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向量在数学和物理学中的应用很广泛,在解析几何与立体几何里的应用更为直接,用向量的方法特别便于研究空间里涉及直线和平面的各种问题。将向量引入中学数学后,既丰富了中学数学内容,拓宽了中学生的视野;也为我们解决数学问题带来了一套全新的思想方法——向量法。介于中学生感觉立体几何难,解相关的题更难,介于这部分的分值在高考中的比重,本人就向量中的一种特殊向量——法向量,结合近几年的高考题,谈谈其在立体几何中有关问题中的应用。
一、利用法向量求线面角问题
知识衔接:设 为直线 与平面 所成的角, 为直线 的方向向量
与平面 的法向量 之间的夹角,则有 (图1)或 (图2)
(图1) (图2)
特殊情况: 时,= , ; 时, =0, 或
例题:如图3,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底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B,侧棱AA1=2,D,E分别是CC1与A1B的中点,点E在平面ABD上的射影是△ABD的重心G。求A1B与平面ABD所成角的大小。
(结果用反三角函数表示)
解:以C为坐标原点,CA所在直线
为x轴,CB所在直线为y轴,CC1所在
直线为z轴,建立直角坐标系O—xyz,
设CA=CB=a, 则A(a,0,0),B(0,a,0),
A1(a,0,2),D(0,0,1)
∴ , , ,
∵点E在平面ABD上的射影是△ABD的重心G,
∴ 平面ABD, ∴ ,解得a=2。
∴ ( ), ( ),
∵ 平面ABD, ∴ 为平面ABD的一个法向量。
由
得 ,
∴ A1B与平面ABD所成的角为 ,即 。
评析:因规定直线与平面所成角 , ,两向量所成角 ,
所以用此法向量求出的线面角应满足 。
二、利用法向量求二面角问题
知识衔接:设 分别为平面 的法向量,二面角
的大小为 ,向量 的夹角为 ,则有 (图4)或
= (图5)
(图4) (图5)
例题:如图6,正三棱柱ABC—A1B1C1的底面边长为3,侧棱AA1=
D是CB延长线上一点,且BD=BC。(2)求二面角B1—AD—B的大小。
解:取BC的中点O,连AO。
由题意,平面ABC 平面 BCC1B1,AO BC,
∴AO 平面BCC1B1,
以O为原点,建立如(图6)所示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则
A(0,0, ) ,B( ,0,0) ,D( ,0,0),B1( , ,0),
∴ ( ), ( ), ( ),
由题意BB1 平面ABD,∴ ( )为平面ABD的法向量。
设平面AB1D的法向量 ,
则 , ∴ ,∴ ,
即 。 ∴ 不妨设 ,
由 , (图6)
得 。故所求二面角B1—AD—B的大小为 。
评析:(1)用法向量的方法处理二面角的问题时,将传统求二面角问题时的三步曲:“找——证——求”直接简化成了一步曲:“计算”,这表面似乎谈化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但实质不然,向量法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求更高,也更加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了教育改革的精神。
(2)此法在处理二面角问题时,可能会遇到二面角的具体大小问题,如本题中若取 时,会算得 ,从而所求二面角为120°,但依题意只为 。因为二面角的大小有时为锐角、直角,有时也为钝角。所以在计算之前不妨先依题意判断一下所求二面角的大小,然后根据计算取“相等角”或取“补角”。
三、可利用法向量求点面距离问题
知识衔接:设 为平面 的法向量,A,B分别为平面 内外的点,则点B到平面 的距离 (如图7)
略证:
(图7) (图8)
例题:如图8,已知正四棱柱ABCD=A1B1C1D1,点E为CC1中点,
点F为BD1中点。(2)求点D1到平面BDE的距离。
解:以D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
则D(0,0,0),B(1,1,0),E(0,1,1),D1(0,0,2),
∴ , , ,
设平面BDE的法向量为 =(x,y,z),
则, ,
∴ , ∴ , 即 ,
∴ 不妨设 =(1,—1,1),则点D1到平面BDE的距离为
,即为所求。
由此可见,平面的法向量对解决立体几何中的角与距离的问题起到了很大作用,为解决空间的度量问题找到了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减少了学生学习度量问题的困难,同时通过使用向量方法学习立体几何,可使学生较牢固地掌握向量代数工具,从而丰富学生的思维结构和运用数学的能力。过去解决这类问题主要方法:一是“先找后求”,二是“等体积法”。前者要先找到(作出并证明)角与距离,然后构造三角形,应用勾股定理、余弦定理求解,这种解法需要对图形进行平移、投影等转化技能,而且不同的问题需要不同的技巧;后者需要用到体积公式。实践证明,没有向量工具,学生求解这类问题比较困难,有了向量工具很多较难的空间计算问题就有了统一的方法求解。而法向量作为向量家族中的一个特殊成员,在立体几何的问题解决中更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和灵活性,也越来越广泛地被广大师生所青睐和重视。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试验修订本·必修)数学第二册(下B),人民教育出版社.
