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是让学生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的一种方法和手段,也是一门美的艺术,语文学习更是一种追求美的过程。赞科夫说:“ 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意义,如果教学工作安排得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仍将落空。”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创设美的环境,让学生在轻松的、愉快的课堂里,欣赏语文的美。下面谈一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课前三分钟,进行愉快热身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学习中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因而教师必须注重学生学科兴趣的培养,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因此我利用课前三分钟活动,进行培养语文学习兴趣的尝试。
首先,可以学生自主安排。这三分钟完全由学生自己安排,自己主持,全员参与、互评,因而我让学生轮流做主持人。主持人前一天要先进行“初试”,参加“讲成语故事”活动,找找上台的感觉。主持人可以自主安排三分钟活动的环节,自己设计语文游戏,可以自己安排计时员、计分员,只是有一条规则必须遵守:所有活动必须在三分钟内完成。每次三分钟活动都在结束时由点评人对主持人进行点评。
其次,可以设计精彩的导入。新课的导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要使学生在上课的短短几分钟内便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课文上,并产生跃跃欲试的感觉,导入课文的技巧至关重要。导入得好,便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导入的方法有:猜迷激趣法、故事引路法、开门见山法、穿插吸引法、简笔图形法、诗歌朗诵法等等。如《核舟记》一课,可以运用直观教学法,上课前拿几个普通桃核,激发了学生对古代艺术的赞叹。或者运用简笔图形法,要求学生准备画具,课堂上通过记忆把“核舟”画出来,许多学生一下子就来了兴趣。再如《山中访友》一课也可运用画简笔画法,先在黑板上画了一座大山,让学生补画山中的景色,在引出课文,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调动了起来。
二、抓好情感教育,进行愉快沟通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这几句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我们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净化学生的情感,就必须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相应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的语言,去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如何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呢?
首先,利用读者与作者的心灵沟通,进行情感教育。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这种完成就暗含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交互作用。对于中学生来说,在这一阅读过程中,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恬静之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悠悠思乡之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报国之情;还有羚羊木雕上交织着的浓浓亲情和真挚友情,再加一股难言的委曲之情……如何不让学生怦然心动,而终有所悟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去做主动的探究者而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
其次,利用教师与学生的心灵碰撞,进行情感教育。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位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会努力将它学好。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师在培养学生这种健康的学习情感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善于抚慰孩子幼小的心灵,几句温暖的话语、一点小小的奖励都可以拉近师生的距离。例如班里哪个学生病了,我会问他是否及时吃药了;每次考完试后,我都会买几个小礼品送给成绩优异的学生和有进步的学生。
再次,利用学习者之间的心灵交流,进行情感教育。在学习过程中,语文学习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开放性的群体活动,因而多参与学习的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学习中的作用最为关键。个体之间寻求心灵的契合点,从而形成一种以自主为前提,相互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深入人心并广为实施。当几个学习者在一起进行交流、探讨后,可能每个学习者的体验就会更深一层。不同的学习者因性格、爱好、情感、阅历、知识储备的不同,学习中势必产生效果的不均衡性,这就需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诱发和激励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朱自清的《春》、《荷塘月色》都是优美的散文。每个学生都会从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课堂上让学生各抒己见,谈一谈自己的感受,那么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都有提高。可以说,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三、组织合作探究,进行愉快学习
合作学习作为一个新型的学习方式,在形式上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就是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它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当然,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教师一宣布小组讨论,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看起来非常热闹,实际学生交流得怎样?因此这时教师要深入到小组当中,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在学习中合作和共享,是学习心理的一种需要,如能得到满足,将使教师和学生都感到愉悦、甜美。
所以,通过以上方法,就会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这样学生就会有了学习的兴趣。总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认真钻研大纲,深刻体会当前教学的指导思想,精心设计课题的每个环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建轻松愉快的课堂。
一、课前三分钟,进行愉快热身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学习中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因而教师必须注重学生学科兴趣的培养,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因此我利用课前三分钟活动,进行培养语文学习兴趣的尝试。
首先,可以学生自主安排。这三分钟完全由学生自己安排,自己主持,全员参与、互评,因而我让学生轮流做主持人。主持人前一天要先进行“初试”,参加“讲成语故事”活动,找找上台的感觉。主持人可以自主安排三分钟活动的环节,自己设计语文游戏,可以自己安排计时员、计分员,只是有一条规则必须遵守:所有活动必须在三分钟内完成。每次三分钟活动都在结束时由点评人对主持人进行点评。
其次,可以设计精彩的导入。新课的导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要使学生在上课的短短几分钟内便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课文上,并产生跃跃欲试的感觉,导入课文的技巧至关重要。导入得好,便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导入的方法有:猜迷激趣法、故事引路法、开门见山法、穿插吸引法、简笔图形法、诗歌朗诵法等等。如《核舟记》一课,可以运用直观教学法,上课前拿几个普通桃核,激发了学生对古代艺术的赞叹。或者运用简笔图形法,要求学生准备画具,课堂上通过记忆把“核舟”画出来,许多学生一下子就来了兴趣。再如《山中访友》一课也可运用画简笔画法,先在黑板上画了一座大山,让学生补画山中的景色,在引出课文,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调动了起来。
二、抓好情感教育,进行愉快沟通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这几句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我们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净化学生的情感,就必须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相应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的语言,去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如何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呢?
首先,利用读者与作者的心灵沟通,进行情感教育。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这种完成就暗含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交互作用。对于中学生来说,在这一阅读过程中,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恬静之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悠悠思乡之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报国之情;还有羚羊木雕上交织着的浓浓亲情和真挚友情,再加一股难言的委曲之情……如何不让学生怦然心动,而终有所悟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去做主动的探究者而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
其次,利用教师与学生的心灵碰撞,进行情感教育。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位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会努力将它学好。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师在培养学生这种健康的学习情感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善于抚慰孩子幼小的心灵,几句温暖的话语、一点小小的奖励都可以拉近师生的距离。例如班里哪个学生病了,我会问他是否及时吃药了;每次考完试后,我都会买几个小礼品送给成绩优异的学生和有进步的学生。
再次,利用学习者之间的心灵交流,进行情感教育。在学习过程中,语文学习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开放性的群体活动,因而多参与学习的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学习中的作用最为关键。个体之间寻求心灵的契合点,从而形成一种以自主为前提,相互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深入人心并广为实施。当几个学习者在一起进行交流、探讨后,可能每个学习者的体验就会更深一层。不同的学习者因性格、爱好、情感、阅历、知识储备的不同,学习中势必产生效果的不均衡性,这就需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诱发和激励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朱自清的《春》、《荷塘月色》都是优美的散文。每个学生都会从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课堂上让学生各抒己见,谈一谈自己的感受,那么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都有提高。可以说,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三、组织合作探究,进行愉快学习
合作学习作为一个新型的学习方式,在形式上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就是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它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当然,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教师一宣布小组讨论,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看起来非常热闹,实际学生交流得怎样?因此这时教师要深入到小组当中,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在学习中合作和共享,是学习心理的一种需要,如能得到满足,将使教师和学生都感到愉悦、甜美。
所以,通过以上方法,就会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这样学生就会有了学习的兴趣。总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认真钻研大纲,深刻体会当前教学的指导思想,精心设计课题的每个环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建轻松愉快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