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各种教学改革轰轰烈烈,其中“先学后教”的教改实验,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课改的核心部分便是课堂环节,包括组内讨论和组际交流,它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及提高教学质量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有蓬勃的生命力。
课堂讨论低效现状
随着各种教改实验的推进,笔者经常看到一些低效甚至无效讨论“潜入”课堂——要么是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好不热烈,简直是天花乱坠,讨论完全偏离主题;要么是热热闹闹开始,冷冷清清收场,学生交差似地轮着说一遍“我找到……我认为……”后便戛然而止,相看无语、一片沉默,讨论只是流于形式。
课堂讨论低效的原因分析
造成课堂讨论低效甚至无效的原因究竟何在呢?笔者认为追根究底就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设置的问题不具备深入讨论的价值;第二,学生缺乏充足的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的时间;第三,学生没有养成积极倾听的良好习惯;第四,学生往往专注于个人观点的呈现,而忽略了与他人的思维碰撞;第五,组内讨论偏离主题,组际交流观点零散;第六,学生参与讨论活动的机会不等和动力不足。
高效课堂讨论的教学策略
何为高效课堂讨论?讨论,就是“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换言之,学生在讨论这个环节里,当一个小组成员呈现完自己的观点后,其他成员在此基础上争论和辩解,要么赞成,要么反对,要么进一步深化或修正,经过多方互动沟通,最终求同存异,形成一定程度的共识。高效的课堂讨论,依赖于合理的教学策略。
优化问题设计,提升问题价值,促进高效讨论 优化问题的设计,提升问题的价值,能促进学生的高效讨论。问题的设置,直接决定学生参与讨论的深度和广度。审视观过的课堂,有些问题过于简单,没有讨论的必要。如五年级上册《新型玻璃》一课,有位执教老师课堂的核心思考题目是——“请先默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课文讲了哪些新型玻璃,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对于这个问题,要求学生小组讨论,明显过于简单,学生只要自己学习课文,很容易在文中找到答案,没有讨论的价值。歌德曾说:“内容人人看得见,而形式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个秘密。”对于大多数课文而言,学生真正需要通过讨论才能解决的问题,诸如文章谋篇布局的特色、言语表达特点、情感的宣泄方式等,这类问题对于大部分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但学生在通过自己深入思考后,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互相启发,思维碰撞,能达到一定的预期目的,从而使认识得到拓展和深化,这类问题就有了讨论的价值。所以,优化问题设计,使问题既切合教学目标,又契合教学重难点;使问题既具备思考性、争议性,又具备拓展性、多元性,才能促进学生的高效讨论。
给予充足时间,形成个人观点,促进高效讨论 高效讨论的前提是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自主学习,深入思考,形成个人的观点。然而,在观课过程中,不少老师眉毛胡子一把抓,这样导致学生本该自学就能懂的内容又拉到课堂重复讲了一遍,大大挤占了课堂时间。由于时间限制,没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就要求学生讨论;由于时间的限制,讨论未能深入,就要求小组汇报,讨论只能浮于表面、草草收场。为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讨论和汇报的时间,课堂可以这样做:①“蜻蜓点水”式地教新知检测环节。教师通过对课前作业的批改及课前预习诊断题的检查,对学生掌握不够好的知识,可“蜻蜓点水”式地及时进行矫正及评价,为学生的讨论交流赢得时间。②遵循“一课一得”。课堂问题设计切忌零散、忌讳贪多求全,每节课围绕一两个能统领全课的核心思考题,这样课堂才会有条不紊,讨论交流才有充足的时间。③利用“两分钟静心梳理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之后、小组交流之前,进行两分钟的静心梳理,把自学的成果在脑海里罗列出来,形成较有条理的观点,为高效讨论做好准备。
