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元代绘画乃至整个中国绘画史上,元代的山水画占有重要地位。王蒙是元代四家之一,在当时的艺术趋势下,做到了独树一帜,与众不同的画风,正是因为他负有特色的风格使他稳列元四家之位,也为元代山水画的发展以及后世的学习做出了特有的贡献。
关键词:王蒙; 太白山图;艺术风格;皴点;繁密;
作者简介:孙旋(1995.12-),女,汉,江苏人,江苏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国画。
[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4--02
一.“皴点”的盎然生气
大自然中,山石表面总是凹凸不平,因为有种类繁多的苔癣类、蕨类、灌木丛之类的植物长在山石的表面,如果没有植物的生存山石就不会更显富有生气。这点也适用于树木,那些茂盛的古树、大树都会有各种各样的苔点,说明这种植物水分营养丰富,尽显郁郁葱葱。下面几幅图是山石的对比图,我们可以感受到自然生机给我们的视觉享受和它的重要性。(山石图1-1)
在王蒙的作品中,他了解怎样能把自然的东西融入到艺术创作之中,所以他将皴点的作用可以说发挥到了极致。在《太白山图》中山石与山石中间处和山石的上方点上了密密麻麻的皴点,而且在树桩上也都附上了皴点,其实这些画面我们可以在现实环境中观察到。我们说王蒙是一位喜爱表达大自然真实场景的艺术家,在这里又被发现了一次,除此之外,王蒙对山石的刻画上,他使用了独创的牛毛皴法,也使用了让山体看起来非常复杂的皴点,为了证明使用皴点对于其创作表达的重要,我们需要一些论据,下面我会举出两位画家的几幅佳作,用他们的画与王蒙的画做对比。第一副卷轴是《溪山图》图1-2,画家为徐贲,全图用线条刻画山石树木,画面中我们很难看到对皴点的使用,我们从欣赏者的视角观察,这副图很平平淡淡的感觉,对于山体石头的描绘表现也较缺少变化,最后归结为缺少对皴点的把握,所以山石看起来给人感觉光秃秃的,石头像被磨过,显得没有活力,这就是《太白山图》与之比较略胜一筹的地方,对于山石的刻画较之更真實且富有活力。下面我要说的是一位与王蒙风格差不多的画家,但是与王蒙的艺术作品相比,略显微不足道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元代画家赵原的《陆羽烹茶图》。
如图1-3,这张作品与徐贲的作品相比,利用皴法来处理山石的机理关系,构图上也更高一级,即便如此,与王蒙的作品相比较,又缺了份韵味。究其主要线索是因王蒙擅长利用点的画法将繁密的自然景色变现出来,更接近真实,可以看出赵原没有将此作为重点表现,所以有些不足。我们做了以上研究对比,知道了王蒙的艺术作品更多的是自己对于自然的感悟创造和真实描绘,只有掌握了点的规律运用才能达到这种完美效果,也形成了王蒙艺术作品的独特风格。
二.“繁密”的风格特点
提起“稀疏”、“繁密”这两个词语,我可以想象出马上快要下暴雨时的场景,开始乌云密布,天空开始飘下零零星星的雨滴;当一切都渐渐变得阴暗、昏沉,我们在等待着瓢泼大雨倾盆袭来,一会,只听大雨哗啦啦的击打地面,力量很大,轰轰烈烈。元代画家倪瓒和王蒙的作品就像这场瓢泼大雨一样,稀稀疏疏与繁繁密密的强烈比较,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疏简”是当时画坛中的两种风格,其代表就有倪瓒,他的作品《秋亭嘉树图》如右图1-4就代表了“疏”这一风格,从图中可以观察出这是以简洁的三段式布局,在树木和山石的表达上倪瓒的山石树木技法不多,但显得韵味,中间湖水景色用大段的空白来代替,尽显出优雅的文人气质,以及逸气的风格。或许与倪瓒的习惯有关(有资料记载倪瓒有洁癖的习惯,这里就不再描述),从倪瓒的作品中可以大概的了解元代画风,而王蒙却是这整个趋势里与众不同的一个,因着王蒙的独树一帜,从《太白山图》可以明确的发现王蒙所表现山石树木,更着重表达出繁茂的特点,这种表达特点使得王蒙的艺术风格更具特色。当时的画家在官场上无法立足之时,只能将自己的满腔热血寄情于山水,从而让自己进入一种萧然洒脱的情愫中,而所谓的“隐居”在我理解可能是一种逃避的手段,由于自己对于统治者的不满,对于官场的黑暗势力又无力,所以只有将自己的才情热血转向笔墨来抒发自己的感情,然而我也认为王蒙之所以创作出画面效果那么强烈的作品是因为想表达自己所遭遇的愤懑之情,这种敢于表达的洒脱,在当时的画坛上也许只有王蒙能做到。因为这种洒脱,所以王蒙的艺术风格也与众不同。
三.多样的“人物”
从下面的两幅图中可以观察到,有一位坐在船头渔夫而另一位矗立在河边远眺的文人(如图1-5所示),怡然自得,而第三幅图片(如图1-6所示)中表现的是一组官人骑这马穿行于松林的场景,如果将这几幅图与王蒙的的遭遇关联在一起,可以感受到其仕途不顺,,为了生存不得不避隐在深山的无奈之情,这也验证了我的想法,王蒙将自己五味杂成的心情写入自己的画面当中,通过绘画这种艺术形式展现出来,并且也是因此产生了他与其他画家的那种闲逸的艺术表现的不同的特点,将强烈的愤懑情绪全部表现到画面中,强烈的视觉效果,所以他的作品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最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参考文献:
[1]李珊.元代绘画美学思想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
[2]俞剑华.中国绘画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3]高木森.元气淋漓:元画思想探微[M].台北:三民书局,2005.
