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相关政策规范的出台,中外合作办学目前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在各大高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事业的时候,其中生发的一些现象与问题引人关注,尤其在检验人才培养结果的就业这一层面。本文梳理了上海电机学院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合作举办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近三年的毕业就业信息,在观察学生就业现状的同时提出改进方案。
关键词: 中外合作办学 就业问题 教育效果
一、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概况与就业问题
中外合作办学活动是增强中国教育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手段,是做强中国教育,推进人文交流,不断提升我国教育质量、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关键阵地。根据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记者招待会上的发言,目前我国已与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教育合作关系,并与47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中外合作办学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促进我国办学体制改革,拓宽人才培养途径,加速教育对外开放等方面的助推器,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与公办、民办高校一起被业内人士并称为高等教育的“三驾马车”。
中西合璧式的教育模式的第一次探索可以追溯到洋务运动时期,建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教學理念的新式学堂是中国人做出的最早尝试,然而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我国真正开启中外合作办学活动新篇章是在改革开放以后。
1984年,中国签署的《亚太地区高等教育互相承认学历、学位和文凭公约》为早期合作办学提供了最初的政策依据。随后新中国中外合作办学活动的发展经历了从偶然、无序性到系统化、正规化的一系列过程[1]。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1993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境外机构的个人来华合作办学问题的通知》,这是新中国第一份对合作办学做出规定的文件。国务院在1995年颁布了《中外合作办学暂行条例》,后又在2003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2004年,为了确保条例的顺利实施,教育部专门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2]。这些条例规范为中外合作厘清了范围与规范。根据《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和《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中外合作办学是指中国教育机构与外国教育机构依法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外合作办学有合作设立机构和合作举办项目两种形式[3]。这样一系列政策法规帮助中外合作办学活动逐步走向正规化的发展道路,众多中国高校纷纷选择与境外教育机构合作。
为了确保中外合作办学方向的正确性,维护合作办学活动的正常秩序,众多规范性文件顺势而生,其中包括《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外合作办学秩序的通知》、《教育部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做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复核工作的通知》。它们进一步规范了中外合作办学活动,使得目前中外办学进入一个优质的发展期。截止到2017年8月,据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发布,经教育部审批和复核的本科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含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办学)数量已达68所,合作举办的本科合作项目的数量高达928个。由省级人民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备案的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样庞大的数字意味着每年有大批中外合作办学的毕业生要走出校门,用学来的知识迎接用人单位的检验。作为大学毕业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辅导员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就业,帮助学生找到就业岗位。学生的就业情况反过来会影响合作机构/项目的招生工作,决定中外合作项目的未来走向。因此,及时分析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分析各类就业数据,并根据分析结论有针对性地对就业工作做出改进,是辅导员就业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二、上海电机学院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合作举办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教育项目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美合作)是上海电机学院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合作举办的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项目于2010年获批,2011年正式招生,目前已有2015届、2016届、2017届3期毕业生,属上海电机学院计划内招生。
