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光退回到5年前,在中国银行股改的关键时期,“具有海外工作经验、熟悉银行经营管理、并从事过应对复杂局面的政府宏观工作”的李礼辉离开海南就任中行行长,其就职讲话被外界评论为具有“打工者”的态度。
的确,站在改制的“浪尖”上,也许他时刻都能感受到来自内外的压力,而且是随时随地的压力。
温和儒雅的微笑,言语间自然流露的淡定、坦诚、从容,行事果敢,这几乎是熟知李礼辉的人对他一致的评价。在随后近三年的时间里,他以釜底抽薪之势逐一破解了人力资源、财务会计制度、风险内控体系以及信息披露制度等难题,而中行也得以“双保险”故事成就了国有银行上市的佳话。
而如今,对中行来说可谓多事之秋;对李礼辉而言更是充满了挑战。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其海外业务的优势却变为被人诟病的“突破口”;其国内业务相对较弱的劣势也不时被评头论足,在“扩规模、调结构”的整顿思路下,09年前三季度,中行人民币贷款较上年末增加1.05万亿元,一举超过工行、建行,坐上了信贷增量的头把交椅。对此,为界看法不一,支持者认为这是其转向国内业务的成功之举;而反对者认为,作为这场信贷狂欢的“高追者”,中行将为此埋下不良贷款激增的隐患。
倘若中行的“真正的国际一流银行”之路是“道阻且长”的航程,那么55岁的李礼辉无疑是重责在肩的掌舵者,一系列待解的难题,将持续考验这位改革者的智慧和勇气。因为,这不仅需要大刀阔斧改革的魄力,更需要“如烹小鲜”般的谨慎。
“国际化和多元化是中行的最大优势,中行将继续强化国际化、多元化特色,不断提高本土业务的竞争力。我们愿意再花10年左右时间,把中行办成真正的国际一流银行。这是我们未来最重要的战略目标。”李礼辉坦陈,一场全球金融危机给全球金融业、特别是发达国家的金融业带来重创,有人由此夸奖中国的银行,给中国的银行戴上了“最佳”、“一流”的桂冠,作为银行的行长,他诚惶诚恐。
“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和进步,是毋庸置疑的;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银行业与国际一流银行对比,仍然存在明显的差距。”
海外战略一如既往
有着20多年银行界从业经验的李礼辉,自1977年厦门大学财政金融专业毕业后,就一直存工行工作,从福建省分行一直做到总行的副行长,并被誉为少有的“海派”银行家。即便之后在海南省当副省长期间,对金融也是“不离不弃”,分管金融业。
他早年即有在香港工作的经历,1992年,他又和同仁们一起,创办了工行设在海外的第一家分支机构,新加坡分行,并担任驻新首席代表;此后,在不到10个月的时间里,他完成了人生中相当重要的两个重要转变—先后担任该行国际业务部总经理,该行主管国际业务的副行长,期间,他协助行长姜建清制订整个香港友联收购计划,并全面参与了对友联银行的重组。
“金融从业经验丰富,具有国际视野”,是工行一位曾与李礼辉共事的管理者对他的评价。
很显然,对于有着丰富海外经验的李礼辉而言,强化中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银行,中行的这一独有特色,就成了他义不容辞的使命。
去年下半年,李礼辉曾屡次率团赴台与台商及有关部门商谈设点和业务发展问题,并多次在公开场合表达“希望能成为第一家在台设分支机构的银行”的意愿。目前,中行设台分支机构的准备工作已经“万事俱备”,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谈及此事,李礼辉说,中行台北分行地点将在信义区,台北分行行长已有了内定人选。分行人员的配置大约二十来个,希望聘请到台湾优秀的银行从业者加入。中行在台湾的业务重心以企业金融为主,为台商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个人金融业务主要为企业金融的配套,例如人民币与新台币的兑换、存款、发行信用卡、个人转账汇款等。
据介绍,内地台商有80%是中行客户,每年对台商放款规模达人民币2000亿元(新台币近1兆元),放款余额达人民币450亿元(约新台币2160亿元)。中行与富士康集团、台塑集团、台泥、华硕、友达、奇美等大型台资企业集团一直保持良好的业务合作关系。
“预期分行设立后的前几年可能不会赚钱,希望两三年后有获利机会。对中行而言,在台北设立分行,是为了提高总行整体营运效率,为大陆台商提供更多服务,不会特别关注台北分行是否获利。”
近年来,中行坚持加快本土业务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客户基础得到夯实和扩充,业务规模和市场份额不断提升,客户和资产结构持续优化,资产质量保持优良。
在李礼辉看来,在市场化条件下,面对其它商业银行的竞争,中行要做大做强做好,就必须要有区别于其它商业银行的特定优势。国际化和多元化是中行的最大优势。中行将继续强化国际化、多元化特色,不断提高本土业务的竞争力。而在台湾设立分支机构正是中行进一步加快海外特别是亚洲地区的业务发展的整体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部分。
“大陆银行的规模大,客户基础广泛,分支机构多,资本实力雄厚,但台湾银行业在精细化服务、产品创新、流程管理、服务品质控制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杰出的成就。”李礼辉对该行在台湾的发展充满信心,中行在大陆是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商业银行,目前已在29个国家和地区设立海外分支机构800多个,具有丰富的海外发展经验。
“我的家乡离台湾很近,在台湾有很多亲戚,现在往来也很多。两岸同胞文化同根、血脉同源,促进两岸金融合作与经贸发展,这不仅是我个人和24万名中行海内外员工的共同心愿,更是海峡两岸同胞的殷切期盼。”
防范系统性风险
自加盟工行的那一天开始,李礼辉这个名字就注定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期间,亲历了中国银行业改革的点点滴滴,对于风险控制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
“中国的银行能够在全球金融危机中独树一帜,原因在于经济环境提供的保护伞和银行改革形成的核动力。”李礼辉曾多次公开表示对我国大量项目投入建设,大量财政投资和信贷投放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担心。
