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生成”成为语文教学的有效资源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rasca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成为新课改施行的主阵地,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課堂愈来越多地被专家和老师们作为课堂有效性的评价标准。由于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性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师生在课堂中交流互动、共同探索,产生了课堂的生成性资源。然而很多时候,这种资源往往被老师们忽略,甚至视而不见,错失了很多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灵感,激发智慧的机会。这让课堂生成白白浪费没能成为语文教学的有效资源。
  那么什么是课堂生成性资源?我认为高中语文课堂生成性资源是指师生、生生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在开展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中,随机生成的超出教师课堂预设之外的新内容。比如学生课堂活动中发表的见解、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这些都是生成性教学资源。
  如何让课堂生成成为语文教学的有效资源,我想结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几个课例来谈谈我的一点浅薄认识。
  一、学生课堂生成不应受到课堂时间的束缚而中止
  2017年11月,我参加了银川市“推进课堂变革,提升教学效率”课堂展示活动,我的参赛课题是《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这节阅读课的整个教学设计是在“推变”课的五个核心指标的基础上设计的,重点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和质疑能力。我的设计思路是以选文阅读的方式呈现文本,鼓励学生动手查阅相关资料来补充了解人物,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提出质疑,然后在课堂上通过班内合作的形式探讨交流解决学生的问题。
  这堂课的整体氛围比较活跃,学生也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在合作中也能大胆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可以说比较好的达到了我的预期效果。但是,回头再来反思这节课,我发现因为受到课堂时间的限制,课堂生成没能及时转化为课堂的教学资源。一节课40分钟,想要完成预设内容,在环节的处理上就显得有些匆忙。而课堂教学评价的核心指标中就明确表述“让学生质疑生成成为课堂核心价值”。如在质疑探究环节:
  质疑探究:请提出你在解读人物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多媒体展示)
  教师:同学们一定有很多的问题,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探讨,时间8分钟。推选出一个你们组解决不了的,需要班内同学共同来解决的问题,请用便利贴写上并贴在黑板上。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老师深入小组观察。
  在整个环节中,我只给了学生8分钟的时间交流探讨,我在课后调查学生小组内提出问题的数量时发现,4个成员的问题在8分钟之内讨论结束,显然是非常仓促的,效果大打折扣。而我在课堂上观察学生讨论的时候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但并没有改变既定的设计,主要是考虑下面的环节时间不够。时间上的顾虑使学生交流的环节停留在了表面上,没有深入下去,很可能丢失了有价值的课堂生成。而且老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认为问题基本说清,就不再请其他同学发言,而是继续下一个问题。在考虑时间因素的背后,实际上压缩了学生质疑交流的空间,扼杀了新的课堂有效生成,也让课堂失去了宝贵的教学资源。
  二、面对课堂有效生成,教师应该有一个平和的心态
  多年来,“完美”一直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追求的一个目标、一种境界。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味的求顺、求全、求完美,实质是拒绝失败,回避问题。而“推变”课评比就是要打破这种错误的认识,重塑师生关系,重组课堂结构,实现“以学生的素质发展为本位”的根本转变,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探讨交流环节,学生即兴提出质疑:
  学生:这与他的性格有关,贝多芬的性格形成与他的童年经历有多大关系呢?
