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学生职业精神教育是一个整体、系统、动态和平衡的生态系统,然而,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国很大一部分高职生存在职业精神缺失的现象。为全面提高我国高职学生的职业精神素养,各职业学校应努力完善教育生态系统、完善教学资源环境因子、构建教学模式催化因子、发挥决策反馈系统功能,营造出一个积极向上的职业教育生态系统。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高职生;职业精神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4-0068-03
【作者简介】1.袁玲玲,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无锡,214045)旅游管理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教学。2.李龙江,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无锡,214045)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
职业精神是指,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人们所表现出的特有精神动力,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的行为表现,具有较强的职业特征。职业精神的基本要素包括: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意志。其中职业认知是主导,占有核心地位;职业情感是职业精神的动力;职业意志是职业精神的保障。这三个要素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共同促进职业精神的有效形成。1976年,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劳伦斯·克雷明在《公共教育》一书中提出了“教育生态学”这一概念。教育生态学用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理论以及系统论、整体观与协同观的理念来分析教育生态中的各生态因子,分析教育生态的结构和功能,调节教育内部与外部环境的生态失衡状况,从而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高职生职业精神教育的生态学内涵
1993年,美国学者莱尔·M·斯潘塞和塞尼·M·斯潘塞博士提出了“素质冰山模型”。他们认为,知识和技能属于裸露在水面表层的显性部分,可以通过针对性的培训习得;而内驱力、社会动机、个性品质、自我形象、态度等属于潜藏于水下深层的隐性部分,这部分素质很难通过后天的培训形成,但对于人的行为表现起着关键与支撑作用。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看,职业精神是隐性素质,是成就一个人事业的基础,属于核心素质,需渗透在显性素质教育中进行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精神教育本质上也是一个生态系统,其中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出现危机,都将导致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生态失衡。因此,将教育生态学的理念引入高职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生态系统中,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高职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生态系统,为我们探索高职学生职业精神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生态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职业教育的内在发展规律,推动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从教育生态学视角看,高职学生职业精神教育是一个整体、动态和平衡的生态系统,致力于研究高职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系统内外部诸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和规律,以及教育生态系统规律与原理所采用的教育方法与手段等。然而,在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下,传统的职业教育仅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对职业精神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职业精神教育模式过于僵化,教育形式单调,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等问题,使得职业精神教育收效甚微。因此,尊重高职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生态性,以生态系统规律为向导,全面优化教育理念、方法、途径与手段,是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精神教育效果的捷径。
职业精神教育生态系统包含主体、环境和结构三要素。教师、学生和行政人员组成教育生态主体,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构成教育生态系统的环境,教育主体在教育环境内各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与形式构成了教育生态系统的结构。宏观上,要厘清教育生态的内部结构以及与外部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探寻职业精神教育发展的方向与对策,制定发展规划,营造有利于职业精神教育的环境。微观上,要以学校为中心,整合学校、社会、家庭等诸多教育因素,从管理层面组织、协调各部门的关系,形成教育合力,提高教育效果。
二、高职生职业精神教育生态失衡分析
从高职生的就业情况及相关企业的调研来看,高职生职业精神的缺失表现在:第一,对自身的职业认知度不高,眼高手低,心态浮躁,缺乏敬业精神;第二,职业情感淡薄,注重眼前利益,缺乏团队合作精神,跳槽频繁,就业心态不稳定;第三,职业意志不够坚定,缺乏诚信、踏实的工作作风,责任心不强。笔者认为,导致高职生职业精神缺失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社会多元文化导向失衡
与普通高校教育不同,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中国的传统文化对这两类教育的主流态度迥异。如孔子就有“君子不器”的说法,《论语》中对“樊迟学稼”之事不以为然。儒学的主流文化导向是君子要修齐治平,不为物役。孟子提出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讲的也是区分社会分工的伦理问题。当前,职业教育得不到社会主流舆论的认可。同时,社会上学历至上、轻视职业教育的观念和用人机制也成为职校毕业生就业的羁绊。社会环境中的这种文化导向,对职业精神教育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无形的伤害。此外,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学生成长环境呈现多元化趋势,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良好职业精神的形成。目前,我国正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社会分工趋向精细化,就业方式灵活多变,传统的就业观面临着挑战,岗位不同,需要具备的相应职业精神也有差异,对学生应具备怎样的职业精神、如何进行教育等问题都存在困惑。
(二)学校教育资源比重失衡
