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中年级学生的习作从体验开始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odhope9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年级习作,既是低年级看图说话写话的延续,又是高年级习作的准备。中年级习作教学是承上启下的阶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教学中,许多教师的习作教学常常是根据单元习作要求,在引导学生交流拓宽思路、点拨方法后,就让学生自行习作。学生则是抓耳挠腮,眉头紧锁,或无事可叙,无话可说。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当下入心的生活体验。习作离不开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感悟和思考,是学生生命历程的记录。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应高度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改变传统应试教学中忽视学生体验的做法,让学生回归到生活,在生活体验中积累鲜活的习作素材。因此,中年级习作起步,应以体验为本,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后再进行习作指导,使学生从苦于习作中解脱出来,变成乐于习作。以下,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谈谈在实践中的一些感悟及做法。
  一、强化学生的体验意识
  体验,就是亲身经历从而认识周围事物的一个活动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更是体验者有意识地去参与、感知的过程,能够当下获得新知的过程。学生并不缺少丰富的生活,缺少的是感受生活、体验生活的慧眼、慧心。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面对多彩、有趣的生活,要表达出对生活的感受,这是需要学生细心去体验、去回味的。但在实际生活中,学生的许多体验都是无意识的。无意识的体验带给学生的只是蜻蜓点水般的模糊记忆,即使让学生习作,同样是笔下无言。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的习作是:介绍家乡的景物,要按照一定顺序,写出景物的特点。习作要求中还有一句“如果对其他地方的景物特别感兴趣,也可以写”。学生面对这样的单元习作,毫无深刻的意识体验,写来也是满脸愁云,生搬硬套。解决之道就是强化学生的体验意识,引导学生重新有意识、有目的地认知体验。春节期间,许多学生随父母回老家过年。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回家过年就是一个字“玩”。至于家乡的景物,能有多少入了学生的眼和心呢?
  教学时教师为学生提供现实场景,借助风景优美的校园环境,带着学生现场观察,强化各种感官体验,获取多元内心体验资源,为习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教师先为学生设计了一张观察记录表:
  这张观察记录表就是一个指引,能强化学生的观察体验,让学生的观察体验变得有目标性、针对性,并且把自己在观察中的瞬间感受及时记录,为习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丰富学生的体验内容
  学生的个性是独特的,社会百态、天地万物在他们的眼里都是可以对话的朋友。习作教学就是要顺应童心,选择生活化、儿童化的习作题材,让学生更乐于表达。赞可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所以作为教者,要有一双慧眼,能够捕捉到生活中有童真童趣的事,千方百计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去体验,丰富学生的习作素材,从而使学生乐于去表达。体验的内容有很多,如活动类体验:拔河比赛、放飞纸飞机、跳绳比赛等;科学小实验类体验:神奇的手帕、烧不烂的纸杯等;游戏类体验:画鼻子、抢橡皮、击鼓传花等;观察类体验:一年四季的更替,花草树木,小动物等;想象类体验:根据歇后语演故事、编故事等。
  这些丰富的体验内容,若教者能够精心策划,创设情境,定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从而激发他们的表达兴趣。如笔者指导学生写《吹泡泡》体验习作,先布置学生回家每个人都要玩吹泡泡,最好能够和小伙伴一起玩。学生可开心了,有的一回家就急着去买泡泡水,有的是自己上网查制作泡泡水的资料,动手自己做。在班级群里,大伙都晒出一张张童趣盎然的吹泡泡照片。习作指导前收集学生的体验记录单,很多学生都真实地记录下了自己吹泡泡的感受,习作写得比平时精彩很多。可见,习作体验内容回归到丰富生动、真实可信、令人向往、其乐无穷的境界,何愁学生习作起步之难呢?
  三、拓宽学生的体验渠道
  体验重在引导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实践活动获得真实的感受。而体验带来的全新感受、全新素材、全新的转化任务,都能为学生习作水平的提升提供有效的保障。因此,教师应该更宽泛地理解体验,让参观、访问、对话等多个体验渠道开放,让学生手、口、眼等多种感官同时打通,为学生营造更为灵动、丰富的体验情境。经过这样一番深刻的体验,新鲜的素材自然而然逐渐入心,让学生的习作丰富起来。
  如笔者带学生观察校园一角的景物,就充分利用发挥各种体验渠道的作用,丰富学生的感知。
  体验渠道一:师生对话。估计一下树冠有多大?新叶子是什么颜色的?长大后的叶子呢?那别具一格的假山形状像什么?它们四周都有什么花花草草?学生在笔者问题的引导下,进入观察体验状态,生生回应,师生回应,不断丰富对事物的新认知。师生对话帮助学生梳理感受、启发思路、增补要点。
  体验渠道二:操作。在感受樹干粗壮时,笔者让几位学生手拉手抱一抱树干,实际操作体验树干到底有多粗,引导学生进行具体表达。
  体验渠道三:访问网站。对于枝干上垂下的几根,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阅读,了解这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体验渠道四:感官体验。摸一摸树皮,听一听风来了,树叶在干什么?闻一闻,榕树果子有味道吗?看一看,树冠有多大?枝干有多少?树叶的形状、颜色是什么样的?
