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应是开放式的,在交际、活动、情境中学习语文,能激起学生的表现欲、讲话欲、表演欲、特长展示欲,让学生有自信心、成就感、快乐感。同时语文学习也应是学生的心理活动,应是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求知求真的过程。教师应通过学生思考、想象、写作等手段,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显示出自己的个性。为此,本文特就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如下探讨:
一、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其他部分最自然、恰当、精彩的开端。它犹如文章的“凤头”,虽小巧玲珑,却能安定学生情绪,诱发学生的感情,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情境中。因此语文老师要善于设计富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的导语,“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可由名言警句、古诗词导入,如教《孔乙己》时,从大散文家余秋雨的名言入手。余秋雨说:“名人成就地名,地名成就名人。”浙江省文化名城绍兴是我国现代伟大文学家鲁迅的故乡。今天绍兴城里的咸亨酒店前,一个黑色的石像天天站在那里“笑迎八方来客,招来四方钱财”。大家知道这人是谁吗?他就是鲁迅笔下的文学人物孔乙己。今天我们就去看看20世纪20年代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听听他的伤心故事吧!可由故事导入,如导入《愚公移山》时,巧妙地融入流行歌曲《愚公移山》的片段,学生耳闻“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梁压弯……”的优美旋律,会真切地感受到愚公移山的坚定信心。总之,导语的方法多种多样,不拘形式,可因“材”设计,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给学生营造多彩的课堂氛围,彰显学生个性,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1.营造活跃式的课堂氛围。一个人在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环境中,参与活动的欲望就会被激发起来,表现欲大大增强,思维活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把时间还给学生,并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鼓励学生要敢于质疑,敢于批判,并告诉他们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精神,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探究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人云亦云”,帮助他们确立自主的人格。如我在讲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这首元曲时,先是让学生反复地诵读诗文,然后根据自己的想象动笔画出曲中所描写的景物,写出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作者的情感,班上几十位学生在自由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地进行想象和联想,所画出的画个性色彩十足,风格各有千秋,学生的主动性充分被调动,图画完了基本上能当堂背下这首小曲。这种活跃式的课堂氛围,打破了传统的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轻松掌握了知识,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2.营造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我在语文课上倡导教学民主,推崇教师“寓教于乐”,学生“寓学于乐”,让自己成为学生可亲、可敬、可信的朋友,对学生不成熟的甚至是荒诞的想法,不是一棍子打死,而是给予恰当的肯定和鼓励,增强他们的信心。因此,我的课堂总是洋溢着浓浓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气息。学生思维活跃,想法标新立异,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智慧飞扬的天地,成为学生个性流淌的舞台,语文课堂的效率得到提升。如我在讲完了《羚羊木雕》这一课时,在班上开展了以“金钱和友谊”为主题的辩论会,在论辩过程中,正反双方唇枪舌战,谁都毫不示弱,充分展示着自己的个性风采。通过辩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思维得到了锻炼,同时还让学生爱上了语文学科,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而我也由以往的课堂“独裁者”,退居为课堂中普通的一员,为和谐平等教学氛围服务,和学生享受着一起辩论的乐趣。
三、合理运用现代教辅工具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教师通过黑板上文字和书本上的图片来向学生传递知识。因此,教师的板书非常重要,必须工整、清晰。现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可以把声音、文字、图象等动态地结合在一起进行信息传递,现在已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各学科的教学之中。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来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中国石拱桥》一文,要让学生了解中国石拱桥的造型优美,质量坚固,工艺精巧,就要分析石拱桥的造型特征、结构特征、制作特征。但是学生,甚至教师连石拱桥见也没见过,无法对上述特征加以分析;课本上雖有一幅插图,却无法与其他石拱桥比较,满足不了教学的要求。于是巧妙借用《中国石拱桥》的CAI课件,生动地向学生展示出有名的赵州桥、卢沟桥以及其他一些古代、现代的典型拱桥,解说词运用文中的语句,融画文于一体,并附以一些思考题。这样,学生对中国石拱桥有了了解,课文学起来就容易多了。
