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素养中所包含的计算思维提倡学生的求异性和算法的多样化。Scratch编程课是思维训练的课程,借助简单、易懂的模块,实现学生的游戏梦,又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有潜移默化的助力作用。所以我觉得在设计教学中,可以借助学生的反馈,探测学生思维的导向和深度,把握课堂主线,掌控教学节奏,提高课堂实效性。为此,研究反馈就成了我现阶段的课题。现就目前的经验和反思,做一简要总结。
一、依据班情设计反馈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所以考虑学生的学情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以班级为单位授课,就要考虑班情。在实践教学中,我注意观察不同班级的特点,以自己目前的经验和能力,将我所教的班级学情大致分成了三种。
1.积极活跃型
这类班级的特点是:学生性格活泼、思维活跃,非常乐于探究,而且能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这样的班级非常适于具有挑战性的课。但在课堂走向以及节奏的把控上,教师要掌握好,不能太松,也不能太紧。给学生一定的空间,但要适时将学生从跑偏的课题上拉回到主线上来。
在执教“迷宫游戏”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程序设计的方法,我鼓励学生创新,然后从他们的描述中逐步提炼出“游戏的设计都离不开程序”这一学习目标。紧接着是角色的控制,最后编写、运行脚本。依据学生的反馈,让他们带着学习的兴趣渐渐回到课堂的主线上来。
2.基础较差型
这类班级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少数学生能够跟上教师的讲课步伐,整体基础水平较低。这样的班级容易使教师对学情的掌握不准确,发现问题较晚,教学效率也低。所以为了使反馈更加有效,在布置任务时,一定要明朗清晰。在学生反馈演示时,也要刻意训练学生边说边演示的习惯,用多种感官逐步训练学生的思维,也能使其他学生更多地接收到信息。
3.性格乖巧型
这类班级学生听课习惯规矩有序,但不善表达,课堂气氛比较沉闷。需要教师给出更多的放松空间,调动课堂的氛围,让学生多说多做多表达。部分学生并不是不会,而是不愿意说。课堂中,应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来活跃课堂气氛,比如互动白板、学习任务单,或者是手势等,都可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这样的班级可以依据其特点来创设更加新颖的编程课堂,思维的建设不见得非要用语言或作品表现出来,用行为同样可以。如我所教的五(3)班学生,他们非常擅长学生之间、组与组之间的互动。
二、多元评价促进反馈
1.评价单位
编程课中,有时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教师虽然是以小组布置的任务,但组内没有一个人探索出结果来。光靠教师的个别辅导不切实际,为此我就会根据情况,让学生跨组互助。比如以列为单位,每一列有10个学生,至少会有2至3个人完成任务。虽不在一个组,但当教师提出互助要求时,时而的新鲜配组也会让学生乐此不疲。
2.评价形式
评价的形式也可以是多样的,编程课中,我对个人采取奖票激励策略,小组的评价我采用的是互动白板。小组评价主要为了连接两个任务,利用白板展示各组完成情况,并领取下一个学习任务。有了这个小环节,学生有新鲜感,各组之间也形成一种良性竞争,使反馈更有效率。
三、巧设任务适度反馈
我们通常利用反馈解决某节课的重点,但过度的反馈,必定会影响学生的吸收。编程课一定是思维不断深入的课,从表象到内在,从知识到应用,每一个阶段的提升,都需要教师的引导。所以每一阶段的反馈都要慎重,有明确的目的,解决学生什么样的问题,对下一阶段的学习又有哪些铺垫,等等。
“直升机游戏”一课中,我围绕任务主要进行了三次反馈,其目的分别是新知探索、實践应用和经验交流。每一次在布置任务时,任务的量和度都要精心设计,布置任务的方式更要适用于任务特点。
四、揣摩语言引导反馈
小学生有其年龄特点,编程课又有其过于严谨的特点。我们要站在小学生的角度上去揣摩我们的语言,使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有时候我们过于想要学生说出我们想要的,反而让学生不知道该怎么说。曾经我上课时,在最后的作品展评阶段,我问学生:“你觉得你的作品中哪个语句用得最好?”(我想让他说出本节课的重点语句)他语塞着,看着我。我顿时发现语言有问题了,转换了一下语言,问他:“你觉得你的游戏中哪部分设计得最好?想和大家分享吗?”学生马上滔滔不绝起来,说到了自己的游戏设计,说到了所用的语句。
五、转变思维理解反馈
有人说:编程课并不适用于所有学生,因为它要求学生的逻辑缜密性非常强。最初的我也这么认为,但这并不影响我想让全班学生都完成编程课的作品。我现在的编程课堂中,有的学生不只完成了课堂任务,更加入了自己的想法,作品新颖、独特。还有部分学生在别人的帮助下才勉强完成了作品。反馈在师生和生生的互动中,反馈在作品展示时的自信与满足中,反馈也在接受与给予的言语中,而编程的思想也缓慢而无声地流入他们的脑中。