项目有两种培养模式,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中一种模式学习:
(一)“2 2”模式。
学生前两年在上海电机学院学习,然后可以选择申请到美国北爱荷华大学商学院完成后两年学习。在修完中、美双方规定的学分并取得合格成绩后,可同时获得上海电机学院授予的本科毕业证书和经济学学士学位及美国北爱荷华大学授予的学士学位。
(二)“4 0”模式。
学生四年都在上海电机学院学习。完成四年学业后,学生可获得上海电机学院授予的本科毕业证书和经济学学士学位及美国北爱荷华大学颁发的课程结业证书。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中美合作)专业学生就业现状与特点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中美合作)专业学生的选择去向分析。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在进入第三学年的时候面临出国与否的选择,一部分学生选择出国学习,另外一部分学生则选择留在国内完成四年学业。以下是中美专业学生去向选择及毕业情况相关数据的罗列。
国际经济与贸易(中美合作)2015届毕业生共计90人。其中,35人赴美北爱荷华大学学习,占总人数的38.9%。其中1人不适应国外环境回到上海电机学院继续学习。剩余55人选择在上海电机学院完成四年学业,除去2人退学,53人均在国内正常毕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中美合作)2016届学生共计85人。其中,18人赴美北爱荷华大学学习,占总人数的21.7%。其中1人不适应国外环境回到上海电机学院留级并继续学业。选择“2 2”模式前往北爱荷华大学就读的学生中,有3人按期在美国顺利完成学业并毕业。选择“4 0”在电机学院就读的67人,有2人因为个人原因退学,剩余65人顺利毕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中美合作)2017届毕业生共计70人,有18人赴美北爱荷华大学学习,占总人数的27.7%。在赴美读书的18人中,有2人在美国顺利完成学业并毕业。剩余留在国内读书的52人,有5人因为个人原因休学及退学,剩余47人顺利毕业。 观察上海电机学院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合作举办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教育项目毕业生在去向上的相关数据,可以看出,在项目步入正轨后,选择“2 2”模式项目的中美合作专业人数大约维持在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左右,且在这批出国学生中,每期只有两三人在预计的两年时间内完成北爱荷华大学的学业,绝大多数学生都需要延长在美学习时间。与此相对,选择“4 0”模式的学生基本上都能够按时毕业。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中美合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分析。
截止到2017年,选择“2 2”模式赴美读书的学生中顺利毕业的学生数量有限。上海电机学院就业信息服务网上有关中美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信息主要来自选择“2 0”模式的学生,以下是中美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2015届顺利毕业学生共计53人。其中,1人出国,1人考研升学,剩余51人进入仓储业、道路运输业、服饰业、货币金融服务等不同行业的工作岗位中。图4是2015届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的具体情况。观察图表可以看出:在就业的所有毕业生中,59%的学生进入中小企业就职,10%的毕业生进入国有企业,另有10%的毕业生进入三资企业工作。根据上海电机学院就业信息服务网,16名学生的工作单位来自于家庭等社会关系,23名学生的工作来自于网络及社会招聘,7名学生的工作来自于学校就业信息服务网和学校内部各类招聘会,剩余学生的工作来自于其他渠道。
2016届国际经济与贸易(中美合作)专业一共有65人按期从上海电机学院顺利毕业。这批学生,除去7人出国深造,1人国内考研升学,其余57人均顺利就业。根据就业信息服务网提供的相关信息,在所有顺利就业的毕业生中,有31名学生进入中小企业,约占所有就业毕业生的54%;進入国有企业的有9名,约占所有毕业生的16%;另有7名学生找到三资企业的工作岗位,约占所有毕业生的12%;图5是2016届毕业学生就业单位的性质分布情况。有关毕业生找工作的渠道,有20名毕业生依靠家庭等社会关系,19名毕业生依靠网络及社会招聘会顺利就业,5名毕业生通过学校老师推荐或者校内宣讲会找到工作。
2017届中美专业一共有47名毕业生顺利毕业,其中6人出国深造,2人考研升学,其余39人均顺利就业。在就业的毕业生中,54%的毕业生进入中小企业工作,23%的毕业生进入国有企业工作,另有10%的毕业生在三资企业找到工作岗位。根据上海电机学院就业信息服务网,14名毕业生通过家庭等社会关系找到工作,15名毕业生通过互联网及社会招聘会找到工作,另外有5名毕业生通过学校老师推荐或者校内宣讲会找到工作。
通过观察近3年中美合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总体看来,中美合作办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率较高,就业岗位与本专业对口程度相当高。另外,中美专业学生在就业、择业上对自己的定位准确,并没有出现眼高手低、大批学生找不到工作的情况。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选择进入中小型企业,从基层做起。
随着专业发展日臻成熟,中美合作办学专业毕业生中不少人选择出国深造,这与本专业的全球化视野及国外课程的大量引进是分不开的。
四、国际经济与贸易(中美合作)专业毕业生就业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中美合作办学存在制度上欠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了挑战。