四、选好突破口,教出新意,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顺着课文段落先后,从段首依次分析至篇末,这种教法虽有普遍适用的价值,但是一味拘守,也会埋没某些课文的特色,还可能使学生的思维形成定势,难以生动活泼地发展。设计有新意的教学思路,需要教师以自己的发现,感悟为契机,从课文中选取关键性的语句或问题作为切入口,奇峰突起,优化课堂组织过程。例如教学《捕蛇者说》一文,可在学生熟读后,抓住结尾这一文章的凝结点来追本溯源:指导学生找出主旨句,如果学生答成“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教师借机区分主旨句与写作目的句。再提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作者写到了几种毒?哪种厉害,何以见得?这样一下抓住了要害,增强了教学的有效性,又有助于学生体会课文对比、反衬手法的妙用。
五、设置问题,趣味起浪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思维活动由问题的产生开始,问题是学习的起点,问题是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一个或几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关键的词语、文眼、警句、段落等,语文教师应根据“课情”、“学情”因势利导找准切入点,提出有启发性的思考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充满生机。如我在教《曹刿论战》时,紧紧抓住“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文眼”,启发学生探究曹刿的“远谋”和鲁庄公的“鄙”的具体表现。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考虑到文章主题的多元性,我没有按部就班,逐段赏析,而是以“本文描写了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地的生活情景,你认为哪儿的生活更有趣?”这一主要问题“投石问路”,引导学生探究少年鲁迅的生活轨迹,结果自然是“公婆论理”,莫衷一是。我抓住意见分歧的契机与初一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按见解的对立冲突将全班学生分为“百草园派”和“三味书屋派”两大阵营,请学生陈述各自的理由,说说你认为有趣的人与事,教师有选择地引导学生赏析精彩语段的内容与写法。待双方的唇枪舌战到了山穷水尽之时,我相机诱导,请学生辨析刚才双方提出的趣事,想一想,哪件事真有趣?哪件事细细想来是没味的?这样的探究,没有限制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学生均能畅所欲言,为自己所持的观点寻找理由,从而深刻地、多角度地理解了“文本”。
总之,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师放手的爱,多媒体巧妙的导、趣味的想(象)、多样的写和创意的画,定能创设出五彩缤纷的课堂,点燃学生思维的火把,开发学生智慧的潜能,开启学生幽闭的心门,唤醒学生创造的天性,让学生个性在多彩的语文课上轻舞飞扬,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其他部分最自然、恰当、精彩的开端。它犹如文章的“凤头”,虽小巧玲珑,却能安定学生情绪,诱发学生的感情,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情境中。因此语文老师要善于设计富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的导语,“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可由名言警句、古诗词导入,如教《孔乙己》时,从大散文家余秋雨的名言入手。余秋雨说:“名人成就地名,地名成就名人。”浙江省文化名城绍兴是我国现代伟大文学家鲁迅的故乡。今天绍兴城里的咸亨酒店前,一个黑色的石像天天站在那里“笑迎八方来客,招来四方钱财”。大家知道这人是谁吗?他就是鲁迅笔下的文学人物孔乙己。今天我们就去看看20世纪20年代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听听他的伤心故事吧!可由故事导入,如导入《愚公移山》时,巧妙地融入流行歌曲《愚公移山》的片段,学生耳闻“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梁压弯……”的优美旋律,会真切地感受到愚公移山的坚定信心。总之,导语的方法多种多样,不拘形式,可因“材”设计,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给学生营造多彩的课堂氛围,彰显学生个性,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1.营造活跃式的课堂氛围。一个人在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环境中,参与活动的欲望就会被激发起来,表现欲大大增强,思维活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把时间还给学生,并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鼓励学生要敢于质疑,敢于批判,并告诉他们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精神,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探究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人云亦云”,帮助他们确立自主的人格。如我在讲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这首元曲时,先是让学生反复地诵读诗文,然后根据自己的想象动笔画出曲中所描写的景物,写出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作者的情感,班上几十位学生在自由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地进行想象和联想,所画出的画个性色彩十足,风格各有千秋,学生的主动性充分被调动,图画完了基本上能当堂背下这首小曲。