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科学技术及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灾害已成为危及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重要因素,并且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在全球范围内,防灾减灾已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在我国,特别是我国的农村的防灾减灾已迫在眉睫。这些年我国城市防灾减灾工作得到了有效的发展,但其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下面,本文就农村的防灾减灾规划从宏观层面上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气象防灾 防灾减灾 防御策论
中图分类号:TH765 文献标识码:TH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4―0179―01
一、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的重大意义
1.1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是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地理环境特殊、地形地貌复杂、立体气候突出,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强度大、频率高,是世界上气象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占全部自然灾害损失的70%以上,每年受气象灾害影响的人口约6亿人次,农田受灾达5亿多亩。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有效避免气象灾害对经济建设的破坏,这也是经济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减灾即增效,切实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加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减少人员伤亡,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1.2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是应对气候变化特别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必然要求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是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在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背景下,各类灾害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强度的加剧,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特别要求“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气候事件能力建设”。因此,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提高全社会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的能力,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内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1.3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内在要求公共安全是政府向公民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中最基本的服务,也是政府所承担的最基本的职责。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是各种各样自然灾害、责任事故、社会突发事件等灾难和危机出现频率最多的国家之一,这些已在或潜在的公共安全不仅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时刻威胁着人民群众的安康福祉。气象防灾减灾是政府公共安全服务的重要内容,深刻认识我国隐患诸多的公共安全的严峻形势,切实加强包括气象防灾减灾在内的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着力提高包括气象防灾减灾在内的政府公共安全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是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职责,是建设和谐美好社会的重要保障。
二、气象防灾减灾面临的新形势
2.1面对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面对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超强台风、特大干旱、超强降雨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越来越呈现出发生频率更高、预测预报更难、破坏强度更大、影响时间更长、造成损失更多这一趋势和特点,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日益加重,我国将长期处于气象灾害的高风险之中。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康福祉的迫切需求,特别是在气象防灾减灾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面临的新形势日益严峻,面临的新挑战日益加大。
2.2党和政府、广大人民群众要求和期望越来越高的压力日益加大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对气象防灾减灾的要求越来越高,期望越来越大。正如回良玉副总理所强调指出的,气象工作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切,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人民群众的高度关心,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这既是气象事业发展的良好机遇,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挑战和压力。
2.3提高气象灾害防御应对能力的压力日益加大气象防灾减灾是一项专业性很强、与社会关联度很大的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各行各业对气象的敏感程度和依赖程度日益增强,气象灾害影响面广,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而我国人口流动性大、聚集度高、防灾意识和防灾能力参差不齐,气象灾害防御应对能力不强,使气象防灾减灾决策和抗灾救灾部署难度大大增加。因此,防范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频繁发生的重大气象灾害,离不开气象监测预报的准确性、灾害预警的时效性、气象服务的主动性、防范应对的科学性。提高气象灾害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建立健全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防御机制、增强全社会预防和处置气象灾害的能力,任重而道远。
三、着力加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气象防灾减灾关系千家万户安康福祉,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经济发展全局。面对气象浅议我国地理标志的法律保护防灾减灾面临严峻形势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客观上要求必须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进一步提高气象监测预报的准确性、灾害预警的时效性、气象服务的主动性、防范应对的科学性,着力加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气象防灾减灾水平。
