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人为本是当前中学语文教育的基本思想,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改变陈旧的教学理念,在语文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中应正确处理“导”与“学”的关系,切实抓好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做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实现语文教学目标。
关键词:主体;课堂教学;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0-00-01
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在教学活动中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但在高中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主体性教学还是“干打雷,不下雨”,操作起来还困难重重,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还难以有一个根本的改观。本文主要就主体性教学的特点,意义及方法谈一谈自己粗浅看法,以期得到方家的指正。
一、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学生观和师生观。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要真诚地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既然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那就必须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叶老的话就要教师要充分重视为学习者设计教学,教学设计要以是否帮助学生学习为出发点,要以学习者为本,帮助学习者提高,课堂上要把学生当作主人,明确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充满活力的人。教学设计要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尤其要重视教学中设计和后设计,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地进行反思,以期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佳发挥。
二、体现“双主”地位,引导学生“发现”。
教育是人施之于人的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双边作用的过程,其核心关系是教与学的关系,从教学两个方面看:教师教,学生学,教与学是相辅相成,没有任何一方的参与就不成为教学。因此,教师与学生都是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双主”调和,师生互动,才能达到教学相长。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动摇,课堂上应是“双主体”,在语文教学中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同时又不忘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地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间的相互作用融为一体,才能在教学改革中取得一定成绩。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动摇,并不是说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万能的,教师必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来正确理解和发挥其主导地位,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启发、讲解、点拨等无论作用有多大,都需要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选择与运用,才能内化为他们的智慧和才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课堂上的作用是幫助学生解决疑难。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必须站在学生中间,指导学生的教学实践活动:阅读课文,独立思考,质疑解疑,分析讨论,限时写作,自评互评等,让学生通过认识和实践,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提高,凡学生能看懂、读懂的教师就不要再讲,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学生能发现的,教师不要点明,否则就是限制学生的发展。要从学生实际的学习需要出发,围绕学生作必要的教学中设计,抓住教与学中的兴奋点,真正实现对话,不断帮助学生去“发现”,使课堂上有尽可能多的精彩生成,让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展。
三、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是信任、理解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心理学指出,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密不可分的。师生之间建立亲密融洽的关系,努力创造健康的、生动活泼的良好的课堂气氛,在这种愉悦、宽松、平等、合作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就比较顺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高涨,课堂教学便会呈现出生动活泼、富有生机活力的景象。学生作为主体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独立进行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产生较强的记忆力,还能活跃思维,发挥智力潜能,有利于产生创造的勇气和信心。
四、培养自主能力,养成质疑习惯。
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即主动读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能主动读书,掌握读书的方法,养成读书而敢于质疑,有疑而乐于与人讨论的良好的读书习惯是非常必要的。所谓独立思考指学生能根据学习内容,确定思考的方向,并坚持不懈地用心读书,不人云亦云,不满足于同学、教师的释疑,能不断地于无疑处生疑。遇到问题后,能深入思考,寻找有关资料、获得问题的解决。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求能力,教学时教师应留给学生大量的时间阅读、品味、思考、想像,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学生一旦具备这些能力,定能在学习的天地里自由遨翔。
其次,教师应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为学生创设质疑的氛围,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多问“为什么”,并勇于探究解答,教师要激出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有问题意识,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离开课堂,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因而对学生的发现、发问和解答要给予重视和爱护,并多鼓励,多引导,多总结。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条件,使学生潜心读书、用心思考、有所知、有所悟,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养成良好的创新意志品质。
五、实行多向互动,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主体性教学是一种多向互动的教学。即教师的行为与学生的行为是交互的,主体性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既包括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也包括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同样,学生之间的互动既包括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又包括学生个体和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还包括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灵活的组织方式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当阐明一个问题需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畅所欲言,深入探讨,彼此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通过课堂内互动,让不同思维在合作中碰撞,让他们不断“发现”,这样既掌握了知识,学会创新,也学会做人。同时,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改革课堂教学,讲究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重新焕发生命的色彩。
