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现代文化的发展与外来文化的交融,苏州评弹这一传统文化不断受到冲击。出现了后继无人、场地骤减、曲目缺乏创新度等本文从苏州評弹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索。通过多方分析提出复兴评弹艺术的具体方法,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苏州评弹;现状;措施
一、苏州评弹综述
评弹又称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总称。2008年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评弹产生于江浙沪一带,明清达到鼎盛时期。评弹是由以苏州话为代表的吴语进行的曲艺表演,距今约有400多年的历史。台上一般为二人双档,演员均为自弹自唱,以小三弦和琵琶伴奏,其艺术表现手法以“说嚎弹唱”为主要特色,内容多为金戈铁马的历史演义和叱咤风云的侠义豪杰。
苏州评弹经过几百年的风雨历练,不断发展,在中国戏曲艺术中形成了特有风格,独树一帜。有“中国一绝”、“中国最美声音”等美誉。随着21世纪的到来,信息化的不断快速发展和经济不断的快速发展,社会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逐渐向电子化信息化发展。这给民间传统的评弹艺术带来不小的冲击,评弹的生存空间也变得日益狭小。经探索研究,评弹目前面临的生存现状有如下几点。
(一)评弹艺术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危险
苏州评弹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且这一时期名家、流派众多(流派多达20余种)。演出地域小,但艺人多,听众要求不一,迫使艺人在创新书、新腔、新的表演风格等方面去作各种探索。20世纪50年代,苏州评弹名家有周玉泉、徐云志、杨震新等多达30余位,而80、90年代却只有盛小云、袁小梁寥寥两位。从数据中不难看出评弹名家逐年减少,五十年代名家大多已不在人世,有的年事已高早已退出书坛,而90年代优秀演员不过两位,鲜少有人能独挑大梁。[1]究其本因,笔者认为,其一中华民族在传统上对音乐的不重视,使得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许多佳作失传。其二是当今时代的观念,大家都认为只有上学才是唯一的出路,都选择了高考这一艰难道路,鲜少有家庭愿意让孩子学一门技艺。更有甚者,认为只有考上好的大学才算出人头地,而早早辍学出来学手艺被认为是一种不好的、没本事的表现。且现代社会职业岗位的增多使就业的选择多样化,鲜少有年轻人愿意选择付出高回报少的评弹艺术作为职业。最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的物质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对评弹这一休闲文艺活动的需求减少,年轻一代鲜少有人可以深入其中领略其独特魅力。所以评弹这一传统曲艺的继承面临危险。
(二)演出场地的局限性
评弹起源于苏州发展于长江三角洲一带。书场从开始遍布全城的160余家,逐渐萎缩,现如今苏州正常营业的书场也只有59家。书场越来越少的原因,其一是网络带来的高速便捷,使听众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等设备足不出户听到评弹。这样一来,尤其是年青一代,纵使热爱评弹艺术也不会专程跑去书场,导致了许多书场听众的骤减。除了网络带来的高速便捷之外,还有经费的原因。物价飞涨的今天,在苏州老牌的光裕书厅,听一场评弹只需15元,而日场的价格仅需5-6元,有些收费旅游景区(如乌镇)里的评弹演出是不会额外收取费用的。一般书场可容纳150-200人,仅凭票价远远不够支付场地费用,管理人员及评弹演员的费用更是无法承担。环境越差,评弹曲目质量下降,就越难以吸引顾客,长此以往陷入恶性循环,所以经济上的入不敷出也是许多传统书场纷纷关门停业的重要原因。
(三)演出曲目陈旧
