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内部治理效果的关键因素及影响机理研究

来源 :中国大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meonlin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研究现代大学内部治理效果现状,并识别影响现代大学内部治理效果因素,包括大学章程、学术权力、民主监督和资源配置;分析可观测变量并提出现代大学内部治理影响因素假设。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各因素之间的路径关系,并验证假设,从而针对性地提出改善现代大学内部治理效果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内部治理;大学章程;学术权力;民主监督;资源配置
  一、引言
  大学的治理问题,是近年来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的一个重点以及热点问题,也是大学内部及社会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综合改革、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都成为当下高等教育领域工作的重点。大学担负着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与重要使命,应该在综合改革方面引领全局,完善自身内部的治理结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撑[1]。
  在我国,大学从管理向治理转变的研究是从21世纪初开始的,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为起点,开始呈现热议趋势。近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但如何量化大学这一具有复杂系统组织特征的内部治理效果还缺乏充分论证。本文通过识别影响其内部治理效果的因素,构建可观测指标,并应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进而确定关键因素。
  二、现代大学内部治理影响因素分析及假设的提出
  通过对相关概念的理论研究和大量文献的分析研究,以及对若干专家进行访谈,归纳出现代大学内部治理效果的具体落实和表现,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大学章程是否存在并且贯彻落实、学术权力是否得到应有的保障、内部治理的民主监督是否起到应有的作用及效果、教育资源合理配置以及共享的实施效果是否妥当。在此基础上,提取出影响大学内部治理效果的關键因素,为构建现代大学内部治理效果关键影响因素概念模型提供理论基础。
  1.大学内部治理制度关键影响因素
  顶层设计是健全内部治理生态环境的基石,不同规制生态环境下组织内部治理模式也表现出显著差异。目前,作为大学内部治理最高准则,大学章程不仅仅是大学这个非盈利性法人组织建立时所必备的法律文件,更是大学治理实现转型和再升级的内部驱动。经过文献分析以及专家访谈归纳,可将影响大学内部治理制度的关键因素分为章程科学制定和章程有效实施。
  章程科学制定。国家自2010年起开始全面推动大学章程建设,明确要求在2015年底完成各高校的大学章程建设。加强章程建设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迫切的现实需要,是深化高校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是完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实现高校内涵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
  章程有效实施。真正使章程在高校中发挥“宪法”的根本作用,是要完善章程的实施机制,尊重其在大学神圣地位的同时,充分体现其实施的有效性。大学中所有直接利益相关者和间接利益相关者都要认识到这一点,并健全相关制度来保障。
  提出以下假设:
  H1:大学章程对大学内部治理效果具有显著影响。
  H11:大学章程的科学制定对大学内部治理效果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12:大学章程的持续完善对大学内部治理效果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13:大学章程的实施效果对大学内部治理效果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大学内部治理权力关键影响因素
  大学是一种非营利性独立法人治理组织,其内部治理结构具有学术和行政双重交叉融合的典型特征。故其内部的学科体系和行政体系构成现代大学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相互平衡,制约着现代大学这个组织的发展。
  行政权力。大学的行政权力在大陆法系的德国意指“大学的自治行政权”,即大学在处理与大学教学、研究、课程及进修直接有关的行政事务时所享有的自治权[2]。行政权力的作用是协调大学内部各方面关系,使各方顺畅运行以达到最优化的状态,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学术权力。学术权力是专家学者依据其学术水平和学术能力,对学术事务和学术活动施加影响和干预的力量。从大学属性及其本质看,学术权力是大学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职能的重要保证[3]。
  提出以下假设:
  H2: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对大学内部治理效果具有显著影响。
  H21:科学合理的行政管理模式对大学内部治理效果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22:学术权力的有效实施及积极效果对大学内部治理效果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23:两种权力的配置合理性对大学内部治理效果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3.大学内部治理监督制衡的关键影响因素
  大学内部治理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监督权的制衡,大学组织的每个成员都有权知晓、参与、监督学校事务的决策。组织成员是最熟悉大学内部情况的利益相关群体,是否充分享有监督权是其应有权益。大学内部治理监督制衡机制主要包括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
  民主管理。大学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的显著体现,其目标是在保障广大教职工、学生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民主权利的基础上,使得权力部门与广大民主群体顺畅沟通。科学的民主管理是大学内部管理水平提升的显著表现。
  民主监督。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以及相关直接接受申诉机构被视为实施民主监督的主要途径和手段。
  提出以下假设:
  H3:内部监督与民主管理对大学内部治理效果具有显著影响。
  H31:适度民主管理对大学内部治理效果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32:有效民主监督对大学内部治理效果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4.大学内部治理资源配置关键影响因素
  大学内部可以支配内部资源主要包括学术资源、物资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等,内部资源主导着大学学科建设、公共建设、重点项目建设等。大学根据自身不同的发展目标主要分三种资源导向,以大学组织目标为导向、以知识创新为导向和以学科发展为导向。大学内部治理中的资源配置又可分为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资源的畅通共享。   资源合理配置。大学内部资源是大学整体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相对于需求而言,资源总是表现出稀缺性。所以如何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达到最高效能化,以便获取最高的价值,对一所大学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资源畅通共享。资源共享是通过一些平台,使得对某些资源有需求的人或机构收集到资源信息,以便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大学作为非营利组织,尤其需要在其治理过程中,通过科学规划的共享平台,使得有限的稀缺资源让更多的教职工以及学生受益。
