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制造业是实体经濟的主体,保持制造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基本稳定,是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基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全国布局建设了120个以制造业或资源开发与加工为主导的老工业城市,为我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做出了重要历史性贡献。进入新时代,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加快重构老工业城市制造业竞争优势,支撑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变得愈发迫切。笔者以制造业转型升级较为成功的老工业城市为切入点,结合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制造业发展的差异性特征,选择山东省淄博市、湖南省株洲市、四川省绵阳市三个城市作为典型研究对象,深入剖析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推进路径,总结提炼主要经验和做法,以期为其他老工业城市以制造业为本寻求优势重塑、实现转型发展提供借鉴。
一、推进制造业竞争优势重构的路径
淄博、株洲和绵阳三市都是典型的老工业城市,拥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陆续因资源枯竭、传统产业衰退,开启了转型发展之路。纵观它们的转型历程能够发现,推进制造业竞争优势重塑的路径,可以概括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增强创新驱动能力、打造转型支撑平台、破除体制机制束缚、扩大开放合作等五个方面的基本做法。
(一)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经过长期的粗放式发展,老工业城市产业重化、结构固化持续演进,普遍存在产业链短、价值链低、装备水平落后等问题,是制造业做大做强的主要障碍。为破解这些问题,三地从改造传统产业、做大新兴产业着手,开展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工作,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淄博市采取“改旧铸新”思路,对化工、机械、建材、冶金、纺织等传统产业进行技术升级改造,聚焦新材料、智能装备、新医药、电子信息等“四强”高新技术产业实施“铸链工程”,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推进。株洲市主要采取“去旧育新”思路,加快化解煤炭、钢铁过剩产能,引导烟花爆竹产业改造提质,围绕打造中国动力谷,培育壮大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3大动力产业。绵阳市则把先进制造业摆在优先发展位置,确立了电子信息、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六大重点产业,以及新型显示、智慧家庭、新型功能材料、5G、北斗卫星应用、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六大创新产业,开启了优化产业结构、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征程。
(二)加强协同创新导向,培育创新驱动引擎
科技创新投入不足、创新驱动能力弱,是老工业城市产业竞争能力衰退的重要原因。为推动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三地主要从创新平台建设、人才引进、主体培育和打造创新生态四个维度持续发力。一是创新平台建设方面,淄博市全面推进院士工作站、企业技术中心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为实现“海外孵化、市内加速”开辟了新通道;株洲市充分利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级平台“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依托“中国动力谷”核心区打造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绵阳市构筑了以国家级企业创新平台为龙头、省级创新平台为骨干、市级创新平台为支撑的三级企业创新平台体系。二是人才引进方面,淄博市实施了“淄博英才计划”和“人才金政37条”,引进专家学者和产业领军人才;株洲市围绕主要产业实施高层次科技人才集聚计划。三是创新主体培育方面,淄博市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创新创业,发展具有高成长潜力的孵化企业或科技型小微企业;株洲市建立政产学研用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培育壮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领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壮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四是创新生态打造方面,株洲市实施了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加大对侵权假冒行为的打击力度;绵阳市重点加大对企业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新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的研制和应用支持力度。
(三)聚焦转型载体打造,强化园区平台支撑
开发区和产业园区是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的主战场。三地聚焦转型载体打造,积极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推动园区集约化发展。淄博市围绕统筹“全市一盘棋”产业布局,对淄博经济技术开发区、文昌湖省级旅游度假区、淄博新区、齐鲁化工区“一区四园”,以及主城区南部区域等5个园区产业布局进行了调整,引导省级经济开发区重点围绕1—2个主导产业培育优势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集约集聚水平,园区经济集聚度提高到72.8%。株洲市探索建立了政府引导、业主开发、政企共建、项目先行等园区开发建设模式,不断加强园区配套保障,加快园区数字化、智慧化改造,持续开展“项目攻坚年”活动,强化项目支撑。绵阳市通过整合优势资源,加大全市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平台建设力度,改善各园区的创新创业和投资环境,增强园区对工业项目的承载能力和吸引力。
