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20年是“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最后一年,农村扶贫工作进入全面脱贫摘帽关键时期。在长期参与农村扶贫工作的实践中,笔者对于农村贫困状况与发展前景具有更为现实化的认知。当前山东省农村生活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内陆省份,但就经济发展水平而言,农村经济作物的耕种过程中却鲜少涉及“科技思维”的引导。80%以上的村民还是以传统的耕种思想和经验作为进行生产的标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实现扶贫工作长效发展的动力。这是笔者实地考察的重要收获,也是下乡助力扶贫工作的方向。
关键词:农村;扶贫;科技;经济
自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扶贫攻坚战”的号召以来,山东省各部门在扶贫工作实践中取得了具有成效的发展。扶贫工作是一项需要付出耐心和责任心的持久战。对于山东省的广大农村地区,扶贫工作显得既温暖又严肃。扶贫是党中央政府对贫困人民群众的关怀,同样也是关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懈怠的政治方针。习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提出了方向性的理论指导,其理论的核心基础是“共同富裕”,而扶贫的宏伟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实际的扶贫工作中,工作者要设身处地,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扶贫工作,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步一个脚印走,切勿好大喜功,好高骛远。让当地的老百姓真正尝到助力扶贫带来的“甜头”,从心底乐于接纳农业生产上的科学知识,改变传统的耕种观念,与时俱进的让科技走入生活,实现农村扶贫工作的科技发展之路。下文浅谈目前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科技思想扶贫的探索之路。
一、扶贫工作中所面临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一)农村耕种依然没有脱离“靠天吃饭”的思想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经济也呈现出多元化生态化的进步,其中21世纪最大的进步是科技。农民在耕种中也可以依靠现代化的耕种技术实现农产增收。所以说,作为现代化的农民,更应该具有丰富科学知识并且自我学习进步的能力。而现实中的情况却是不尽如人意的。或者说,在笔者下乡助力扶贫的几个地点区域中,所接触的农民朋友大多依然保留着传统的农耕思想,以经验和传统耕种,习惯“靠天吃饭”。部分小规模自主种植户甚至鲜有关注天气预报的习惯,面对冰雹等农灾天气无防灾减灾准备。如山东某城2019年一场冰雹突袭受损2.67亿元,这对于当地农民来说是非常严重的损失。现如今扶贫工作中的第一道难题,或者说难关,便是农民群众的思想问题。思想意识形态是第一行动为。因此,在扶贫攻坚战中,必须先从精神上改变广大农民的思想,让扶贫工作中的农民朋友充分认识认知到科技创新的力量,能够从传统的耕种思想中解放出来,进而在天时地利耕种的基础上加以科技化利用,让农业生产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增收增产,最终实现小康生活。
(二)人才和资金是制约科技扶贫发展的两大“壁垒”
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是科技扶贫的中坚力量。当前大多数扶贫地区处在人才缺乏和物资设备配套紧缺的状态。要想扶贫获得长足进步,首先便是人才输出培养。让农民从懵懂的耕种意识中进行拓荒,需要专业的技术人才对之进行培训,培养扶贫地区农业技术领头人,从而才能更有效的带动当地农业水平的提升。目前大部分农村都面对大学生外流的现象,虽然各地区采取政策引导大学生回村但是收效之路还很漫长。在目前农村人才短缺的情况下,人才不仅应定位为引回的高材生,还应该是帮带扶培养的农业经验大户。这样双管齐下实现“人才强村”战略是目前最具实践价值的科技扶贫之路。而在资金和相应技术设置的配套方面,资金链短缺是制约其扶贫之路发展的主要因素。物质决定上层建筑,也直接决定了扶贫攻坚战的成败。从这一点而言,资金和设备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十全十美的配套完善的。扶贫工作切忌走“高大上”华而不实的所谓蜕变之路。面对现实的窘迫现状,相关扶贫部门和当地的政府部门都需要具有啃下“硬骨頭”的决心,先让一部分扶贫工作正常开展起来,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操作中,累积经验,物资储备,进而扩大扶贫范围,推而广之。这才是推翻人才和资金短缺两大壁垒的可行之路。