榜样示范引路,模拟小组演练,促进高效讨论 通过观看视频、模拟小组讨论、小组交流展示会,能训练学生思维碰撞,从“假讨论”走向“真讨论”,从而促进学生的高效讨论。学生在小组交流时,常见你一言我一语:“我认为……”“我抓住关键词……”“我找的句子是……”显然,这些学生仅仅停留在表达、说出观点的阶段,没有进行真正的讨论,缺乏思维的碰撞和观点的交锋,算是一种看似热闹的“假讨论”。教会学生“真讨论”,势在必行。也因此,当学生在交流讨论的时候,应该教会他们如何质疑、如何提出问题,别人回答模糊的地方如何进一步追问等。一是榜样引路。把优秀的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过程拍成录像,组织学生观看视频。这种榜样示范的方式更加直观具体,不仅能提高培训的实效,同时也激发了优秀合作小组的积极性。二是模拟演练。初始阶段,就让学生意识到,讨论时组内必须有一个人发言,一个人补充,一个人质疑,一个人小结。这种任务的硬性规定,帮助学生形成一种意识,训练一段时间后,学生自然而然养成一种良好习惯:讨论不仅仅是呈现个人观点,更要重视对他人的观点进行比较、质疑、补充或修正。三是现场辅导。全体语文教师成立辅导小组,在公开课、研讨课,对小组进行一对一的现场跟踪辅导。
培养倾听习惯,做出合理反馈,促进高效讨论 高效的讨论,不仅表现为积极发言,还要注意其他成员的发言,适时做出反馈。因此,积极的倾听,是高效讨论的大前提。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呢?笔者认为:最有效的方式是培养学生倾听的身体语言和口头语言,比如通过点头、微笑和眼神的接触来体现对别人发言的尊重,并在适当的时候对别人的发言做出补充、阐述、质疑和总结。此外,教师通过“耳听、眼看、勤动笔”这样的语言提示,让学生带着任务一边倾听一边在书上批注。这既是让倾听目标化,又能将获取的信息转化为下一步讨论的文字支撑。这样,通过强化信息输入一一听进去,便能有利信息输出一一说出来。
提供方法指导,适时提醒引导,促进高效讨论 教师扮演好“催化剂”的角色:组内讨论时,提供方法和步骤方法的指导,组际交流时及时巡察、了解学情、适时引导,能促进学生的高效讨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把课堂真正还給学生,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设计出一个个具有思考性、拓展性、多维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最终达到学习目标。但这些“具有思考性、拓展性、多维性的问题”,有时意味着讨论和交流的难度。另外,学生进入汇报交流时,常常并不能同预设一样完美。他们有时说不出来,有时回答很凌乱,有时说了很多但偏离了教学目标和主题,这就需要教师的适时引导。有位老师执教《唯一的听众》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细读课文第一至第八自然段,说说‘我’在学习拉琴的过程中心理和行动发生了哪些变化?边读边在文中做出批注。”因为文本的特点,文章中描写心理和行动变化的句子不是很集中,有点零散和模糊,学生要在短时间内找出来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一定要有方法和步骤上的指导。这位老师在出示完问题后,进行了这样的口头步骤提醒:①请同学们先找出句子;②小组内交流“你找哪些句子,把它们画出来”;③全班读读这些句子;④你们找的这些句子,可以用一个词概括心理上的变化,相对应的行动上又有什么变化?通过这样的步骤分解和方法指导,问题虽然还是原来的问题,但降低了梯度,学生讨论的目标更为明确了,避免了学生讨论时东找一个句子谈一点心理、西找一个句字又谈一点心理变化,尽是零散凌乱的观点。
结束语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有效地进行指导,对学生的学情做出充分预设。如果能在备课的时候就做出判断当然很好;但更多时候,教师需要在学生讨论时及时巡察。这既可以在学生小组讨论时进行学情的了解,又可以马上调整预设方案,适时引导学生的交流汇报。这样,让学生无论是在组内讨论,还是在组际交流,都能进行思维碰撞和高效讨论。总之,随着教改实验的不断推进,高效教学对课堂讨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深入理解和掌握高效课堂讨论的教学策略,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最终达成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徐春华.略谈教学方法——讨论法的正确运用[J].才智,2008(12)
