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建设

来源 :文化产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在社会转型期新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形式下,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许多的挑战,其中既包括外部环境的新的发展,也包括了图书馆自身管理体制的转型期遇到的新问题,这些都使得今天的图书馆的服务不同于原来传统意义上的服务。本文主要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为背景,分析当前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困境,进而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0-00-02
  一、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概念
  目前,公共文化服务越来越受到政府及社会的重视,在学术界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早在2007年胡锦涛同志就指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一)公共文化服务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作为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是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在社会文化领域的必然体现与客观要求。公共文化包括“公民基本文化权利”以及由此产生的“公共文化需求”和满足公共文化需求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与之对应,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也可以从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生产者、提供者、消费者三重结构来考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即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满足公民公共文化需求的文化产品生产与服务体系。具体包括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公共文化网络体系、公益性文化服务体系和公共文化管理体系。
  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包括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公共文化服务便利、文化遗产保护、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公共文化绩效、评估以及公共文化服务资金、人才、政策法规保障体系等方面内容。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从文化管理到公共文化服务的转变,也是伴随着政府从管理型到服务型的变革而转变的。传统行政管理學认为,公共文化管理职能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对全民的思想道德建设以及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管理。 而从政府公共服务的角度出发,认为公共文化服务是“在政府主导下,以税收和财政投入方式向社会整体提供文化产品服务的过程和活动”。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正是为了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目标而做出的具体安排。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就近、方便、有效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人们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包括:比较充足的公共文化产品生产提供体系、比较齐全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比较有力的公共文化资金人才技术保障制度、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制度。实现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建设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平等均衡覆盖全社会,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二、图书馆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
  (一)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的地位
  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之一,发展图书馆事业对保障公民文化权利具有重要意义。
  在社会的整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图书馆在为公众提供学习知识会阅读场所、文化休闲和观赏的场所、查阅文献资料的途径、获取信息的自由与便利、公益性知识援助、参与阅读活动的各类途径与场所等方面,发挥着其他文化设施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正因为公共图书馆具有这些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现代民主国家的公民们把他们获得“共同期望乃至珍视的图书馆服务”的权利,当做自己应该享有的文化权利之一来看待。
  (二)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
  如果把社会看做一个生态系统,那图书馆将处在从小到大的生态环境里,每个环境中都有不同的竞争者,而且随着社会和技术的发展,竞争者还会此消彼长,不断变化。从小的来说,图书馆首先要面对不同行业的图书馆的竞争;在推延之图书馆要面对同属传递信息、挖掘知识图书情报机构的情报所竞争,面对“图博档”一体化进程中的保存文化遗产的博物馆、保存档案文献的档案馆的竞争;从出版——阅读链条来看,要面对出版社、书店等的竞争;从信息时代的发展来看,要面对数据库生产商、IT企业以及网络搜索引擎的竞争。
  信息产业的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方兴未艾,虽然期间各种概念有过不同的发展兴衰,但其中的发展其实是逐渐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地影响每一个人的生活。具体到图书馆的挑战而言,大多数普通读者在查找某个所需知识点时,首先想到的不再是借助传统的百科全书,而是首先利用网络搜索即可满足要求,公共网络搜索引擎和相对专业的数据库可以满足读者的绝大部分知识的需求。
  由此决定了对于普通的读者而言,传统意义上读者对于图书馆的知识依赖正在被网络所取代。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正从根本上改变图书馆的观念、思维、方法和技术,这不仅意味着图书馆传统工作的模式和内容要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也给图书馆工带来了新的挑战。
  三、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体系建设的途径
  (一)打造文化服务品牌,提升社会服务竞争力
  许多图书馆的服务不被接受和认可,除了与人民群众的观念有关,更主要的是因为图书馆的许多服务还处在初级阶段,没有品牌,没有社会效益,也就难以被社会认同。在公共文化活动、文化服务日益丰富的今天,公共图书馆必须树立起自身的服务品牌,才能提升社会服务的竞争力,更好地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品牌服务是指以高质量的、独特的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全方位地满足用户需求,这种服务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和追随度,能够产生巨大效益。图书馆在创建文化服务品牌的过程中,应融入图书馆的服务理念、服务精神及图书馆文化,它是图书馆服务水平和服务层次的标志,也是图书馆建立核心竞争力、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它不仅是对图书馆树立公众形象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会使公众在获得高质量服务的同时,得到一种特定的文化享受。   (二)开展特色服务,深化服务内涵
  开展特色服务在公共图书馆的理论和实践中已不再是新课题了,但它却是一个有着巨大潜力和发展前景的课题。任何图书馆在服务工作的某一方面都应该具有自己的特色。凡以某种特色藏书、某种特色服务和某一特定读者群为专门服务对象的服务就是特色服务。主要表现在要突破传统服务模式、服务范围、服务对象、馆室设备等。即在内容和服务上必须体现突破和创新,同时要取得独特的服务效益。
  (三)创新服务方式,强化社会教育功能
  长期以来,公共图书馆更多的是以自身的文献管理、文献利用等为出发点,去思考能够为公众做些什么。其日常业务主要是致力于文化知识产品的快速提供,以及如何帮助读者掌握信息获取的操作技能。 其服务主要是让读者自行选择学习的内容,在自身的成败过程中获得经验、完成知识的更新。但实际上,这种理想化的图书馆服务过程设计,在特定的高素质人群中或许是可行的,在我国目前仍然处于公众文化水平相对薄弱的大环境中,这种服务模式似乎就显得有些单调和不足了。
  因为馆藏书刊文献和网络信息资源的整理与提供,虽然是图书馆履行社会文化服务职责的重要部分,但并不是唯一的指向。因此现在已经有专家认识到其问题的所在,并指出:传统图书馆活动四大职能之一的社会教育职责已经无形中被淡化,并成为一个抽象的概念,即图书馆提供了文化知识产品服务,也就是履行了社会教育职责,进一步具体的知识传授活动或组织,不再成为业务关注和发展研究的领域,这应该是当代图书馆实践研究的缺失之一。 为此,图书馆应注重探索如何不断创新服务手段和方式,充分发挥在公众文化知识获取过程中的引导职能,为公众的自主学习和知识更新提供各种有益的具体帮助;不断创新阅读活动形式,引领大众阅读;同时积极与地方教育系统联姻,主动介入中小学课外阅读领域,广泛、持续开展青少年读书活动。只有这样,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才能得以提升。
  四、结语
  公共文化服务作为体系研究近年来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公共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在其公共服务的模式、服务理念、服务结构、服务重点等方面都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以人为本、延伸服务、普及知识、信息保障、创新内容、社会共享,这一切将成为今后社会大众对公共图书馆功用的基本诉求。拓展图书馆的服务范围,有效提高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能力,使政府公益性文化服务的内容、范围和方式不断丰富,仍然需要我们长期努力。当然也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图书馆竞争力的提高及圖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1]王秀亮、夏跃军:《图书馆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山东省图书馆学会第十三次科学讨论会论文集》,2006年,609-612.
