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主要论述了先秦儒家的道德修养方法,如“慎独”、“克己”、“诚信”等,这些方法虽然是几千年前提出的,但它们具有超时代的意义,正是我们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对现在的道德修养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先秦儒家 修养 方法
中图分类号: G825文献标识码:A
在先秦时,对人性就有了很多的论述。孔子提出了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荀子提出了“性恶论”。孔子、孟子、荀子在对人性的探讨中,虽然对人性的看法不一,且都带有先验的唯心主义论,但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对人性的改造,谈到了教化与环境对道德培养的重要性。他们还提出了道德修养的具体方法,对我们现在的道德修养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一、“慎独”
“慎独”在儒家经典《中庸》和《大学》中都有提到。《中庸》中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大学》中说道:“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独也。”所谓“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这是进行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这很值得我们去借鉴。
二、“克己”
“克己观念”由孔子首先提出。孔子在《论语•颜渊》中说道:“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还说了“克己”的详细内容,那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在那个年代提出“克己”与他的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仁”有很大的关系,他认为只要严格遵循“礼”所规定的标准,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一—合乎“礼”的规范,通过这样,就可以达到最高的伦理道德境界——“仁”。他的这种思想对我们现在的道德修养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在我们的生活中 “克己”是十分必要的,敢问有那一个人认为自己做到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我们要不断克制自己,使自己不断进步。
三、“自省”
这是孔子提出的一种自我道德修养的方法。他在《论语•里仁》里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自省”就是通过自我意识来省察自己言行的过程,其目的正如朱熹所说:“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孔子的学生曾子很能力行“自省”这一主张,他经常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即检查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荀子则把“自省”和学习结合起来,作为实现知行统一、“化性起伪”的一个环节。他在《荀子•劝学》中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吾日三省吾身”,那么我们的道德建设就十分容易了。
四、“忠恕之道”
“忠恕之道”是由孔子的弟子曾子首先总结的。在《论语•里仁》篇里有这样的记载:“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曰?’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所谓“忠”是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谓“恕”是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在《孟子•离娄上》中也对“忠恕”解释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总起来说,忠恕之道就是人们常说的将心比己,推己及人。在我们的现实社会生活中,“忠恕之道”十分重要。
五、“诚信”
先秦儒家对诚信的论述有很多。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论述道:“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孟子在《孟子•离娄上》中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荀子在《荀子•非十二子》中道:“耻不信,不耻不见信。”充分体现了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在我们的现实社会生活中,只有诚信我们才会在社会上站稳脚步。
六、“礼让”
我们是有五千年文化历史的“礼仪之邦”。“礼”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之一。在《论语•里仁》里有这样的记载:“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这体现了在春秋时期我们的先人就明白了“礼”的重要性。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更要秉承这种美德,充分做到“礼让”。
七、“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个人修养追求的最高境界,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慎独自修,忠恕宽容,至诚尽性。慎独自修要求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约束。《中庸》第一章就提出了这一原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就是前面所论述的“慎独”。忠恕宽容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也就是前面所论述的“忠恕”。至诚尽性的原则是施行中庸之道的重要原则。“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只有坚持至诚原则,才能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能够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就能感化他人、发挥他人的善良天性;能够发挥一切人的善良天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良天性;能够充分发挥万物的善良天性,就可以参与天地化育万物,便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
先秦儒家的道德修养方法,很值得现代人去学习,只要我们能按照这些方法修身,我们就会日渐靠近孔子所说的“圣人”。
(作者: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9级伦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管理伦理学)
关键词 先秦儒家 修养 方法
中图分类号: G825文献标识码:A
在先秦时,对人性就有了很多的论述。孔子提出了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荀子提出了“性恶论”。孔子、孟子、荀子在对人性的探讨中,虽然对人性的看法不一,且都带有先验的唯心主义论,但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对人性的改造,谈到了教化与环境对道德培养的重要性。他们还提出了道德修养的具体方法,对我们现在的道德修养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一、“慎独”
“慎独”在儒家经典《中庸》和《大学》中都有提到。《中庸》中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大学》中说道:“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独也。”所谓“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这是进行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这很值得我们去借鉴。
二、“克己”
“克己观念”由孔子首先提出。孔子在《论语•颜渊》中说道:“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还说了“克己”的详细内容,那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在那个年代提出“克己”与他的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仁”有很大的关系,他认为只要严格遵循“礼”所规定的标准,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一—合乎“礼”的规范,通过这样,就可以达到最高的伦理道德境界——“仁”。他的这种思想对我们现在的道德修养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在我们的生活中 “克己”是十分必要的,敢问有那一个人认为自己做到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我们要不断克制自己,使自己不断进步。
三、“自省”
这是孔子提出的一种自我道德修养的方法。他在《论语•里仁》里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自省”就是通过自我意识来省察自己言行的过程,其目的正如朱熹所说:“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孔子的学生曾子很能力行“自省”这一主张,他经常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即检查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荀子则把“自省”和学习结合起来,作为实现知行统一、“化性起伪”的一个环节。他在《荀子•劝学》中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吾日三省吾身”,那么我们的道德建设就十分容易了。
四、“忠恕之道”
“忠恕之道”是由孔子的弟子曾子首先总结的。在《论语•里仁》篇里有这样的记载:“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曰?’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所谓“忠”是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谓“恕”是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在《孟子•离娄上》中也对“忠恕”解释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总起来说,忠恕之道就是人们常说的将心比己,推己及人。在我们的现实社会生活中,“忠恕之道”十分重要。
五、“诚信”
先秦儒家对诚信的论述有很多。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论述道:“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孟子在《孟子•离娄上》中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荀子在《荀子•非十二子》中道:“耻不信,不耻不见信。”充分体现了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在我们的现实社会生活中,只有诚信我们才会在社会上站稳脚步。
六、“礼让”
我们是有五千年文化历史的“礼仪之邦”。“礼”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之一。在《论语•里仁》里有这样的记载:“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这体现了在春秋时期我们的先人就明白了“礼”的重要性。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更要秉承这种美德,充分做到“礼让”。
七、“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个人修养追求的最高境界,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慎独自修,忠恕宽容,至诚尽性。慎独自修要求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约束。《中庸》第一章就提出了这一原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就是前面所论述的“慎独”。忠恕宽容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也就是前面所论述的“忠恕”。至诚尽性的原则是施行中庸之道的重要原则。“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只有坚持至诚原则,才能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能够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就能感化他人、发挥他人的善良天性;能够发挥一切人的善良天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良天性;能够充分发挥万物的善良天性,就可以参与天地化育万物,便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
先秦儒家的道德修养方法,很值得现代人去学习,只要我们能按照这些方法修身,我们就会日渐靠近孔子所说的“圣人”。
(作者: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9级伦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管理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