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微信是腾讯公司成功推出的即时通信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得益于该平台其他社交软件不可比拟的市场优势,班级微信群,即班主任、家长和任课教师的组成,似乎成为现代班级管理及家校沟通大势所趋的一种模式。笔者所在学校在英语教学上实行特殊的小班化教学(一个行政班根据学号奇偶再划分为两个自然班,由两位英语教师分别教学),一个班级微信群,两位相同学科教师,笔者据对此特殊性的亲身经历,浅谈“微”走班制下微信群使用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班级微信群走班制
一、“大流量模式”——微信班级群
微信是一款成功的即时通信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支持微信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快速发送免费语音短信、视频、圖片和文字,需要消耗少量流量。的确,仅仅从个人平台着眼,微信消耗的是少量流量,然而从整个社会层面及其所带给公众的变化来看,可绝对不能称之为“少量”,它可不单单是社交软件或应用程序中的绝对的“大流量明星”。
微信,还是一种生活方式。打开微信官网,这句话赫然在目,没错,微信的宣言是“我已经成为你生活的一种方式”。超过九亿人的使用,相信现在很少有人会认为这句广告词大言不惭。笔者的切身经历深感微信的生活方式,深深地渗透了现代班级管理及家校沟通之中。同样是交流的“手掌化”,无论是先入为主的叱咤风云多年的老将——飞信,还是后来学校全面“硬植入”新生代的更专业的教育软件——某黑板,之于微信,仿若蚍蜉撼大树。节选一段某位家长的私信可见一斑:
家长:老师,让我们装的新软件某黑板需要什么时候用?
老师:……(不遗余力地推广中)
家长:不是有微信吗?!
“流量明星”班级微信群的建立实乃大势所趋。
二、“繁转简or简转繁”
——谁应该是微信群的成员?
班级微信群的建立和管理乃“形势所迫”,但谁应该是班级微信群的成员?
这个问题却没有人给过标准答案。班级微信群的管理者们都是在摸着石子过河,给出了不少参考答案,有一点毋庸置疑,就是班主任+家长是基石,那么,班主任+家长+谁?除此之外,谁还应该是微信群的成员?他们的加入到底是由繁入简了,还是适得其反了?笔者此前却从没有班级微信群管理的经历,参照往届班级飞信群建立的惯例,微信群组员的进群要求是最基本的,学生家长及监护人方可入群,禁止无关人员加入,班级微信群的成员之初只是学生家长和班主任。
笔者较为传统,一直将班级微信群定位为教师和家长或监护人沟通、交流或分享的平台,对于学生加入班级微信群一直持反对意见。而对于主要任课教师是否加入群组一直在犹豫徘徊之中。公平而论,站在班主任的立场,笔者以为绝大多数是希望任课教师加入的,这可以减轻班主任作为“传声筒”的负担和风险,但增加任课教师这一新成员所要承担的管理成本也是显而易见的,简要分析如下:
繁转简:
1.班级群的建立原则是交流、公布或分享班级的事务或活动,然而不可避免的,初中家长所关注的和疑惑的更多在学习。学科教师的加入能够及时反馈有关学科上的一些共性问题。
2.学科情况及时性和有效性,使得任课教师能够将微信群的表扬功能发挥持续作用。
3.一部分家长缺乏与任课教师沟通交流的渠道,只能通过群组了解情况。
简转繁:
1.任课教师的加入会使班级群的定位潜移默化地发生变化,学科功能性更显著。
2.班级微信群的信息公布要求默认为只用于家校沟通交流,不排除有個别家长的言行会打扰到教师。
3.上述情况的极端化,可能会出现针对任课教师不理智的微词,从而引发群体效应。
上述利弊不仅是班主任的考量,也是任课教师的权衡。因此,若没有统一管理制度的制衡,任课教师是否加入,到底还是意见不一。
三、一“群”岂容二“虎”乎?
如前所述,任课教师的加入与否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那如果同一学科出现了两位教师呢?笔者所在学校在英语教学上实行特殊的小班化教学,即一个行政班根据学号奇偶再划分为两个自然班,由两位英语教师分别教学,学生走班。一个班级微信群,二位相同学科教师,特殊走班制模式下的班级微信群的使用一直是班主任“幸福的烦恼”。
班级微信群每增加一位教师,都能够一定程度地分担班主任的辛劳,这是班主任的幸福。然而同一学科的不同教师的加入,所要面临的首要棘手问题就是比较,无法避免的比较。摘入一段微信群的小片段:
家长A:哪位家长能将英语的什么什么拍一下,我家孩子落在学校里了。
其他家长的热心帮助
家长B:我们孩子怎么没有这项作业?
某老师:……(解释单班和双班的作业不同)
家长C:我们孩子说羡慕另一个小班,作业少。
同一小班的家长附和
家长D:苦笑。我们倒希望作业多一点。
另外一小班的家长附和
这样的讨论时不时会出现在微信群中,虽然大多数时候家长们都是“点到为止”,有所克制。但当假定自己的孩子接受的教育与坐在旁边的孩子可能不一样时,这颗较劲的种子就已经埋下。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业压力的增加,一石激起千层浪,不理智、情绪化,言语可能会从微词上升到埋怨甚至发展到攻击,而这些同一学科的教师在群里不仅仅显得十分的尴尬,也无法自我保护。一“群”不仅不容二“虎”,事实上,连一“虎”都容不得,除非其中一位英语教师就是班主任的特例下,无论将两位中哪一位加入群组中都是不妥当的。
四、思考
对于同一班级只有一门学科有不同任课教师的“微”走班模式,一个行之有效的简单办法就是再建立两个独立的学科型小群。
随着中考体制的改革,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一个班级极有可能会出现多门学科都由不同教师教授的情况,更有可能出现一位任课教师只教一个班级的某一小部分学生,走班模式必然进入“白热化”。
如前所述,此时的方法就是划分小群,只不知当家长们打开微信,看到“英语单班群”、“历史A班群”、“物理B班群”、“某某什么班群”,是否会有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呢?