  [2]夏书章主编:《行政管理学》,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42.
  [3]蒋永福:《文化权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域公共图书馆事业》,《国家国家图书馆学刊》,2007年第四期,P16-20
  [4]迟福林:《以公共服务为中心的政府转型》,见《政府转型:中国改革下一步》,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29-35)
  [5]陈丽群.图书馆品牌服务及其构建[J].图书馆学刊,2005(6):15-16.
  [6]蒋永福.文化权利:中国图书馆行业的核心价值[J].图书馆论坛,2007(6):70-73
  [7]王宗义.当代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再认识[J].图书馆论坛,2007(6):101-105
其他文献
摘 要:地方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尚未形成与高等职业教育相应的文化体系。要履行文化使命,就必须深刻认识当前地方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意义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地方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方向与途径。  关键词:地方高职;文化建设;思考;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0-00-0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
期刊
摘 要:古筝教学对高校音乐学、音乐表演专业器乐选修课以及全校素质选修课的课程建设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有助于音乐器乐课的普及和提高,并对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古筝;民族乐器;民族特色;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0-00-01  古筝是中华名族古老的民族乐器,元月秦而盛于唐;近几十年来,发展的很快,流行之广,不逊唐时“本
期刊
摘 要:本文从云南省普洱市图书馆2014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走进市特殊学校为残疾儿童服务作为实地调研案例,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市情、特殊学校基本情况、特殊读者群服务基本理念、残障少儿心理特征、走进校园服务和活动日小结几个方面,浅析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为残疾少儿服务的工作思路。  关键词:民族地区;残障儿童;公共图书馆服务;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0-00-02  引
期刊
摘 要:现在大学新生已经完全进入“90”后,甚至“95”后,无论是他们的思想还是性格,都有了显著的变化。高校应根据新生的思想特点,制定长期性、人性化入学教育计划,重视对新生独立学习、自我管理能力的引导与培养。此外,高校还应不断完善与改进自身组织文化,注重文化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与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
期刊
摘 要:审美理想教育是当代教育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促成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当代审美素质的提高,有赖于审美素质教育的普及和水平的提高。审美教育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其重要性在某些高校却被忽视,从而制约了全面和谐的发展。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促进社会文明的全面进步,高等学校应该把审美理想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审美理想教育;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E2
期刊
摘 要:本文以目前国内高职院校计算机类课程教学的现状和问题为切入点,结合计算机学科的JavaScript语言课程特点,从课前主题、问题选择和设计、小组组建、分发问题、解决问题等几方面介绍了基于问题的学习的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基于问题的学习;JavaScript;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0-00-02
期刊
摘 要:高校建筑色彩对传承校园文化,营造和谐校园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北京工业大学的建筑色彩为研究对象,总结色彩问题并提出校园建筑色彩规划发展建议,旨在引发人们对北京工业大学校园建筑色彩设计的关注,以创造一个更加赏心悦目、优雅舒适的校园环境。  关键词:北京工业大学;建筑色彩;发展建议;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0-00-03  一、引言  北京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北工大”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工作在国内的兴起,党和国家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社会工作的发展也逐渐专业化,类别更加细化,学校社会工作者的概念逐渐明确。但由于传统的教育体制和现有学校运行机制的影响下,大陆的学校社会工作发展并不迅猛,各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依旧模糊、职责混淆、定位不准确,有的学校甚至还存在没有设置专职社会工作者的现象。笔者试图通过阐述学校社会工作的概念、功能和任务,同时根据对京郊地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0-00-01  体会古诗文的情感,是古诗文教学的目标之一,但同时也是在古诗文教学的难点所在。小学阶段的古诗文教学,多以引导学生了解词句的意思,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获得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为主,对引领学生感悟诗歌的情感,不作过高的要求。但只要方法得当,化难为易,让他们感悟诗歌表达的情感,同样可以
期刊
摘 要:随著我国计算机和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购物现象已经屡见不鲜,但近几年来,网络购物却走向一个极端,网购成瘾作为一种新型网瘾已经悄然进入人们的视野,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作为网瘾的一种特殊形式,网络购物成瘾既具有网瘾的基本特征,又具有其特殊性,在大学生群体中蔓延较快,已对大学生的正常生活学习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当前大学生网络购物现状如何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购物;现状调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