二、针对扶贫现状和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办法和途径
(一)进行科学思想和技术普及,提高农民知识水平
知识是第一生产力,对于扶贫地区农民科技思想的教育和普及,是实现科技扶贫,让农民甩掉贫困帽子的第一步。在对扶贫地区的知识宣传教育中,需要了解被教育者的特点,因材施教,制订出科学合理的教育步骤和计划。在具体的科教中,笔者多会采用“围炉夜话”的形式,培训员与农民学员平坐,更像是朋友间的对话,更多的倾听农民学员的经验之谈,从中找出知识渗透的契机的漏洞,多用科技成果收益事实说话,将一些先进的农业生产理念和创新成果展示以多媒体设备的方式展示,让当地的农民朋友直观了解。
以笔者曾经扶贫过的A村为例。A村近年来着重发展蔬菜大棚经济项目,但是菜农对于蔬菜大棚的认知还处在初级的阶段,简单化的理解蔬菜大棚=塑料大棚+冬天烧煤(供二氧化碳和蔬菜取暖),保证蔬菜成长。笔者实际与菜农“算账”发现:蔬菜大棚靠烧煤保温,不仅效果一般,而且冬季耗煤量巨大。这样的蔬菜大棚在冬季去掉成本收益甚微。针对A村蔬菜大棚项目的情况,政府扶贫办下拨扶贫资金120万元,专项用于种植大棚产业项目,精准定位在蔬菜大棚的控温技术上,让A村的致富带头户先行了解和学习新技术,首先成为蔬菜大棚新项目的实践者领头人。在产业种植大户的带动下,蔬菜大棚的新技术便水到渠成的推而广之。农民了解到了“智能温控系统”的蔬菜大棚管理技术。这样一项轻点手机/电脑即可智能化操作系统,完全摆脱了人为费时费力的操作。在工作者努力宣传和实践领头人的案例带动下,A村实现了日光温室、连栋温室、智能温室等大棚的分批引入,逐步走上了专业化蔬菜大棚项目健康高效发展之路。
(二)搭建扶贫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扶贫项目开发和创新
扶贫信息共享平台是基于“互联网+”的B/S精准扶贫云平台,集成了贫困户数据录入储存、信息多级利用共享、精准管理监测、扶贫登记追溯等功能。这是互联网新时期扶贫开发的新视觉,也是以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神指引下的全新尝试。一个优良的高效的信息平台共享系统,是一个资源信息交流库,为所需者提供最为详尽与科学化参考价值的扶贫信息和应用技术信息。一个具有实用价值的信息网络,其要实现的或者其运行的模式,都应该是多向的。具体而言:对省市相关部门来说,共享平台储存处理省、市、村、贫困户、贫困人、收入资金等多维度台账数据方便相关应用;对扶贫办公室来说,平台记录了扶贫对象台账数据、扶贫过程投入产出成果等动态记录;而对某村扶贫技术人员来说,平台既记录了扶贫的进展记录,又便于参阅学习其他的扶贫项目和经验。 在实际扶贫动作过程中,有扶贫人员通过平台数据考察选择适合的第一批扶贫优先农民对象。有扶贫人员将平台作为案例参考,用于自己学习其他贫困项目的进展结果,借鉴开发新的扶贫项目。例如在2019年,山东济宁现代农业示范园借鉴其他地区经验,从“稻鱼共生”创新“稻虾共生”,助力群众脱贫。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了信息储存,实现了资讯共享,实现了成果可追溯可加工可创新。这才是扶贫信息共享平台真正的“物尽其用”。
(三)探索扶贫资金多元化对接模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贫困的共性是农业发展落后,经济水平低下。在笔者所参与的扶贫地区中,村户的年均收入不足1万元的情况多见。资金缺乏是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为了改变现状,首先,政府应精准扶贫地区的项目资金投入,加强投入资金的监管,使扶贫地区获得合理的启动资金资助。其次,政府部门的支持是一个途径,但对扶贫工作来说不能完全依靠政府的资金投入。扶贫工作是引导农业经济实现自我循环发展的过程,是“源远流长”,而不是“解一时之渴”。在这点上,笔者建议要实现扶贫项目的多元化资金对接融资。让扶贫对象参与到扶贫项目的资金链中,对于新技术或者创新扶贫项目,要让农民看到优势,尝到带来的甜头,引导主动投入资金,成为扶贫项目的责任人和受益人。