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摩崖刻石;石门颂;西狭颂;郙阁颂;古朴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56-0051-02
文字发展到汉代,以隶书为代表的今文字成为官方文字,文字已经完全符号化,并且书写方式的笔画顺序和运动节奏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横平竖直、体势方正成为这一时期文字的最基本特征,并且形成了具有装饰性的笔画——掠笔、波磔,这种向背开张的体势逐渐成熟,隶书由此而成熟定型。汉隶以摩崖、碑刻、竹木简牍为三大宗,每一宗都品类丰富,风格多样,或生拙,或谨严,或奔逸,或醇朴,共同构成了充满浪漫气息的汉隶王国。
摩崖是指在山崖峭壁之间刻制的文字、造像等,本文讲的摩崖专指在山崖峭壁之间所刻的文字。摩崖有独特的审美风格意蕴,整体上有种浑金璞玉的天然古朴之气,同时也具有野仙散圣的雅气。汉摩崖刻石以蜀道和陇道穿凿的山崖之间的《石门颂》《西狭颂》《郙阁颂》最为著名,合称“汉三颂”(后称三颂),是汉代摩崖的杰出代表,属于正宗汉隶,以浑穆古肆见长,深得山林之趣。然而三颂又各有特色,各具风格,各有各的气魄,各有各的精神!
《石门颂》,全称《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亦称《杨孟文颂》,刻于东汉建和二年(148年)十一月,在陕西褒城县东北褒斜道谷石门崖壁。此摩崖雄浑苍茫,高古奔放,极受世人推崇,大有深趣。《石门颂》在汉隶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在专业教学中往往作为上可通篆、下可启隶的典范,这是不无道理的。从用笔上讲,此摩崖点画圆劲,纯以中锋行笔,与篆引笔法颇为相似。由于摩崖是在山崖壁间凿刻,石质不平整,此摩崖的点画灵活自如,毫无雕琢排比的匠气,有一种自然天性的流露。诚如清代杨守敬所云:“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在行笔的起讫上看似来去无痕迹,却又挺劲有姿。因此,接受过篆书教学之后,临习此摩崖对巩固中锋用笔颇为有益,可使用笔不板滞,同时对中锋用笔的理解不致偏执。《石门颂》的结体宽博,气势雄浑,其疏密大小一片天真,并且字字有飞动之风采,颇为精神。其中“命”字长笔画在整体上颇为耀眼,给章法上平添了些许意趣。
《西狭颂》(图1),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亦称《李翕碑》,刻于汉建宁四年(171年)六月。由于此摩崖有题额“惠安西表”四字,故又称《惠安西表》,另有“五瑞图”居于右上方。梁启超评此摩崖云:“雄迈而静穆,汉隶正则也。”雄迈静穆是《西狭颂》的审美特点,方整雄伟是此颂的用笔结字特质。此颂的点画雄浑厚重,短笔画朴拙含蓄,长画之中提按变化颇为丰富,遒丽有韵致。其结体开张,点画部首的安排挪让得体,内部富于变化,虚和洞达。诚如徐树钧所云:“疏散俊逸,如风吹仙袂飘飘云中,非复可以寻常蹊径探者,在汉隶中别饶意趣。”
《郙阁颂》(图2),全称《汉李翕析里桥郙阁颂》,亦称《汉李翕郙阁颂》,刻于汉建宁五年(172年)二月,在陕西略阳白崖。由于这块摩崖选石不精,因此《郙阁颂》在三颂中是漫漶最多的一块,锋颖毫无可见。因此,其笔画看起来颇为粗钝,故而整体看起来颇为古朴。从风格上看,这件作品整体上看着宽博厚重、浑穆古拙,极富金石气,从而也奠定了它在三颂的地位,也构成了此颂宽博雍容的基调。此摩崖用笔饱满,波磔没有明显的燕尾变化,画短意长,富含骨力,从而含蓄有余味,颇耐咀嚼。其结字外紧内松,精神内敛而不张扬、不外露,在三颂中最为古拙。此颂另有宋代翻刻本,石质比原石要平整,虽然笔道清晰,然而精神气度全然失却,仅存字形,也可作为文字释读的参考。
三颂作为汉代摩崖的代表,《石门颂》精神飞扬,气度万千,得意挺拔,锋芒外露,纵横无不得意;《西狭颂》张扬中具有内敛的底蕴,不事喧嚣,威严有仪表;《郙阁颂》一脉古拙,精神内敛,锋颖内含,紧凑称奇。因此,临习三颂可据个人性格择其志趣相投者長期浸润笔端,自然能化出自家风格特征。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56-0051-02
文字发展到汉代,以隶书为代表的今文字成为官方文字,文字已经完全符号化,并且书写方式的笔画顺序和运动节奏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横平竖直、体势方正成为这一时期文字的最基本特征,并且形成了具有装饰性的笔画——掠笔、波磔,这种向背开张的体势逐渐成熟,隶书由此而成熟定型。汉隶以摩崖、碑刻、竹木简牍为三大宗,每一宗都品类丰富,风格多样,或生拙,或谨严,或奔逸,或醇朴,共同构成了充满浪漫气息的汉隶王国。
摩崖是指在山崖峭壁之间刻制的文字、造像等,本文讲的摩崖专指在山崖峭壁之间所刻的文字。摩崖有独特的审美风格意蕴,整体上有种浑金璞玉的天然古朴之气,同时也具有野仙散圣的雅气。汉摩崖刻石以蜀道和陇道穿凿的山崖之间的《石门颂》《西狭颂》《郙阁颂》最为著名,合称“汉三颂”(后称三颂),是汉代摩崖的杰出代表,属于正宗汉隶,以浑穆古肆见长,深得山林之趣。然而三颂又各有特色,各具风格,各有各的气魄,各有各的精神!