2014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可见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与支持。目前,各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都积极探索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各项工作都以加强专业建设、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中心,对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却相对偏低,忽视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很多学校在专业建设、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面已形成一套较为完备的计划和制度体系,在教学改革、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和就业实训等方面投入大量的教育资源。而职业精神的教育是一种隐形素质的培养,在操作、评价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难度。高职院校在职业精神培养方面的规划、人员、制度、资金保障等方面都相对欠缺。此外,教师到企业锻炼的机会不多,尤其是文化课教师,导致教师不了解企业文化,缺乏相应的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有效融入职业精神教育内容,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三)教育教学模式选择失衡
我国高职院校办学层次、规模不尽相同,在国家对于职业教育投入有限的基础上,受办学理念和学校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影响,许多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硬件、软件条件不足,课程改革进程遇阻。传统的以教师、教材、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进校以后很难接触到真实的职业场景,无法了解企业文化、对职业精神培养起不到真正的作用。其实,大部分学生在刚入学时对选择的学校和专业还是充满热情的,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但随着基础理论课程知识难度的增加,教师的教学手段、方法呆板,磨灭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差。职业院校中很多教师都是非师范专业出身,有些教师自身的职业素养并不高,缺乏教学创新能力,不能给学生树立良好职业精神的正面形象。
(四)教育管理理念更新失衡
学校教育管理理念的生态失衡,也是导致学生职业精神教育难以落实到位的重要因素。首先表现在对于人才培养目标认识上的片面性。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强调和重视人的全面发展。职业教育既要教授技术,又要注重人文教育。目前,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进行得如火如荼,在技能大赛中获得奖牌的情况也成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指标之一,许多院校存在过分注重技术、技能训练而淡化或忽视学生职业理想或精神教育的现象,这就使教育蒙上了功利主义的色彩,偏离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其次表现在缺乏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对策。目前,很多学校没有设置职业精神教育方面的课程,缺少“双师型”教师,对于学生的教育管理也是以理论讲授为主,缺乏教育实践,难以达到好的教育效果,与企业的实用性要求有差距。
三、高职生职业精神教育生态平衡对策
(一)优化教育生态系统
职业精神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与努力,营造尊重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是职业院校培养优秀的、具备良好职业精神学生的基础。近年来,国家出台了许多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特别是颁布于2014年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使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逐步得到全社会的认可。但是,我们仍有很多方面需要完善。首先,加快职业教育相关的法制建设,建立政府统筹、整合社会、企业多渠道的教育资源良性运行机制。其次,从宏观层面加强政府的统筹规划和管理,鼓励因地制宜、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后,完善技术技能人才的鉴定标准和评价体系以及高技能人才的流动机制,建立高技能人才的职务津贴制度,树立典型,宣传技术技能人才对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引导全社会尊重职业教育,尊重技术技能人才,营造劳动技术立国、劳动创造强国的良好社会生态环境。
(二)完善教学资源环境因子
教学资源是职业精神教育的载体,根据教学需要将职业精神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利用网络、数字图书馆等在线资源,同时在课程资源库、专业资源库、实训资源库建设等方面,将企业文化、企业精神融入其中。努力实现各学科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以及教学资源的不断更新,打造精品课程。发挥教学资源库的信息化优势,注重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与积累,由专人负责维护与更新,保障教学资源库的适用性与安全性。同时,加强校企合作并优化高等职业教育的学习环境,将课堂教学与企业生产延伸对接,使学生尽早接触到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增强职业教育生态系统中教师、学生、教学资源之间的友好互动。
(三)构建教学模式催化因子
教学模式选择和构建是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目前,对职业教育影响较大的是行动导向教学理论,运用行动导向教学理论的教学策略日益成为世界各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主流。行动导向教学是根据完成某一职业工作活动所需要的行动和行动产生与维持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以及从业者的内在调节机制来设计、实施和评价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行动导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专业能力是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关键能力包括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德国的梅尔腾斯认为,关键能力是一种独立于具体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包括劳动者对不同职业的适应能力以及不断自我发展的能力,是一种从事任何职业的劳动者都应具备的能力。专业知识加关键能力才能构成一个人完善的综合职业行为能力。以行动导向理论指引的职业教育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多种模式,如项目教学、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模拟教学等,增强教育教学的实效性,为高等职业教育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的生态平衡状态起到应有的催化作用。
(四)发挥决策反馈系统功能
高职生职业精神教育过程就是一个生态循环的过程。从目前来看,由于各主体的认知及自身认知水平的局限,教育过程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这给职业精神教育的实效性带来挑战。为避免教育决策盲目性,减少教育因子之间内耗,首先可以制定职业精神教育生态评估指标体系,包括对主体、环境和结构等诸多生态因子进行综合评价。其次,基于教育生态学的决策反馈系统原理,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帮助明确决策目标和进行问题的识别,建立或修改评价决策模型,提供多种备选方案,并且对各种方案进行评价和优选,通过人机交互功能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为正确的决策提供必要的支持,构建决策支持系统平台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决策反馈步骤按照“制定目标、概率评估、定量评价、做出决策、迭代调整”这样一种生态调节流程循环进行。决策支持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完成,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教育的目标、手段、方法等进行论证与检验,并基于信息反馈与新的认识,对高职生职业精神教育进行及时修正并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陈长生.高职教育内涵之职业精神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07(11):26.