借助Scratch编程平台,我有了更多关于编程课堂的思考和疑问,在反馈中我不断找寻,探索反馈的形式,研究反馈的方法,促进反馈的效率,也在记录这个过程当中的点点滴滴。希望自己会像学生那样,带着兴趣和创新的精神去学习、探索,和学生们一起努力进步。
一、依据班情设计反馈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所以考虑学生的学情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以班级为单位授课,就要考虑班情。在实践教学中,我注意观察不同班级的特点,以自己目前的经验和能力,将我所教的班级学情大致分成了三种。
1.积极活跃型
这类班级的特点是:学生性格活泼、思维活跃,非常乐于探究,而且能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这样的班级非常适于具有挑战性的课。但在课堂走向以及节奏的把控上,教师要掌握好,不能太松,也不能太紧。给学生一定的空间,但要适时将学生从跑偏的课题上拉回到主线上来。
在执教“迷宫游戏”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程序设计的方法,我鼓励学生创新,然后从他们的描述中逐步提炼出“游戏的设计都离不开程序”这一学习目标。紧接着是角色的控制,最后编写、运行脚本。依据学生的反馈,让他们带着学习的兴趣渐渐回到课堂的主线上来。
2.基础较差型
这类班级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少数学生能够跟上教师的讲课步伐,整体基础水平较低。这样的班级容易使教师对学情的掌握不准确,发现问题较晚,教学效率也低。所以为了使反馈更加有效,在布置任务时,一定要明朗清晰。在学生反馈演示时,也要刻意训练学生边说边演示的习惯,用多种感官逐步训练学生的思维,也能使其他学生更多地接收到信息。
3.性格乖巧型
这类班级学生听课习惯规矩有序,但不善表达,课堂气氛比较沉闷。需要教师给出更多的放松空间,调动课堂的氛围,让学生多说多做多表达。部分学生并不是不会,而是不愿意说。课堂中,应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来活跃课堂气氛,比如互动白板、学习任务单,或者是手势等,都可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这样的班级可以依据其特点来创设更加新颖的编程课堂,思维的建设不见得非要用语言或作品表现出来,用行为同样可以。如我所教的五(3)班学生,他们非常擅长学生之间、组与组之间的互动。
二、多元评价促进反馈
1.评价单位
编程课中,有时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教师虽然是以小组布置的任务,但组内没有一个人探索出结果来。光靠教师的个别辅导不切实际,为此我就会根据情况,让学生跨组互助。比如以列为单位,每一列有10个学生,至少会有2至3个人完成任务。虽不在一个组,但当教师提出互助要求时,时而的新鲜配组也会让学生乐此不疲。
2.评价形式
评价的形式也可以是多样的,编程课中,我对个人采取奖票激励策略,小组的评价我采用的是互动白板。小组评价主要为了连接两个任务,利用白板展示各组完成情况,并领取下一个学习任务。有了这个小环节,学生有新鲜感,各组之间也形成一种良性竞争,使反馈更有效率。
三、巧设任务适度反馈
我们通常利用反馈解决某节课的重点,但过度的反馈,必定会影响学生的吸收。编程课一定是思维不断深入的课,从表象到内在,从知识到应用,每一个阶段的提升,都需要教师的引导。所以每一阶段的反馈都要慎重,有明确的目的,解决学生什么样的问题,对下一阶段的学习又有哪些铺垫,等等。
“直升机游戏”一课中,我围绕任务主要进行了三次反馈,其目的分别是新知探索、實践应用和经验交流。每一次在布置任务时,任务的量和度都要精心设计,布置任务的方式更要适用于任务特点。
四、揣摩语言引导反馈
小学生有其年龄特点,编程课又有其过于严谨的特点。我们要站在小学生的角度上去揣摩我们的语言,使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有时候我们过于想要学生说出我们想要的,反而让学生不知道该怎么说。曾经我上课时,在最后的作品展评阶段,我问学生:“你觉得你的作品中哪个语句用得最好?”(我想让他说出本节课的重点语句)他语塞着,看着我。我顿时发现语言有问题了,转换了一下语言,问他:“你觉得你的游戏中哪部分设计得最好?想和大家分享吗?”学生马上滔滔不绝起来,说到了自己的游戏设计,说到了所用的语句。
五、转变思维理解反馈
有人说:编程课并不适用于所有学生,因为它要求学生的逻辑缜密性非常强。最初的我也这么认为,但这并不影响我想让全班学生都完成编程课的作品。我现在的编程课堂中,有的学生不只完成了课堂任务,更加入了自己的想法,作品新颖、独特。还有部分学生在别人的帮助下才勉强完成了作品。反馈在师生和生生的互动中,反馈在作品展示时的自信与满足中,反馈也在接受与给予的言语中,而编程的思想也缓慢而无声地流入他们的脑中。
借助Scratch编程平台,我有了更多关于编程课堂的思考和疑问,在反馈中我不断找寻,探索反馈的形式,研究反馈的方法,促进反馈的效率,也在记录这个过程当中的点点滴滴。希望自己会像学生那样,带着兴趣和创新的精神去学习、探索,和学生们一起努力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