  提出以下假设:
  H4:资源配置与贡献对大学内部治理效果具有显著影响。
  H41:资源的合理配置对大学内部治理效果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42:资源共享平台的完善对大学内部治理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三、实证分析
  1.问卷设计与数据搜集
  关于现代大学内部治理效果的测量,本文在参考了相关文献并进行专家访谈后,设计出从大学章程制定情况、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情况、民主管理与监督情况以及资源配置与共享等四个方面进行测度的问卷。通过问卷调研的方法,搜集相关数据对概念模型进行检验。
  为了确保数据采集的可靠性与合理性,在研究对象的挑选上也进行了精心的策划,最后确立了包括高校教师、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及学生在内的共300人作为调研对象,进行问卷发放。为保证问卷设计的结构完整性及有效性,在正式调研之前选择20名教师对初始问卷进行了试填,在此基础上对问卷进行修改。本次调研共收回有效问卷230份,有效回收率为77%。
  2.信度与效度检验
  采用系数法对问卷进行可靠性检验,可得整体问卷的Cronbach系数值0.75,具有较好的可信度;借助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对问卷结构效度进行检验,可得KMO球形检验值为0.821,大于0.5的经验值,适合做因子分析,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如表1所示)。
  四、实证模型构建与检验
  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将大学内部治理效果、大学規章制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民主监督与管理、资源配置与共享作为潜在变量加入模型,采用协方差分析法对模型进行检验。
  在整体模型的适配度方面,卡方值与自由度的比值(CMIN/DF)为3.730。且在5%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无法拒绝模型的原假设,即上述模型整体数据匹配性较好;在其他适配度标准方面,RMSEA=0.058≤0.080,其上述适配度指标均在5%水平上显著。综上所述,可认为模型与数据间具有良好的适配度。
  模型检验得出了各阶层变量间标准化路径系数及显著性水平: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资源配置与共享对大学内部治理效果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463、0.469,在5%水平上显著,且资源配置对大学内部治理效果的影响较大。而规章制度、民主监督与管理两变量对大学内部治理效果影响的路径模型虽通过显著性检验,但影响较弱,P值分别为0.077,0.068,均小于10%。
  依据上述验证性因子分析还可窥探各构念(即潜在变量)测量指标的可信度:潜在变量“学术权利与行政权力”在三个测量指标上载荷分别为0.566、0.680和0.687,大于0.5的参考值,且测量模型可通过5%或1%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潜在变量“资源配置与共享”在两测量指标上的载荷分别为0.572、0.850,且均可通过1%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潜在变量(因变量)“大学内部治理效果”在4个测量指标上的载荷分别为0.638、0.526、0.637、0.610,除在指标“实施效果”上测量模型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外,其余指标均通过1%水平上的检验。同样,潜在变量“规章制度”和“民主监督与管理”在其测量指标上的载荷也均大于0.5参考值,可通过5%或10%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
  综上所述,结构方程模型检验验证了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资源配置与共享、规章制度、民主监督与管理4类因素对大学内部治理的作用关系;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资源配置与共享、规章制度、民主监督对大学内部治理效果具有正向影响,假设得到验证。其中,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资源配置与共享对大学内部治理效果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规章制度、民主监督对大学内部治理效果的影响次之。实证研究还发现了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资源配置与共享、规章制度三类潜在变量呈现出显著的相关性。进而说明,大学内部治理作为构成结构复杂、要素依赖较强的潜在变量,其效果提升则直接取决于大学内部权力配置,学术和行政两维度的权力调整将是未来内部治理优化的主要路径。
  五、结论与对策建议
  本文将现代大学内部治理过程中能够影响其治理效果的关键因素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数据分析、模型检验,借助实证研究把握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中关键因素的实然状态,对当下大学的内部治理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显示,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资源配置与共享、规章制度、民主监督对大学内部治理效果都具有正向影响,其影响程度由显著到减弱依次是资源配置与共享、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民主管理与监督、规章制度。同时,研究还发现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资源配置与共享、大学章程三类潜在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据此可得出结论,大学内部治理效果优化的主要路径需要在大学内部治理权力配置和学术行政两维度权力调整方面直接入手,同时也要考虑学术行政两维度权力调整、资源配置与共享、规章制度三类潜在变量显著相关性的协调。
  现代大学内部治理效果的提升对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规范权力机构运行机制,科学配置权力制衡机制。作为大学内部治理关注的重点,改善学术权力在众多权力中的弱势地位,协调两种权力的关系。找到行政与学术之间的动态制衡点,使大学中各利益相关者与权益主客体都科学合理的各司其职、各处其位。(2)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优化大学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健全高校教育资源配置管理机制,选择多主体参与决策机制,分解资源配置权力。同时,充分共享基础设施,达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完善吸引和聚集优质办学资源能力的协调机制,健全共享平台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益。(3)三类潜在变量的协调优化。由于前文研究发现了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资源配置与共享、规章制度三类潜在变量之间呈现出显著的相关性,一类变量的改变会影响另一变量对效果的最终影响。故同时优化三类潜在变量是提升大学内部治理效果的必然
  选择。
  参考文献:
  [1] 袁贵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中国教育报,2014-02-13.