[2]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3]李雪莲.高职院校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12):176-177.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高职生;职业精神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4-0068-03
【作者简介】1.袁玲玲,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无锡,214045)旅游管理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教学。2.李龙江,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无锡,214045)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
职业精神是指,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人们所表现出的特有精神动力,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的行为表现,具有较强的职业特征。职业精神的基本要素包括: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意志。其中职业认知是主导,占有核心地位;职业情感是职业精神的动力;职业意志是职业精神的保障。这三个要素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共同促进职业精神的有效形成。1976年,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劳伦斯·克雷明在《公共教育》一书中提出了“教育生态学”这一概念。教育生态学用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理论以及系统论、整体观与协同观的理念来分析教育生态中的各生态因子,分析教育生态的结构和功能,调节教育内部与外部环境的生态失衡状况,从而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高职生职业精神教育的生态学内涵
1993年,美国学者莱尔·M·斯潘塞和塞尼·M·斯潘塞博士提出了“素质冰山模型”。他们认为,知识和技能属于裸露在水面表层的显性部分,可以通过针对性的培训习得;而内驱力、社会动机、个性品质、自我形象、态度等属于潜藏于水下深层的隐性部分,这部分素质很难通过后天的培训形成,但对于人的行为表现起着关键与支撑作用。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看,职业精神是隐性素质,是成就一个人事业的基础,属于核心素质,需渗透在显性素质教育中进行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精神教育本质上也是一个生态系统,其中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出现危机,都将导致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生态失衡。因此,将教育生态学的理念引入高职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生态系统中,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高职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生态系统,为我们探索高职学生职业精神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生态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职业教育的内在发展规律,推动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从教育生态学视角看,高职学生职业精神教育是一个整体、动态和平衡的生态系统,致力于研究高职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系统内外部诸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和规律,以及教育生态系统规律与原理所采用的教育方法与手段等。然而,在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下,传统的职业教育仅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对职业精神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职业精神教育模式过于僵化,教育形式单调,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等问题,使得职业精神教育收效甚微。因此,尊重高职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生态性,以生态系统规律为向导,全面优化教育理念、方法、途径与手段,是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精神教育效果的捷径。
职业精神教育生态系统包含主体、环境和结构三要素。教师、学生和行政人员组成教育生态主体,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构成教育生态系统的环境,教育主体在教育环境内各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与形式构成了教育生态系统的结构。宏观上,要厘清教育生态的内部结构以及与外部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探寻职业精神教育发展的方向与对策,制定发展规划,营造有利于职业精神教育的环境。微观上,要以学校为中心,整合学校、社会、家庭等诸多教育因素,从管理层面组织、协调各部门的关系,形成教育合力,提高教育效果。
二、高职生职业精神教育生态失衡分析
从高职生的就业情况及相关企业的调研来看,高职生职业精神的缺失表现在:第一,对自身的职业认知度不高,眼高手低,心态浮躁,缺乏敬业精神;第二,职业情感淡薄,注重眼前利益,缺乏团队合作精神,跳槽频繁,就业心态不稳定;第三,职业意志不够坚定,缺乏诚信、踏实的工作作风,责任心不强。笔者认为,导致高职生职业精神缺失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社会多元文化导向失衡
与普通高校教育不同,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中国的传统文化对这两类教育的主流态度迥异。如孔子就有“君子不器”的说法,《论语》中对“樊迟学稼”之事不以为然。儒学的主流文化导向是君子要修齐治平,不为物役。孟子提出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讲的也是区分社会分工的伦理问题。当前,职业教育得不到社会主流舆论的认可。同时,社会上学历至上、轻视职业教育的观念和用人机制也成为职校毕业生就业的羁绊。社会环境中的这种文化导向,对职业精神教育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无形的伤害。此外,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学生成长环境呈现多元化趋势,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良好职业精神的形成。目前,我国正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社会分工趋向精细化,就业方式灵活多变,传统的就业观面临着挑战,岗位不同,需要具备的相应职业精神也有差异,对学生应具备怎样的职业精神、如何进行教育等问题都存在困惑。
(二)学校教育资源比重失衡
2014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可见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与支持。目前,各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都积极探索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各项工作都以加强专业建设、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中心,对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却相对偏低,忽视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很多学校在专业建设、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面已形成一套较为完备的计划和制度体系,在教学改革、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和就业实训等方面投入大量的教育资源。而职业精神的教育是一种隐形素质的培养,在操作、评价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难度。高职院校在职业精神培养方面的规划、人员、制度、资金保障等方面都相对欠缺。此外,教师到企业锻炼的机会不多,尤其是文化课教师,导致教师不了解企业文化,缺乏相应的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有效融入职业精神教育内容,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三)教育教学模式选择失衡