3.1引導和动员全社会力量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领域广、部门多,必须建立健全科学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组织管理体系,充分利用全社会资源、动员全社会力量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要在国家级、省级、地市、县级逐步建立防御重大气象灾害的分级响应、属地管理的纵向组织指挥体系和信息共享、分工协作的横向部门协作联动体系。
要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社会管理新格局,建设气象防灾减灾社会管理体系,健全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协调机制,切实加强气象、水利、民政、国土资源、农业、林业、交通、铁路、民航等各有关部门的有效合作,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和分工,形成全社会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的整体合力,全面提高气象防灾减灾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3.2大力加强全社会气象灾害的防范应对工作防范重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必须强化灾害防范措施,有针对性地加强薄弱环节,增强气象灾害防范意识和能力。应组织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加强灾害分析评估。认真开展气象灾害隐患排查,特别要加强对学校、医院、敬老院、矿区等公共场所、人群密集场所的隐患排查。要真正把气候影响评价和气象灾害风险性评估纳入城乡建设规划、重大工程建设中,在规划编制和项目立项中统筹考虑气候可行性和气象灾害的风险性,避免和减少重大气象災害对重要基础设施、工程项目的影响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要加快建立突发气象灾害的风险管理机制,完善突发气象灾害的风险识别、风险报告、风险评估、风险处置、风险监控、风险沟通和舆论引导机制,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依托风险评估和灾情收集系统,根据致灾临界条件、承灾体易损程度和抗灾能力综合评估突发气象灾害风险。对于重大气象灾害及次生灾害易发区域,要及时采取工程性防御措施。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和金融保险机构在灾害救助体系中的作用,提高全社会应对和防范气象灾害的能力与水平。
3.3统筹规划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涉及社会运行的各个层面,对各行各业都可能造成严重影响,任何一个部门和单位都无法单独完成对重大气象灾害链的有效控制。因此,建立一个以气象应急预案为统领的灾害防御应急联动机制是有效应对重大气象灾害的重要前提。要按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要求,制定和完善各种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特别是制定防范雨雪冰冻、台风、暴雨、大雾、大风、干旱等极端气象灾害的分灾种的应急预案,完善预案启动机制,完善部门联合、上下联动、区域联防的防灾减灾机制,建立健全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部门联动和信息共享机制。应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法制建设,组织有关部门结合不同地域气象灾害特点,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编制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优化、整合各类资源,统筹规划防范气象灾害的应急基础工程建设,明确各级政府、有关部门、企业和公民在气象灾害防御中的职责和义务,规范和强化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气象灾害应急响应、重大工程设计建设和城乡规划建设、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等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强化各级公共财政稳定增长的气象防灾减灾投入保障机制。
四、结语
通过研究不难得出结论,我国气象灾害分布广、各地区又有不同的特点,因此,要因地制宜进行防灾、减灾工作。在政府、国家给予支持的条件下,积极谋求发展思路,开阔预防气象灾害的发展渠道,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切实有效的做好各项防患工作,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的攻坚之战。
[关键词]气象防灾 防灾减灾 防御策论
中图分类号:TH765 文献标识码:TH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4―0179―01
一、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的重大意义
1.1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是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地理环境特殊、地形地貌复杂、立体气候突出,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强度大、频率高,是世界上气象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占全部自然灾害损失的70%以上,每年受气象灾害影响的人口约6亿人次,农田受灾达5亿多亩。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有效避免气象灾害对经济建设的破坏,这也是经济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减灾即增效,切实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加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减少人员伤亡,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1.2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是应对气候变化特别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必然要求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是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在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背景下,各类灾害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强度的加剧,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特别要求“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气候事件能力建设”。因此,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提高全社会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的能力,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内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1.3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内在要求公共安全是政府向公民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中最基本的服务,也是政府所承担的最基本的职责。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是各种各样自然灾害、责任事故、社会突发事件等灾难和危机出现频率最多的国家之一,这些已在或潜在的公共安全不仅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时刻威胁着人民群众的安康福祉。气象防灾减灾是政府公共安全服务的重要内容,深刻认识我国隐患诸多的公共安全的严峻形势,切实加强包括气象防灾减灾在内的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着力提高包括气象防灾减灾在内的政府公共安全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是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职责,是建设和谐美好社会的重要保障。
