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视角下对终身教育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1234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实践活动,从它产生的时候起,便有了价值的属性,随着时代和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其价值越来越大,价值取向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终身教育成为了必然。本文从教育价值的视角探讨终身教育的必然性。
  
  一、终身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价值体系
  
  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的各个阶段,人的一生的各个阶段也都需要教育,教育是一个统一性和连续性的结合。教育过程是一个连续性的,无论人类是自觉地,还是不自觉地这样做,他们总是终生不断地学习和训练他们自己。这种学习和训练主要是通过周围环境的影响,通过亲身经验改变他们的行为、他们的人生观和他们的知识内容。终身教育就变成了由一切形式、一切表达方式和一切阶段的教育行动构成一个循环往复的关系时所使用的工具和表现方法。终身教育是对教育理念重新审视、教育思想重新清理的结果。它是对教育的全新认识、全新理解,是教育的全新高度。它是一种新的价值体系,它设想培养一种新型的人——现代人,具有新的生存价值和生存能力、能够解决新的生存问题的人。所谓教育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教育现象的属性与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的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它所体现的是一种关系范畴,即主体的需要与客体的属性二者之间的关系。这一界定有以下基本内涵:首先,教育价值体系中的主体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社会主体和个体主体。前者主要是指社会系统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子系统;后者主要是指受教育者,即在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幼儿,也包括成人教育。价值体系中客体是指整个教育系统。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价值体系中的主体和客体都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教育价值也具有动态性和发展性。
  
  二、终身教育的人类性价值取向
  
  人类是主体社会的最高层次,人类的发展是教育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和最终结果。所谓人类性是指整个人类的共同性,它是一种新的主体性,是对传统的个人主义的主体性的拷问和反思,是一种共存的人类主体性,终身教育必须关注人类的发展,洞察人的类本质,体现和反映整个人类共同发展的需要。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是与人类相伴始终的永恒的社会现象。人类的历史是人类不断需要,不断选择的历史,不仅个人有需要有选择,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不断地会有需要会有选择。终身教育是历史的需要,也是历史的选择。一切现实都是过去选择的结果,而现在的选择又决定着未来。因此,选择即历史、即现实、即未来。广义的教育是指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和培养人的各种活动,使整个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如果连起码的教育都没有,人类就不可能延续和发展。而人类的延续发展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正因如此,终身教育思想古已有之。如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的主张。教育是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而“传递社会生活经验”最基本的内容是生产的技能和生活方式,因此,教育意味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教育产生于人类社会生产活动,又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而发展,是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服务的。教育活动一出现便成为人类社会生存斗争的基本手段之一,尤其是原始社会的教育与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但是,到了奴隶社会,随着生产和经济的发展,为奴隶主阶级脱离生产专门办教育或接受教育提供了条件,于是出现了“学校”这种专门的教育机构。在阶级社会里,尤其是在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垄断教育,学校教育越来越脱离生产和社会生活,绝大多数劳动者被剥夺了接受学校教育的权利,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只是为统治阶级培养接班人。对大多数人来说,生存权似乎与教育无缘;对剥削阶级来说,则根本不存在通常意义上的生存权问题,他们垄断教育是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或将教育作为通向精神贵族的桥梁。教育权利不平等是普遍的社会问题。教育本来是生存的概念模糊起来了,或被淡化了,并因此无从确立教育的战略地位。为此,《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明确指出:“唯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够培养完善的人,而这种需要正随着使个人分裂的日益严重的紧张状态而逐渐增加。我们再也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
  
