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新闻角度,就是报道新闻事实所选取的侧面。角度选择得当与否,关系到新闻主题确立是否有时代性,素材搜集是否有典型性,新闻价值显现是否有显著性。要写好新闻,选择好角度尤其重要。同样一个报道题材或新闻事实,角度选择得好会给文章增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选好角度,使新闻主题体现时代性
体现时代意义和特征,高扬时代主旋律,是新闻报道的内在使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都有着不同的时代特征和价值观念。选取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新闻报道角度,能够主导社会舆论,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利=会价值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和谐小康社会的构建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从注重和谐到以人为本、关注民生,这些无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能够使新闻作品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就会使新闻传播范嗣更广,影响更大,也更有生命力。
笔者在《中国平煤神马报》(原《平顶山矿工报》]二作,平时接触到煤矿上许多重大的利技研发项目。2007年,笔者了解到,平煤四矿与科研部门合作,通过引进和研发,研制出一台热一电一乙二醇降温系统,用于煤矿井下采掘工作面降温,以改善并下作业环境,减轻职工的劳动强度。需要说明的是,这套制冷降温系统在技术上有许多亮点或者说是“卖点”,其技术之先进、系统之复杂、设备之庞大,填补了多项同类产品国内外的空白,被专家称之为“世界第一空调”。按常见的报道角度,比较多的是选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主题,大篇幅渲染技术如何先进、填补了某某空白,最后如何促进煤炭产量提高,云云。这样的报道角度,尽管是合理的。但给人的感觉比较陈旧,缺乏时代性。笔者通过下井采访、体验,在掌握了大量第一手素材以后,在确立主题时,不拘泥于过去的常规“套路”,而是以当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到的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为主题。理由是任何一项先进的技术、一项发明,都不是为了创造而创造,而最终都是用来为人类造福的。基于此,笔者以《世界第一空调:造福井下职工》为题,写了一篇消息,并很快在一版头条刊登,并最终获河南省好新闻一等奖。
选好角度,使材料搜集具有典型性
选什么样的角度,需要什么样的素材来表现和支撑。选取新颖、典型、有特点的报道角度,其素材搜集必须是相应和同步的。那些与表现角度无关的素材必须学会放弃。
一个重大新闻事件,因为角度选择不同,所要搜集的素材也会大不一样。从这个意义上说,选好角度,就是一种素材取舍。角度选好了,紧紧围绕报道角度,有选择地搜集素材,与报道角度有关的使用,无关的果断放弃。这样,选择的角度就有了强有力的支撑和表现载体。2001年,笔者在跑基建口的时候,遇到这样一个人:他叫仝洪昌,时任建井一处副处长,大学矿建专业毕业,年轻有为。他在对外承包工程时结识了北京金诚信公司的老板,老板对他的才干非常赏识,就以年薪十万重金许诺。想把他从平煤集团挖走。当时,由于基建行业不景气,他的工资并不高,可面对金钱的诱惑他却没有动心。笔者听说以后,就想写一篇人物通讯。于是找到他采访,搜集到大量的关于他如何从一个技术人员干起,并如何钻研业务、加强管理、吃苦耐劳等方面的素材,当然也包括他如何在金钱面前不动心的细节。面对繁杂的素材,经过提炼,笔者选择了《责任更比金钱重》这个报道主题。因为采访时,主人翁说到“是企业培养了我,我有责任、有义务为企业效力尽职,把工程干好,让工人都有饭吃、有钱挣”。选择这样的报道角度,既新颖独到,又暗合了构建和谐小康社会的深刻时代背景。角度选择以后,笔者把与“责任”无关的素材果断放弃,紧紧围绕角度选择了他如何体现“责任”,如他拒绝金诚信老板的一些对话细节、为了把工程干好尽职尽责的典型事例,等等,着力去支撑和表现主人翁对企业、对职工、对社会的责任感。经过素材取舍以后,《责任更比金钱重》这篇只有2000字左右的通讯,虽然篇幅不长,但角度新颖、主题深刻、素材集中,后来获平顶山市好新闻一等奖。
选好角度,使新闻价值具有显著性
一篇新闻稿件有没有显著性,一定程度上是说稿件写得有无新意和特色,即是否抓住了新闻内在的闪光点。稿件的显著性。是靠好的角度来体现,不是大而全、空而泛。因此,要使新闻有显著性,必须选一个好角度。角度选择好了,新闻就更有分量、价值就更显著。