(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释放市场主体活力
围绕制约老工业城市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三地把体制机制改革作为破解阻碍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一招,激发转型发展内生动力与活力。一是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淄博市制定了较完善的国资国企改革制度框架,稳步推进存量国有资产整合重组,引导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更多投向基础设施、新兴产业领域。二是着力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淄博市设立了产业引导基金,成立了市政府投融资管理中心、齐鲁股权交易中心,为全省中小企业提供融资、股权转让和上市培育等服务;绵阳市设立了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调整小微企业贷款投向、多元化贷款担保方式、创新开拓业务品种。三是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淄博市出台市级班子成员联系服务重点企业、大胆为企业“站台”等关心关爱企业家“十条措施”;株洲市在湖南省率先开设智能自助服务大厅,实现了企业开办“1天领照”,社会投资项目开工前行政审批30个工作日完成;绵阳市健全项目推进“一把手”责任制,发放重点企业“服务绿卡”,开通行政审批“绿色通道”,上线企业开办协同服务平台。
(五)扩大区域开放合作,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产业转型升级,离不开有益的外部助力。三地积极探索区域产业分工协作和协同发展的有效机制,以全面开放合作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株洲市积极推动湖南中部国家产业转型示范区内部合作,加强株潭娄三市产业“链式合作”;主动融入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战略,加强与长沙和湘潭产业合作,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与江西萍乡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的产业协作,重点推进以醴陵—湘东共建产业园区,交通、信息、文旅等领域协作发展;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业协作,重点支持中车在株企业走出去。绵阳市积极推进“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深度融入区域经济循环。积极承接成都市产业转移,着力开展产学研创新合作,充分利用成都市人才、技术资源丰富等优势,开展人才培养、技术交流、双创协同等活动,推进县域共建合作项目和示范园区;加强与德阳市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等优势领域合作,与广元市聚焦电子信息、食品饮料、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优势领域合作,与阿坝州共同筹建绵阳—阿坝飞地工业园区。
二、推动制造业竞争优势重构的成效
通过不断加强传统产业技改力度,积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链集群发展,三地的制造业已成为稳住经济基本盘的“压舱石”和高质量发展的“顶梁柱”。淄博和株洲两市于2017年跻身全国首批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并在2017—2019年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年度进展评估中连续被评为优秀。绵阳市在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等方面工作成效明显,于2019年受到国务院督查表彰激励,还被工信部评为西部地区唯一的“2019年度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州)”。
(一)经济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制造业竞争优势持续提升,推动三地经济综合实力不断跃上新台阶。淄博市地区生产总值在“十二五”时期突破4000亿元大关,“十三五”以来尽管受经济持续下行压力和“挤水分”影响,整体经济增速在山东省处于第一方阵。株洲市在2014—2019年GDP年均增长8.6%,成为全省第5个经济总量跨越3000亿元的市州,连续5年登上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绵阳市GDP总量在2017年迈上2000亿元新台阶,是2012年的1.5倍,2019年GDP總量达到2856.20亿元,“十三五”以来经济增速始终保持在8%以上,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二)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经过持续转型,三地传统产业优势不断增强,新兴产业快速培育,基本建立了现代产业体系。淄博市优势传统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传统产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保持在60%左右,贡献的地方财政收入超过全市的50%,吸纳的就业超过全市的40%;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6%,“四强”产业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2.4%。株洲市工业结构基本实现了由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程度高、门类单一的结构向资金密集、技术密集、门类多样发展格局的转变,优势产业集群得到壮大。2019年“3+5+2”产业①增加值增长16%,占全市工业比重75%,三大动力产业增加值增长36.5%,对规模工业贡献率超过60%,中小航空发动机、先进硬质合金、先进陶瓷成为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绵阳市重点产业和支柱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六大重点产业实现产值1719.6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达67.5%;六大创新产业实现产值445.05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达17.5%。