关键词:班级微信群走班制
一、“大流量模式”——微信班级群
微信是一款成功的即时通信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支持微信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快速发送免费语音短信、视频、圖片和文字,需要消耗少量流量。的确,仅仅从个人平台着眼,微信消耗的是少量流量,然而从整个社会层面及其所带给公众的变化来看,可绝对不能称之为“少量”,它可不单单是社交软件或应用程序中的绝对的“大流量明星”。
微信,还是一种生活方式。打开微信官网,这句话赫然在目,没错,微信的宣言是“我已经成为你生活的一种方式”。超过九亿人的使用,相信现在很少有人会认为这句广告词大言不惭。笔者的切身经历深感微信的生活方式,深深地渗透了现代班级管理及家校沟通之中。同样是交流的“手掌化”,无论是先入为主的叱咤风云多年的老将——飞信,还是后来学校全面“硬植入”新生代的更专业的教育软件——某黑板,之于微信,仿若蚍蜉撼大树。节选一段某位家长的私信可见一斑:
家长:老师,让我们装的新软件某黑板需要什么时候用?
老师:……(不遗余力地推广中)
家长:不是有微信吗?!
“流量明星”班级微信群的建立实乃大势所趋。
二、“繁转简or简转繁”
——谁应该是微信群的成员?
班级微信群的建立和管理乃“形势所迫”,但谁应该是班级微信群的成员?
这个问题却没有人给过标准答案。班级微信群的管理者们都是在摸着石子过河,给出了不少参考答案,有一点毋庸置疑,就是班主任+家长是基石,那么,班主任+家长+谁?除此之外,谁还应该是微信群的成员?他们的加入到底是由繁入简了,还是适得其反了?笔者此前却从没有班级微信群管理的经历,参照往届班级飞信群建立的惯例,微信群组员的进群要求是最基本的,学生家长及监护人方可入群,禁止无关人员加入,班级微信群的成员之初只是学生家长和班主任。
笔者较为传统,一直将班级微信群定位为教师和家长或监护人沟通、交流或分享的平台,对于学生加入班级微信群一直持反对意见。而对于主要任课教师是否加入群组一直在犹豫徘徊之中。公平而论,站在班主任的立场,笔者以为绝大多数是希望任课教师加入的,这可以减轻班主任作为“传声筒”的负担和风险,但增加任课教师这一新成员所要承担的管理成本也是显而易见的,简要分析如下:
繁转简:
1.班级群的建立原则是交流、公布或分享班级的事务或活动,然而不可避免的,初中家长所关注的和疑惑的更多在学习。学科教师的加入能够及时反馈有关学科上的一些共性问题。
2.学科情况及时性和有效性,使得任课教师能够将微信群的表扬功能发挥持续作用。
3.一部分家长缺乏与任课教师沟通交流的渠道,只能通过群组了解情况。
简转繁:
1.任课教师的加入会使班级群的定位潜移默化地发生变化,学科功能性更显著。
2.班级微信群的信息公布要求默认为只用于家校沟通交流,不排除有個别家长的言行会打扰到教师。
3.上述情况的极端化,可能会出现针对任课教师不理智的微词,从而引发群体效应。
上述利弊不仅是班主任的考量,也是任课教师的权衡。因此,若没有统一管理制度的制衡,任课教师是否加入,到底还是意见不一。
三、一“群”岂容二“虎”乎?
如前所述,任课教师的加入与否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那如果同一学科出现了两位教师呢?笔者所在学校在英语教学上实行特殊的小班化教学,即一个行政班根据学号奇偶再划分为两个自然班,由两位英语教师分别教学,学生走班。一个班级微信群,二位相同学科教师,特殊走班制模式下的班级微信群的使用一直是班主任“幸福的烦恼”。
班级微信群每增加一位教师,都能够一定程度地分担班主任的辛劳,这是班主任的幸福。然而同一学科的不同教师的加入,所要面临的首要棘手问题就是比较,无法避免的比较。摘入一段微信群的小片段:
家长A:哪位家长能将英语的什么什么拍一下,我家孩子落在学校里了。
其他家长的热心帮助
家长B:我们孩子怎么没有这项作业?
某老师:……(解释单班和双班的作业不同)
家长C:我们孩子说羡慕另一个小班,作业少。
同一小班的家长附和
家长D:苦笑。我们倒希望作业多一点。
另外一小班的家长附和
这样的讨论时不时会出现在微信群中,虽然大多数时候家长们都是“点到为止”,有所克制。但当假定自己的孩子接受的教育与坐在旁边的孩子可能不一样时,这颗较劲的种子就已经埋下。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业压力的增加,一石激起千层浪,不理智、情绪化,言语可能会从微词上升到埋怨甚至发展到攻击,而这些同一学科的教师在群里不仅仅显得十分的尴尬,也无法自我保护。一“群”不仅不容二“虎”,事实上,连一“虎”都容不得,除非其中一位英语教师就是班主任的特例下,无论将两位中哪一位加入群组中都是不妥当的。
四、思考
对于同一班级只有一门学科有不同任课教师的“微”走班模式,一个行之有效的简单办法就是再建立两个独立的学科型小群。
随着中考体制的改革,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一个班级极有可能会出现多门学科都由不同教师教授的情况,更有可能出现一位任课教师只教一个班级的某一小部分学生,走班模式必然进入“白热化”。
如前所述,此时的方法就是划分小群,只不知当家长们打开微信,看到“英语单班群”、“历史A班群”、“物理B班群”、“某某什么班群”,是否会有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