俗话说,文似观山不喜平。角度选择是否恰当,决定着新闻的显著性。恰当、合理的新闻角度,会使平庸的事件变得新鲜,肤浅的内容变得深刻。从人们的心理特点来说,一般喜欢变化。一种观点、一种形式,第一次出现,往往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兴趣。倘若经常重复出现,人们就会渐渐失去兴趣。在人们的这种认识习惯条件下,要把一件新闻事实写出显著性的确很难。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把一件看似普通的新闻事实写出新意和特色呢?这还是一个角度问题。“活鱼不活”,原因是多方面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关键还是对新闻角度选择的忽略。一般来说,角度优劣直接关系到新闻稿件有无深度。2008年,笔者在平煤七星公司了解到,该公司一采煤队班长白国周20年安全生产如一日,不“三违”,而且还带领班组实现了安全生产。这件事,其实在平煤已经“不新鲜”。因为在他之前,报纸上多次报道过一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吴如的先进事迹,他甚至比白国周安全生产的周期还要长。那么怎么报道白国周的事迹呢?笔者在角度上动了脑筋:吴如是靠奉献精神实现安全生产,而白国周是靠“安全就是幸福”的理念实现的安全生产,这个角度,在以人为本、和谐社会这个大背景下,有它的独到之处,也有深度有新意。所以,角度选好以后,笔者重点写他的理念,写他的思想,写他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取得的安全生产成绩,以及实现安全生产以后给他本人及家属和全班的人带来的幸福。使作品有了显著性。并很快被报社头版头条采用。
当然,角度选择也是对记者基本功的考验。这些基本功来自对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所在地区、单位和企业不同时期不同工作重点的把握。功夫在诗外。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还要在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吃透精神上下工夫,做到胸中有全局。只有做到了“内外兼修”,才能选择出最佳的新闻报道角度,收到最佳的报道效果。
(作者单位:中国平煤神马报社)
编校:杨彩霞
选好角度,使新闻主题体现时代性
体现时代意义和特征,高扬时代主旋律,是新闻报道的内在使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都有着不同的时代特征和价值观念。选取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新闻报道角度,能够主导社会舆论,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利=会价值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和谐小康社会的构建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从注重和谐到以人为本、关注民生,这些无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能够使新闻作品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就会使新闻传播范嗣更广,影响更大,也更有生命力。
笔者在《中国平煤神马报》(原《平顶山矿工报》]二作,平时接触到煤矿上许多重大的利技研发项目。2007年,笔者了解到,平煤四矿与科研部门合作,通过引进和研发,研制出一台热一电一乙二醇降温系统,用于煤矿井下采掘工作面降温,以改善并下作业环境,减轻职工的劳动强度。需要说明的是,这套制冷降温系统在技术上有许多亮点或者说是“卖点”,其技术之先进、系统之复杂、设备之庞大,填补了多项同类产品国内外的空白,被专家称之为“世界第一空调”。按常见的报道角度,比较多的是选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主题,大篇幅渲染技术如何先进、填补了某某空白,最后如何促进煤炭产量提高,云云。这样的报道角度,尽管是合理的。但给人的感觉比较陈旧,缺乏时代性。笔者通过下井采访、体验,在掌握了大量第一手素材以后,在确立主题时,不拘泥于过去的常规“套路”,而是以当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到的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为主题。理由是任何一项先进的技术、一项发明,都不是为了创造而创造,而最终都是用来为人类造福的。基于此,笔者以《世界第一空调:造福井下职工》为题,写了一篇消息,并很快在一版头条刊登,并最终获河南省好新闻一等奖。