(三)创新驱动能力显著增强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三地新旧动能转换全面起势,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突出,创新驱动能力明显增强。淄博市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3%,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居全省第3位,销售收入超过五十亿元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有10家,超过百亿元的达到7家,逐步成为区域创新的强力引擎。株洲市研发投入强度从2016年的1.88%提高到2019年的3%,技术合同交易额占GDP比重跃居全省第一,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是全省平均值的2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27%。绵阳市研发投入强度达到6.61%,居于全国领先地位,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达80.12%,居全国前列,科技城范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的72%。
(四)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三地以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倒逼生产方式绿色转型,通过源头管控和末端治理紧密结合,探索出了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互促双赢”的转型发展之路。淄博市持续推进能源结构调整,生态建设实现新突破,2017年单位GDP能耗比2011年下降27.5%;2019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185天,主要河流断面COD和氨氮浓度分别改善11.7%、21.7%,提前完成消除劣Ⅴ类水体目标任务,水环境标准达标指数列全省第5位。株洲市深入开展“蓝天碧水青山净土”行动,单位GDP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量持续降低,市区空气治理优良天数从2015年的216天增加到2019年的280天,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居长株潭地区第一,实现了从“中国十大污染城市”向“全国生态宜居城市”的华丽蜕变。绵阳市大力推动工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由2010年的2.56吨标准煤/万元下降到2018年的1吨标准煤/万元,降幅超过60%。
三、推动制造业竞争优势重构的主要经验
(一)重视市场主体培育,激发转型升级动力
企业是稳增长和转型升级的主体,重视市场主体培育,成长壮大一批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企业,能够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持久动力。绵阳市采取分类施策的办法培育企业,为不同类型的企业量身定制了“三个计划”。一是培育大企业大集团的“领航计划”,推进龙头示范企业做大做强,发挥核心引领作用。二是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涌泉计划”,探索解决中小企业前端发展的各种难题,支持小微企业成长为规模工业企业。三是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的“登峰”计划,引导企业找准定位,深耕行业,细分市场,掌握核心技术,以其“专精特新”的优势以及行业领军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加快成长为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单项冠军企业。 (二)抓好重大项目建设,打造转型升级引擎
重大项目投资是稳增长和转型升级的加速器,抓好项目落地支持产业发展,是实现转型升级的保障。淄博市出台以新旧动能转换为引领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的意见,聚焦手续办理、要素保障、项目开工等关键环节,落实问题、责任、进度“三张清单”制度,对部分重大项目建立工作推进专班,集成政策措施精准扶持骨干企业、重大项目和高端产品,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保障。绵阳市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保姆式服务”,紧紧围绕工业项目、工业投资、技改投资来做文章。产业链招商方面,按照“补前端、强中端、延后端”的思路,推动重点产业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吸引了上下游企业和项目入驻;保姆式服务方面,建立了“围绕一个重大产业项目、安排一位市级牵头领导、明确一个责任单位、成立一个项目工作专班、制定一套项目推进工作方案”的“五个一”工作机制,发挥了关键作用,有力保障了项目的顺利推进。
(三)强化资金人才招引,集聚外部优质资源
資金和人才是产业发展最活跃的要素,更好的汇聚资金和人才,能够为产业转型发展提供外部助力。为集聚多方资金,淄博市制定了优惠政策和奖励政策,吸引世界500强、国内500强、民营企业100强、行业“隐形冠军”企业投资,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等重点区域设立驻外招商联络组,在广东、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开展专题招商;为汇聚更多人才,实施“人才金政37条”,启动实施顶尖人才突破、硕博人才储备、十万大学生集聚、技能人才支撑等13个引才育才专项计划。株洲市重点围绕“3+5+2”产业体系开展链条招商,瞄准国内外知名企业,以科技创新园、工业主题公园、口岸经济区等大项目为切入点,研究确定招商优惠政策,引进社会资本。同时,深入推进人才聚集工程,实施高层次科技人才集聚计划,营造人才创新环境,强化人才投入保障。
(四)调整政府角色定位,做好引导服务工作
推动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把握好政府角色定位,重点发挥政府在规则制定方面的作用,利用规则引导产业发展,突出政府的服务功能,通过搭建平台、优化营商环境等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为引导产业绿色发展,淄博市制定高于国家和省的节能环保、质量安全、技术工艺等标准,倒逼能耗较高、污染偏重行业转型升级。为强化质量品牌效应,淄博市积极参与“山东标准”体系建设,引导企业强化质量为先的理念,提升计量、标准、认证和质量管理水平,提高企业质量在线检测、在线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
