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青年志愿者已成为中国志愿者服务事业的生力军和主体,推动中国志愿者服务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青年志愿者作为志愿者的中坚力量,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研究法对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管理进行研究,分析如今志愿者服务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校青年志愿者 ;管理
1.前言
国内外对志愿者的界定有很多,但归根结底志愿者的内涵应包含三个方面:不以获取物质报酬为目的,自愿无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以及其参与的活动具有组织性。如今,高校青年志愿者已成长为中国志愿者服务事业的生力军,不断推动我国志愿者服务事业的发展。据中国青年志愿者网数据统计,2012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报名启动后,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踊跃报名参加。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报名人数占报名总数的63.1%,这其中还包括20名博士生。高校青年志愿者已成为了志愿者的主体,加强高校青年志愿者研究,分析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的存在的问题,对推动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乃至全社会志愿者服务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管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2.1青年志愿服务地方法规零乱,缺乏全国统一的青年志愿者服务法
据统计,目前全国已经有22个省份和城市制定了志愿服务的地方性法规,但是全国性的志愿服务法律尚未出现。所以,我国现有的志愿者服务法律大多停留在"地方"层面,各自一体,并且每个省的条文不一致,缺乏统一的标准,显得非常零乱。另外,青年志愿者的权利与义务在服务中存在不明确、界定模糊的地方。众所周知,志愿者具有流动性强的特点。特别是大学生中西部志愿者,他们将在全国最艰苦的地方开展志愿服务工作,而地方性法规存在地域性差异,并不能全面保障志愿者的合法权益,普通的志愿者则更加缺乏法律保障,例如发生劳动事故、经费短缺或者其他问题时志愿者则相应的变成了弱势群体,因为是"自愿",所以很容易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甚至,有的志愿者在服务中发生意外后,面临其救治无法可依的尴尬境地。
2.2青年志愿服务管理方式松散,形式化、功利化的现象多
一些高校的志愿者服务组织在招收志愿者时比较随意,只要有人报名就能录取,这样招收的志愿者素质参差不齐,每个人的特长也得不到很好的利用;还有一些只是进行了简单的培训就直接参加志愿活动,致使志愿者服务团队在应对一些突发的意义重大的志愿活动时反映迟钝。这种情况势必会影响志愿服务的质量。另外,高校志愿活动中存在许多重复作业的情况。例如,某高校会细分若干个志愿服务组织,这些服务组织会选择同一种志愿服务方式。如此重复的志愿服务不仅浪费了人力、物力资源,还增加了服务对象的负担,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高校志愿者服务活动具有偶然性,没有形成规模化、制度化、日常化。
2.3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经费有限,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经费来源于学校的拨款、校友基金、爱心义卖以及商家赞助。因为活动经费有限,所以限制了部分志愿者参与服务的机会,使得一些愿意参加志愿服务的学生就失去了机会。甚至有些活动需要志愿者自己承担费用,这样使得家庭困难的学生很难参与其中。另外,志愿者服务现面临另一种尴尬境地:刚开始志愿者参加活动热情高,服务质量好。但到后面他们参加志愿服务的热情就减少了,服务质量也降低了。有时甚至出现了志愿者脱离自己的服务岗位,几天之后"消失"的情况。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是青年志愿服务后续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2.4青年志愿服务不断扩展,专业要求和劳动强度受到考验
近年来,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已经遍及扶老、助残、救助、扶贫、环保、抢险救灾等领域。对于志愿者的专业要求和劳动强度也在不断加大,许多志愿者身心都面临着巨大的考验。例如,2008年,汶川地震救灾、北京奥运会以及大冬会等都为我国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个项目的服务时间周期都较长而且工作强度大,这对广大志愿者不仅是精神品质的考验,也是体力的考验。
3.实现高校青年志愿者更好服务社会的途径
3.1尽快制定和完善青年志愿者服务的法律法规,保障志愿者权利和义务
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角度来看,对青年志愿者服务立法是十分必要。要改变地方法律零乱,志愿者权利与义务得不到保障的局面,关键在于立法,有法可依是前提,通过立法、政策的制度保障,获得各地政府的有力扶助和中央职能部门的密切协调。青年是我国志愿服务最广大的群体,需要制定全国统一的法律保障其权利。一旦有纠纷或者在服务中发生意外时,应该按照权利与义务的规定明确责任,切实保障志愿者的权利与安全。志愿者服务立法是为了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受伤的现象,使青年志愿者服务更有组织、有秩序、有效率。
3.2完善志愿者招募,加强志愿者技能培训
首先,规范完善志愿者招募工作。大学生参加高校志愿者服务组织的动机复杂,工作能力也有强弱之分。所以,在招募志愿者时必须坚持"自愿"原则。通过招募对志愿者进行考核,遴选,再按照引入程序进行选拔。让引入志愿者的条件与志愿者工作要求相匹配,更好地发挥志愿者组织的作用。其次,构建合理的志愿者培训机制。培训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短期的岗前培训,只需进行岗前培训就能参与服务。另一种是专业的技能培训,此培训较于前者更加专业。他们除了需要服务、奉献意识外,还需具备一定的专业服务能力。最后,完善队伍的管理机制。由于志愿者工作的"自愿性 ",所以在志愿服务工作中会出现"加入自由,退出自由"的现象,破坏了组织工作的稳定性,给志愿者服务工作带来极大的被动。因此,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实施弹性化的岗位轮换制,让志愿者根据自己的时间、兴趣来安排自己的活动。
