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各种互联网终端的不断普及,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文化现象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青睐。各高校纷纷建立自己的官方微博和开展学生工作的微博,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微博的重要性和作用,掌握青年学生使用微博的心理动机和规律,科学掌握微博的特点和规律性,加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媒介素养,提高学生工作的有效性,抢占高校意识态安全的制高点,利用微博开创出学生工作的新局面。
[关键词]微博;学生工作;新局面
中图分类号:D4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2-0169-01
微博是一种新兴的传播载体,近几年它以爆炸式的速度迅速成长。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CNNIC)发布的信息,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网民微博使用率过半,达到50.9%,手机微博更是成为手机网民使用率增长幅度最大的应用,使用率达到43.8%[1]。同时,据万瑞数据发布的《微博媒体特性及用户使用状况研究报告》显示,微博用户年龄以18至30岁的年轻用户为主,占比高达67%。[2]以南昌市高校为例,为了充分利用微博开展学生工作,2012年10月份南昌市11所大学聚集在一起商讨了关于创建微博开展学生工作的会议。紧接着各大学都纷纷建立了自己的学生工作微博,且到目前为止各高校的官方微博的关注度都在不断地上升。而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学生思想异常复杂,传统的大学生管理工作理念和方法已经在实践中矛盾和困难重重。
一、传统学生工作管理的局限、弊端
(一)缺少人文关怀
在高校中,有关学生管理工作的制度条例不计其数。在传统的学生工作管理中,通常使用“不准”、“严禁”等命令式词语来开展工作。虽然在有些时候这样的词汇对于工作的完成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管理者与被管理人之间的距离、隔阂也因此产生。这种硬性的促使忽视了规范的科学性,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性和情感性,在这种缺乏交流的管理制度下,被管理者的合法权益得到种种限制。
(二)缺乏新颖的沟通的方式
在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中,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方式主要是靠谈心、报告或电话交流。这样的交流方式使用并不是很频繁,更多的时候是学生有问题主动找老师,而一般情况下,对于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工作者了解甚少。大学生群体是一个思想开放的群体,在与人沟通时,他们注重信息的快速反馈,期望自己的观点或者行为所产生的效应能够使受众及时的反馈出来。但是,由于时间、场所、技术等因素的限制,学生们所反映的问题不能快速的回复而由此得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三)信息更新时效性不强
黑板报、公告栏在传统的学生工作中是信息传达的重要渠道,在人集中区进行宣传以增强活动的影响力。而这样的方式一方面前期制作费时、费力;另一方面,更新速度慢,时效性不强。滞后的信息传达方式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管理工作。
(四)忽视学生个性化培养
当前,高校为满足自身的稳定和发展,坚持学校需求为主,学生需求为辅,以统一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培养。在这种封闭式的管理方式中,学生参与意识减弱,思维得不到拓展,创新型人才很难得到发掘。
所以目前急需要针对这些突出问题,积极更新观念,改革管理模式和方法,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解决路径。而微博以其“零门槛”、“零时间”、“零距离”的优势,以其简单、实效、便捷、亲近的优势,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
二、微博化管理的有利方面
(一)弱化学生与学生工作者之间的“不平等”
微博可以弱化学生与学生工作者之間的“不平等”,实现学生与学生工作者之间的平等交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取决于心灵与心灵之间有没有隔阂,而心灵有无隔阂又取决于能否平等交流,对于传统的面对面交流,学生们可能会出于对学生工作者老师的忌惮,不会说出自己的想法,也不会反应一些存在的问题,而微博的非实名性,使得大学生能大胆、真实、自然的流露自己的真情实感。且微博的私信功能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如果学生有不方便的但又有需要对学生工作者说的,可以通过微博的私信告诉学生工作者。这样便能拉近学生工作者与同学们的距离,使老师们真正以一种平等自然的身份,融入到学生中去。
(二)有助于及时学生思想动态,提高工作效率
微博有助于学生工作者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提高学生工作的效率。因为网络信息无国界,其内容的真实性与可信度存在争议,而大学生们的心智发展不成熟并且经验又不足,很容易被虚假的、过激的言论煽动,因此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已经成为了成功开展学生工作、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
(三)方式灵活、方便、互动性强,效果显著