注:
①“3+5+2”现代产业体系,其中3是指轨道交通、汽车、航空三大动力产业,5是指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五大新兴产业,2是指发展陶瓷、服饰两大传统产业。
(执笔人:潘彪,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地所)
一、推进制造业竞争优势重构的路径
淄博、株洲和绵阳三市都是典型的老工业城市,拥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陆续因资源枯竭、传统产业衰退,开启了转型发展之路。纵观它们的转型历程能够发现,推进制造业竞争优势重塑的路径,可以概括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增强创新驱动能力、打造转型支撑平台、破除体制机制束缚、扩大开放合作等五个方面的基本做法。
(一)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经过长期的粗放式发展,老工业城市产业重化、结构固化持续演进,普遍存在产业链短、价值链低、装备水平落后等问题,是制造业做大做强的主要障碍。为破解这些问题,三地从改造传统产业、做大新兴产业着手,开展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工作,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淄博市采取“改旧铸新”思路,对化工、机械、建材、冶金、纺织等传统产业进行技术升级改造,聚焦新材料、智能装备、新医药、电子信息等“四强”高新技术产业实施“铸链工程”,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推进。株洲市主要采取“去旧育新”思路,加快化解煤炭、钢铁过剩产能,引导烟花爆竹产业改造提质,围绕打造中国动力谷,培育壮大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3大动力产业。绵阳市则把先进制造业摆在优先发展位置,确立了电子信息、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六大重点产业,以及新型显示、智慧家庭、新型功能材料、5G、北斗卫星应用、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六大创新产业,开启了优化产业结构、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征程。
(二)加强协同创新导向,培育创新驱动引擎
科技创新投入不足、创新驱动能力弱,是老工业城市产业竞争能力衰退的重要原因。为推动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三地主要从创新平台建设、人才引进、主体培育和打造创新生态四个维度持续发力。一是创新平台建设方面,淄博市全面推进院士工作站、企业技术中心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为实现“海外孵化、市内加速”开辟了新通道;株洲市充分利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级平台“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依托“中国动力谷”核心区打造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绵阳市构筑了以国家级企业创新平台为龙头、省级创新平台为骨干、市级创新平台为支撑的三级企业创新平台体系。二是人才引进方面,淄博市实施了“淄博英才计划”和“人才金政37条”,引进专家学者和产业领军人才;株洲市围绕主要产业实施高层次科技人才集聚计划。三是创新主体培育方面,淄博市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创新创业,发展具有高成长潜力的孵化企业或科技型小微企业;株洲市建立政产学研用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培育壮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领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壮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四是创新生态打造方面,株洲市实施了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加大对侵权假冒行为的打击力度;绵阳市重点加大对企业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新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的研制和应用支持力度。
(三)聚焦转型载体打造,强化园区平台支撑
开发区和产业园区是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的主战场。三地聚焦转型载体打造,积极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推动园区集约化发展。淄博市围绕统筹“全市一盘棋”产业布局,对淄博经济技术开发区、文昌湖省级旅游度假区、淄博新区、齐鲁化工区“一区四园”,以及主城区南部区域等5个园区产业布局进行了调整,引导省级经济开发区重点围绕1—2个主导产业培育优势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集约集聚水平,园区经济集聚度提高到72.8%。株洲市探索建立了政府引导、业主开发、政企共建、项目先行等园区开发建设模式,不断加强园区配套保障,加快园区数字化、智慧化改造,持续开展“项目攻坚年”活动,强化项目支撑。绵阳市通过整合优势资源,加大全市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平台建设力度,改善各园区的创新创业和投资环境,增强园区对工业项目的承载能力和吸引力。
(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释放市场主体活力
