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高级后”教师专业发展停滞现象的剖析及干预

来源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nggang821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调查发现,有很大一部分中职教师在获得高级职称后,专业发展就停滞下来,其影响的因素有制度设计层面、学校内部管理、教师个体认知,也有心理学、社会学原因。对此可通过进一步完善职称评审体系、实施多元化校本管理策略、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意愿,进行多方面干预。
  【关键字】中职教师;“高级后”现象;原因剖析;干预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04-0031-03
  【作者简介】季春花,江阴商业中等专业学校(江苏江阴,214400)教科室主任,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校园文化与教师发展。
  一、中职“高级后”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在中职学校教师专业发展中有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就是很大一部分教师在评上高级职称后,专业发展停滞,失去前进的动力。笔者对周边4所职业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60名评上高级的教师参与了调查,得到数据如下:
  由上表可以看出,部分教师评上高级职称后,专业发展的意愿、参与学校各项工作的积极性都呈现急剧下降趋势。
  一名教师从入职到评上高级,一般在15年左右,评上高级职称年龄一般在35—40岁之间(个别优秀教师35岁之前即可评上高级),这个年龄阶段正是教学经验最丰富、精力也比较旺盛的时期,事业上应该处于发展的高峰期。对学校来说,高级教师是学校最宝贵的教学资源,是学校各项评估(星级学校评定、督导评估、品牌专业建设等)中的重要评价指标,也是学科建设、课程改革、教学质量提升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悄然隐退,是学校极大的损失。
  二、原因探析:“高级后”现象透视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部分“高级后”教师的悄然隐退呢?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发现既有机制的问题,也有整体氛围的影响,当然跟教师个体的自我认知也是分不开的。
  (一)制度设计层面:现有的职称评审体系存在一定的局限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2010年与普通中学分开,分离后的中职高级讲师评审要求变得相对宽松,因而近几年一大批职校教师纷纷如愿以偿地评上了高级职称。2013年,江苏省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正高级讲师专业技术资格试点评审工作,2014年起正式开评正高级讲师,鼓励优秀的高级讲师积极参评正高资格。然而,正高级讲师近于苛刻的评审条件让许多中职教师望而止步。如目前正高评审条件中的三条要求为:1.获得省级教学竞赛一等奖1项以上或教育教学重大成果在省级以上现场会观摩推广;2.任教以来,获得市级以上专业(学科)带头人、市级以上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省级职业教育领军人才、省级职教名师、省“333”工程第二层次以上培养对象等称号,或任现职以来担任省职教教科研中心组负责人2年以上;3.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高水平的本专业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或学术论文5篇以上,其中至少有2篇本专业学术论文在核心期刊发表。以笔者所在的(县)市为例:2013年—2014年,仅有1名教师评上正高。