中美合作办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分为境内和境外。部分中美专业学生选择“2 2”模式,在第三学年赴美读书,顺利毕业后,这批学生多会选择继续在国外深造或者在国外就业。目前,国内辅导员是无法提供境外就业信息的。大三、大四期间,学生通过一些通信手段接收到的有关就业指导和就业信息基本上都是针对国内市场的。这样一个矛盾导致“2 2”学生接收到的有用信息十分有限。
此外,由于学业、文化、生活等方面不适应,赴美读书的中美合作专业学生很少能够按时在两年内完成学业。每一期中美合作专业学生中的一大部分均需要延长学制,这批延长学制的学生在国内没有编入新的班级,他们在同级学生毕业之后,是接收不到任何就业方面信息的。这一块制度上的真空是辅导员就业工作中急需弥补的。
(二)中美合作专业学生对项目实质了解不深刻,职业规划不够。
与其他专业在第二学年就开始学习专业课程的情况不同,中美合作专业的学生在大一和大二的课程设置上基本没有专业课程,只安排一些通识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这是为了给中美专业学生第二学年留下足够的时间学习语言,并使选择“2 2”模式的大三学生出国之后不会出现重复修习相同专业课程的情况。
特殊课程设置使得“2 0”模式的学生在出国前对自己专业的认知不够清晰,对于对口的出国项目的了解不够清楚。同时,这样的安排使“4 0”模式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只有第三学年与第四学年上半学期共计一年半的时间修习自己的专业课程。此外,中外合作办学体制要求中美双方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双语或者纯英语课程引入与压缩了的专业课程学习时间让某些学生疲于应对课程学习,缺少对课程和专业的反思。
五、进一步做好国际经济与贸易(中美合作)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
(一)增强就业重视程度,开辟中外合作专业招聘会。
中外合作专业作为我国教育事业中重要的一部分,引进了国际化教育资源,培养出的毕业生在外语能力及眼光视野上均比其他专业拥有更强的优势。根据中美合作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合作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应当能够在各类工商企业、外贸公司、外资企业承担外贸实务工作,或在科研部门从事外贸研究工作。
观察中美合作专业学生就业数据,可以看出绝大多数毕业生进入各类贸易公司,但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三资企业不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多数是家庭等社会关系网,或者是网络及社会招聘,仅有个别学生通过校园宣讲会或者老师推荐找到工作岗位。这种现象表明,或是学生不能从学校就业工作中获取到足量的就业信息,或是学校就业工作提供的就业信息与学生的择业目标不相匹配。总之,学校就业工作应该加深对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生的重视,摸清学生的就业需求。学校应设置对外交流专业专场招聘会,帮助学生寻找更加对口的工作岗位,同时也应当加强对中外合作专业的宣传,从而提高国有或者大型外企对合作办学专业的认可度。
(二)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学生专业认知,拓展就业面。
就目前数据的分析,大一、大四期间,学校就业工作就学生在就业观、择业观上的培养和塑造是较为成功的,中美专业学生对自己的定位较为清晰,好高骛远的情况较少。
二、三年级是大学生活的重要承转阶段和关键时期,是大学生就业观养成的关键时期,学生一般通过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及大量实习实践活动强化学习认知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在这段时期内,就业工作应当增强对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生在专业认知上的引导,通过邀请本专业优秀校友、行业杰出人物代表及资深人力资源部门从业者或者面试官等来到校园开办各类讲座,帮助合作办学专业学生拓宽就业视野。
(三)加强中外两校联动,共建实践基地。
要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仅仅引入国外教育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就业工作应当着力为合作专业学生打造国际化的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海内外实习项目。实践基地能够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增强职业观念、提高实践能力、实现角色转换,这样一个平台对学生发展能够起到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六、结语
中外合作办学适应教育国际化发展大潮流,对我国教育行业产生深远影响。在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活动时,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原因多是办学经验的欠缺。不管是进一步规范办学体制,还是深化就业工作改革,只要肯反思,中外合作办学一定可以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李盛兵,夏雪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发展的历史、现状与未来[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78-83.
[2]雷天恩.中外合作办学:历史、现状与前景[J].兰州学刊,2008(12):203-20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信息监督平台.教育部审批和复核的机构及项目名单[EB/OL].http://www/crs.jsj.edu.cn/index.php/default/index/sort/1006,2015.7.29.
