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实施素质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索、答问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质疑,也最能发现学生不懂或不太懂的字、词、句、段,以便教师给予有的放矢的辅导,从而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来谈一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一、创设质疑的氛围,让学生敢问
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会异常活跃,所以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创设条件。首先,课堂语言要努力做到亲切、自然、有趣,多用商量的语言与学生谈话交流。第二,努力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宽容和谐的学习气氛,把微笑带进课堂,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第三,强化课堂学习中的鼓励性评价,教学时采取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对学生提问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有的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没有质量,甚至是很“可笑”,对于这种情况,我们不能忽略,更不能批评,而应肯定他们动了脑筋,形成尊重、理解、宽容的平台,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乐于质疑,敢于质疑。事实证明,良好的环境可以使学生打开“话匣子”说出他们想说的心里话。例如:在教学《夜晚的实验》一课导入时,我面带微笑地对学生说:“今天我将和同学们一起学习这一课,现在请同学读一读题目。”(生读题目)接着我跟学生说:“同学们读完了题目,心中有什么疑惑吗?把你想问的说出来,让我们一起来探讨探讨。”这时,小手纷纷举起,有的说夜晚的实验能成功吗?有的说实验为什么不在白天做,而在晚上呢?有的说这是做一个什么实验?有的说这实验对人类有什么好处?还有的说这实验是不是跟封建迷信有关……学生们积极的表现,我都一一给予肯定,夸他们是爱动脑筋的孩子。接着学习课文时,学生们学得很投入,当然这节课也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给予质疑的时间,让学生能问
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学生不仅要“学答”,更应“学问”。其实,小学生都具有好奇好问的心理特点,就等我们去挖掘,去开发。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造成一种气氛,使学生为具体情境中的问题所吸引,从而产生质疑的效果。此外,要培养发展学生的这种质疑的能力,教师首先必须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安排充分的时间,让他们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从而发现问题,而有了充分的时间,才可能实现你一言、我一语的提问题的愿望,因此,改变过去紧凑的“教师紧追不放的发问”的模式,把时间更多地还给学生便成为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我认为质疑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特别是阅读教学,可以分为课前质疑、课中质疑和课后质疑,这使时间安排更加合理,也有利于学生在不同的环节中理清自己的思索,全面把握教学内容的精神。首先,课前质疑,即学生在预习课文时提出的问题。它所指向的问题往往比较宽泛:可以是一个词的理解,也可以是一个句子的感悟,也可以是课文内容的质疑等等,在预习中提出“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有什么问题”等要求。如:我教《半截蜡烛》一课,通过预习,学生一个个举起小手,迫不及待地提出数十个问题:如:“课文为什么以半截蜡烛为题?”“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课文围绕这蜡烛写了什么事?”……学生思维多么活跃!这些都是学生初读课文后带有个性的质疑,同时也是课堂教学的真问题。课堂教学也只有紧紧围绕这些真问题,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其次是课中质疑,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质疑,又往往是孩子们个性的、有差异的多元探究活动,是孩子们对文本问题的发现、批判和修正,它又常常以“我还有什么问题……”“我还有什么不同意见……”“我认为……”的形式呈现课堂。在学文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对老师的讲解、对同学的发言、对文本提出疑问,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从而引导学生的求异思维。如教学《渔歌子》,学生懂得课文词的大意后,可有的学生很奇怪:为什么渔翁不须归呢?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有的学生认为渔翁钓鱼还不过瘾;有的认为雨很小,不會淋湿;有的认为他被美景吸引了。最后是课后质疑,真实的问题是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我们不仅要注意课前、课中的提问,还要十分注意课后的质疑,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处处体现自主意识。在讲读课文后,要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再质疑,问问他们还有什么问题,如《烟台的海》一课,学生懂得课文是按季节的顺序写的?可有的学生很纳闷:为什么作者先写冬季,然后再写春、夏、秋季呢?通过讨论,有的学生认为作者可能冬季来到烟台;有的说,烟台冬天的海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三、教给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善问
课堂教学的传统习惯是“师讲生听”、“师问生答”,在这种教师唱独角戏的课堂上,学生依赖性很强,不善于甚至不会自己提问,敢问不难,善问不易。这里存在着一个善于思考、善于质疑的问题。从何疑起?怎样疑?现在要求课堂教师落实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教师就应当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因此在培养质疑能力的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总结方法,找出途径。
1. 对题目提出疑问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卢沟桥烽火》——卢沟桥烽火这是一场怎样的战斗?卢沟桥烽火是什么意思?这些问题,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了铺垫。
2.对不懂的词句提出疑问