  三、 终身教育的时代性价值取向
  
  所谓时代性是指终身教育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发展的,它具体体现着一定的时代特征。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急剧增长的社会,人们必须不断学习,只有终身学习、终身受教育才能适应社会的变革。终身教育这一思想已经在许多国家受到重视。历史实践证明:终身教育这一理论的发展与时代有内在的、直接的、多方面和多层次的关联。因此终身教育必须关注时代对人的要求,并反映和落实这种要求。终身教育是有其客观基础的,脱离了人类社会、客观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存在,只凭个人情感随心所欲地空谈终身教育是不严肃、不科学的态度。终身教育的目的、内容、形式、价值取向都要受当时受教育者所处的社会地位、现有的物质生活水平影响。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教育目的是一致的,它们都是为了追求人性的完美与人生真正价值的实现。
  1.经济需要。“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终身教育是随着经济的进展而进展,随着生产技术的演进而演进的。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的形式基本上是口授为主,没有专门的学校和教育者。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传递生产、生活的经验。人们随着生产实践的不断变化,需要学习新的东西来适应变化着的社会,因此人们需不断学习,终身教育成为必然,经济的发展需要终身教育。终身教育可以提高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从而大面积地提高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可以把具有普通文化素质的劳动者变为某一行业的专门劳动者,把原来属于某一行业的劳动力训练成为另一个行业的劳动力。这样终身教育就可以为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背景、基础和条件;可以使可能的劳动力变成现实的劳动力,通过终身教育掌握了科学知识,又可以使潜在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2.政治需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这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教育要受政治的影响,永远生活在政治之中。在许多国家都制定了教育先行的政策,政府对教育的兴趣在不断增长,教育是加速和保证国家统一的最好方法。政府当局可以借助于改变教育体系的一些已确定的特点,尽力削弱社会特权的统治权,并为提高生活质量而创造或重新创造某些条件,使一个贫困的民族能够同一些物质上富裕的民族作有效的比较。传播一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青年一代的政治社会化进程必须依靠终身教育。运用教育的力量培养青年一代具有某种政治意识形态的过程即为“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除了包括对现有政治的认同外,还包括人们在独立人格基础上对政治的参与、监督和追求,使人们正确地行使民主权利,广泛地参与政治生活。
  3.文化需要。文化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反映。选择、整理、传递和保存人类文化也需要终身教育。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基奠和象征,传递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依赖于口授或演示向后代传递,因而文化的保存在很大程度上受人的生存过程的影响。第二阶段即依赖于文字和系统的教育传递文化,这为文化的大量积累提供了可能。第三阶段即依赖于高科技途径传递和保存文化,教育的重心已转移到帮助人们学会学习、创造、更新人类文化。教育为社会文化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提供大量的、具有创造活力的人才。这个教育过程是连续的、统一的、和谐的。通过终身教育,不断学习,不断地发现问题,更新和重建已有的理论,预测并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难题,吸取精华,弃其糟粕,不断融合先进文化,从而使人类社会更加和谐、更加文明。
  