基金项目:本文为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学生就业观念与就业工作革新的研究——以上海电机学院中美合作项目为例”(编号:ZZSDJ17023)成果。
关键词: 中外合作办学 就业问题 教育效果
一、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概况与就业问题
中外合作办学活动是增强中国教育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手段,是做强中国教育,推进人文交流,不断提升我国教育质量、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关键阵地。根据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记者招待会上的发言,目前我国已与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教育合作关系,并与47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中外合作办学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促进我国办学体制改革,拓宽人才培养途径,加速教育对外开放等方面的助推器,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与公办、民办高校一起被业内人士并称为高等教育的“三驾马车”。
中西合璧式的教育模式的第一次探索可以追溯到洋务运动时期,建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教學理念的新式学堂是中国人做出的最早尝试,然而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我国真正开启中外合作办学活动新篇章是在改革开放以后。
1984年,中国签署的《亚太地区高等教育互相承认学历、学位和文凭公约》为早期合作办学提供了最初的政策依据。随后新中国中外合作办学活动的发展经历了从偶然、无序性到系统化、正规化的一系列过程[1]。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1993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境外机构的个人来华合作办学问题的通知》,这是新中国第一份对合作办学做出规定的文件。国务院在1995年颁布了《中外合作办学暂行条例》,后又在2003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2004年,为了确保条例的顺利实施,教育部专门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2]。这些条例规范为中外合作厘清了范围与规范。根据《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和《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中外合作办学是指中国教育机构与外国教育机构依法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外合作办学有合作设立机构和合作举办项目两种形式[3]。这样一系列政策法规帮助中外合作办学活动逐步走向正规化的发展道路,众多中国高校纷纷选择与境外教育机构合作。
为了确保中外合作办学方向的正确性,维护合作办学活动的正常秩序,众多规范性文件顺势而生,其中包括《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外合作办学秩序的通知》、《教育部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做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复核工作的通知》。它们进一步规范了中外合作办学活动,使得目前中外办学进入一个优质的发展期。截止到2017年8月,据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发布,经教育部审批和复核的本科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含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办学)数量已达68所,合作举办的本科合作项目的数量高达928个。由省级人民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备案的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样庞大的数字意味着每年有大批中外合作办学的毕业生要走出校门,用学来的知识迎接用人单位的检验。作为大学毕业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辅导员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就业,帮助学生找到就业岗位。学生的就业情况反过来会影响合作机构/项目的招生工作,决定中外合作项目的未来走向。因此,及时分析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分析各类就业数据,并根据分析结论有针对性地对就业工作做出改进,是辅导员就业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二、上海电机学院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合作举办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教育项目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美合作)是上海电机学院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合作举办的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项目于2010年获批,2011年正式招生,目前已有2015届、2016届、2017届3期毕业生,属上海电机学院计划内招生。
项目有两种培养模式,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中一种模式学习:
(一)“2 2”模式。
学生前两年在上海电机学院学习,然后可以选择申请到美国北爱荷华大学商学院完成后两年学习。在修完中、美双方规定的学分并取得合格成绩后,可同时获得上海电机学院授予的本科毕业证书和经济学学士学位及美国北爱荷华大学授予的学士学位。
(二)“4 0”模式。
学生四年都在上海电机学院学习。完成四年学业后,学生可获得上海电机学院授予的本科毕业证书和经济学学士学位及美国北爱荷华大学颁发的课程结业证书。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中美合作)专业学生就业现状与特点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中美合作)专业学生的选择去向分析。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在进入第三学年的时候面临出国与否的选择,一部分学生选择出国学习,另外一部分学生则选择留在国内完成四年学业。以下是中美专业学生去向选择及毕业情况相关数据的罗列。
国际经济与贸易(中美合作)2015届毕业生共计90人。其中,35人赴美北爱荷华大学学习,占总人数的38.9%。其中1人不适应国外环境回到上海电机学院继续学习。剩余55人选择在上海电机学院完成四年学业,除去2人退学,53人均在国内正常毕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中美合作)2016届学生共计85人。其中,18人赴美北爱荷华大学学习,占总人数的21.7%。其中1人不适应国外环境回到上海电机学院留级并继续学业。选择“2 2”模式前往北爱荷华大学就读的学生中,有3人按期在美国顺利完成学业并毕业。选择“4 0”在电机学院就读的67人,有2人因为个人原因退学,剩余65人顺利毕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中美合作)2017届毕业生共计70人,有18人赴美北爱荷华大学学习,占总人数的27.7%。在赴美读书的18人中,有2人在美国顺利完成学业并毕业。剩余留在国内读书的52人,有5人因为个人原因休学及退学,剩余47人顺利毕业。 观察上海电机学院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合作举办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教育项目毕业生在去向上的相关数据,可以看出,在项目步入正轨后,选择“2 2”模式项目的中美合作专业人数大约维持在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左右,且在这批出国学生中,每期只有两三人在预计的两年时间内完成北爱荷华大学的学业,绝大多数学生都需要延长在美学习时间。与此相对,选择“4 0”模式的学生基本上都能够按时毕业。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中美合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分析。
截止到2017年,选择“2 2”模式赴美读书的学生中顺利毕业的学生数量有限。上海电机学院就业信息服务网上有关中美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信息主要来自选择“2 0”模式的学生,以下是中美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2015届顺利毕业学生共计53人。其中,1人出国,1人考研升学,剩余51人进入仓储业、道路运输业、服饰业、货币金融服务等不同行业的工作岗位中。图4是2015届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的具体情况。观察图表可以看出:在就业的所有毕业生中,59%的学生进入中小企业就职,10%的毕业生进入国有企业,另有10%的毕业生进入三资企业工作。根据上海电机学院就业信息服务网,16名学生的工作单位来自于家庭等社会关系,23名学生的工作来自于网络及社会招聘,7名学生的工作来自于学校就业信息服务网和学校内部各类招聘会,剩余学生的工作来自于其他渠道。
2016届国际经济与贸易(中美合作)专业一共有65人按期从上海电机学院顺利毕业。这批学生,除去7人出国深造,1人国内考研升学,其余57人均顺利就业。根据就业信息服务网提供的相关信息,在所有顺利就业的毕业生中,有31名学生进入中小企业,约占所有就业毕业生的54%;進入国有企业的有9名,约占所有毕业生的16%;另有7名学生找到三资企业的工作岗位,约占所有毕业生的12%;图5是2016届毕业学生就业单位的性质分布情况。有关毕业生找工作的渠道,有20名毕业生依靠家庭等社会关系,19名毕业生依靠网络及社会招聘会顺利就业,5名毕业生通过学校老师推荐或者校内宣讲会找到工作。
2017届中美专业一共有47名毕业生顺利毕业,其中6人出国深造,2人考研升学,其余39人均顺利就业。在就业的毕业生中,54%的毕业生进入中小企业工作,23%的毕业生进入国有企业工作,另有10%的毕业生在三资企业找到工作岗位。根据上海电机学院就业信息服务网,14名毕业生通过家庭等社会关系找到工作,15名毕业生通过互联网及社会招聘会找到工作,另外有5名毕业生通过学校老师推荐或者校内宣讲会找到工作。
通过观察近3年中美合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总体看来,中美合作办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率较高,就业岗位与本专业对口程度相当高。另外,中美专业学生在就业、择业上对自己的定位准确,并没有出现眼高手低、大批学生找不到工作的情况。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选择进入中小型企业,从基层做起。
随着专业发展日臻成熟,中美合作办学专业毕业生中不少人选择出国深造,这与本专业的全球化视野及国外课程的大量引进是分不开的。
四、国际经济与贸易(中美合作)专业毕业生就业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中美合作办学存在制度上欠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了挑战。
中美合作办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分为境内和境外。部分中美专业学生选择“2 2”模式,在第三学年赴美读书,顺利毕业后,这批学生多会选择继续在国外深造或者在国外就业。目前,国内辅导员是无法提供境外就业信息的。大三、大四期间,学生通过一些通信手段接收到的有关就业指导和就业信息基本上都是针对国内市场的。这样一个矛盾导致“2 2”学生接收到的有用信息十分有限。