围绕制约老工业城市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三地把体制机制改革作为破解阻碍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一招,激发转型发展内生动力与活力。一是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淄博市制定了较完善的国资国企改革制度框架,稳步推进存量国有资产整合重组,引导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更多投向基础设施、新兴产业领域。二是着力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淄博市设立了产业引导基金,成立了市政府投融资管理中心、齐鲁股权交易中心,为全省中小企业提供融资、股权转让和上市培育等服务;绵阳市设立了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调整小微企业贷款投向、多元化贷款担保方式、创新开拓业务品种。三是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淄博市出台市级班子成员联系服务重点企业、大胆为企业“站台”等关心关爱企业家“十条措施”;株洲市在湖南省率先开设智能自助服务大厅,实现了企业开办“1天领照”,社会投资项目开工前行政审批30个工作日完成;绵阳市健全项目推进“一把手”责任制,发放重点企业“服务绿卡”,开通行政审批“绿色通道”,上线企业开办协同服务平台。
(五)扩大区域开放合作,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产业转型升级,离不开有益的外部助力。三地积极探索区域产业分工协作和协同发展的有效机制,以全面开放合作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株洲市积极推动湖南中部国家产业转型示范区内部合作,加强株潭娄三市产业“链式合作”;主动融入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战略,加强与长沙和湘潭产业合作,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与江西萍乡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的产业协作,重点推进以醴陵—湘东共建产业园区,交通、信息、文旅等领域协作发展;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业协作,重点支持中车在株企业走出去。绵阳市积极推进“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深度融入区域经济循环。积极承接成都市产业转移,着力开展产学研创新合作,充分利用成都市人才、技术资源丰富等优势,开展人才培养、技术交流、双创协同等活动,推进县域共建合作项目和示范园区;加强与德阳市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等优势领域合作,与广元市聚焦电子信息、食品饮料、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优势领域合作,与阿坝州共同筹建绵阳—阿坝飞地工业园区。
二、推动制造业竞争优势重构的成效
通过不断加强传统产业技改力度,积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链集群发展,三地的制造业已成为稳住经济基本盘的“压舱石”和高质量发展的“顶梁柱”。淄博和株洲两市于2017年跻身全国首批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并在2017—2019年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年度进展评估中连续被评为优秀。绵阳市在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等方面工作成效明显,于2019年受到国务院督查表彰激励,还被工信部评为西部地区唯一的“2019年度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州)”。
(一)经济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制造业竞争优势持续提升,推动三地经济综合实力不断跃上新台阶。淄博市地区生产总值在“十二五”时期突破4000亿元大关,“十三五”以来尽管受经济持续下行压力和“挤水分”影响,整体经济增速在山东省处于第一方阵。株洲市在2014—2019年GDP年均增长8.6%,成为全省第5个经济总量跨越3000亿元的市州,连续5年登上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绵阳市GDP总量在2017年迈上2000亿元新台阶,是2012年的1.5倍,2019年GDP總量达到2856.20亿元,“十三五”以来经济增速始终保持在8%以上,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二)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经过持续转型,三地传统产业优势不断增强,新兴产业快速培育,基本建立了现代产业体系。淄博市优势传统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传统产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保持在60%左右,贡献的地方财政收入超过全市的50%,吸纳的就业超过全市的40%;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6%,“四强”产业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2.4%。株洲市工业结构基本实现了由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程度高、门类单一的结构向资金密集、技术密集、门类多样发展格局的转变,优势产业集群得到壮大。2019年“3+5+2”产业①增加值增长16%,占全市工业比重75%,三大动力产业增加值增长36.5%,对规模工业贡献率超过60%,中小航空发动机、先进硬质合金、先进陶瓷成为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绵阳市重点产业和支柱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六大重点产业实现产值1719.6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达67.5%;六大创新产业实现产值445.05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达17.5%。