在这方面,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倾斜,如贫困村专项扶贫补助;如引导银行的政策倾斜建立农村扶贫贷款、农业专项贷款等。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精准扶贫就是要求实施精细化的扶贫方式,从扶贫机制上由主要依赖经济增长的‘涓滴效应’到更加注重‘靶向性’对目标人群直接加以扶贫干预的动态调整”。还可以充分发挥当地龙头企业和创投机构的带头作用。充分整合各方面资源,实现扶贫工作技术特派员,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村小微企业的专业化带动力量。开展扶贫创新项目,培育发展新项目,创业成果展示,多方位资金融合,等等。
三、关于扶贫工作的思考
扶贫是一项利国利民功在千秋的大工程。其出发点是“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同时,这也是社会主义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政治经济目标。通过扶贫,贫困农村的农民生活显著改善,耕种水平明显提高。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得以完善,增设太阳能路灯,硬化村内田间道路,改水科学灌溉,等等。笔者近年来多次参与到基层的扶贫工作中,对各地区的扶貧形势和内容都作了有概数的了解和参与。实践出真知,扶贫工作需要亲力亲为,才能真正认知到扶贫对象的困境。作为扶贫先行者,作为老师,笔者深知教育学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对待扶贫对象,循序渐进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方法投入。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治标又治本。
参考文献:
[1]刘志华.农业科技扶贫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探讨[J].南方农业,2019(13).
[2]李潇静.精准扶贫背景下的农村科技扶贫[J].北京农业,2016(3).
[3]阮文彪.创新引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思想基础和实现路径[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9(4).
[4]梁铭豪.浅析社会工作参与农村精准扶贫策略[J].知识经济,2019(22).
关键词:农村;扶贫;科技;经济
自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扶贫攻坚战”的号召以来,山东省各部门在扶贫工作实践中取得了具有成效的发展。扶贫工作是一项需要付出耐心和责任心的持久战。对于山东省的广大农村地区,扶贫工作显得既温暖又严肃。扶贫是党中央政府对贫困人民群众的关怀,同样也是关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懈怠的政治方针。习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提出了方向性的理论指导,其理论的核心基础是“共同富裕”,而扶贫的宏伟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实际的扶贫工作中,工作者要设身处地,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扶贫工作,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步一个脚印走,切勿好大喜功,好高骛远。让当地的老百姓真正尝到助力扶贫带来的“甜头”,从心底乐于接纳农业生产上的科学知识,改变传统的耕种观念,与时俱进的让科技走入生活,实现农村扶贫工作的科技发展之路。下文浅谈目前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科技思想扶贫的探索之路。