选好角度,使材料搜集具有典型性
选什么样的角度,需要什么样的素材来表现和支撑。选取新颖、典型、有特点的报道角度,其素材搜集必须是相应和同步的。那些与表现角度无关的素材必须学会放弃。
一个重大新闻事件,因为角度选择不同,所要搜集的素材也会大不一样。从这个意义上说,选好角度,就是一种素材取舍。角度选好了,紧紧围绕报道角度,有选择地搜集素材,与报道角度有关的使用,无关的果断放弃。这样,选择的角度就有了强有力的支撑和表现载体。2001年,笔者在跑基建口的时候,遇到这样一个人:他叫仝洪昌,时任建井一处副处长,大学矿建专业毕业,年轻有为。他在对外承包工程时结识了北京金诚信公司的老板,老板对他的才干非常赏识,就以年薪十万重金许诺。想把他从平煤集团挖走。当时,由于基建行业不景气,他的工资并不高,可面对金钱的诱惑他却没有动心。笔者听说以后,就想写一篇人物通讯。于是找到他采访,搜集到大量的关于他如何从一个技术人员干起,并如何钻研业务、加强管理、吃苦耐劳等方面的素材,当然也包括他如何在金钱面前不动心的细节。面对繁杂的素材,经过提炼,笔者选择了《责任更比金钱重》这个报道主题。因为采访时,主人翁说到“是企业培养了我,我有责任、有义务为企业效力尽职,把工程干好,让工人都有饭吃、有钱挣”。选择这样的报道角度,既新颖独到,又暗合了构建和谐小康社会的深刻时代背景。角度选择以后,笔者把与“责任”无关的素材果断放弃,紧紧围绕角度选择了他如何体现“责任”,如他拒绝金诚信老板的一些对话细节、为了把工程干好尽职尽责的典型事例,等等,着力去支撑和表现主人翁对企业、对职工、对社会的责任感。经过素材取舍以后,《责任更比金钱重》这篇只有2000字左右的通讯,虽然篇幅不长,但角度新颖、主题深刻、素材集中,后来获平顶山市好新闻一等奖。
选好角度,使新闻价值具有显著性
一篇新闻稿件有没有显著性,一定程度上是说稿件写得有无新意和特色,即是否抓住了新闻内在的闪光点。稿件的显著性。是靠好的角度来体现,不是大而全、空而泛。因此,要使新闻有显著性,必须选一个好角度。角度选择好了,新闻就更有分量、价值就更显著。
俗话说,文似观山不喜平。角度选择是否恰当,决定着新闻的显著性。恰当、合理的新闻角度,会使平庸的事件变得新鲜,肤浅的内容变得深刻。从人们的心理特点来说,一般喜欢变化。一种观点、一种形式,第一次出现,往往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兴趣。倘若经常重复出现,人们就会渐渐失去兴趣。在人们的这种认识习惯条件下,要把一件新闻事实写出显著性的确很难。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把一件看似普通的新闻事实写出新意和特色呢?这还是一个角度问题。“活鱼不活”,原因是多方面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关键还是对新闻角度选择的忽略。一般来说,角度优劣直接关系到新闻稿件有无深度。2008年,笔者在平煤七星公司了解到,该公司一采煤队班长白国周20年安全生产如一日,不“三违”,而且还带领班组实现了安全生产。这件事,其实在平煤已经“不新鲜”。因为在他之前,报纸上多次报道过一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吴如的先进事迹,他甚至比白国周安全生产的周期还要长。那么怎么报道白国周的事迹呢?笔者在角度上动了脑筋:吴如是靠奉献精神实现安全生产,而白国周是靠“安全就是幸福”的理念实现的安全生产,这个角度,在以人为本、和谐社会这个大背景下,有它的独到之处,也有深度有新意。所以,角度选好以后,笔者重点写他的理念,写他的思想,写他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取得的安全生产成绩,以及实现安全生产以后给他本人及家属和全班的人带来的幸福。使作品有了显著性。并很快被报社头版头条采用。
当然,角度选择也是对记者基本功的考验。这些基本功来自对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所在地区、单位和企业不同时期不同工作重点的把握。功夫在诗外。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还要在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吃透精神上下工夫,做到胸中有全局。只有做到了“内外兼修”,才能选择出最佳的新闻报道角度,收到最佳的报道效果。
(作者单位:中国平煤神马报社)
编校:杨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