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临床使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1年6月到2013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共4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的基础之上,联合使用他汀类药物;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心脏超声影像和指标以及临床病症变化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在联合治疗之后,患者LVED、LNES均缩小,与治疗前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且缩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具有差异,P<0.05。患者心功能分级治疗前后比较也存在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在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基础之上,联合使用他汀类药物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慢性心力衰竭疗效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5.278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5-0175-02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临床病症,而慢性病是一种进展性综合征,心力衰竭心血管疾病和诱发性心脏疾病已经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和新课题[1]。他汀类药物是经临床研究提出的一种针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原体的药物,可以抑制患者体内HMG-CoA竞争性抑制[2],阻断细胞内羟甲戊酸代谢途径,使得细胞内胆固醇合成下减少,增加细胞膜表LDL受体数量,刺激细胞活性,尽快将患者体内的胆固醇清除。同时,他汀类药物还可以抑制肝脏合成载脂蛋白B-100,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探讨他汀类药物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临床治疗效果,其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选择我院于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共40例,患者入院之后,根据入院编号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11例,患者年龄45-72岁,平均年龄(56.4±5.2)岁,其中心功能Ⅱ级10例,Ⅲ级7例,Ⅳ3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8例,患者年龄43-68岁,患者平均年龄(56.2±4.3)岁,心功能Ⅱ级12例,Ⅲ级6例,Ⅳ2例。本次选取的40例患者均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心功能分级符合美国纽约心脏协会和我国《2007年我国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标准。
3结论
他汀类药物一种血脂抗炎的调节药物,能保护患者神经系统和血液循环,防止血栓的药物[3]。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主要临床表现就是呼吸补偿,造血功能缺失,导致患者胸闷气短。而他汀类药物能减少患者体内富含甘油三酯的增长,降低脂蛋白的合成和分泌作用,是一种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有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能针对慢性心力衰竭病理,进行病原体治疗,改善患者血性心力衰竭,延长非缺血性心理衰竭患者的存活期,极大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心力衰竭患者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之后,患者心脏功能和左心室射血分数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本次研究选取的40例患者,经过一个精心的治疗和护理之后,患者LVED和LVES均明显缩小,LVEF数量明显增加,与治疗前比较具有明显差异,观察组总有效95%,明显高于对照组60%。结果表明心理衰竭患者在常规病原体治疗基础之上,联合使用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患者生存率明显升高。联合使用他汀类药物能减少循环血容量,降低患者呼吸前后的负荷,扩张患者血管,抑制醛固酮的产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加强患者心肌正性肌力等方面功能的恢复,发挥他汀类药物的多种功能和药效。
由于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会有一定的不良反应,临床应该要高度重视,注意肝肾功能以及患者心肌酶的变化,定期监测患者各项心脏功能指标,确保患者在服用药物期间不会出现药物应激反应,在城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他汀类药物,可以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值得临床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廖华,郭小梅.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新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1(01):546-547
[2]张继胤.阿托伐他汀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09):587-589
[3]史志农.洛伐他汀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效应[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0(03):123-124
方法:选取2011年6月到2013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共4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的基础之上,联合使用他汀类药物;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心脏超声影像和指标以及临床病症变化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在联合治疗之后,患者LVED、LNES均缩小,与治疗前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且缩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具有差异,P<0.05。患者心功能分级治疗前后比较也存在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在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基础之上,联合使用他汀类药物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慢性心力衰竭疗效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5.278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5-0175-02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临床病症,而慢性病是一种进展性综合征,心力衰竭心血管疾病和诱发性心脏疾病已经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和新课题[1]。他汀类药物是经临床研究提出的一种针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原体的药物,可以抑制患者体内HMG-CoA竞争性抑制[2],阻断细胞内羟甲戊酸代谢途径,使得细胞内胆固醇合成下减少,增加细胞膜表LDL受体数量,刺激细胞活性,尽快将患者体内的胆固醇清除。同时,他汀类药物还可以抑制肝脏合成载脂蛋白B-100,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探讨他汀类药物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临床治疗效果,其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选择我院于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共40例,患者入院之后,根据入院编号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11例,患者年龄45-72岁,平均年龄(56.4±5.2)岁,其中心功能Ⅱ级10例,Ⅲ级7例,Ⅳ3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8例,患者年龄43-68岁,患者平均年龄(56.2±4.3)岁,心功能Ⅱ级12例,Ⅲ级6例,Ⅳ2例。本次选取的40例患者均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心功能分级符合美国纽约心脏协会和我国《2007年我国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标准。
3结论
他汀类药物一种血脂抗炎的调节药物,能保护患者神经系统和血液循环,防止血栓的药物[3]。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主要临床表现就是呼吸补偿,造血功能缺失,导致患者胸闷气短。而他汀类药物能减少患者体内富含甘油三酯的增长,降低脂蛋白的合成和分泌作用,是一种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有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能针对慢性心力衰竭病理,进行病原体治疗,改善患者血性心力衰竭,延长非缺血性心理衰竭患者的存活期,极大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心力衰竭患者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之后,患者心脏功能和左心室射血分数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本次研究选取的40例患者,经过一个精心的治疗和护理之后,患者LVED和LVES均明显缩小,LVEF数量明显增加,与治疗前比较具有明显差异,观察组总有效95%,明显高于对照组60%。结果表明心理衰竭患者在常规病原体治疗基础之上,联合使用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患者生存率明显升高。联合使用他汀类药物能减少循环血容量,降低患者呼吸前后的负荷,扩张患者血管,抑制醛固酮的产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加强患者心肌正性肌力等方面功能的恢复,发挥他汀类药物的多种功能和药效。
由于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会有一定的不良反应,临床应该要高度重视,注意肝肾功能以及患者心肌酶的变化,定期监测患者各项心脏功能指标,确保患者在服用药物期间不会出现药物应激反应,在城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他汀类药物,可以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值得临床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廖华,郭小梅.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新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1(01):546-547
[2]张继胤.阿托伐他汀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09):587-589
[3]史志农.洛伐他汀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效应[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0(03):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