  教师: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涉及到心理学的知识,可以把它作为课后同学们的探究问题。
  在我看来,学生的问题超出了我的认知范围,于是我将问题搁置起来,留在学生下课后探究。实际上,我的这一做法是对学生提问积极性的一种打击。其次,我只从个人的角度去衡量问题的难度,却忽略了学生的潜在能力,也许给学生机会,他们会有意想不到的见解。而且学生说“有多大关系”,显然学生已经表达了他的观点,他认为是有关系的,只是关系的大小不好界定。我认为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我没有给学生释放潜能的空间和展示学习能力的平台,也违背了“学生潜能释放成为课堂主要特色”这一核心指标。
  当学生的问题超出自己的预设之后,这时,教师一定要相信自己能够应对这一切,能够从容、正确地指导学生,而不是乱了方寸一棍子打死。那么其他的教学预设都不可能得以实现。教师应当保存平和的心态,将自己放在一个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尊重学生的生成,给学生的生成营造氛围,让课堂的有效生成成为课堂鲜活的教学资源。
  三、课堂有效生成要求教师课堂设计巧妙,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018年4月,盐城市教学名师周友喜来我校送课,他讲的是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学生毫无预习准备的情况下,他让学生阅读古诗,对照课下注释理解这首词,找出哪个地方不懂或你认为最感兴趣的内容。然后以收徒弟的方式让三位学生在讲台上扮演老师的角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给学生鉴赏古诗的方法。周老师从典故入手,让学生找典故、悟用典、析典故……让学生提问题,让学生上台讲,这种场景起初看着让人不知所为,简直就是没有章法、不见实效的课,而且就学生中随便提出的一个问题切入,加上老师的普通话水平不高,笔者很不以为然。
  二十分钟之后,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师的切入由学生的问题来定,事先老师能做的就只有预设学生会怎样,自己该怎样。让学生自己感悟,从中品味,仔细斟酌,由点到面,层层推进,理解诗歌的主旨。整个教学切入自由,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在反复思考中提升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表现的收放自如,课堂因学生的生成而精彩。从形式上看,这堂课的教学切入纯粹没有章法可言,不着边际,可经老师不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整个教学深入浅出,貌似失败的课风水一转,柳暗花明,学生学习如同徜徉诗意,过人之处不言自明。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生成是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资源。学生在课堂上的有效生成是对课程内容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动态的,有生命力的课程资源。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互动以及由于自身的理解而产生的新知识,新体验,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都可以成为课堂的有效教学资源。珍视并有效利用课堂教学中的“生成资源”,不但能促进学生思考,推动教学创新,而且还能使教学活动丰富多彩,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作者通联:宁夏灵武市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利用本民族文化去优化本民族的生息环境,是民族文化在适应所处环境的过程中,始终需要重点应对的生存问题。这一目标的实现并非一蹴而就,而必然是在该民族与其所处生态环境进行不
语文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从小学开始一直到高中,学生都需要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作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帮助学生进行综合提高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学生无法获得整体的提高,影响了学生作文能力的提升。因此在目前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建立系统、高效的课堂教学计划,帮助学生提升整体的作文学习效率。  一、高中作文教学现状  
<正>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规模较大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生物产业都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18年1-2月营业收入增速分别为13.3%和16.9%,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的贡献度则分别达到47.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了学生要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写作时要以负责的态度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看法等内容。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对高中生写作上提出的具体要求,那就是注重学生写作的主体意识的发挥。而落实到文章中无非是写作素材的选择,布局谋篇,中心立意,以及语言运用都要有独特感受和标新立异之处。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得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是一项系统工程,因为
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优化教学过程,就要想办法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在新课标的理念下,正确确定一堂课的重难点是教师必备的教学技能,教师只有明确每一堂课的教学重难点,对教材有充分的理解,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  教学重点不一定是教学中的难点,解决起来有些比较容易。教学难点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多想办法,从而又产生了教师教法上的难点,这方面的难点还有重点要教师自己长期教学经验的积累
目的 探讨饮酒与听力损失的关系以及饮酒和职业性噪声对听力损失的联合作用。方法 利用回顾性队列研究,选择广州市某大型空调生产企业连续性噪声作业人员244名男性饮酒者为饮
任何学习活动的主体都是特定的人,学习者的生命成长节律是所有教育教学活动的逻辑起点,作文教学也不例外。然而学生写作似乎成了一种在封闭真空中进行的文章制作,与生活渐行渐远,失掉了写作主体的本心,如何才能唤醒学生主体自觉?笔者尝试了随笔化写作训练。  随笔化写作,顾名思义,“随心、随意、随形”,写作内容丰富多彩,形式不拘一格,学生写作自觉在这样开放的写作形式中立体、清晰起来。一、激活主体,自我表达  高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为此,教学应当结合文章中某些经典的语句,作为分析的要点,理解作者的情感。比如,《济南的冬天》首段中描述到“在北中国的冬天,能有温情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其中,北方空气寒冷,冷风凛冽,而作者以“温情”二字表达济南冬天的温暖,并以此作为整篇文章的发展线索。  一、良好的开端,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关键  1.通过课件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