一、扶贫工作中所面临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一)农村耕种依然没有脱离“靠天吃饭”的思想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经济也呈现出多元化生态化的进步,其中21世纪最大的进步是科技。农民在耕种中也可以依靠现代化的耕种技术实现农产增收。所以说,作为现代化的农民,更应该具有丰富科学知识并且自我学习进步的能力。而现实中的情况却是不尽如人意的。或者说,在笔者下乡助力扶贫的几个地点区域中,所接触的农民朋友大多依然保留着传统的农耕思想,以经验和传统耕种,习惯“靠天吃饭”。部分小规模自主种植户甚至鲜有关注天气预报的习惯,面对冰雹等农灾天气无防灾减灾准备。如山东某城2019年一场冰雹突袭受损2.67亿元,这对于当地农民来说是非常严重的损失。现如今扶贫工作中的第一道难题,或者说难关,便是农民群众的思想问题。思想意识形态是第一行动为。因此,在扶贫攻坚战中,必须先从精神上改变广大农民的思想,让扶贫工作中的农民朋友充分认识认知到科技创新的力量,能够从传统的耕种思想中解放出来,进而在天时地利耕种的基础上加以科技化利用,让农业生产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增收增产,最终实现小康生活。
(二)人才和资金是制约科技扶贫发展的两大“壁垒”
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是科技扶贫的中坚力量。当前大多数扶贫地区处在人才缺乏和物资设备配套紧缺的状态。要想扶贫获得长足进步,首先便是人才输出培养。让农民从懵懂的耕种意识中进行拓荒,需要专业的技术人才对之进行培训,培养扶贫地区农业技术领头人,从而才能更有效的带动当地农业水平的提升。目前大部分农村都面对大学生外流的现象,虽然各地区采取政策引导大学生回村但是收效之路还很漫长。在目前农村人才短缺的情况下,人才不仅应定位为引回的高材生,还应该是帮带扶培养的农业经验大户。这样双管齐下实现“人才强村”战略是目前最具实践价值的科技扶贫之路。而在资金和相应技术设置的配套方面,资金链短缺是制约其扶贫之路发展的主要因素。物质决定上层建筑,也直接决定了扶贫攻坚战的成败。从这一点而言,资金和设备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十全十美的配套完善的。扶贫工作切忌走“高大上”华而不实的所谓蜕变之路。面对现实的窘迫现状,相关扶贫部门和当地的政府部门都需要具有啃下“硬骨頭”的决心,先让一部分扶贫工作正常开展起来,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操作中,累积经验,物资储备,进而扩大扶贫范围,推而广之。这才是推翻人才和资金短缺两大壁垒的可行之路。
二、针对扶贫现状和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办法和途径
(一)进行科学思想和技术普及,提高农民知识水平
知识是第一生产力,对于扶贫地区农民科技思想的教育和普及,是实现科技扶贫,让农民甩掉贫困帽子的第一步。在对扶贫地区的知识宣传教育中,需要了解被教育者的特点,因材施教,制订出科学合理的教育步骤和计划。在具体的科教中,笔者多会采用“围炉夜话”的形式,培训员与农民学员平坐,更像是朋友间的对话,更多的倾听农民学员的经验之谈,从中找出知识渗透的契机的漏洞,多用科技成果收益事实说话,将一些先进的农业生产理念和创新成果展示以多媒体设备的方式展示,让当地的农民朋友直观了解。
以笔者曾经扶贫过的A村为例。A村近年来着重发展蔬菜大棚经济项目,但是菜农对于蔬菜大棚的认知还处在初级的阶段,简单化的理解蔬菜大棚=塑料大棚+冬天烧煤(供二氧化碳和蔬菜取暖),保证蔬菜成长。笔者实际与菜农“算账”发现:蔬菜大棚靠烧煤保温,不仅效果一般,而且冬季耗煤量巨大。这样的蔬菜大棚在冬季去掉成本收益甚微。针对A村蔬菜大棚项目的情况,政府扶贫办下拨扶贫资金120万元,专项用于种植大棚产业项目,精准定位在蔬菜大棚的控温技术上,让A村的致富带头户先行了解和学习新技术,首先成为蔬菜大棚新项目的实践者领头人。在产业种植大户的带动下,蔬菜大棚的新技术便水到渠成的推而广之。农民了解到了“智能温控系统”的蔬菜大棚管理技术。这样一项轻点手机/电脑即可智能化操作系统,完全摆脱了人为费时费力的操作。在工作者努力宣传和实践领头人的案例带动下,A村实现了日光温室、连栋温室、智能温室等大棚的分批引入,逐步走上了专业化蔬菜大棚项目健康高效发展之路。
(二)搭建扶贫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扶贫项目开发和创新