引导学生在自读课文时,找出文中精彩的语句或感受最深的地方,从中去寻找问题。如《半截蜡烛》一课有一句:“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前来搜查的德军。学生质疑:“我们常把秘密藏在隐蔽的地方,这里为什么说放在显眼的地方”?老师指导学生通过联系上文和生活实际来解答了这一疑问,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伯诺德夫人的机智。
3.对课文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文重点、难点句段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线索进行教学。如教《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课,一个学生提到:“为什么日本人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呢?”这个问题提得很有价值,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体会到聂将军的至仁至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4.对结构的安排,内容的选择提出疑问
文章的布局谋篇,往往能符合文章内容的要求,符合文章体裁的要求,改变文章的顺序往往会产生另一种效果。于是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可以让学生试着改变一下原来的顺序,然后比较优劣,掌握课文。如《三亚落日》一文中,有的学生提出:课文是介绍落日的美,为什么第二段要写三亚的热带风情?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作者在写落日过程中插进三亚的浓浓的热带风情,是为了突出在这样的地方观看落日,的确有诗意。
5.对标点符号上质疑
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不一样,它能帮助我们识别句子,辨明语气,理解课文内容,所以可以引导学生从标点处质疑。如《学会合作》一课,可引导学生质疑:“你是学生,就要和同学一起学习,一起游戏,共同完成学业;你是工人,就要和同事一起做工,共同完成工厂的生产任务;你是军人,就要和战友一起生活,一起训练,共同保卫我们的祖国……”这里的省略号起什么作用?这个问题很有意义,既让学生明白了标点符号的作用,又为下一步的写作训练奠定了基础。
6.从文本留白处质疑
小学课文中有许多留白的地方。所谓“留白”,即没有省略号却表现省略的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留白”,引导学生开展合理地想象,同时亦可进行创造性地补足或还原省略的意义。如:《半截蜡烛》一课,有的学生说杰奎林刚走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这时德军会不会怀疑什么呢?危险完全过去了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议论:有的说机智的杰奎林告诉德军是风把蜡烛吹灭的,德军也不起疑心;有的说德军起了疑心,上了楼,但由于天黑,在楼梯摔了个“狗啃泥”,等他们起来时,杰奎林早已换上了蜡烛,德军也搜不到什么,一场危机就这么过去了。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既让学生深化理解文章中心,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质疑问难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向“自能读书”迈进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师要使学生做到在阅读中多思、善思、深思,做到学中问,问中学。学生学会了思考,也就学会了质疑。学会了质疑,语文教学中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落到了实处。学生觉得学习语文更有趣了。
一、创设质疑的氛围,让学生敢问
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会异常活跃,所以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创设条件。首先,课堂语言要努力做到亲切、自然、有趣,多用商量的语言与学生谈话交流。第二,努力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宽容和谐的学习气氛,把微笑带进课堂,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第三,强化课堂学习中的鼓励性评价,教学时采取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对学生提问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有的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没有质量,甚至是很“可笑”,对于这种情况,我们不能忽略,更不能批评,而应肯定他们动了脑筋,形成尊重、理解、宽容的平台,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乐于质疑,敢于质疑。事实证明,良好的环境可以使学生打开“话匣子”说出他们想说的心里话。例如:在教学《夜晚的实验》一课导入时,我面带微笑地对学生说:“今天我将和同学们一起学习这一课,现在请同学读一读题目。”(生读题目)接着我跟学生说:“同学们读完了题目,心中有什么疑惑吗?把你想问的说出来,让我们一起来探讨探讨。”这时,小手纷纷举起,有的说夜晚的实验能成功吗?有的说实验为什么不在白天做,而在晚上呢?有的说这是做一个什么实验?有的说这实验对人类有什么好处?还有的说这实验是不是跟封建迷信有关……学生们积极的表现,我都一一给予肯定,夸他们是爱动脑筋的孩子。接着学习课文时,学生们学得很投入,当然这节课也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给予质疑的时间,让学生能问
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学生不仅要“学答”,更应“学问”。其实,小学生都具有好奇好问的心理特点,就等我们去挖掘,去开发。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造成一种气氛,使学生为具体情境中的问题所吸引,从而产生质疑的效果。此外,要培养发展学生的这种质疑的能力,教师首先必须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安排充分的时间,让他们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从而发现问题,而有了充分的时间,才可能实现你一言、我一语的提问题的愿望,因此,改变过去紧凑的“教师紧追不放的发问”的模式,把时间更多地还给学生便成为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我认为质疑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特别是阅读教学,可以分为课前质疑、课中质疑和课后质疑,这使时间安排更加合理,也有利于学生在不同的环节中理清自己的思索,全面把握教学内容的精神。首先,课前质疑,即学生在预习课文时提出的问题。它所指向的问题往往比较宽泛:可以是一个词的理解,也可以是一个句子的感悟,也可以是课文内容的质疑等等,在预习中提出“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有什么问题”等要求。