我国高职院校办学层次、规模不尽相同,在国家对于职业教育投入有限的基础上,受办学理念和学校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影响,许多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硬件、软件条件不足,课程改革进程遇阻。传统的以教师、教材、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进校以后很难接触到真实的职业场景,无法了解企业文化、对职业精神培养起不到真正的作用。其实,大部分学生在刚入学时对选择的学校和专业还是充满热情的,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但随着基础理论课程知识难度的增加,教师的教学手段、方法呆板,磨灭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差。职业院校中很多教师都是非师范专业出身,有些教师自身的职业素养并不高,缺乏教学创新能力,不能给学生树立良好职业精神的正面形象。
(四)教育管理理念更新失衡
学校教育管理理念的生态失衡,也是导致学生职业精神教育难以落实到位的重要因素。首先表现在对于人才培养目标认识上的片面性。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强调和重视人的全面发展。职业教育既要教授技术,又要注重人文教育。目前,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进行得如火如荼,在技能大赛中获得奖牌的情况也成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指标之一,许多院校存在过分注重技术、技能训练而淡化或忽视学生职业理想或精神教育的现象,这就使教育蒙上了功利主义的色彩,偏离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其次表现在缺乏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对策。目前,很多学校没有设置职业精神教育方面的课程,缺少“双师型”教师,对于学生的教育管理也是以理论讲授为主,缺乏教育实践,难以达到好的教育效果,与企业的实用性要求有差距。
三、高职生职业精神教育生态平衡对策
(一)优化教育生态系统
职业精神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与努力,营造尊重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是职业院校培养优秀的、具备良好职业精神学生的基础。近年来,国家出台了许多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特别是颁布于2014年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使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逐步得到全社会的认可。但是,我们仍有很多方面需要完善。首先,加快职业教育相关的法制建设,建立政府统筹、整合社会、企业多渠道的教育资源良性运行机制。其次,从宏观层面加强政府的统筹规划和管理,鼓励因地制宜、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后,完善技术技能人才的鉴定标准和评价体系以及高技能人才的流动机制,建立高技能人才的职务津贴制度,树立典型,宣传技术技能人才对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引导全社会尊重职业教育,尊重技术技能人才,营造劳动技术立国、劳动创造强国的良好社会生态环境。
(二)完善教学资源环境因子
教学资源是职业精神教育的载体,根据教学需要将职业精神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利用网络、数字图书馆等在线资源,同时在课程资源库、专业资源库、实训资源库建设等方面,将企业文化、企业精神融入其中。努力实现各学科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以及教学资源的不断更新,打造精品课程。发挥教学资源库的信息化优势,注重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与积累,由专人负责维护与更新,保障教学资源库的适用性与安全性。同时,加强校企合作并优化高等职业教育的学习环境,将课堂教学与企业生产延伸对接,使学生尽早接触到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增强职业教育生态系统中教师、学生、教学资源之间的友好互动。
(三)构建教学模式催化因子
教学模式选择和构建是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目前,对职业教育影响较大的是行动导向教学理论,运用行动导向教学理论的教学策略日益成为世界各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主流。行动导向教学是根据完成某一职业工作活动所需要的行动和行动产生与维持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以及从业者的内在调节机制来设计、实施和评价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行动导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专业能力是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关键能力包括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德国的梅尔腾斯认为,关键能力是一种独立于具体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包括劳动者对不同职业的适应能力以及不断自我发展的能力,是一种从事任何职业的劳动者都应具备的能力。专业知识加关键能力才能构成一个人完善的综合职业行为能力。以行动导向理论指引的职业教育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多种模式,如项目教学、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模拟教学等,增强教育教学的实效性,为高等职业教育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的生态平衡状态起到应有的催化作用。
(四)发挥决策反馈系统功能
高职生职业精神教育过程就是一个生态循环的过程。从目前来看,由于各主体的认知及自身认知水平的局限,教育过程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这给职业精神教育的实效性带来挑战。为避免教育决策盲目性,减少教育因子之间内耗,首先可以制定职业精神教育生态评估指标体系,包括对主体、环境和结构等诸多生态因子进行综合评价。其次,基于教育生态学的决策反馈系统原理,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帮助明确决策目标和进行问题的识别,建立或修改评价决策模型,提供多种备选方案,并且对各种方案进行评价和优选,通过人机交互功能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为正确的决策提供必要的支持,构建决策支持系统平台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决策反馈步骤按照“制定目标、概率评估、定量评价、做出决策、迭代调整”这样一种生态调节流程循环进行。决策支持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完成,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教育的目标、手段、方法等进行论证与检验,并基于信息反馈与新的认识,对高职生职业精神教育进行及时修正并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陈长生.高职教育内涵之职业精神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07(11):26.
[2]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3]李雪莲.高职院校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12):176-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