扶贫信息共享平台是基于“互联网+”的B/S精准扶贫云平台,集成了贫困户数据录入储存、信息多级利用共享、精准管理监测、扶贫登记追溯等功能。这是互联网新时期扶贫开发的新视觉,也是以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神指引下的全新尝试。一个优良的高效的信息平台共享系统,是一个资源信息交流库,为所需者提供最为详尽与科学化参考价值的扶贫信息和应用技术信息。一个具有实用价值的信息网络,其要实现的或者其运行的模式,都应该是多向的。具体而言:对省市相关部门来说,共享平台储存处理省、市、村、贫困户、贫困人、收入资金等多维度台账数据方便相关应用;对扶贫办公室来说,平台记录了扶贫对象台账数据、扶贫过程投入产出成果等动态记录;而对某村扶贫技术人员来说,平台既记录了扶贫的进展记录,又便于参阅学习其他的扶贫项目和经验。 在实际扶贫动作过程中,有扶贫人员通过平台数据考察选择适合的第一批扶贫优先农民对象。有扶贫人员将平台作为案例参考,用于自己学习其他贫困项目的进展结果,借鉴开发新的扶贫项目。例如在2019年,山东济宁现代农业示范园借鉴其他地区经验,从“稻鱼共生”创新“稻虾共生”,助力群众脱贫。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了信息储存,实现了资讯共享,实现了成果可追溯可加工可创新。这才是扶贫信息共享平台真正的“物尽其用”。
(三)探索扶贫资金多元化对接模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贫困的共性是农业发展落后,经济水平低下。在笔者所参与的扶贫地区中,村户的年均收入不足1万元的情况多见。资金缺乏是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为了改变现状,首先,政府应精准扶贫地区的项目资金投入,加强投入资金的监管,使扶贫地区获得合理的启动资金资助。其次,政府部门的支持是一个途径,但对扶贫工作来说不能完全依靠政府的资金投入。扶贫工作是引导农业经济实现自我循环发展的过程,是“源远流长”,而不是“解一时之渴”。在这点上,笔者建议要实现扶贫项目的多元化资金对接融资。让扶贫对象参与到扶贫项目的资金链中,对于新技术或者创新扶贫项目,要让农民看到优势,尝到带来的甜头,引导主动投入资金,成为扶贫项目的责任人和受益人。在这方面,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倾斜,如贫困村专项扶贫补助;如引导银行的政策倾斜建立农村扶贫贷款、农业专项贷款等。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精准扶贫就是要求实施精细化的扶贫方式,从扶贫机制上由主要依赖经济增长的‘涓滴效应’到更加注重‘靶向性’对目标人群直接加以扶贫干预的动态调整”。还可以充分发挥当地龙头企业和创投机构的带头作用。充分整合各方面资源,实现扶贫工作技术特派员,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村小微企业的专业化带动力量。开展扶贫创新项目,培育发展新项目,创业成果展示,多方位资金融合,等等。
三、关于扶贫工作的思考
扶贫是一项利国利民功在千秋的大工程。其出发点是“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同时,这也是社会主义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政治经济目标。通过扶贫,贫困农村的农民生活显著改善,耕种水平明显提高。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得以完善,增设太阳能路灯,硬化村内田间道路,改水科学灌溉,等等。笔者近年来多次参与到基层的扶贫工作中,对各地区的扶貧形势和内容都作了有概数的了解和参与。实践出真知,扶贫工作需要亲力亲为,才能真正认知到扶贫对象的困境。作为扶贫先行者,作为老师,笔者深知教育学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对待扶贫对象,循序渐进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方法投入。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治标又治本。
参考文献:
[1]刘志华.农业科技扶贫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探讨[J].南方农业,2019(13).
[2]李潇静.精准扶贫背景下的农村科技扶贫[J].北京农业,2016(3).
[3]阮文彪.创新引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思想基础和实现路径[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9(4).
[4]梁铭豪.浅析社会工作参与农村精准扶贫策略[J].知识经济,20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