(三)创新驱动能力显著增强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三地新旧动能转换全面起势,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突出,创新驱动能力明显增强。淄博市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3%,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居全省第3位,销售收入超过五十亿元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有10家,超过百亿元的达到7家,逐步成为区域创新的强力引擎。株洲市研发投入强度从2016年的1.88%提高到2019年的3%,技术合同交易额占GDP比重跃居全省第一,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是全省平均值的2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27%。绵阳市研发投入强度达到6.61%,居于全国领先地位,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达80.12%,居全国前列,科技城范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的72%。
(四)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三地以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倒逼生产方式绿色转型,通过源头管控和末端治理紧密结合,探索出了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互促双赢”的转型发展之路。淄博市持续推进能源结构调整,生态建设实现新突破,2017年单位GDP能耗比2011年下降27.5%;2019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185天,主要河流断面COD和氨氮浓度分别改善11.7%、21.7%,提前完成消除劣Ⅴ类水体目标任务,水环境标准达标指数列全省第5位。株洲市深入开展“蓝天碧水青山净土”行动,单位GDP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量持续降低,市区空气治理优良天数从2015年的216天增加到2019年的280天,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居长株潭地区第一,实现了从“中国十大污染城市”向“全国生态宜居城市”的华丽蜕变。绵阳市大力推动工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由2010年的2.56吨标准煤/万元下降到2018年的1吨标准煤/万元,降幅超过60%。
三、推动制造业竞争优势重构的主要经验
(一)重视市场主体培育,激发转型升级动力
企业是稳增长和转型升级的主体,重视市场主体培育,成长壮大一批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企业,能够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持久动力。绵阳市采取分类施策的办法培育企业,为不同类型的企业量身定制了“三个计划”。一是培育大企业大集团的“领航计划”,推进龙头示范企业做大做强,发挥核心引领作用。二是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涌泉计划”,探索解决中小企业前端发展的各种难题,支持小微企业成长为规模工业企业。三是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的“登峰”计划,引导企业找准定位,深耕行业,细分市场,掌握核心技术,以其“专精特新”的优势以及行业领军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加快成长为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单项冠军企业。 (二)抓好重大项目建设,打造转型升级引擎
重大项目投资是稳增长和转型升级的加速器,抓好项目落地支持产业发展,是实现转型升级的保障。淄博市出台以新旧动能转换为引领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的意见,聚焦手续办理、要素保障、项目开工等关键环节,落实问题、责任、进度“三张清单”制度,对部分重大项目建立工作推进专班,集成政策措施精准扶持骨干企业、重大项目和高端产品,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保障。绵阳市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保姆式服务”,紧紧围绕工业项目、工业投资、技改投资来做文章。产业链招商方面,按照“补前端、强中端、延后端”的思路,推动重点产业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吸引了上下游企业和项目入驻;保姆式服务方面,建立了“围绕一个重大产业项目、安排一位市级牵头领导、明确一个责任单位、成立一个项目工作专班、制定一套项目推进工作方案”的“五个一”工作机制,发挥了关键作用,有力保障了项目的顺利推进。
(三)强化资金人才招引,集聚外部优质资源
資金和人才是产业发展最活跃的要素,更好的汇聚资金和人才,能够为产业转型发展提供外部助力。为集聚多方资金,淄博市制定了优惠政策和奖励政策,吸引世界500强、国内500强、民营企业100强、行业“隐形冠军”企业投资,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等重点区域设立驻外招商联络组,在广东、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开展专题招商;为汇聚更多人才,实施“人才金政37条”,启动实施顶尖人才突破、硕博人才储备、十万大学生集聚、技能人才支撑等13个引才育才专项计划。株洲市重点围绕“3+5+2”产业体系开展链条招商,瞄准国内外知名企业,以科技创新园、工业主题公园、口岸经济区等大项目为切入点,研究确定招商优惠政策,引进社会资本。同时,深入推进人才聚集工程,实施高层次科技人才集聚计划,营造人才创新环境,强化人才投入保障。
(四)调整政府角色定位,做好引导服务工作
推动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把握好政府角色定位,重点发挥政府在规则制定方面的作用,利用规则引导产业发展,突出政府的服务功能,通过搭建平台、优化营商环境等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为引导产业绿色发展,淄博市制定高于国家和省的节能环保、质量安全、技术工艺等标准,倒逼能耗较高、污染偏重行业转型升级。为强化质量品牌效应,淄博市积极参与“山东标准”体系建设,引导企业强化质量为先的理念,提升计量、标准、认证和质量管理水平,提高企业质量在线检测、在线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
注:
①“3+5+2”现代产业体系,其中3是指轨道交通、汽车、航空三大动力产业,5是指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五大新兴产业,2是指发展陶瓷、服饰两大传统产业。
(执笔人:潘彪,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地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