组织。高职院校也要通过区域内的交流对话,通过辅导员的观点、思想碰撞,提高辅导员对职业化的共有认识,激发辅导员个体追求职业化的动力。
4.坚持内培外拓策略,开拓公共空间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路径的选择、职业能力的提升,既需要外生力量的推动,更要重视内生动力的激发。虽然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依赖高職院校实力的提升,但是随着辅导员职业发展水平和质量的提升,也会反过来提高高职教育立德树人效果。从逻辑上看,辅导员职业化的核心是职业认同,但认同感不是自动产生的,而是在互动、交流、讨论、思维碰撞中不断增进的。因此,职业化培育就需要有情感互动的场域,即公共空间。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既要有固定的场所、活动、形式等建成空间,也应牢牢把握发展这根主线,坚持内培外拓的策略取向,多方面协同推进辅导员职业化建设。 參考文献:
[1]刘丹丹,钱俊.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问题与策略研究[J].林区教学,2019(12).
[2]赵金鹏.论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位”与“为”[J].山东教育,2020(05).
[3]陆珈怡.管辖权视角下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09).
[4]李秋芬,邹桂祎.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问题与路径探析[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9(06).
[5]李和新,范伟.从高校辅导员队伍结构论职业化建设和专业化培养[J].高校辅导员,2019(06).
[6]王娟,李鹏.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成长路径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23).
[7]何登溢.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
Exploration of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Professionalization of Counselors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Xiong Fen
(Hun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Railway Technology, Zhuzhou 412000, China)
Abstract: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counselors is to build a value consensus, optimize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formulate educational norms and shape the professional image through unified professional standards, and finally form a joint force that can help counselors improve their quality, generate value and strive for themselves.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counselors, the government guid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y organizing competitions, vocational training, project selection, excellent demonstration and other methods, and colleges rely on administrative forces to promote. However, the motivation of counselors' individual pursuit of professionalization lags behind, which is particularly promin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e should promote platform construction and strengthen policy guidance;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creation of famous teachers and highlight the brand effect; promote individual communication and awaken mutual growth; adhere to internal training and external expansion, and open up public space.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professionalization of counselors;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ability trai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