  体验渠道五:阅读。指导学生阅读描写榕树的精彩短文,通过资料索引的方式丰富认知。选择好词佳句并准备好运用在习作有用处,与自己的原创文字共同为达成习作的目的服务。
  多渠道的体验激活了学生的各种感官,丰富了他们的认知,让他们的思维也更加活跃。
  四、指导学生的体验感受
  在快乐参与体验中,学生形成了感性的、初步的习作资源,为学生打开了“笔下无话”的闸门。习作对于学生来说变得并不可怕了,他们有了自由表达的欲望。但要将这些体验感受转化为文字表达并不是十分容易的。从感官信息到语言文字的转化过程,需要教师予以指导,解决如何表达才可以更好地反映问题,教师教给“写”的方法,学生就会写出好的文章来。中年级习作起步教学在方法指导上,应该牢牢抓住课文的例子,研读文本,捕捉典型文章的写作方法对学生进行训练。
  例如,笔者在指导学生写《吹泡泡》的习作时,其中为了指导学生把吹泡泡的过程写得具体生动,就巧妙地运用教材的例文《风筝》,重点指导学生模仿第3自然段的写法。
  第一,让学生找出放风筝的动作词,体会人物的动作描写可以用来表达人物的心情的写法。
  第二,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的写作顺序。
  第三,迁移运用写《吹泡泡》
  这样一来,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加上笔者对行文顺序的指导,写起文章来就顺利多了。
  中年级习作起步教学以体验为本,以生活为源,就能让学生踏上习作的快乐旅程。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塘厦人民政府教育局)
  责任编辑 刘 妍
其他文献
教学现状  大多数教师在批改习作时,面对堆积成山的习作本和学生不尽如人意的表达,总是一筹莫展。而对于每位学生的批语,无外乎“语句通顺,层次清楚,内容具体,中心突出”之类的模糊套话。教师流于形式的批语,学生更是感觉含糊不清,难以起到应有效果。教师批改表现出的问题主要有:  一、批改生硬,缺乏感情  教师在习作批改中往往纠缠于错别字、用错词、标点符号使用不当,或者是没有分小节写,鲜红的叉叉和“订正”字
插图是组成教材的重要部分,是编者按照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特点精心设计的。插图与课文内容息息相关,通过插图,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在小学教材中,编者几乎为每一篇课文都搭配了精美插图,这些插图使学生解读文本变得更加容易,是极其重要的课程资源。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忽视了对插图的利用,上课的时候基本不用插图。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运用插图辅助教学能够使学生准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带领学生顺利进入文本情境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语用”教学理念,旨在通过实践平台,促进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用理念也决定了阅读教学不能只关注文本内容信息,而要将关注点聚焦在文本的言语形式和写作策略上。《槐乡五月》一文以生动而极富童趣的语言展现五月槐花绽放,槐乡孩子们快乐、自由的生活状态。整篇课文蕴藏着丰富的语用训练价值点,值得学生品味辨析、实践练习。  一、品效率,语用训练应以诵读为基础 
当前低年级识字教学普遍存在着如下现象:重识字轻写字,一味贪多,忽视写字的指导与训练,导致学生的错别字与日俱增,书写每况愈下;重内容轻识字,回避识字写字而大谈文本阅读,导致学生读通顺都成问题,可谓是舍本逐末;重字理轻过程,大谈字理依据,忽视低年级学生识字规律,导致学生对识字毫无兴趣。识字应与快乐相随,在教学中,教师应让汉字活起来。  一、创设情境,快乐识字  情境识字从感受形象开始,以情激情,符合儿
“教材空白”是一种客观存在。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空白,比如“插图空白”“选编空白”“篇章空白”等。通过对教材空白的挖掘,发展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从而让教学更丰厚、更饱满、更生动。  “空白”是一种艺术的表现手法,能让艺术品虚实相生、形神兼备。在教材中,我们也能看到一些“空白”,这些空白就是“教材空白”。所谓“教材空白”,是指教材编者欲言又未言之处,是蕴含言外无尽之意的教
朗读能力是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之一。但要学会朗读,前提是学会读长句子。笔者以统编本一年级下册为例,阐述教师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的方法:教师范读指导,读好句中停顿;突出短语连读,化解读句难点;渗透重读指导,引导情感处理;主动拓展理解,激发自主表达。  在小学阶段,朗读是学生与文本、作者乃至编者对话的主要途径。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明确指出,“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如何开展好阅读教学?课标指出,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在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中,有提及“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因为低年级的学生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但是到了高年级,图画在阅读教学中是否就不重要了呢?不然。在高年级,要使图画在阅读中充分发挥训练思维和激发创造活力的作用,需要做的是由简单具象的绘画插图过渡到越来越复杂的图示画像。我们
整本书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让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入。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整本书阅读已经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那么,在教学中,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呢?在本栏目中,几位老师结合具体课例,介绍了自己的教学策略和具体做法。  
语文学习应注重和生活的联系,向自然、社会、现实生活开放。本文以马克·吐温的《威尼斯的小艇》为例,浅谈“向生活开放”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一、 换个角度看小艇  导入:播放《让我们荡起双桨》视频  师:《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大家都不陌生,不少同学还亲身体验过歌曲中的情景,能不能分享一下你划船或者坐船的感受?  生:我第一次划船时以为很简单,实际上,真要船动起来,可费劲了!没划几下,我已经筋疲力尽
一年级是开展学习的关键起步阶段。在这一阶段,识字教学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如果不能保证高效的识字和认字,必然会对学生日后的深入学习形成一定的阻碍。在识字教学内容的编排上,统编本教材与人教版教材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差别,重点突出了“美”的特色,其中既包括教學内容的韵律美,也包括意境美和文化美。在精准教学理念的引领下,教师应该准确把握教材内容的特点。所以,基于统编本教材展开识字教学,要充分发掘“美”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