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xin313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情感教育应是教学的根本,正如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所说的“教育不能没有情感”,白居易也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从这些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而情感因素的运用,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材中,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著;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朋友之情、手足之谊;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天地动容的悲惨;这里有开怀的笑、嚎啕的哭、会心的悦、无名的愁;等等。
   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发掘出作品的这些内蕴,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呢?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做情感教育的设计师、迁移者,教师应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把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这种相互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活动融为一体。通过教学活动,使教师、学生、作品三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创设情感氛围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处在“我要学”的状态下愉悦地学习。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作者在特定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的影响下的特定情感的表达。因此,在学生开始接触作品时,教师就要抓住教材的情感个性,巧设导语,引带入境。导语的设计要从情感出发,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击情,才能扣击心灵。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情、心境,以及结合课文所做的提示性的语言、动作,会创设一种学习情境,会激活学生的思维,会让学生产生期待。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
   比如,在教学《故乡》一课时,可以设置这样一个导语: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乡,我们都深爱自己的故乡,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写故乡,思故乡。赞美故乡风土人情的有之,抒发对故乡离情别绪的有之,记述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激动和欣喜的有之。鲁迅也是凡人,他一九一九年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时的感受又是什么呢?我们来跟随《故乡》中的“我”的足迹,一起去感同身受一下吧!这样,就激起学生带着情感去体会“我”回故乡的喜乐悲愁了。
   二、要读出情感信息
   “三分诗,七分读”,是古代就有的说法。也就是说,情感教育应寓于朗读训练中。朗读是以声音传达视觉信息的活动过程,而声音本身也是一种情感、一种形象。加里宁曾经说过:“没有任何人象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住一切细微的事情。”试想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能不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情感,能不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吗?文章的多种风格,就决定了多种风格的朗读。朗读的语调、声音,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它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声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作品的画面,在有如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地闯进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灵里,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比如,《沁园春·雪》的上阕,要读得豪情万丈,而下阕,要读得居高临下,特别是最后三句,要读得意气轩昂,这样,才能体现作者伟大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心。而《周总理,你在哪里》,则应该以沉缓的声音、深切的语调来朗读,才能体味人民对总理的无限深情。在《最后一次讲演》中,应该以低沉的喉音,平静地叙述李公朴的遇难,随之音量逐渐加大,音速逐渐加快,情感也逐渐由激动到愤怒,到咆哮,到自豪,这样,闻一多先生当时爱憎分明的感情、闪光的泪花、悲愤的神情、有力的手势就如在眼前了。同样,只有抱着掏心掏肺的心态、带着恳切无比的语气去朗读,才能体会得到《出师表》中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良苦。要使学生在读时读得真、悟得深,语文教师在课前还有一件重要事情要做,那就是广采博览,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并把这些信息都传达给学生。
   三、要出情入理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这句话,深刻阐明了情感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因此,在学生的情感得到一定的激发时,要顺势将学生引入课文深层次的学习中。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自主思维的动力,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此时,教学的重点应该落到学生对作品意境如何理解和让学生如何介入并创新思辨的层面上。教师或以解词析句为手段,或以剖析结构为依据,或以时空范围为线索,都要披文入情,出情入理。抓住情感与情理的联系,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丰富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深刻领会作品创造的艺术意境,完成由情入理、寻文悟道的思维迁移。通过这些,激起学生一种热烈、积极的审美愿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
   比如,《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忧”“乐”情,《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悲”“恨”情,《黄鹤楼》中崔灏的思乡情,《我的老师》中魏巍的师生情,等等。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中表现出来的“文感”“象感”“意感”“情感”,来领悟到深刻的哲理。这样,不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而且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其他文献
“问题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每所学校每个班中,虽然他们的比例不大,但是他们的负面影响却不小,是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现实生活中,很多班主任处理“问题学生”时,总是“感性”打头阵,“迷信爱”,“工作方法主观化、情绪化”,“只有管住学生的冲动”,“只会责备别人,不会反思自我”,等等。结果往往是没有预期的效果,自己心中多半委屈——恨铁不成钢。如何有效且高效地处理“问题学生”的突发事件,有如下几个方面,
期刊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适应市场经济和农村改革发展的一项经营体制创新,是广大农民在进一步认识市场经济规律条件下的伟大创造,同时也是广大基层干部在扶持农民、服务农民上的一个创造。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对于提高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是现阶段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落实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建设现代农
期刊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病句解题技巧。   过程与方法:加强备考方法的指导,强化病句题型训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汉语的严谨之美、多义性。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考点阐释   所谓“病句”,是指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不合逻辑事理的句子,它是历年来各地高考的考查重点。2012年湖南高考语文
期刊
识字写字和写字是小学语文各学段中都重点强调的阶段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学段特征,熟悉教学目标,根据汉字自身的特点、学生的认知规律,全面掌握《课标》规定的年段特征,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识字和写字。   一、巧借字理,渗透汉字文化   汉字是有生命的,培养学生喜欢汉字的情感与态度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于很多汉字的字理变化,我们可以解读好汉字的由来,在教学中自然渗透汉字文化。如 “戴”字的笔画多,学
期刊
作文是一项大工程,创新是这项工程的设计图纸。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只有很少一部分同学能写出光彩照人的文章来,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努力、认真地反思、研讨,使学生作文出现闪光点。下面我就自己指导写作的经验谈几种具  体做法:  一、注意指导学生积累素材  作文的内容决定文章层次的高低,学生只有“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所以指导学生多读书很关键。借助我校营造“书香
期刊
一、调节气氛,缩短距离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教学实践证明,第一堂课至关重要,因为良好的开端往往是成功的一半。这时,师生彼此陌生。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几句幽默的开场白便能调节这种紧张的气氛。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的畏惧感顿消,感到教师的和蔼可亲,愿意与教师配合。学生活动积极了,主体作用得以发挥,教师讲课便如顺水行舟。有些青年教师在教材上下了很大功夫,但对自己的教学语言却研究甚少,结果课上
期刊
所谓“有效课堂”,就是在教学活动中,老师能有效促进学生高效学习,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明显且全面协调的发展。我们如何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实现学习目标,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呢?根据近两年的教学实践,我略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激情入课,有效课堂的前提   这里的“激情”是激发情感的意思。在课堂教学中,教者如何抓住学生的心,在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内完成新课的教学,是把
期刊
吴冠中先生的《桥之美》虽然收录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说明文单元中,但这并不是一篇典型的说明文,而只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属于文艺性散文。明确了《桥之美》这篇文章的文体特征,我们可以遵循“读事、读文、读人”三原则进行逐步解读。所谓“读事”,即如何了解文章内容,通过朗读、概括、梳理等方式将文章内容了然于心;“读文”即注意文章言语形式,品析文章语言,品析方法和角度都可丰富多样,提升对语言的感悟
期刊
鲜活的语文课是一个大熔炉,它能炼出学生的潜在能力,能炼出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能炼出学生自立与做人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上好每一堂语文课。那么,在“少教多学”的课堂教学中,如何让语文课鲜活起来呢?对此,我谈几点浅显的认识。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习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只要对学习产生兴趣,才会引起对学习
期刊
众所周知,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认识是在教师引导之下进行的,学生的任何学习活动都不可能没有教师的指导而孤立存在。有些活动即使教师不在场也不例外,因为他们仍然是按照教师的引导、要求进行的。在教学认识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存在着客观必然性。对此,我们应有清醒、准确的认识。下面,我就结合自己最近所进行的一堂语文竞教课来简单的谈谈这一话题。   授课内容:《宋史·宗泽》   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