评弹为中国民间的传统艺术,取材一般为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五十年代初,上海市人民评弹工作团和苏州市人民评弹团等专业演出团体相继成立,这些团体集中了当时评弹界的不少精英,他们编演了一大批轰动一时的好作品。再加上优秀演员众多,不同流派的优秀作品层出不穷。据记载,在二三十年代编演的好书目至少有一百余部,其中有不少至今久演不衰,如《杨乃武》、《十美图》、《顾鼎臣》、《啼笑因缘》等。但90年代后就只有《姑苏水巷》《大脚皇后》《四郎尽忠》三部新编作品。[2]演出书目的缺乏使评弹无法注入新鲜血液,是目前较大的难题。
过去的生活节奏慢,群众的消遣活动也很少,因此一篇书目可以说很长的周期以长期吸引听众。近些年群众生活节奏加快,欣赏能力不断提高,娱乐活动增多,这也就给陈旧的演出曲目带来巨大挑战。如何在不失去评弹本真的前提下迎合大众的欣赏水平,不断创新,也就成为了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二、评弹的继承与发扬
(一)重视传统文化的基础教育
中国的课本里很少提及与本民族音乐相关的内容,整个民族从历史的教育到如今对传统文化的尊重程度有待加强。被誉为中国音乐教育奠基人的陈洪先生,把毕生心血倾注于音乐教育领域,提高了整个国家的民族音乐水平,极大推动了音乐文化的发展。这是否可以为评弹等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一条思路?[3]评弹是以苏州话,即吴语进行表演的曲艺说书形式,而近几年普通话的普及使得这一地区语言收到冲击,吴语萎缩程度加剧。在此笔者认为,方言与普通话同样重要,尤其是十分具有特色的苏州话,更是不能放弃的传统。把中国的传统融入课本中去,如西方古典乐那样在我们的音乐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可以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下一代对传统文化的欣赏水平。
现如今中学小学都会有音乐教育的基础课程,把中国的传统文化评弹编入教材中,运用在校教育的机会向学生从小就传播传统文化,一来可以使学生接触熟悉这一瑰宝,二来也可以提高下一代对传统文化的鉴赏水平,这不失为弘扬保护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方法。
(二)关爱老龄群体并扩大受众
评弹是一门传统的经典艺术,老一辈对于评弹的感情更是与众不同。当褪去了年轻时期的锐气、冲动、浮躁之后所沉淀下来的东西,会使人有足够的时间和经历去享受评弹这种平静、深层、内涵的传统
(下转第页)
【关键词】:苏州评弹;现状;措施
一、苏州评弹综述
评弹又称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总称。2008年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评弹产生于江浙沪一带,明清达到鼎盛时期。评弹是由以苏州话为代表的吴语进行的曲艺表演,距今约有400多年的历史。台上一般为二人双档,演员均为自弹自唱,以小三弦和琵琶伴奏,其艺术表现手法以“说嚎弹唱”为主要特色,内容多为金戈铁马的历史演义和叱咤风云的侠义豪杰。
苏州评弹经过几百年的风雨历练,不断发展,在中国戏曲艺术中形成了特有风格,独树一帜。有“中国一绝”、“中国最美声音”等美誉。随着21世纪的到来,信息化的不断快速发展和经济不断的快速发展,社会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逐渐向电子化信息化发展。这给民间传统的评弹艺术带来不小的冲击,评弹的生存空间也变得日益狭小。经探索研究,评弹目前面临的生存现状有如下几点。
(一)评弹艺术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危险
苏州评弹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且这一时期名家、流派众多(流派多达20余种)。演出地域小,但艺人多,听众要求不一,迫使艺人在创新书、新腔、新的表演风格等方面去作各种探索。20世纪50年代,苏州评弹名家有周玉泉、徐云志、杨震新等多达30余位,而80、90年代却只有盛小云、袁小梁寥寥两位。从数据中不难看出评弹名家逐年减少,五十年代名家大多已不在人世,有的年事已高早已退出书坛,而90年代优秀演员不过两位,鲜少有人能独挑大梁。[1]究其本因,笔者认为,其一中华民族在传统上对音乐的不重视,使得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许多佳作失传。