  四、终身教育的个体性价值取向
  
  1.教育的核心是主体性教育。主体性,是指人作为活动的主体在对客体的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它意味着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单纯受制于外物或他人的作用而被动存在,并不听命于某种命运的摆布,在活动中能自觉地进行控制和选择,能动地进行调节和创造。而这一特性正是建立在人的自我意识的心理基础上。但是,主体性并非像自我意识那样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发生成,它需要激发、培育和引导。如果一个人缺乏主体性,就会失去自我选择的能力和意识,那么他就失去了自我,他就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不能成为具有鲜明个性和独特创造性的自我。因此教育要关注人本身的主体性教育,同时这种主体性教育必须是终身教育。
  2.求真、向善、唯美是个体终身教育的追求。关注人的个体性发展,使受教育者具有鲜明的个性,要使真、善、美在个体中和谐的体现出来,使个体成为完善的个体。真是对知识的追求,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人对自然的认识与改造。人有征服自然的欲望,掌握了科学技术的利剑,才能够有自身的进步,所以英国科学家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而且真是善的基础,道德的善离不开对科学知识的把握。善,是对美德的追求,体现为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真和善在人性中得到和谐统一,那么就体现出了人性的理想和光辉,那就是对美的追求。美是人性发展中的最高境界,是人的情感与灵魂的唤醒与升华。对真、善、美的追求是一个过程,伴随着人的一生,也是个体终身教育的追求目标。
其他文献
一、法学毕业生滞销的现状    最近教育部公布2007年高校毕业生达到480万人,是有史以来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看到这则消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方面为国民素质的提高感到高兴,而另一方面又不自觉地想到了目前的就业形势,尤其是作为一名法学教育工作者,不禁在此时为我们的法学专业毕业生暗暗捏把汗,因为在去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新浪考试频道合作的调查中,法学专业以35.6%的得票率排在“滞销榜”专业
期刊
印度自1947年独立后不断地寻找、探索适合本国情况的教育之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家将一直备受冷落的职业教育提到了重要的发展地位。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其职业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IT教育影响最大。    一、印度的IT教育    1.印度在IT教育中取得的成就  印度的软件业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印度IT业的发展在世界上可谓是独领风骚。这个几乎有一半的人口是
期刊
体能指锻炼者机体的运动能力。健康的体能是指人的心脏、血管、肺脏及肌肉组织等都能充分发挥有效的机能,胜任日常工作,并有余力享受休闲娱乐生活,又足以应付突发紧急状况时的身体能力。所以,提高人体运动能力对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体育健身网络咨询系统进行体能训练是现代科学发展表现的最实效的一种方法,它将运动信息管理、体能评价、运动方法与手段的运用合为一体,通过对不同性别、年龄、健康状况和不同锻炼习惯的群
期刊
学术规范问题近年来一直备受人们关注,尤其是高等院校,作为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播的重要场所,重视学术的规范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想谈谈学术规范的必要性。    一、学术规范的必要性    首先,学术规范问题涉及到从业人员的道德修养和治学态度。高校担负着培养未来人才和接班人的重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高校教师理应是学生的典范,师长的示范作用对青年一代学风的养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导师本人没有做好,
期刊
“泰勒原理”是课程研究中的经典范式,正如瑞典学者胡森所评论的,“泰勒的课程基本原理已经对整个世界的课程专家产生影响……不管人们是否赞同‘泰勒原理’,不管人们持什么样的哲学观点,如果不探讨泰勒提出的4个基本问题,就不可能全面地探讨课程问题。”[1]2但“泰勒原理”毕竟是半个多世纪前的产物,必然带有那个时代的印记,难免有不尽完善之处。随着课程理论的发展,很多研究者对“泰勒原理”提出了批评,有的甚至对其
期刊
信息素养是有效地寻求和评价、利用信息的能力,对任何一个学生来说,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能力。学校信息素养教育是一门集信息科学常识和常用信息技术于一体的基础课程。它以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应用为主要教学内容,目标是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发展学生数字化生存的能力。    一、信息教育与基于项目的学习    学生不仅仅是使用信息、技术和Internet。每个学生都以其独有的方式学习
期刊
托马斯·哈代是英国唯一的既是前沿小说家又是前沿诗人的人。他在英国小说史上占据着非常独特的位置,因为与此同时他还是传统批判现实主义的典型代表和现代主义的先驱者。他的主要作品是韦塞克斯(Wessex)小说——作者自己给“人物与环境”小说的共同的名字。这些小说的主题主要是涉及到在人物(人)和环境(社会)之间的冲突。在哈代的韦塞克斯小说中,《德伯家的苔丝》(发表于1891年)是公认的他的作品中的颠峰作品。
期刊
一    “灭一国必先灭其文化。”文化渗透是西方国家对第三世界国家所采取的一种典型殖民手段。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象征,一旦一个民族的文化受到巨大的冲击,该民族也会随之失去其独立性。前宗主国虽停止了对殖民地军事上的直接占领,但在文化上仍对其进行着殖民渗透。因此,殖民统治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殖民意识的终结。《河湾》中奈保尔笔下的非洲人民翻身作了本土的主人,但面对西方文化时,他们既嫉妒、痛恨,又羡慕、渴望
期刊
追求人的自由、实现人类解放,始终是马克思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青年马克思在对异化问题不断深入地探讨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分工是异化产生的根源,进而在对分工的探讨过程中,创立了唯物史观,并指出消灭分工是消除异化,实现人类解放的现实道路。    一、分工思想的提出——探讨异化问题的视角转换    异化是青年马克思关注的理论主题。早在1844年以前,马克思就已经注意到了现实社会存在的人的异化现象,并且洞察到
期刊
强化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理论在教学中有诸多用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地应用强化理论,以促使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教育心理学中,强化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部分。“凡是能增强反应概率的刺激和事件都叫强化物。反之,在反应之后紧跟一个讨厌的刺激,从而导致反映率下降,则是惩罚。” 强化可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积极强化通过呈现刺激增强反应概率,消极强化通过中止不愉快条件来增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