  副高级讲师的门槛降低,而正高级讲师又遥不可及,致使很大一批未满四十就评上了高讲的教师认为自己已经是“船到码头车到站”,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就此停步。应该说,现有的职称评审体系副高和正高之间的跨度太大,是造成“高级后”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学校内部管理:有效的“高级后”激励机制缺位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很多学校更加注重做好“两头”工作,一头抓青年教师的发展,一头抓名特优教师的发展。针对青年教师的发展有“青蓝工程”、三年达标考核,各项业务比赛、公开教学也都是青年教师优先。在名特优教师的发展上,也形成了从校级到市级的评比、考核、奖励等一系列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而对于评上了高级又未能顺利踏入名特优教师行列的一批教师,激励机制相对滞后甚至根本没有相应机制。
  (三)心理学分析:长期的重复劳动消磨了教师的工作激情
  “高级后”教师通常工作都在15年以上,一个岗位连续干了十多年,一门学科重复教了十几遍,是很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的。而如果这名教师又不能主动学习、思考、创新,不善于接受新知识、新事物,研究新问题、新动态,那么出现职业上的倦怠、心理上的疲沓,也就更不足为奇了。再者,中职学生普遍学习基础不佳,学习能力不强,这也很容易让中职教师产生职业挫败感。
  美国学者司德菲(steffy)将教师生涯发展分为五个阶段:预备生涯阶段、专家生涯阶段、退缩生涯阶段、更新生涯阶段、退出生涯阶段。[1]教师“高级后”现象,表明教师进入了退缩生涯阶段,这是由于长期重复劳动后工作激情丧失,进入了职业发展的“高原期”。
  (四)社会学分析:多重的角色功能干扰着教师的持续发展
  “社会上没有抽象的个体,只有承担着各种社会角色的具体的个人。”个人总是以角色的名义和他人发生着关系,体现出其特定社群属性的各种行为。[2]教师既承担着教育者的职业角色,也担负着社会的细胞——家庭中的重要角色,为人妻(夫)和为人母(父),也为人子女。40岁左右的教师,上有老,下有小,生活负担往往最重。一方面是学业紧张的孩子,需要家长更多的关注;一方面是逐渐老去的父母亲,有些还重病缠身,为人子女自然要从工作中分心照顾。再者人到四十,教师自己的身体也在走下坡路,这点对于教师行业中比例不断攀高的女性来说,感觉更为明显。步入中年的女教师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职业病、慢性病,也会常常感到莫名的累——身累、心累。这些现实的因素也会导致很多教师在评上高级后,逐渐将生活的重心转移到家庭上,对自己孩子的关心远胜于对班级学生的关心,对家庭的在乎远胜于对自己职业发展的在乎。于是教师的专业发展自然就进入了消退期。
     (五)教师个体认知:过低的职业定位阻滞了专业前行的动力
  教师“高级后”现象虽然普遍,但还是有少数教师拥有强烈的事业心,自我要求严,责任意识强,他们在评上高级后依然能认真做好各项工作,依然能主动学习,不断提高自我,以身作则,在青年教师中做好表率。可见“高级后”现象的出现,纵有许多客观原因,但最终还是与教师自身的主观意识分不开的。一些教师本来对自己专业发展的目标就不明确,职业定位偏低,主动提升的意愿不是很强烈。他们参评高级职称并非都出于对专业发展的追求,更多的还是一种功利目的——评上高级可以加工资,或者只是迫于周围形势的一种跟风、盲从,“大家都评了,我也试试吧”,这些教师一旦评上了高级,就觉得目的已经达到,自然不愿再费时费力来提升自我、发展自我了。
  三、破解之道:为“高级后”注入活力
  高级教师本是学校最有价值的教育资源,他们的“淡然退隐”是学校最大的资源浪费。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各种客观存在的原因,就把这种现象当作正常的、必然的趋势。积极寻求破解之道,主动探索干预之策,才是当务之急。
  (一)进一步完善职称评审体系
  目前的中职教师职称评审体系虽然较过去更加完善了,但还是存在一些缺憾。诚如上文所述,副高级讲师的评审要求降低了,一般教师只要达到入门条件就比较容易通过;而正高级讲师的条件又高不可攀,遏制了绝大多数教师参与评审的意愿。根据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维克托·弗鲁姆(Victor H.Vroom)提出的期望公式M=V×E(M表示激励力量,V表示目标效价,E是期望值,来计算,正高级讲师对一般中职教师的激发力量微乎其微。
  因此,笔者建议在副高和正高之间是否可以再设置一个层级,让部分优秀的高级讲师跳一跳也能“摘到苹果”。如在不打破现有评审体系的基础上,建议适当提高副高的评审要求,降低正高的评审难度,从而让教师们在评上讲师后需花费10年左右的时间评上副高,再需10年左右的时间评上正高。这样教师们心中永远有奋斗目标,能够迈小步、不停步,在自己的专业发展之路上不断前行。
  (二)实施多元化校本管理策略
  “高级后”现象更值得学校反思,如何通过内部管理机制的调节,逐步减少或者消弭这种现象?