  [2] 赵成.治理视角下的大学制度研究[D].天津大学,2006.
  [3] 王周谊.论“治理”视域下的大学学科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7(7).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西北工业大学政策与战略研究基金(2018ZCY15)“‘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现代大学内部治理体系研究”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周晓燕]
其他文献
摘 要:采用双因素混合实验设计,探讨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两种教学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教育的教学效果。发现相对于体育课程班,学生中心教学法的实验班能显著提升学生心理素养,教师中心的心理讲授班使学生心理资本下降,需要做出必要的调整。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体验式教学;教师中心;学生中心  一、前言  从教学法发展的角度来说,当下大学教育有两种教学取向:“教师中心”和“学习者中心”[1,2]。“教师中
期刊
摘 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创客教育理念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视角。基于应用型人才创客的十大特质,为对接区域产业需求,确立了“创客型人才”的分类标准及内涵。通过聚焦“创客式教育”的五大内涵,探索重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创客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我国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面临着新形势变化。全国现有普通本科高校1 000余所,其中90%是地方高校,成为人
期刊
摘 要:任务教学法是翻译教学中较为流行的方法,但目前学界研究的焦点都集中在教学过程与学生身上,而对教师角色的探讨则显得相对滞后。一般论者都将教师定位为任务的设计者与课堂的组织者,笔者认为,这不过是课堂上的表面现象,实际上教师不仅要在课后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还要在课堂上发挥启发者、评点者的职责。启发的方式有追问式、可视化等多种形式,而评点的主要形式则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因事说理”。  关键词:任务
期刊
摘 要: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技术带动新经济与新产业的迅猛发展,全球化经济与社会正在发生巨大变革,高等工程教育也在不断改革,新工科应运而生。为了支持我国在新时代的创新能力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培养一大批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创新人才。随着我国新工科建设的不断深化,当前的高校教育体系与教学模式在进行着深刻变革。本文从面向可持续竞争力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角度,探讨实现新工科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视角
期刊
摘 要:针对同一个教学班学生课程学习效果存在差异这一现象,本文分析了课程初期学生差异对学生采用深层学习法还是采用表层学习法的影响,以及最终对学生获得不同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是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和激情。  关键词:学习效果;深层学习法;表层学习法;学习兴趣  一、前言  同一个教学班的学生,尽管他们所处的学习环境相同,享受的教学资源相同,面对相同的教师,但他们的学习
期刊
摘 要:新工科建设势在必行,工程学科教育应当与时俱进。机械工程教育改革应当从社会经济发展、高校学科建设与人才竞争力提升的角度,准确把握学科专业建设与创新教育的契机,以知识体系、培养模式、教育资源为切入点打破壁垒、持续改进,助力新式工程教育模式的探索。  关键词:新工科;机械工程学科建设;教育模式改革;创新创业  培养一批学科理论基础厚、工程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是支撑时代进步的必
期刊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化,传统的以书籍为载体的高等教育地理信息类课程教材已经满足不了在校大学生和社会公众对于了解和掌握知识的需求,而且在校大学生对知识获取的路径也日趋多样化,急需新形式的教材与教学模式让知识更加流畅的传递。故本文将地理信息类课程教材结合移动互联网技术,在教材与教学模式中添加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新元素,探讨
期刊
摘 要:作为服务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具有显著的新工科专业特征。本文从新工科建设理念出发,围绕“问产业需求建专业,问技术发展改内容,问学生志趣变方法,问内外资源创条件,问国际前沿立标准”五个方面剖析了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建设历程,为新工科专业建设中解决“人才培养如何契合产业需求、教育内容如何融合产业技术、实践体系如何满足学生志趣”等问题提供了明晰的思路。  关键词:新工科;物联网工程专业
期刊
摘 要:信息技术的植入为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新的可能,在线开放课程成为新的教学改革热点。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开放性、便捷性和交互性,组建跨地域、跨学校的课程教学团队,形成“开放式建设、共享式教学”的新型教学共同体模式,合理配置教学资源,能够更好地适应教与学的需求,构建了全新的教与学关系。  关键词:在线开放课程;共享式教学;教学方法;教学共同体  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
期刊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强调加强思政课建设,开启了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如火如荼,成效显著、经验宝贵。回顾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成绩与经验,对于进一步办好思政课,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改革的任务要求,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索;经验;立德树人;教师队伍建设  党的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