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物理作为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实践性强的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本文试就在初中新课程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做一探讨。
  一、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前提
  1.巧用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实验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极易唤起学生的直接兴趣。中学生天生好奇、好动,物理教师借助实验,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他们的信心,增强学习欲望,让学生亲身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进而转化为一种热爱科学的素质和志向。从生活中的杆秤入手,让学生动手做实验,称量质量不等的物体,通过移动秤砣去联想影响杠杆平衡的条件,深入到杠杆平衡概念及平衡规律的探究。利用所提供的实验器材去实验、去探究、去发现,最终获得杠杆平衡知识,让学生有着劳动和成就的感觉,体验创新的乐趣,在学习中获得满足。
  2.活用电教媒体,学生能看能听,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创新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地运用电教媒体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将知识多角度、多形式地呈现给学生。这样学生可以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得到动态的享受。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通过物理演示实验,使学生看到物理现象、物理事实的真实性。但由于实验过程时间短,实验现象稍纵即逝,学生来不及细致观察,不能马上发现问题的本质,没有独立思考的过程。而物理多媒体仿真实验可多次重复模拟实验过程,再现物理现象。使许多看不见摸不着的物理现象变成有“形”、有“声”、有“色”,变说不清为“一目了然”,这一切都有利于学生对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物理状态的观察和分析。学生直接通过感官获取知识会使学生学习更有兴趣,会更加主动地观察新奇现象。学生通过自己的认知冲突,建立正确的物理世界,有利于扭转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充分显示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引导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给予学生创新动力
  物理是与人类生产和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科学。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将物理知识与生产实践和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学生尽可能理解物理知识在生产实际和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使学生知道学习物理知识是有用的。这样无疑会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培养其创造力。例如:摩擦力是一个重要的力,它在社会生产生活实际中应用非常广泛。如在教学中可以问学生,为什么人们在光滑的地面上行走十分困难?为什么汽车上坡打滑时,在路面上撒些粗石子或垫上稻草,汽车就能顺利前进?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有效保证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入手,创设能引起学生好奇或怀疑,但又不能用现有知识解决的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有效的认知冲突与碰撞,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主动提出疑问,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关键。
  三、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物理的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
  人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统的物理教学十分注重问题结果,对学生的错误看得很重,这也大大打击了学生创造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新课程教学活动中必须充分重视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的训练,教给学生学习物理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习题课的教学不仅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而且还应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因素和他们的积极性,全面提高他们的思维素质。
  四、鼓励学生的求异、求逆思维
  一个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往往不为传统观念、传统思维和已有知识体系所束缚,能够从事物的反面、事物的发展中去揭示事物的本质,探求事物的变化规律。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必须从求异、求逆和有所发明创造方面给予方法上的指导和训练。
  综上所述,作为基础教育的物理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时,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物理学科的特点,遵循认知规律,尽力创设问题情景,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尽力为学生营造创新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创新,愿我们用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培育出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为培养更多的创造型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河南省濮阳县中小学教研室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政府不断加大为民服务项目,不断减化政府审批项目的手续,惠民政策不断加大,不断减少收费项目,从2015年1月1日起国务院决定又减少了一批收费项目
自然在与艺术的关系中长期处于劣势,传统美学和主观自律性的审美理念都贬低自然审美,忽视自然的本真力量。当代艺术现场语境拓展的现状促进了审美基础的客观性转向,这有利于
胡锦涛同志指出,发展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重特大安全事故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害。切实加大安全生产工
摘 要:对于冲突,乃至政治沖突的确切含义至今尚未有一个权威的界定,社会学已论述过冲突的含义并明确解释了冲突与矛盾的区别。政治冲突的概念也是基于对冲突的理解而得出的,但不同的是政治冲突主要是基于政治共识的非暴力冲突,而非暴力冲突是现代政治的应有之义。  关键词:冲突;矛盾;政治冲突;政治共识;非暴力方式  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7)01-0060-04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极其繁重的任务,必须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保证。  第一,解决突出问题,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良好条件。  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承担着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