其二是当今时代的观念,大家都认为只有上学才是唯一的出路,都选择了高考这一艰难道路,鲜少有家庭愿意让孩子学一门技艺。更有甚者,认为只有考上好的大学才算出人头地,而早早辍学出来学手艺被认为是一种不好的、没本事的表现。且现代社会职业岗位的增多使就业的选择多样化,鲜少有年轻人愿意选择付出高回报少的评弹艺术作为职业。最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的物质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对评弹这一休闲文艺活动的需求减少,年轻一代鲜少有人可以深入其中领略其独特魅力。所以评弹这一传统曲艺的继承面临危险。
(二)演出场地的局限性
评弹起源于苏州发展于长江三角洲一带。书场从开始遍布全城的160余家,逐渐萎缩,现如今苏州正常营业的书场也只有59家。书场越来越少的原因,其一是网络带来的高速便捷,使听众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等设备足不出户听到评弹。这样一来,尤其是年青一代,纵使热爱评弹艺术也不会专程跑去书场,导致了许多书场听众的骤减。除了网络带来的高速便捷之外,还有经费的原因。物价飞涨的今天,在苏州老牌的光裕书厅,听一场评弹只需15元,而日场的价格仅需5-6元,有些收费旅游景区(如乌镇)里的评弹演出是不会额外收取费用的。一般书场可容纳150-200人,仅凭票价远远不够支付场地费用,管理人员及评弹演员的费用更是无法承担。环境越差,评弹曲目质量下降,就越难以吸引顾客,长此以往陷入恶性循环,所以经济上的入不敷出也是许多传统书场纷纷关门停业的重要原因。
(三)演出曲目陈旧
评弹为中国民间的传统艺术,取材一般为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五十年代初,上海市人民评弹工作团和苏州市人民评弹团等专业演出团体相继成立,这些团体集中了当时评弹界的不少精英,他们编演了一大批轰动一时的好作品。再加上优秀演员众多,不同流派的优秀作品层出不穷。据记载,在二三十年代编演的好书目至少有一百余部,其中有不少至今久演不衰,如《杨乃武》、《十美图》、《顾鼎臣》、《啼笑因缘》等。但90年代后就只有《姑苏水巷》《大脚皇后》《四郎尽忠》三部新编作品。[2]演出书目的缺乏使评弹无法注入新鲜血液,是目前较大的难题。
过去的生活节奏慢,群众的消遣活动也很少,因此一篇书目可以说很长的周期以长期吸引听众。近些年群众生活节奏加快,欣赏能力不断提高,娱乐活动增多,这也就给陈旧的演出曲目带来巨大挑战。如何在不失去评弹本真的前提下迎合大众的欣赏水平,不断创新,也就成为了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二、评弹的继承与发扬
(一)重视传统文化的基础教育
中国的课本里很少提及与本民族音乐相关的内容,整个民族从历史的教育到如今对传统文化的尊重程度有待加强。被誉为中国音乐教育奠基人的陈洪先生,把毕生心血倾注于音乐教育领域,提高了整个国家的民族音乐水平,极大推动了音乐文化的发展。这是否可以为评弹等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一条思路?[3]评弹是以苏州话,即吴语进行表演的曲艺说书形式,而近几年普通话的普及使得这一地区语言收到冲击,吴语萎缩程度加剧。在此笔者认为,方言与普通话同样重要,尤其是十分具有特色的苏州话,更是不能放弃的传统。把中国的传统融入课本中去,如西方古典乐那样在我们的音乐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可以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下一代对传统文化的欣赏水平。
现如今中学小学都会有音乐教育的基础课程,把中国的传统文化评弹编入教材中,运用在校教育的机会向学生从小就传播传统文化,一来可以使学生接触熟悉这一瑰宝,二来也可以提高下一代对传统文化的鉴赏水平,这不失为弘扬保护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方法。
(二)关爱老龄群体并扩大受众
评弹是一门传统的经典艺术,老一辈对于评弹的感情更是与众不同。当褪去了年轻时期的锐气、冲动、浮躁之后所沉淀下来的东西,会使人有足够的时间和经历去享受评弹这种平静、深层、内涵的传统
(下转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