  1.完善“高级后”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
  依据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评聘分开、能上能下”的原则,学校应打破高级教师的终身制,根据实际的岗位需求、教师的工作绩效和工作态度进行适当的“高职低聘”“低职高聘”。在教师岗位晋级中,要减少论资排辈,加大对教师实际工作业绩的考核,通过考核、竞争、择优聘任,真正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用制度激发“高级后”教师的工作进取心。
  此外,还可以针对高级教师设置一些奖励项目,例如校级名师的评比、优秀指导教师奖、首席评课员制等,鼓励高级教师继续参与学校的各种教学教研活动。
  2.形成争先创优、合作学习的团队文化
  教师的个体发展与学校组织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学校文化和舆论氛围,因此有必要营造和保持一种积极的学校氛围,以支持教师个体的改变、改善与成长。[3]为此,学校要树立共同愿景,明确发展规划,鼓励教师争先创优,积极进取,引导教师主动学习,合作共赢,弘扬学校正能量,同心同德,为实现学校的共同目标而努力。如此,一些缺乏发展动力的“高级后”们也将被带动着一起前进。
  3.针对个性特点,因“人”制宜发展
  在干预教师的“高级后”现象时,刚性的管理制度固然必要,柔性的人文关怀不妨也多些。例如,家里确有特殊情况,需要长期照顾的教师,允许其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执行弹性工作制,身体确实不好的教师可以适当减轻工作量。同时针对每个教师的情况,学校可以因“人”制订不同的发展策略。根据王建教授提出的“优势富集”理论,学校可以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优势项目寻求发展。例如:适合做管理工作的可以为其提供一些管理岗位;擅长做教研、科研工作的可以吸纳到学校学术委员会;在某些方面有特长的可以鼓励其发挥特长,开设选修课或第二课堂等。
  (三)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意愿
  “高级后”教师自身也要进一步增强职业信念,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工作不仅仅是为了谋生,还有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工作也不仅是为学校(校长)卖命,也能获得自身价值感和心理的愉悦。教师要根据学校发展愿景,制订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加强学习和研究,形成终生学习观念,培养科研意识和能力。教师只有经常学习和不断研究,才能做到“常教常新”,才能不断突破自我、提升自我,才能发现工作的乐趣,在专业发展之路上越走越顺,越走越远。
  教师评上高级后,适当舒口气,歇一歇,可以理解。但从此“刹车”,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百步,的确是一个值得关注和反思的问题。透视“高级后”现象, 破解问题的症结,是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中极有价值的事项。
  【参考文献】
  [1]杜雯.教师职业生涯周期研究述评[J].学理论,2011(36):246-247.
  [2]杨心恒,刘豪兴,周云清.论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5):14-26.
  [3]徐香琴.社会角色视角下的教师专业化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24(8):80-83.
其他文献
头孢哌酮钠又名先锋铋素,系第三代头孢菌素.主要用于敏感菌株引起的:败血症、胆囊炎、胆管炎、腹膜炎、腹腔内感染、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及妇产科感染等.常
<正> 随访工作是医院医疗和科研活动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份。通过随访,可以验证诊断是否正确,减少误诊和漏诊,观察对患者进行各种治疗的近期和远期疗效,研究发病原因,追踪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大幼儿学习和生活的空间”。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提出“大自然是活教材”的主张。我园地处江南鱼米之乡,物产丰富,素有“小南京”的美称,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基于以上我园充分发挥和合理利用乡土资源,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幼儿手工特色活动。  一、在大自然中收集幼儿手工制作材料  在农村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只要你走进大自然,你就
目的 探讨血清三叶因子-3(trefoil factor-3,TFF-3)和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在甲状腺肿瘤中的表达及在甲状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
张家港中专"四位一体"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坚持实施主体、人才培养、师资建设和教学内容的"四位一体",以政府支持、行业参与、德国职教集团配合、学习实践为关键点,实现人才培养模
目的本研究用原子力声显微镜观察大鼠心肌细胞的细胞骨架,并对声像图进行分析。方法使用原子力显微镜加声激励对在盖玻片上贴壁生长的H9C2大鼠心肌细胞细胞骨架成像。结果使
目的观察法莫替丁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应激性溃疡出血的预防作用.方法6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基础治疗相同.治疗组34例,加用法莫替丁20mg入壶,一日两次,持续5~7天.对
【关键词】县域职教;中等职业教育;消亡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04-0023-02   2015年11月16日,河南科技学院教科所所长申家龙在《中国青年报》发表文章《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中职教育》(以下简称“申文”),在职教圈内引发广泛讨论,县级中等职业教育有没有必要存在,大力发展中职教育是否“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义务教育质量”,是大
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效,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最佳途径。准确把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现状,是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效的基础。在对
"地方化"是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实现特色发展的应然之举。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实现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的转变,努力成为区域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供给地;通过调整完善学科、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