[4]潘天寿.历代画家评传:元[M].香港: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86.
[5]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王蒙; 太白山图;艺术风格;皴点;繁密;
作者简介:孙旋(1995.12-),女,汉,江苏人,江苏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国画。
[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4--02
一.“皴点”的盎然生气
大自然中,山石表面总是凹凸不平,因为有种类繁多的苔癣类、蕨类、灌木丛之类的植物长在山石的表面,如果没有植物的生存山石就不会更显富有生气。这点也适用于树木,那些茂盛的古树、大树都会有各种各样的苔点,说明这种植物水分营养丰富,尽显郁郁葱葱。下面几幅图是山石的对比图,我们可以感受到自然生机给我们的视觉享受和它的重要性。(山石图1-1)
在王蒙的作品中,他了解怎样能把自然的东西融入到艺术创作之中,所以他将皴点的作用可以说发挥到了极致。在《太白山图》中山石与山石中间处和山石的上方点上了密密麻麻的皴点,而且在树桩上也都附上了皴点,其实这些画面我们可以在现实环境中观察到。我们说王蒙是一位喜爱表达大自然真实场景的艺术家,在这里又被发现了一次,除此之外,王蒙对山石的刻画上,他使用了独创的牛毛皴法,也使用了让山体看起来非常复杂的皴点,为了证明使用皴点对于其创作表达的重要,我们需要一些论据,下面我会举出两位画家的几幅佳作,用他们的画与王蒙的画做对比。第一副卷轴是《溪山图》图1-2,画家为徐贲,全图用线条刻画山石树木,画面中我们很难看到对皴点的使用,我们从欣赏者的视角观察,这副图很平平淡淡的感觉,对于山体石头的描绘表现也较缺少变化,最后归结为缺少对皴点的把握,所以山石看起来给人感觉光秃秃的,石头像被磨过,显得没有活力,这就是《太白山图》与之比较略胜一筹的地方,对于山石的刻画较之更真實且富有活力。下面我要说的是一位与王蒙风格差不多的画家,但是与王蒙的艺术作品相比,略显微不足道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元代画家赵原的《陆羽烹茶图》。
如图1-3,这张作品与徐贲的作品相比,利用皴法来处理山石的机理关系,构图上也更高一级,即便如此,与王蒙的作品相比较,又缺了份韵味。究其主要线索是因王蒙擅长利用点的画法将繁密的自然景色变现出来,更接近真实,可以看出赵原没有将此作为重点表现,所以有些不足。我们做了以上研究对比,知道了王蒙的艺术作品更多的是自己对于自然的感悟创造和真实描绘,只有掌握了点的规律运用才能达到这种完美效果,也形成了王蒙艺术作品的独特风格。
二.“繁密”的风格特点
提起“稀疏”、“繁密”这两个词语,我可以想象出马上快要下暴雨时的场景,开始乌云密布,天空开始飘下零零星星的雨滴;当一切都渐渐变得阴暗、昏沉,我们在等待着瓢泼大雨倾盆袭来,一会,只听大雨哗啦啦的击打地面,力量很大,轰轰烈烈。元代画家倪瓒和王蒙的作品就像这场瓢泼大雨一样,稀稀疏疏与繁繁密密的强烈比较,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疏简”是当时画坛中的两种风格,其代表就有倪瓒,他的作品《秋亭嘉树图》如右图1-4就代表了“疏”这一风格,从图中可以观察出这是以简洁的三段式布局,在树木和山石的表达上倪瓒的山石树木技法不多,但显得韵味,中间湖水景色用大段的空白来代替,尽显出优雅的文人气质,以及逸气的风格。或许与倪瓒的习惯有关(有资料记载倪瓒有洁癖的习惯,这里就不再描述),从倪瓒的作品中可以大概的了解元代画风,而王蒙却是这整个趋势里与众不同的一个,因着王蒙的独树一帜,从《太白山图》可以明确的发现王蒙所表现山石树木,更着重表达出繁茂的特点,这种表达特点使得王蒙的艺术风格更具特色。当时的画家在官场上无法立足之时,只能将自己的满腔热血寄情于山水,从而让自己进入一种萧然洒脱的情愫中,而所谓的“隐居”在我理解可能是一种逃避的手段,由于自己对于统治者的不满,对于官场的黑暗势力又无力,所以只有将自己的才情热血转向笔墨来抒发自己的感情,然而我也认为王蒙之所以创作出画面效果那么强烈的作品是因为想表达自己所遭遇的愤懑之情,这种敢于表达的洒脱,在当时的画坛上也许只有王蒙能做到。因为这种洒脱,所以王蒙的艺术风格也与众不同。
三.多样的“人物”
从下面的两幅图中可以观察到,有一位坐在船头渔夫而另一位矗立在河边远眺的文人(如图1-5所示),怡然自得,而第三幅图片(如图1-6所示)中表现的是一组官人骑这马穿行于松林的场景,如果将这几幅图与王蒙的的遭遇关联在一起,可以感受到其仕途不顺,,为了生存不得不避隐在深山的无奈之情,这也验证了我的想法,王蒙将自己五味杂成的心情写入自己的画面当中,通过绘画这种艺术形式展现出来,并且也是因此产生了他与其他画家的那种闲逸的艺术表现的不同的特点,将强烈的愤懑情绪全部表现到画面中,强烈的视觉效果,所以他的作品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最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参考文献:
[1]李珊.元代绘画美学思想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
[2]俞剑华.中国绘画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3]高木森.元气淋漓:元画思想探微[M].台北:三民书局,2005.
[4]潘天寿.历代画家评传:元[M].香港: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86.
[5]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