微博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与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加了新途径。传统的学生工作时一对一、面对面的,这种工作方式不够灵活、很难取得很好的效果。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地位不平等的情况下学生很难敞开自己的心扉与教育者进行沟通,因此其效率和效果便大大折扣。而微博的传播方式是一种广播式的、点对面的传播机制,这使得信息的传播非常迅捷、有效。对于一些关系大多数同学的任务,工作、节目安排,可以通过微博进行播报,增强信息的流通量,扩大了信息的流通范围,从而增强执行力。
三、微博在学生工作中的应用
(一)培养微博骨干,健全微博制度,规范管理
首先,微博的管理不能各自为政,微博相关工作的开展需要有组织、有方法、有秩序地进行。为了实现微博的日常化管理,建立起一套负责微博的规划、建设、维护和监督的制度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客观上需要建立一支有力的微博团队,培养一批能动的管理微博的骨干,以维护微博平台健康高效的运转。其次,要严把微博质量关。对微博的内容、形式等应把好质量关,从源头上保证微博的建设的质量。第三,微博的出现让传播无处不在,正如一切事物都有它的正反面一样,人们在享受微博快捷传播服务时,也面临着“微博言论责任”的拷问。因此高校在创建学生管理微博时,首先要把握的就是对微博舆论的掌控。此处的掌控不是指对微博言论简单的限制和约束,而是指对舆论导向的控制。正如李开复教授在其《微博:改变一切》一书中所说“青年人的心理有着较强的趋同性,微博言论对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克服微博瓶颈,实现微博“质量化”
正因为微博是“平等化了的平台”,所以我们不仅需要学生和学生工作中的参与,更需要老师甚至是学生家长等人群的加入,才能克服微博瓶颈。此外,因为我们不是搞文学创作,所以微博语言只需借鉴、通俗易懂,甚至可以诙谐、幽默、生活化,只要内容贴切、符合要表达的意思即可。另外微博的时效性还附以其现场直播的功能,这样便能保证其像新闻一样及时、有效。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微博的内容必须是为关于学习、生活、情感、社会甚至只要是重要的有利于学生的即可,实现微博“质量化”。
(三)加强学习,相互促进
高校要开展专门的网络技术培训,提高学工干部的微博使用能力; 提高学生管理微博的质量水平; 进行及时的工作研讨,提高微博使用的实际价值。学工干部通过学习与实践,强化素质,提升能力,才能成为网络时代新技术、新观念的领跑者。一方面要以学生学生工作者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等一线人员为主体,发动他们广泛使用个人微博和学生沟通交流,从而构建一个庞大的微博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另一方面,对微博信息员、学生工作者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等一线队伍进行专门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信息媒介素养和对微博技术的掌控能力等等。
综述,高校学生工作者通过微博这一全新的传播手段,为开展学生工作搭建一个顺畅的交流信息、沟通思想和资讯互动的平台,实现利用微博开创学生工作的新局面的目的。但由于微博尚处于发展阶段,对于如何进一步丰富高校管理微博的表现形式、拓展信息含量、加强规范管理等问题,还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 万瑞数据.微博媒体特征及用户使用状况研究报告.
[关键词]微博;学生工作;新局面
中图分类号:D4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2-0169-01
微博是一种新兴的传播载体,近几年它以爆炸式的速度迅速成长。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CNNIC)发布的信息,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网民微博使用率过半,达到50.9%,手机微博更是成为手机网民使用率增长幅度最大的应用,使用率达到43.8%[1]。同时,据万瑞数据发布的《微博媒体特性及用户使用状况研究报告》显示,微博用户年龄以18至30岁的年轻用户为主,占比高达67%。[2]以南昌市高校为例,为了充分利用微博开展学生工作,2012年10月份南昌市11所大学聚集在一起商讨了关于创建微博开展学生工作的会议。紧接着各大学都纷纷建立了自己的学生工作微博,且到目前为止各高校的官方微博的关注度都在不断地上升。而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学生思想异常复杂,传统的大学生管理工作理念和方法已经在实践中矛盾和困难重重。
一、传统学生工作管理的局限、弊端
(一)缺少人文关怀
在高校中,有关学生管理工作的制度条例不计其数。在传统的学生工作管理中,通常使用“不准”、“严禁”等命令式词语来开展工作。虽然在有些时候这样的词汇对于工作的完成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管理者与被管理人之间的距离、隔阂也因此产生。这种硬性的促使忽视了规范的科学性,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性和情感性,在这种缺乏交流的管理制度下,被管理者的合法权益得到种种限制。
(二)缺乏新颖的沟通的方式
在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中,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方式主要是靠谈心、报告或电话交流。这样的交流方式使用并不是很频繁,更多的时候是学生有问题主动找老师,而一般情况下,对于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工作者了解甚少。大学生群体是一个思想开放的群体,在与人沟通时,他们注重信息的快速反馈,期望自己的观点或者行为所产生的效应能够使受众及时的反馈出来。但是,由于时间、场所、技术等因素的限制,学生们所反映的问题不能快速的回复而由此得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三)信息更新时效性不强