《石门颂》,全称《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亦称《杨孟文颂》,刻于东汉建和二年(148年)十一月,在陕西褒城县东北褒斜道谷石门崖壁。此摩崖雄浑苍茫,高古奔放,极受世人推崇,大有深趣。《石门颂》在汉隶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在专业教学中往往作为上可通篆、下可启隶的典范,这是不无道理的。从用笔上讲,此摩崖点画圆劲,纯以中锋行笔,与篆引笔法颇为相似。由于摩崖是在山崖壁间凿刻,石质不平整,此摩崖的点画灵活自如,毫无雕琢排比的匠气,有一种自然天性的流露。诚如清代杨守敬所云:“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在行笔的起讫上看似来去无痕迹,却又挺劲有姿。因此,接受过篆书教学之后,临习此摩崖对巩固中锋用笔颇为有益,可使用笔不板滞,同时对中锋用笔的理解不致偏执。《石门颂》的结体宽博,气势雄浑,其疏密大小一片天真,并且字字有飞动之风采,颇为精神。其中“命”字长笔画在整体上颇为耀眼,给章法上平添了些许意趣。
《西狭颂》(图1),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亦称《李翕碑》,刻于汉建宁四年(171年)六月。由于此摩崖有题额“惠安西表”四字,故又称《惠安西表》,另有“五瑞图”居于右上方。梁启超评此摩崖云:“雄迈而静穆,汉隶正则也。”雄迈静穆是《西狭颂》的审美特点,方整雄伟是此颂的用笔结字特质。此颂的点画雄浑厚重,短笔画朴拙含蓄,长画之中提按变化颇为丰富,遒丽有韵致。其结体开张,点画部首的安排挪让得体,内部富于变化,虚和洞达。诚如徐树钧所云:“疏散俊逸,如风吹仙袂飘飘云中,非复可以寻常蹊径探者,在汉隶中别饶意趣。”
《郙阁颂》(图2),全称《汉李翕析里桥郙阁颂》,亦称《汉李翕郙阁颂》,刻于汉建宁五年(172年)二月,在陕西略阳白崖。由于这块摩崖选石不精,因此《郙阁颂》在三颂中是漫漶最多的一块,锋颖毫无可见。因此,其笔画看起来颇为粗钝,故而整体看起来颇为古朴。从风格上看,这件作品整体上看着宽博厚重、浑穆古拙,极富金石气,从而也奠定了它在三颂的地位,也构成了此颂宽博雍容的基调。此摩崖用笔饱满,波磔没有明显的燕尾变化,画短意长,富含骨力,从而含蓄有余味,颇耐咀嚼。其结字外紧内松,精神内敛而不张扬、不外露,在三颂中最为古拙。此颂另有宋代翻刻本,石质比原石要平整,虽然笔道清晰,然而精神气度全然失却,仅存字形,也可作为文字释读的参考。
三颂作为汉代摩崖的代表,《石门颂》精神飞扬,气度万千,得意挺拔,锋芒外露,纵横无不得意;《西狭颂》张扬中具有内敛的底蕴,不事喧嚣,威严有仪表;《郙阁颂》一脉古拙,精神内敛,锋颖内含,紧凑称奇。因此,临习三颂可据个人性格择其志趣相投者長期浸润笔端,自然能化出自家风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