二、气象防灾减灾面临的新形势
2.1面对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面对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超强台风、特大干旱、超强降雨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越来越呈现出发生频率更高、预测预报更难、破坏强度更大、影响时间更长、造成损失更多这一趋势和特点,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日益加重,我国将长期处于气象灾害的高风险之中。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康福祉的迫切需求,特别是在气象防灾减灾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面临的新形势日益严峻,面临的新挑战日益加大。
2.2党和政府、广大人民群众要求和期望越来越高的压力日益加大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对气象防灾减灾的要求越来越高,期望越来越大。正如回良玉副总理所强调指出的,气象工作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切,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人民群众的高度关心,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这既是气象事业发展的良好机遇,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挑战和压力。
2.3提高气象灾害防御应对能力的压力日益加大气象防灾减灾是一项专业性很强、与社会关联度很大的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各行各业对气象的敏感程度和依赖程度日益增强,气象灾害影响面广,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而我国人口流动性大、聚集度高、防灾意识和防灾能力参差不齐,气象灾害防御应对能力不强,使气象防灾减灾决策和抗灾救灾部署难度大大增加。因此,防范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频繁发生的重大气象灾害,离不开气象监测预报的准确性、灾害预警的时效性、气象服务的主动性、防范应对的科学性。提高气象灾害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建立健全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防御机制、增强全社会预防和处置气象灾害的能力,任重而道远。
三、着力加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气象防灾减灾关系千家万户安康福祉,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经济发展全局。面对气象浅议我国地理标志的法律保护防灾减灾面临严峻形势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客观上要求必须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进一步提高气象监测预报的准确性、灾害预警的时效性、气象服务的主动性、防范应对的科学性,着力加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气象防灾减灾水平。
3.1引導和动员全社会力量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领域广、部门多,必须建立健全科学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组织管理体系,充分利用全社会资源、动员全社会力量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要在国家级、省级、地市、县级逐步建立防御重大气象灾害的分级响应、属地管理的纵向组织指挥体系和信息共享、分工协作的横向部门协作联动体系。
要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社会管理新格局,建设气象防灾减灾社会管理体系,健全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协调机制,切实加强气象、水利、民政、国土资源、农业、林业、交通、铁路、民航等各有关部门的有效合作,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和分工,形成全社会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的整体合力,全面提高气象防灾减灾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3.2大力加强全社会气象灾害的防范应对工作防范重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必须强化灾害防范措施,有针对性地加强薄弱环节,增强气象灾害防范意识和能力。应组织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加强灾害分析评估。认真开展气象灾害隐患排查,特别要加强对学校、医院、敬老院、矿区等公共场所、人群密集场所的隐患排查。要真正把气候影响评价和气象灾害风险性评估纳入城乡建设规划、重大工程建设中,在规划编制和项目立项中统筹考虑气候可行性和气象灾害的风险性,避免和减少重大气象災害对重要基础设施、工程项目的影响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要加快建立突发气象灾害的风险管理机制,完善突发气象灾害的风险识别、风险报告、风险评估、风险处置、风险监控、风险沟通和舆论引导机制,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依托风险评估和灾情收集系统,根据致灾临界条件、承灾体易损程度和抗灾能力综合评估突发气象灾害风险。对于重大气象灾害及次生灾害易发区域,要及时采取工程性防御措施。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和金融保险机构在灾害救助体系中的作用,提高全社会应对和防范气象灾害的能力与水平。
3.3统筹规划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涉及社会运行的各个层面,对各行各业都可能造成严重影响,任何一个部门和单位都无法单独完成对重大气象灾害链的有效控制。因此,建立一个以气象应急预案为统领的灾害防御应急联动机制是有效应对重大气象灾害的重要前提。要按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要求,制定和完善各种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特别是制定防范雨雪冰冻、台风、暴雨、大雾、大风、干旱等极端气象灾害的分灾种的应急预案,完善预案启动机制,完善部门联合、上下联动、区域联防的防灾减灾机制,建立健全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部门联动和信息共享机制。应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法制建设,组织有关部门结合不同地域气象灾害特点,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编制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优化、整合各类资源,统筹规划防范气象灾害的应急基础工程建设,明确各级政府、有关部门、企业和公民在气象灾害防御中的职责和义务,规范和强化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气象灾害应急响应、重大工程设计建设和城乡规划建设、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等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强化各级公共财政稳定增长的气象防灾减灾投入保障机制。
四、结语
通过研究不难得出结论,我国气象灾害分布广、各地区又有不同的特点,因此,要因地制宜进行防灾、减灾工作。在政府、国家给予支持的条件下,积极谋求发展思路,开阔预防气象灾害的发展渠道,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切实有效的做好各项防患工作,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的攻坚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