[2]杨翠蓉,张振新.论有效的课堂讨论[J].全球教育展望,2005(5).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翔鹭小学)
课堂讨论低效现状
随着各种教改实验的推进,笔者经常看到一些低效甚至无效讨论“潜入”课堂——要么是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好不热烈,简直是天花乱坠,讨论完全偏离主题;要么是热热闹闹开始,冷冷清清收场,学生交差似地轮着说一遍“我找到……我认为……”后便戛然而止,相看无语、一片沉默,讨论只是流于形式。
课堂讨论低效的原因分析
造成课堂讨论低效甚至无效的原因究竟何在呢?笔者认为追根究底就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设置的问题不具备深入讨论的价值;第二,学生缺乏充足的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的时间;第三,学生没有养成积极倾听的良好习惯;第四,学生往往专注于个人观点的呈现,而忽略了与他人的思维碰撞;第五,组内讨论偏离主题,组际交流观点零散;第六,学生参与讨论活动的机会不等和动力不足。
高效课堂讨论的教学策略
何为高效课堂讨论?讨论,就是“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换言之,学生在讨论这个环节里,当一个小组成员呈现完自己的观点后,其他成员在此基础上争论和辩解,要么赞成,要么反对,要么进一步深化或修正,经过多方互动沟通,最终求同存异,形成一定程度的共识。高效的课堂讨论,依赖于合理的教学策略。
优化问题设计,提升问题价值,促进高效讨论 优化问题的设计,提升问题的价值,能促进学生的高效讨论。问题的设置,直接决定学生参与讨论的深度和广度。审视观过的课堂,有些问题过于简单,没有讨论的必要。如五年级上册《新型玻璃》一课,有位执教老师课堂的核心思考题目是——“请先默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课文讲了哪些新型玻璃,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对于这个问题,要求学生小组讨论,明显过于简单,学生只要自己学习课文,很容易在文中找到答案,没有讨论的价值。歌德曾说:“内容人人看得见,而形式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个秘密。”对于大多数课文而言,学生真正需要通过讨论才能解决的问题,诸如文章谋篇布局的特色、言语表达特点、情感的宣泄方式等,这类问题对于大部分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但学生在通过自己深入思考后,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互相启发,思维碰撞,能达到一定的预期目的,从而使认识得到拓展和深化,这类问题就有了讨论的价值。所以,优化问题设计,使问题既切合教学目标,又契合教学重难点;使问题既具备思考性、争议性,又具备拓展性、多元性,才能促进学生的高效讨论。
给予充足时间,形成个人观点,促进高效讨论 高效讨论的前提是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自主学习,深入思考,形成个人的观点。然而,在观课过程中,不少老师眉毛胡子一把抓,这样导致学生本该自学就能懂的内容又拉到课堂重复讲了一遍,大大挤占了课堂时间。由于时间限制,没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就要求学生讨论;由于时间的限制,讨论未能深入,就要求小组汇报,讨论只能浮于表面、草草收场。为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讨论和汇报的时间,课堂可以这样做:①“蜻蜓点水”式地教新知检测环节。教师通过对课前作业的批改及课前预习诊断题的检查,对学生掌握不够好的知识,可“蜻蜓点水”式地及时进行矫正及评价,为学生的讨论交流赢得时间。②遵循“一课一得”。课堂问题设计切忌零散、忌讳贪多求全,每节课围绕一两个能统领全课的核心思考题,这样课堂才会有条不紊,讨论交流才有充足的时间。③利用“两分钟静心梳理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之后、小组交流之前,进行两分钟的静心梳理,把自学的成果在脑海里罗列出来,形成较有条理的观点,为高效讨论做好准备。