3.3拓宽志愿者组织的资金渠道,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高校除了争取更多的志愿者服务专项经费外,应积极寻求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建立长期合作项目;联合民间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获得民间组织的资金支持;说服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青年志愿者活动,为青年志愿者事业出一份力。虽然开源很重要,但节流也不容忽视。志愿服务组织要加强对志愿活动经费使用的监督与管理。让每一分钱都用到实处,为志愿者提供基本的安全保障与补贴。针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后劲不足现象,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有必要的。激励机制的建立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物质与精神。在物质方面,现在社会上出现了津贴志愿者。他与传统的志愿者不同,是国家对志愿者进行的一种补贴。精神方面包括建立合理的表彰制度,志愿活动结束后对其进行评估,对其中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进行奖励。将物质与精神激励结合起来能更有效、更长久地激发志愿者工作的热情和提高服务积极性。
3.4专业学习与志愿服务相结合,提高服务质量打造服务品牌
如今,青年志愿者参与服务的领域愈加宽泛,服务的质量和要求也愈加严格。定期对志愿者进行服务理念和内涵、基本要求以及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建立突发紧急事件预案,安排志愿者参与应急演练,让志愿者学习基本的救助知识,为抢救节约时间。高校的志愿服务活动应该充分体现高校的特点,鼓励学生将专业学习的内容与拓展志愿服务项目、提高志愿服务质量结合起来,在志愿服务中实现专业学习和思想阅历的"双盈"。另外,志愿组织要建立服务品牌,定期进行志愿服务。最后,建立志愿者和志愿活动组织者之间的反馈机制,激发提供服务的志愿者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钟慧.略谈新形势下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工作[J].琼州学院学报,2009,08.
[2]姜岩,宋瑞梅.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工作体系构建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
[3]孙家峰.论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的管理创新[J].科教文汇,2007,8.
作者简介:吕盼,女,(1989- ),湖南株洲人,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1级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高校青年志愿者 ;管理
1.前言
国内外对志愿者的界定有很多,但归根结底志愿者的内涵应包含三个方面:不以获取物质报酬为目的,自愿无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以及其参与的活动具有组织性。如今,高校青年志愿者已成长为中国志愿者服务事业的生力军,不断推动我国志愿者服务事业的发展。据中国青年志愿者网数据统计,2012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报名启动后,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踊跃报名参加。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报名人数占报名总数的63.1%,这其中还包括20名博士生。高校青年志愿者已成为了志愿者的主体,加强高校青年志愿者研究,分析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的存在的问题,对推动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乃至全社会志愿者服务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管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2.1青年志愿服务地方法规零乱,缺乏全国统一的青年志愿者服务法
据统计,目前全国已经有22个省份和城市制定了志愿服务的地方性法规,但是全国性的志愿服务法律尚未出现。所以,我国现有的志愿者服务法律大多停留在"地方"层面,各自一体,并且每个省的条文不一致,缺乏统一的标准,显得非常零乱。另外,青年志愿者的权利与义务在服务中存在不明确、界定模糊的地方。众所周知,志愿者具有流动性强的特点。特别是大学生中西部志愿者,他们将在全国最艰苦的地方开展志愿服务工作,而地方性法规存在地域性差异,并不能全面保障志愿者的合法权益,普通的志愿者则更加缺乏法律保障,例如发生劳动事故、经费短缺或者其他问题时志愿者则相应的变成了弱势群体,因为是"自愿",所以很容易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甚至,有的志愿者在服务中发生意外后,面临其救治无法可依的尴尬境地。
2.2青年志愿服务管理方式松散,形式化、功利化的现象多
一些高校的志愿者服务组织在招收志愿者时比较随意,只要有人报名就能录取,这样招收的志愿者素质参差不齐,每个人的特长也得不到很好的利用;还有一些只是进行了简单的培训就直接参加志愿活动,致使志愿者服务团队在应对一些突发的意义重大的志愿活动时反映迟钝。这种情况势必会影响志愿服务的质量。另外,高校志愿活动中存在许多重复作业的情况。例如,某高校会细分若干个志愿服务组织,这些服务组织会选择同一种志愿服务方式。如此重复的志愿服务不仅浪费了人力、物力资源,还增加了服务对象的负担,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高校志愿者服务活动具有偶然性,没有形成规模化、制度化、日常化。