此外,由于学业、文化、生活等方面不适应,赴美读书的中美合作专业学生很少能够按时在两年内完成学业。每一期中美合作专业学生中的一大部分均需要延长学制,这批延长学制的学生在国内没有编入新的班级,他们在同级学生毕业之后,是接收不到任何就业方面信息的。这一块制度上的真空是辅导员就业工作中急需弥补的。
(二)中美合作专业学生对项目实质了解不深刻,职业规划不够。
与其他专业在第二学年就开始学习专业课程的情况不同,中美合作专业的学生在大一和大二的课程设置上基本没有专业课程,只安排一些通识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这是为了给中美专业学生第二学年留下足够的时间学习语言,并使选择“2 2”模式的大三学生出国之后不会出现重复修习相同专业课程的情况。
特殊课程设置使得“2 0”模式的学生在出国前对自己专业的认知不够清晰,对于对口的出国项目的了解不够清楚。同时,这样的安排使“4 0”模式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只有第三学年与第四学年上半学期共计一年半的时间修习自己的专业课程。此外,中外合作办学体制要求中美双方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双语或者纯英语课程引入与压缩了的专业课程学习时间让某些学生疲于应对课程学习,缺少对课程和专业的反思。
五、进一步做好国际经济与贸易(中美合作)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
(一)增强就业重视程度,开辟中外合作专业招聘会。
中外合作专业作为我国教育事业中重要的一部分,引进了国际化教育资源,培养出的毕业生在外语能力及眼光视野上均比其他专业拥有更强的优势。根据中美合作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合作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应当能够在各类工商企业、外贸公司、外资企业承担外贸实务工作,或在科研部门从事外贸研究工作。
观察中美合作专业学生就业数据,可以看出绝大多数毕业生进入各类贸易公司,但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三资企业不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多数是家庭等社会关系网,或者是网络及社会招聘,仅有个别学生通过校园宣讲会或者老师推荐找到工作岗位。这种现象表明,或是学生不能从学校就业工作中获取到足量的就业信息,或是学校就业工作提供的就业信息与学生的择业目标不相匹配。总之,学校就业工作应该加深对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生的重视,摸清学生的就业需求。学校应设置对外交流专业专场招聘会,帮助学生寻找更加对口的工作岗位,同时也应当加强对中外合作专业的宣传,从而提高国有或者大型外企对合作办学专业的认可度。
(二)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学生专业认知,拓展就业面。
就目前数据的分析,大一、大四期间,学校就业工作就学生在就业观、择业观上的培养和塑造是较为成功的,中美专业学生对自己的定位较为清晰,好高骛远的情况较少。
二、三年级是大学生活的重要承转阶段和关键时期,是大学生就业观养成的关键时期,学生一般通过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及大量实习实践活动强化学习认知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在这段时期内,就业工作应当增强对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生在专业认知上的引导,通过邀请本专业优秀校友、行业杰出人物代表及资深人力资源部门从业者或者面试官等来到校园开办各类讲座,帮助合作办学专业学生拓宽就业视野。
(三)加强中外两校联动,共建实践基地。
要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仅仅引入国外教育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就业工作应当着力为合作专业学生打造国际化的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海内外实习项目。实践基地能够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增强职业观念、提高实践能力、实现角色转换,这样一个平台对学生发展能够起到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六、结语
中外合作办学适应教育国际化发展大潮流,对我国教育行业产生深远影响。在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活动时,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原因多是办学经验的欠缺。不管是进一步规范办学体制,还是深化就业工作改革,只要肯反思,中外合作办学一定可以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李盛兵,夏雪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发展的历史、现状与未来[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78-83.
[2]雷天恩.中外合作办学:历史、现状与前景[J].兰州学刊,2008(12):203-20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信息监督平台.教育部审批和复核的机构及项目名单[EB/OL].http://www/crs.jsj.edu.cn/index.php/default/index/sort/1006,2015.7.29.
基金项目:本文为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学生就业观念与就业工作革新的研究——以上海电机学院中美合作项目为例”(编号:ZZSDJ17023)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