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陕北民歌中的翻译特点

来源 :速读·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junu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陕北民歌的地位
  民歌,是人民的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实践中, 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民歌,是一种时代的声音,是一份特别的备忘录,留存着一代人的旋律与歌声;民歌,是一座鲜明的里程碑,载刻着一代人的艺术趣味与集体意识;民歌,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展示着自己民族文化的盛筵。
  每一首陕北民歌都会给人以莫名的感动,那凄美的歌词、那荡气回肠的旋律,每字每音都散发出浓郁的乡土韵味,同时又不失其机智、幽默与智慧,有着独特的内涵、特殊的品质,让人如痴如醉,成为黄土地上的瑰宝。陕北民歌让我们感受到了原始生态的生命和艺术之美,那破锣般的嗓子似乎就在耳边。带着悲凉、酸楚,夹杂着农民的朴实、率真, 在黄土地极度贫乏的物质条件下,人们渴望宣泄内心的压抑和苦闷,得到精神的愉悦和慰藉,于是,在苍的沟壑间便诞生了无数天然本色的璞玉纯金。陕北民歌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得到了陕西省委的高度重视,在陕西省委宣传部的倡议下,陕西省启动了“陕北民歌译介工程”,①旨在“将优秀的陕北民歌(包括红色民歌)以新的语言形式推介到世界和当代各种文化活动及学校教育中”,②让更多的人了解陕北民歌,让陕北民歌走出国门,唱响世界。用外语演唱陕北民歌是一种文化“跨界”工程,陕西省政府的这一举措,既是对陕北民歌的一种保护、抢救,更是一种宣扬与促播, 陕北民歌既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遗产。
  二、陕北民歌的语言特点
  (1)陕北民歌中大量的地方方言、土语的运用陕北民歌中方言土语的运用生动地突出了其地方风格,增强了歌曲的地方色彩。 其多彩的语言,浓郁的地域文化与西方语言和文化有着本质的差异,使得两语间的转换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势必造成轉换过程中不同程度的文化元素的丢失。译者在这一交流活动中只能充分发挥主体性地位,传递出语义内涵,力求被译语受众所接受。
  (2)陕北民歌翻译的理论依托陕北民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土气、大气、美气 “土”得掉渣、“大”得雄奇、“美”的撩人。 它或悲凉高亢,苍茫遒劲,或婉转柔美,荡气回肠。这种既通俗又亮丽的特色足以使其站在歌坛圣殿之上,用小调小曲来宣泄黄钟大吕之势,具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之大气象。
  诗与歌是语言运用的最高艺术形式,是语言的极致。要使一种语言的美妙极致在另一种语言中得以完全体现是非常困难的。为了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和消除文化差异,译者可以遵循以下三个步骤。第一,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文化。第二,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第三,如果形式的改变仍然不足以表达原文的语义和文化,可以采用“重创”这一翻译技巧来解决文化差异,使源语和目的语达到意义上的对等。
  三、陕北民歌的翻译策略
  不同语言有着各自不同的语言特质,翻译时为了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和文体风格,译者必须采取灵活的手段,或直译或意译,或归化或异化,灵活处理。民歌多是含蓄而富有张力的,民歌的翻译不但要求译者要有良好的两语功底,还必须有一定的音乐素养、美学知识,对民俗学、社会学、哲学、人类学等方面的了解。汉字是以声母和韵母相拼而成, 以元音结尾,这种特点使之易于拖音和延长节拍,便于发挥演唱的技巧;而英文则多以辅音结尾,演唱起来不易发挥陕北民歌拖腔的特点,会影响旋律的美感。因此,翻译时句末尽量使用以元音结尾或尽量避免使用以多个辅音结尾的单词,以便于演唱。
  4 结语
  陕北民歌是陕北人对生命的祭歌, 对爱情的赞歌,对生活的颂歌。翻译陕北民歌是为了给它插上亮丽的翅膀, 让它从中国革命的摇篮——陕北传出,漂洋过海,响遍全球,让更多的地区、民族了解它、喜欢它、接受它。通过译者的创造性劳动和艺术化的努力,陕北民歌在外文翻译的文本里, 获得了第二次生命。通过翻译和传唱这些外文的陕北民歌,使陕北这片土地的文化和内涵得到广泛的传承和发扬。正如赵季平先生所说,“中国不仅经济要走出去,文化也要走出去”,要引发世界的惊奇。
  参考文献:
  [1] 黄长安. 从地域文化谈陕北民歌的发展[J]. 音乐创作. 2010
  [2] 苏军. 陕北民歌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征[J]. 民族音乐. 2011
  [3] 薛锋堂. 陕北民歌中语言与节拍的特点[J]. 南昌高专学报. 2011(01)
其他文献
位于望江县凉泉乡的横店村,背倚太阳山,面临泊湖,依山傍水,自然风光优美.在这里,我们见到了本文的主人翁——安庆市十七届人大代表、望江县皇地生态有限公司经理金长霞.rn初
期刊
期刊
“国际慢城”旌德,钟灵毓秀,风景宜人.这其中,有这样一支法院队伍,秉持着“慢城不慢”的工作作风,先后荣获安徽省文明单位、全省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全省法院党建工作先进集
期刊
期刊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底蕴积淀深厚,有着50多年中职办学历史和近30年成人大专和高职教育的办学传统.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了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经过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从面向
当今时代的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在一个由现代媒体组合而成的社会大教育环境中。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教育思想的有机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即现代教育技术。把多媒体为核心
摘 要:随着现代化医药的不断发展,在市场化的思潮中,如何加强人文精神与医药教育学的融入,对于提升学生在医药学实践中的综合能力与思想素养有很大的帮助,对于提升整个医药学的整体发展也有重大的实践价值。本文将围绕现代医药学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的融入性进行分析,并阐述当前医药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乏现状,并全面探讨医药教育中人文精神教育的主要路径,更好的服务现代医药学的发展。  关键词:现代医药学;人文精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