2.3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经费有限,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经费来源于学校的拨款、校友基金、爱心义卖以及商家赞助。因为活动经费有限,所以限制了部分志愿者参与服务的机会,使得一些愿意参加志愿服务的学生就失去了机会。甚至有些活动需要志愿者自己承担费用,这样使得家庭困难的学生很难参与其中。另外,志愿者服务现面临另一种尴尬境地:刚开始志愿者参加活动热情高,服务质量好。但到后面他们参加志愿服务的热情就减少了,服务质量也降低了。有时甚至出现了志愿者脱离自己的服务岗位,几天之后"消失"的情况。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是青年志愿服务后续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2.4青年志愿服务不断扩展,专业要求和劳动强度受到考验
近年来,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已经遍及扶老、助残、救助、扶贫、环保、抢险救灾等领域。对于志愿者的专业要求和劳动强度也在不断加大,许多志愿者身心都面临着巨大的考验。例如,2008年,汶川地震救灾、北京奥运会以及大冬会等都为我国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个项目的服务时间周期都较长而且工作强度大,这对广大志愿者不仅是精神品质的考验,也是体力的考验。
3.实现高校青年志愿者更好服务社会的途径
3.1尽快制定和完善青年志愿者服务的法律法规,保障志愿者权利和义务
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角度来看,对青年志愿者服务立法是十分必要。要改变地方法律零乱,志愿者权利与义务得不到保障的局面,关键在于立法,有法可依是前提,通过立法、政策的制度保障,获得各地政府的有力扶助和中央职能部门的密切协调。青年是我国志愿服务最广大的群体,需要制定全国统一的法律保障其权利。一旦有纠纷或者在服务中发生意外时,应该按照权利与义务的规定明确责任,切实保障志愿者的权利与安全。志愿者服务立法是为了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受伤的现象,使青年志愿者服务更有组织、有秩序、有效率。
3.2完善志愿者招募,加强志愿者技能培训
首先,规范完善志愿者招募工作。大学生参加高校志愿者服务组织的动机复杂,工作能力也有强弱之分。所以,在招募志愿者时必须坚持"自愿"原则。通过招募对志愿者进行考核,遴选,再按照引入程序进行选拔。让引入志愿者的条件与志愿者工作要求相匹配,更好地发挥志愿者组织的作用。其次,构建合理的志愿者培训机制。培训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短期的岗前培训,只需进行岗前培训就能参与服务。另一种是专业的技能培训,此培训较于前者更加专业。他们除了需要服务、奉献意识外,还需具备一定的专业服务能力。最后,完善队伍的管理机制。由于志愿者工作的"自愿性 ",所以在志愿服务工作中会出现"加入自由,退出自由"的现象,破坏了组织工作的稳定性,给志愿者服务工作带来极大的被动。因此,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实施弹性化的岗位轮换制,让志愿者根据自己的时间、兴趣来安排自己的活动。
3.3拓宽志愿者组织的资金渠道,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高校除了争取更多的志愿者服务专项经费外,应积极寻求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建立长期合作项目;联合民间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获得民间组织的资金支持;说服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青年志愿者活动,为青年志愿者事业出一份力。虽然开源很重要,但节流也不容忽视。志愿服务组织要加强对志愿活动经费使用的监督与管理。让每一分钱都用到实处,为志愿者提供基本的安全保障与补贴。针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后劲不足现象,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有必要的。激励机制的建立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物质与精神。在物质方面,现在社会上出现了津贴志愿者。他与传统的志愿者不同,是国家对志愿者进行的一种补贴。精神方面包括建立合理的表彰制度,志愿活动结束后对其进行评估,对其中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进行奖励。将物质与精神激励结合起来能更有效、更长久地激发志愿者工作的热情和提高服务积极性。
3.4专业学习与志愿服务相结合,提高服务质量打造服务品牌
如今,青年志愿者参与服务的领域愈加宽泛,服务的质量和要求也愈加严格。定期对志愿者进行服务理念和内涵、基本要求以及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建立突发紧急事件预案,安排志愿者参与应急演练,让志愿者学习基本的救助知识,为抢救节约时间。高校的志愿服务活动应该充分体现高校的特点,鼓励学生将专业学习的内容与拓展志愿服务项目、提高志愿服务质量结合起来,在志愿服务中实现专业学习和思想阅历的"双盈"。另外,志愿组织要建立服务品牌,定期进行志愿服务。最后,建立志愿者和志愿活动组织者之间的反馈机制,激发提供服务的志愿者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钟慧.略谈新形势下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工作[J].琼州学院学报,2009,08.
[2]姜岩,宋瑞梅.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工作体系构建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
[3]孙家峰.论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的管理创新[J].科教文汇,2007,8.
作者简介:吕盼,女,(1989- ),湖南株洲人,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1级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