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思品课中构建“倾听”式师生关系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stjmal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著名教育学者、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认为“在促进学习的沟通中,最重要的是‘倾听’关系。在学习中,倾听行为比发言行为更起决定性的作用……即便如何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倘若这些儿童们没有确立起相互倾听老师和同学发言的关系,就不可能有变革自我的学习体验”。所以,教师应掌握“倾听”的方法,构建新型的“倾听”式的师生关系。
  
  一、你自己是否在倾听
  
  “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有多少教师是真正地理解这句话呢?在课堂上,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有的教师眼睛却看其他地方;当学生的回答不符合教师的意图时,有些教师就硬生生地打断;当学生的回答出现明显的错误时,有的教师也不及时指出纠正……这些行为都表明教师自己没有或不愿倾听。
  今天的课堂是生成的动态的课堂,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仔细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去发现、利用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鲜活的生成性资源,这一切都建立在教师有效倾听的基础上。有效的倾听,能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尊重;能给予学生激励和帮助;能打开学生的心扉,促进师生心灵的沟通。优秀的教师无一例外都是耐心的倾听者,教师倾听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在我任教的班级有一个学生,他的知识面非常广,思维也十分活跃,经常对我的观点提出质疑。有一次在上初三思品《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一课时,当我说当今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恶化,主要在于我们人类的责任时,他直接站起来说“老师,我不同意您的观点”。这时,我马上对他积极发言的行为表示了肯定,并请他具体谈谈他的看法。他说:“据外国某科研机构的最新报告,全球气候变暖是太阳黑子活动导致的,是因为自然因素……”虽然他的观点有点偏激,但刹那间,我意识到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可以通过他发动学生讨论环境问题产生的因素。于是,我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仅仅只是自然因素吗?请其他同学结合自己了解的情况进行说明。”学生经过讨论、辩驳逐渐认识到:环境问题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结果,但人为的破坏又加重了自然灾害的发生,所以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是主要因素,因此我们人类必须采取行动实行保护环境的国策,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这样,这节课的任务就很好地完成了,如果当时我因他提出偏激的问题打断我的思路而恼火,或是对他的发言不屑一顾,那么就无法生成这精彩的一幕。
  所以,教师要耐心并善于倾听,倾听学生在课堂中的不同见解。
  
  二、你是否吸引了学生倾听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我们的思品课,尤其是初三的内容,知识概念多,理论性强,枯燥乏味。教师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却昏昏欲睡。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反思——我的课是否吸引学生倾听?有效的倾听首先是倾听有效的信息,但是我们课堂上向学生传递的是什么样的信息呢?通常是三大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虽然条理十分清晰,应对考试是有效的,但学生是机械式的画线记忆,毫无悬念。学生提不起兴趣,所以他们是早就不屑于倾听了,有的甚至是一边听一边偷偷地做其他事情。所以创设具有生活气息的课堂情境,向学生传递有效的、感兴趣的信息是十分必要的。
  如在上《我们共同的家园》时,我出示了三幅拟人化的地球漫画:一、哎,我的头发脱落了;二、哎,我养活不了你们了;三、哎,我的气喘不过了。同时我用一种忧伤的声音提问:我们的地球母亲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叹息?她现在面临着怎样的问题?我们能否帮帮她?这样,学生在探究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有关的知识,了解了我们地球面临的困境,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可持续发展战略就自然而然地引出来了。
  因此,要使学生学会倾听,要巧设情境传递有效信息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你是否妨碍学生的倾听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专心是一个复杂的精神过程。分心后重新集中注意力需要15分钟的时间。”但是很多教师却在日常教学中有意无意地干扰着学生的注意。如多媒体技术形象、生动、直观,能促进学生多感官感受,但如果媒体传递的素材过多,把学生当做机械的信息接受器,会造成学生视听疲劳和注意力涣散。比如,曾听过这样一节关于记忆的课,教师首先拿出一个经过折叠的纸飞机,说明记忆会在人的大脑中留下痕迹。接着是一个顺唱倒唱的热身活动。然后再围绕教师制作的二十七张幻灯片,一会儿讨论,一会儿背诵,一会儿编故事,一会儿唱歌。一个环节接着一个环节,幻灯片一张接一张,活动十分频繁,课堂气氛看来是热热闹闹的,可学生却始终无法真正“心静”。媒体画面过于花哨,图片、动画和教学环节过多,严重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所以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多媒体只是辅助的教学工具,应该有意识地为课堂教学服务,不能过多过滥,不能干扰学生的注意力。
  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注意多媒体和政治教学的整合及保持教学情境的相对稳定,让学生“心静”并集中注意力地学。
  
  四、你是否想办法教学生倾听
  
  倾听是一种需要精心培养的能力,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活动。教学中的倾听是一种任务驱动式的倾听,而生活中的倾听更多的是休闲随意式的。在我们的课堂上,影响和决定倾听质量的因素和条件为:指向性是否明确;内容的关注程度如何;能否正确有效的倾听。即“听谁的,听什么,怎样听”三个范畴。如一次上《身边的诱惑》一课时,我针对学生的情况罗列了许多身边的诱惑并进行辨析。由于是比较开放的活动课,学生也很兴奋,当有学生在讲解时,还有不少学生沉浸在自己的发现之中,议论纷纷。为此我不断地拍手示意学生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甚至向学生指出这种行为是不尊重发言同学的行为,但始终无济于事。课后其他老师指点我,在讨论之前一定要向学生布置一定的任务,要求学生听后作出一定的评价,这样就给了学生具体的思维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必定会认真倾听。所以在后来的教学中,在学生讨论之前我布置了一个任务:“请大家注意听,看他说得怎样?等会儿老师请你当一回小老师给他点评或者补充更好的建议。”虽然只有一句话,其实包含了“听谁的,听什么,怎样听”的要求,这样同学们都听得十分认真。
  总之,倾听是一种心灵碰撞、灵魂交融的过程,是师生心理沟通的桥梁,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艺术。教师要善于倾听,并在课堂中从小处入手,坚持不懈地教会学生倾听,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其他文献
在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教师的学习、研究和专业发展问题摆到了重要地位。以校为本的教师研修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形式,它是数十年教学研究、教育科研和教师培训
【摘要】函数极限的反问题是一类常见题型,可按照正常计算极限的方法逐步推出题目所要求的内容.LHospital法则也是求函数极限的方法之一.本文从归类着手,寻求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函数极限;反问题;解法  一、函数极限的反问题  如果已知函数的极限值,而函数表达式中含有待定的常数,要求把待定常数定出来.我们把这类问题叫作极限的反问题.这类问题的解法,主要涉及对极限概念的理
当前的教师培训,多种培训主体竞争的格局已经形成,培训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化。各种培训方式各有特点,互相补充,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综观这些培训方式,有的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经发展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角色也在悄然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发号施令者,也不再具有一副师道尊严的架子,而变成了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容器或者是唯唯诺诺的倾听者,而转变成了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占有主体地位.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教学中始终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下面,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培养兴趣  小
纵观整个数学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任何一个新的概念的提出,一个新的数学分支的诞生,都与数学思想方法的创新或突破分不开. 因此,要想学好数学就必须对数学的本质内涵有所了解,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同时“新课标”也强调我们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具有数学素养的人才,而不是仅仅会套公式解题的人. 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数学思想渗入到其中.   一、数学思想的内涵  所谓数学思想就是指现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