榜样示范引路,模拟小组演练,促进高效讨论 通过观看视频、模拟小组讨论、小组交流展示会,能训练学生思维碰撞,从“假讨论”走向“真讨论”,从而促进学生的高效讨论。学生在小组交流时,常见你一言我一语:“我认为……”“我抓住关键词……”“我找的句子是……”显然,这些学生仅仅停留在表达、说出观点的阶段,没有进行真正的讨论,缺乏思维的碰撞和观点的交锋,算是一种看似热闹的“假讨论”。教会学生“真讨论”,势在必行。也因此,当学生在交流讨论的时候,应该教会他们如何质疑、如何提出问题,别人回答模糊的地方如何进一步追问等。一是榜样引路。把优秀的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过程拍成录像,组织学生观看视频。这种榜样示范的方式更加直观具体,不仅能提高培训的实效,同时也激发了优秀合作小组的积极性。二是模拟演练。初始阶段,就让学生意识到,讨论时组内必须有一个人发言,一个人补充,一个人质疑,一个人小结。这种任务的硬性规定,帮助学生形成一种意识,训练一段时间后,学生自然而然养成一种良好习惯:讨论不仅仅是呈现个人观点,更要重视对他人的观点进行比较、质疑、补充或修正。三是现场辅导。全体语文教师成立辅导小组,在公开课、研讨课,对小组进行一对一的现场跟踪辅导。
培养倾听习惯,做出合理反馈,促进高效讨论 高效的讨论,不仅表现为积极发言,还要注意其他成员的发言,适时做出反馈。因此,积极的倾听,是高效讨论的大前提。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呢?笔者认为:最有效的方式是培养学生倾听的身体语言和口头语言,比如通过点头、微笑和眼神的接触来体现对别人发言的尊重,并在适当的时候对别人的发言做出补充、阐述、质疑和总结。此外,教师通过“耳听、眼看、勤动笔”这样的语言提示,让学生带着任务一边倾听一边在书上批注。这既是让倾听目标化,又能将获取的信息转化为下一步讨论的文字支撑。这样,通过强化信息输入一一听进去,便能有利信息输出一一说出来。
提供方法指导,适时提醒引导,促进高效讨论 教师扮演好“催化剂”的角色:组内讨论时,提供方法和步骤方法的指导,组际交流时及时巡察、了解学情、适时引导,能促进学生的高效讨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把课堂真正还給学生,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设计出一个个具有思考性、拓展性、多维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最终达到学习目标。但这些“具有思考性、拓展性、多维性的问题”,有时意味着讨论和交流的难度。另外,学生进入汇报交流时,常常并不能同预设一样完美。他们有时说不出来,有时回答很凌乱,有时说了很多但偏离了教学目标和主题,这就需要教师的适时引导。有位老师执教《唯一的听众》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细读课文第一至第八自然段,说说‘我’在学习拉琴的过程中心理和行动发生了哪些变化?边读边在文中做出批注。”因为文本的特点,文章中描写心理和行动变化的句子不是很集中,有点零散和模糊,学生要在短时间内找出来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一定要有方法和步骤上的指导。这位老师在出示完问题后,进行了这样的口头步骤提醒:①请同学们先找出句子;②小组内交流“你找哪些句子,把它们画出来”;③全班读读这些句子;④你们找的这些句子,可以用一个词概括心理上的变化,相对应的行动上又有什么变化?通过这样的步骤分解和方法指导,问题虽然还是原来的问题,但降低了梯度,学生讨论的目标更为明确了,避免了学生讨论时东找一个句子谈一点心理、西找一个句字又谈一点心理变化,尽是零散凌乱的观点。
结束语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有效地进行指导,对学生的学情做出充分预设。如果能在备课的时候就做出判断当然很好;但更多时候,教师需要在学生讨论时及时巡察。这既可以在学生小组讨论时进行学情的了解,又可以马上调整预设方案,适时引导学生的交流汇报。这样,让学生无论是在组内讨论,还是在组际交流,都能进行思维碰撞和高效讨论。总之,随着教改实验的不断推进,高效教学对课堂讨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深入理解和掌握高效课堂讨论的教学策略,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最终达成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徐春华.略谈教学方法——讨论法的正确运用[J].才智,2008(12)
[2]杨翠蓉,张振新.论有效的课堂讨论[J].全球教育展望,2005(5).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翔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