黑板报、公告栏在传统的学生工作中是信息传达的重要渠道,在人集中区进行宣传以增强活动的影响力。而这样的方式一方面前期制作费时、费力;另一方面,更新速度慢,时效性不强。滞后的信息传达方式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管理工作。
(四)忽视学生个性化培养
当前,高校为满足自身的稳定和发展,坚持学校需求为主,学生需求为辅,以统一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培养。在这种封闭式的管理方式中,学生参与意识减弱,思维得不到拓展,创新型人才很难得到发掘。
所以目前急需要针对这些突出问题,积极更新观念,改革管理模式和方法,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解决路径。而微博以其“零门槛”、“零时间”、“零距离”的优势,以其简单、实效、便捷、亲近的优势,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
二、微博化管理的有利方面
(一)弱化学生与学生工作者之间的“不平等”
微博可以弱化学生与学生工作者之間的“不平等”,实现学生与学生工作者之间的平等交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取决于心灵与心灵之间有没有隔阂,而心灵有无隔阂又取决于能否平等交流,对于传统的面对面交流,学生们可能会出于对学生工作者老师的忌惮,不会说出自己的想法,也不会反应一些存在的问题,而微博的非实名性,使得大学生能大胆、真实、自然的流露自己的真情实感。且微博的私信功能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如果学生有不方便的但又有需要对学生工作者说的,可以通过微博的私信告诉学生工作者。这样便能拉近学生工作者与同学们的距离,使老师们真正以一种平等自然的身份,融入到学生中去。
(二)有助于及时学生思想动态,提高工作效率
微博有助于学生工作者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提高学生工作的效率。因为网络信息无国界,其内容的真实性与可信度存在争议,而大学生们的心智发展不成熟并且经验又不足,很容易被虚假的、过激的言论煽动,因此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已经成为了成功开展学生工作、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
(三)方式灵活、方便、互动性强,效果显著
微博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与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加了新途径。传统的学生工作时一对一、面对面的,这种工作方式不够灵活、很难取得很好的效果。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地位不平等的情况下学生很难敞开自己的心扉与教育者进行沟通,因此其效率和效果便大大折扣。而微博的传播方式是一种广播式的、点对面的传播机制,这使得信息的传播非常迅捷、有效。对于一些关系大多数同学的任务,工作、节目安排,可以通过微博进行播报,增强信息的流通量,扩大了信息的流通范围,从而增强执行力。
三、微博在学生工作中的应用
(一)培养微博骨干,健全微博制度,规范管理
首先,微博的管理不能各自为政,微博相关工作的开展需要有组织、有方法、有秩序地进行。为了实现微博的日常化管理,建立起一套负责微博的规划、建设、维护和监督的制度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客观上需要建立一支有力的微博团队,培养一批能动的管理微博的骨干,以维护微博平台健康高效的运转。其次,要严把微博质量关。对微博的内容、形式等应把好质量关,从源头上保证微博的建设的质量。第三,微博的出现让传播无处不在,正如一切事物都有它的正反面一样,人们在享受微博快捷传播服务时,也面临着“微博言论责任”的拷问。因此高校在创建学生管理微博时,首先要把握的就是对微博舆论的掌控。此处的掌控不是指对微博言论简单的限制和约束,而是指对舆论导向的控制。正如李开复教授在其《微博:改变一切》一书中所说“青年人的心理有着较强的趋同性,微博言论对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克服微博瓶颈,实现微博“质量化”
正因为微博是“平等化了的平台”,所以我们不仅需要学生和学生工作中的参与,更需要老师甚至是学生家长等人群的加入,才能克服微博瓶颈。此外,因为我们不是搞文学创作,所以微博语言只需借鉴、通俗易懂,甚至可以诙谐、幽默、生活化,只要内容贴切、符合要表达的意思即可。另外微博的时效性还附以其现场直播的功能,这样便能保证其像新闻一样及时、有效。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微博的内容必须是为关于学习、生活、情感、社会甚至只要是重要的有利于学生的即可,实现微博“质量化”。
(三)加强学习,相互促进
高校要开展专门的网络技术培训,提高学工干部的微博使用能力; 提高学生管理微博的质量水平; 进行及时的工作研讨,提高微博使用的实际价值。学工干部通过学习与实践,强化素质,提升能力,才能成为网络时代新技术、新观念的领跑者。一方面要以学生学生工作者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等一线人员为主体,发动他们广泛使用个人微博和学生沟通交流,从而构建一个庞大的微博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另一方面,对微博信息员、学生工作者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等一线队伍进行专门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信息媒介素养和对微博技术的掌控能力等等。
综述,高校学生工作者通过微博这一全新的传播手段,为开展学生工作搭建一个顺畅的交流信息、沟通思想和资讯互动的平台,实现利用微博开创学生工作的新局面的目的。但由于微博尚处于发展阶段,对于如何进一步丰富高校管理微博的表现形式、拓展信息含量、加强规范管理等问题,还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 万瑞数据.微博媒体特征及用户使用状况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