关键词:主体;课堂教学;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0-00-01
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在教学活动中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但在高中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主体性教学还是“干打雷,不下雨”,操作起来还困难重重,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还难以有一个根本的改观。本文主要就主体性教学的特点,意义及方法谈一谈自己粗浅看法,以期得到方家的指正。
一、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学生观和师生观。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要真诚地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既然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那就必须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叶老的话就要教师要充分重视为学习者设计教学,教学设计要以是否帮助学生学习为出发点,要以学习者为本,帮助学习者提高,课堂上要把学生当作主人,明确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充满活力的人。教学设计要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尤其要重视教学中设计和后设计,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地进行反思,以期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佳发挥。
二、体现“双主”地位,引导学生“发现”。
教育是人施之于人的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双边作用的过程,其核心关系是教与学的关系,从教学两个方面看:教师教,学生学,教与学是相辅相成,没有任何一方的参与就不成为教学。因此,教师与学生都是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双主”调和,师生互动,才能达到教学相长。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动摇,课堂上应是“双主体”,在语文教学中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同时又不忘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地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间的相互作用融为一体,才能在教学改革中取得一定成绩。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动摇,并不是说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万能的,教师必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来正确理解和发挥其主导地位,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启发、讲解、点拨等无论作用有多大,都需要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选择与运用,才能内化为他们的智慧和才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课堂上的作用是幫助学生解决疑难。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必须站在学生中间,指导学生的教学实践活动:阅读课文,独立思考,质疑解疑,分析讨论,限时写作,自评互评等,让学生通过认识和实践,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提高,凡学生能看懂、读懂的教师就不要再讲,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学生能发现的,教师不要点明,否则就是限制学生的发展。要从学生实际的学习需要出发,围绕学生作必要的教学中设计,抓住教与学中的兴奋点,真正实现对话,不断帮助学生去“发现”,使课堂上有尽可能多的精彩生成,让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展。
三、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是信任、理解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心理学指出,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密不可分的。师生之间建立亲密融洽的关系,努力创造健康的、生动活泼的良好的课堂气氛,在这种愉悦、宽松、平等、合作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就比较顺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高涨,课堂教学便会呈现出生动活泼、富有生机活力的景象。学生作为主体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独立进行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产生较强的记忆力,还能活跃思维,发挥智力潜能,有利于产生创造的勇气和信心。
四、培养自主能力,养成质疑习惯。
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即主动读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能主动读书,掌握读书的方法,养成读书而敢于质疑,有疑而乐于与人讨论的良好的读书习惯是非常必要的。所谓独立思考指学生能根据学习内容,确定思考的方向,并坚持不懈地用心读书,不人云亦云,不满足于同学、教师的释疑,能不断地于无疑处生疑。遇到问题后,能深入思考,寻找有关资料、获得问题的解决。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求能力,教学时教师应留给学生大量的时间阅读、品味、思考、想像,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学生一旦具备这些能力,定能在学习的天地里自由遨翔。
其次,教师应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为学生创设质疑的氛围,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多问“为什么”,并勇于探究解答,教师要激出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有问题意识,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离开课堂,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因而对学生的发现、发问和解答要给予重视和爱护,并多鼓励,多引导,多总结。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条件,使学生潜心读书、用心思考、有所知、有所悟,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养成良好的创新意志品质。
五、实行多向互动,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主体性教学是一种多向互动的教学。即教师的行为与学生的行为是交互的,主体性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既包括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也包括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同样,学生之间的互动既包括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又包括学生个体和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还包括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灵活的组织方式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当阐明一个问题需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畅所欲言,深入探讨,彼此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通过课堂内互动,让不同思维在合作中碰撞,让他们不断“发现”,这样既掌握了知识,学会创新,也学会做人。同时,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改革课堂教学,讲究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重新焕发生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