2.数学教学与测试(教师用书),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
(作者单位:551200贵州省龙里中学)
一、利用法向量求线面角问题
知识衔接:设 为直线 与平面 所成的角, 为直线 的方向向量
与平面 的法向量 之间的夹角,则有 (图1)或 (图2)
(图1) (图2)
特殊情况: 时,= , ; 时, =0, 或
例题:如图3,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底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B,侧棱AA1=2,D,E分别是CC1与A1B的中点,点E在平面ABD上的射影是△ABD的重心G。求A1B与平面ABD所成角的大小。
(结果用反三角函数表示)
解:以C为坐标原点,CA所在直线
为x轴,CB所在直线为y轴,CC1所在
直线为z轴,建立直角坐标系O—xyz,
设CA=CB=a, 则A(a,0,0),B(0,a,0),
A1(a,0,2),D(0,0,1)
∴ , , ,
∵点E在平面ABD上的射影是△ABD的重心G,
∴ 平面ABD, ∴ ,解得a=2。
∴ ( ), ( ),
∵ 平面ABD, ∴ 为平面ABD的一个法向量。
由
得 ,
∴ A1B与平面ABD所成的角为 ,即 。
评析:因规定直线与平面所成角 , ,两向量所成角 ,
所以用此法向量求出的线面角应满足 。
二、利用法向量求二面角问题
知识衔接:设 分别为平面 的法向量,二面角
的大小为 ,向量 的夹角为 ,则有 (图4)或
= (图5)
(图4) (图5)
例题:如图6,正三棱柱ABC—A1B1C1的底面边长为3,侧棱AA1=
D是CB延长线上一点,且BD=BC。(2)求二面角B1—AD—B的大小。
解:取BC的中点O,连AO。
由题意,平面ABC 平面 BCC1B1,AO BC,
∴AO 平面BCC1B1,
以O为原点,建立如(图6)所示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则
A(0,0, ) ,B( ,0,0) ,D( ,0,0),B1( , ,0),
∴ ( ), ( ), ( ),
由题意BB1 平面ABD,∴ ( )为平面ABD的法向量。
设平面AB1D的法向量 ,
则 , ∴ ,∴ ,
即 。 ∴ 不妨设 ,
由 , (图6)
得 。故所求二面角B1—AD—B的大小为 。
评析:(1)用法向量的方法处理二面角的问题时,将传统求二面角问题时的三步曲:“找——证——求”直接简化成了一步曲:“计算”,这表面似乎谈化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但实质不然,向量法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求更高,也更加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了教育改革的精神。
(2)此法在处理二面角问题时,可能会遇到二面角的具体大小问题,如本题中若取 时,会算得 ,从而所求二面角为120°,但依题意只为 。因为二面角的大小有时为锐角、直角,有时也为钝角。所以在计算之前不妨先依题意判断一下所求二面角的大小,然后根据计算取“相等角”或取“补角”。
三、可利用法向量求点面距离问题
知识衔接:设 为平面 的法向量,A,B分别为平面 内外的点,则点B到平面 的距离 (如图7)
略证:
(图7) (图8)
例题:如图8,已知正四棱柱ABCD=A1B1C1D1,点E为CC1中点,
点F为BD1中点。(2)求点D1到平面BDE的距离。
解:以D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
则D(0,0,0),B(1,1,0),E(0,1,1),D1(0,0,2),
∴ , , ,
设平面BDE的法向量为 =(x,y,z),
则, ,
∴ , ∴ , 即 ,
∴ 不妨设 =(1,—1,1),则点D1到平面BDE的距离为
,即为所求。
由此可见,平面的法向量对解决立体几何中的角与距离的问题起到了很大作用,为解决空间的度量问题找到了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减少了学生学习度量问题的困难,同时通过使用向量方法学习立体几何,可使学生较牢固地掌握向量代数工具,从而丰富学生的思维结构和运用数学的能力。过去解决这类问题主要方法:一是“先找后求”,二是“等体积法”。前者要先找到(作出并证明)角与距离,然后构造三角形,应用勾股定理、余弦定理求解,这种解法需要对图形进行平移、投影等转化技能,而且不同的问题需要不同的技巧;后者需要用到体积公式。实践证明,没有向量工具,学生求解这类问题比较困难,有了向量工具很多较难的空间计算问题就有了统一的方法求解。而法向量作为向量家族中的一个特殊成员,在立体几何的问题解决中更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和灵活性,也越来越广泛地被广大师生所青睐和重视。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试验修订本·必修)数学第二册(下B),人民教育出版社.
2.数学教学与测试(教师用书),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
(作者单位:551200贵州省龙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