这种活跃式的课堂氛围,打破了传统的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轻松掌握了知识,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2.营造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我在语文课上倡导教学民主,推崇教师“寓教于乐”,学生“寓学于乐”,让自己成为学生可亲、可敬、可信的朋友,对学生不成熟的甚至是荒诞的想法,不是一棍子打死,而是给予恰当的肯定和鼓励,增强他们的信心。因此,我的课堂总是洋溢着浓浓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气息。学生思维活跃,想法标新立异,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智慧飞扬的天地,成为学生个性流淌的舞台,语文课堂的效率得到提升。如我在讲完了《羚羊木雕》这一课时,在班上开展了以“金钱和友谊”为主题的辩论会,在论辩过程中,正反双方唇枪舌战,谁都毫不示弱,充分展示着自己的个性风采。通过辩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思维得到了锻炼,同时还让学生爱上了语文学科,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而我也由以往的课堂“独裁者”,退居为课堂中普通的一员,为和谐平等教学氛围服务,和学生享受着一起辩论的乐趣。
三、合理运用现代教辅工具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教师通过黑板上文字和书本上的图片来向学生传递知识。因此,教师的板书非常重要,必须工整、清晰。现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可以把声音、文字、图象等动态地结合在一起进行信息传递,现在已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各学科的教学之中。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来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中国石拱桥》一文,要让学生了解中国石拱桥的造型优美,质量坚固,工艺精巧,就要分析石拱桥的造型特征、结构特征、制作特征。但是学生,甚至教师连石拱桥见也没见过,无法对上述特征加以分析;课本上雖有一幅插图,却无法与其他石拱桥比较,满足不了教学的要求。于是巧妙借用《中国石拱桥》的CAI课件,生动地向学生展示出有名的赵州桥、卢沟桥以及其他一些古代、现代的典型拱桥,解说词运用文中的语句,融画文于一体,并附以一些思考题。这样,学生对中国石拱桥有了了解,课文学起来就容易多了。
四、选好突破口,教出新意,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顺着课文段落先后,从段首依次分析至篇末,这种教法虽有普遍适用的价值,但是一味拘守,也会埋没某些课文的特色,还可能使学生的思维形成定势,难以生动活泼地发展。设计有新意的教学思路,需要教师以自己的发现,感悟为契机,从课文中选取关键性的语句或问题作为切入口,奇峰突起,优化课堂组织过程。例如教学《捕蛇者说》一文,可在学生熟读后,抓住结尾这一文章的凝结点来追本溯源:指导学生找出主旨句,如果学生答成“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教师借机区分主旨句与写作目的句。再提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作者写到了几种毒?哪种厉害,何以见得?这样一下抓住了要害,增强了教学的有效性,又有助于学生体会课文对比、反衬手法的妙用。
五、设置问题,趣味起浪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思维活动由问题的产生开始,问题是学习的起点,问题是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一个或几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关键的词语、文眼、警句、段落等,语文教师应根据“课情”、“学情”因势利导找准切入点,提出有启发性的思考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充满生机。如我在教《曹刿论战》时,紧紧抓住“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文眼”,启发学生探究曹刿的“远谋”和鲁庄公的“鄙”的具体表现。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考虑到文章主题的多元性,我没有按部就班,逐段赏析,而是以“本文描写了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地的生活情景,你认为哪儿的生活更有趣?”这一主要问题“投石问路”,引导学生探究少年鲁迅的生活轨迹,结果自然是“公婆论理”,莫衷一是。我抓住意见分歧的契机与初一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按见解的对立冲突将全班学生分为“百草园派”和“三味书屋派”两大阵营,请学生陈述各自的理由,说说你认为有趣的人与事,教师有选择地引导学生赏析精彩语段的内容与写法。待双方的唇枪舌战到了山穷水尽之时,我相机诱导,请学生辨析刚才双方提出的趣事,想一想,哪件事真有趣?哪件事细细想来是没味的?这样的探究,没有限制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学生均能畅所欲言,为自己所持的观点寻找理由,从而深刻地、多角度地理解了“文本”。
总之,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师放手的爱,多媒体巧妙的导、趣味的想(象)、多样的写和创意的画,定能创设出五彩缤纷的课堂,点燃学生思维的火把,开发学生智慧的潜能,开启学生幽闭的心门,唤醒学生创造的天性,让学生个性在多彩的语文课上轻舞飞扬,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