如:我教《半截蜡烛》一课,通过预习,学生一个个举起小手,迫不及待地提出数十个问题:如:“课文为什么以半截蜡烛为题?”“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课文围绕这蜡烛写了什么事?”……学生思维多么活跃!这些都是学生初读课文后带有个性的质疑,同时也是课堂教学的真问题。课堂教学也只有紧紧围绕这些真问题,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其次是课中质疑,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质疑,又往往是孩子们个性的、有差异的多元探究活动,是孩子们对文本问题的发现、批判和修正,它又常常以“我还有什么问题……”“我还有什么不同意见……”“我认为……”的形式呈现课堂。在学文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对老师的讲解、对同学的发言、对文本提出疑问,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从而引导学生的求异思维。如教学《渔歌子》,学生懂得课文词的大意后,可有的学生很奇怪:为什么渔翁不须归呢?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有的学生认为渔翁钓鱼还不过瘾;有的认为雨很小,不會淋湿;有的认为他被美景吸引了。最后是课后质疑,真实的问题是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我们不仅要注意课前、课中的提问,还要十分注意课后的质疑,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处处体现自主意识。在讲读课文后,要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再质疑,问问他们还有什么问题,如《烟台的海》一课,学生懂得课文是按季节的顺序写的?可有的学生很纳闷:为什么作者先写冬季,然后再写春、夏、秋季呢?通过讨论,有的学生认为作者可能冬季来到烟台;有的说,烟台冬天的海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三、教给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善问
课堂教学的传统习惯是“师讲生听”、“师问生答”,在这种教师唱独角戏的课堂上,学生依赖性很强,不善于甚至不会自己提问,敢问不难,善问不易。这里存在着一个善于思考、善于质疑的问题。从何疑起?怎样疑?现在要求课堂教师落实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教师就应当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因此在培养质疑能力的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总结方法,找出途径。
1. 对题目提出疑问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卢沟桥烽火》——卢沟桥烽火这是一场怎样的战斗?卢沟桥烽火是什么意思?这些问题,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了铺垫。
2.对不懂的词句提出疑问
引导学生在自读课文时,找出文中精彩的语句或感受最深的地方,从中去寻找问题。如《半截蜡烛》一课有一句:“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前来搜查的德军。学生质疑:“我们常把秘密藏在隐蔽的地方,这里为什么说放在显眼的地方”?老师指导学生通过联系上文和生活实际来解答了这一疑问,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伯诺德夫人的机智。
3.对课文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文重点、难点句段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线索进行教学。如教《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课,一个学生提到:“为什么日本人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呢?”这个问题提得很有价值,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体会到聂将军的至仁至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4.对结构的安排,内容的选择提出疑问
文章的布局谋篇,往往能符合文章内容的要求,符合文章体裁的要求,改变文章的顺序往往会产生另一种效果。于是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可以让学生试着改变一下原来的顺序,然后比较优劣,掌握课文。如《三亚落日》一文中,有的学生提出:课文是介绍落日的美,为什么第二段要写三亚的热带风情?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作者在写落日过程中插进三亚的浓浓的热带风情,是为了突出在这样的地方观看落日,的确有诗意。
5.对标点符号上质疑
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不一样,它能帮助我们识别句子,辨明语气,理解课文内容,所以可以引导学生从标点处质疑。如《学会合作》一课,可引导学生质疑:“你是学生,就要和同学一起学习,一起游戏,共同完成学业;你是工人,就要和同事一起做工,共同完成工厂的生产任务;你是军人,就要和战友一起生活,一起训练,共同保卫我们的祖国……”这里的省略号起什么作用?这个问题很有意义,既让学生明白了标点符号的作用,又为下一步的写作训练奠定了基础。
6.从文本留白处质疑
小学课文中有许多留白的地方。所谓“留白”,即没有省略号却表现省略的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留白”,引导学生开展合理地想象,同时亦可进行创造性地补足或还原省略的意义。如:《半截蜡烛》一课,有的学生说杰奎林刚走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这时德军会不会怀疑什么呢?危险完全过去了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议论:有的说机智的杰奎林告诉德军是风把蜡烛吹灭的,德军也不起疑心;有的说德军起了疑心,上了楼,但由于天黑,在楼梯摔了个“狗啃泥”,等他们起来时,杰奎林早已换上了蜡烛,德军也搜不到什么,一场危机就这么过去了。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既让学生深化理解文章中心,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质疑问难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向“自能读书”迈进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师要使学生做到在阅读中多思、善思、深思,做到学中问,问中学。学生学会了思考,也就学会了质疑。学会了质疑,语文教学中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落到了实处。学生觉得学习语文更有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