在很短的周期内,我国大量的项目投入建设,大量的财政投资和信贷投放拉动了内需,拉动了经济,抚平了经济增长的曲线,此时,人们有理由也有必要评估我国经济面对的主要风险,以便及早采取对应措施防范风险。他认为,在今后一段时期,银行的首要任务是防范系统性风险,支持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具体而言,中国银行业为此需要继续维持适度、合理的信贷规模,防止信贷投放急刹车。因为,之前投入建设的项目需要后续资金供应,可望从谷底逐渐回暖的外需市场需要信贷扶持,继续拉动国内需求需要扩大个人消费信贷。而且,国家应该鼓励和促进信贷资产证券化,应该鼓励 资本市场发展,逐步提高企业直接融资的比重。
同时,还需要进一步调整信贷结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银行业作为中国经济的主要融资渠道和金融服务核心,能够而且必须充分发挥自身在资金配置、业务创新、风险管理、服务渠道等方面的优势,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李礼辉表示,从银行的情况来看,进一步调整信贷结构已成为今后和未来信贷投放的一条主线。
如果说过去的一年我们是在扩规模、保增长的过程中调结构,那么今后就必须着力调结构,才能保证长期可持续发展。我国必须在增长方式、经济结构上实现真正的转变。转变方向包括:从外需为主导转向以内需为主、外需为辅的增长模式;从投资为主导转向消费为主、投资为辅的增长模式;从公共支出、国有企业为主导转向大中小企业全面发展、政府支出为辅的增长模式;从东部地区为主导转向东、中、西部的协调发展;从高能耗、低附加值转向胝能耗、高附加值的增长模式。
为此,根据国家重点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中行不断优化客户结构与行业结构、完善重点客户营销服务体系、加大产品创新力度:重点支持国家鼓励发展的新能源、高新技术等产业;在国家限制发展的产能过剩行业,包括钢铁,水泥等,该行信贷投放的总量,以及所占的比重都逐步得到降低,并通过发放并购贷款支持优势企业做大做强,实现行业内部优胜劣汰;发挥贸易金融服务优势,大力支持企业“走出去”,实现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协同发展,积极发展消费信贷业务,个人信贷占比和增幅均实现高速增长……
李礼辉表示,今后,中行将继续从信贷结构调整,产品与服务创新、拓展信用消费需求、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人手,支持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
直指国际一流银行
谈及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银行业的影响时,李礼辉说,这场全球金融危机,是自20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全球金融业、特别是发达国家的金融业遭受重创,从住房抵押贷款公司到商业银行,从投资银行到保险公司,涉险者众,不少金融机构惨遭淘汰,破产关闭。
“中国银行业不仅成功抵御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而且成为政府振兴经济计划的重要杠杆。2009年,全国信贷投放大幅增加,1—10月本外币各项贷款新增9.7万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新增8.9万亿元,有力保障了振兴经济计划的配套资金需求。银行的盈利表现也跃居全球之首。”
究其原因,主要是经济环境提供的“保护伞”和银行改革形成的“核动力”,“金融危机考验银行,银行在动荡经济中的表现取决于经济环境和银行实力。”
我国经济仍处在发展中阶段,经济的基本面良好,外需的萎缩有可能通过内需的拉动来弥补;我国的人民币尚未国际化,资本跨境流动受到管制,“隔离墙”在很大程度上抵御了全球风险的侵略;30年改革开放提升了我国国力,国家财政有实力,积累了巨额外汇储备,有钱好说话好办事,有条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
我国的银行业受到严格高效的监管,商业银行的改革、包括这几年正在推进的股份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银行管理风险的能力、业务创新的能力、服务客户的能力明显增强。几年来,中国的银行竞争能力持续提升、资产质量持续提升,盈利水平持续提升。银行有一定的实力抵御风险和化解风险。
对于“最佳”、“一流”的殊荣,作为国有商业银行行长的李礼辉诚惶诚恐,“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和进步,是毋庸置疑的;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银行业与国际一流银行对比,仍然存在明显的差距。”
拿2008年来说,中行的主要财务指标都超过了国际上一些知名的银行。但这主要是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对国外商业银行的冲击比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冲击更大,并不表明包括中国银行在内的中国银行业已真正达到国际一流银行的水准。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下一步,商业银行要想充当政府振兴经济计划的重要杠杆,就必须从三个方面狠下功夫:
其一,补充资本,满足未来业务发展对资本的需求,拓展核心存款夯实业务发展基础,优化业务结构,实现资本、收益、风险的相互匹配和动态平衡,扩大客户基础,增加有效客户数量。
其二,强化网点基础,加快推进网点转型,提高网点综合产能;强化电子渠道,提升功能,提高服务效率;强化风险管理,以新资本协议实施为契机,优化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改进风险管理技术和工具,全面提升识别风险、计量风险、缓释风险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强化内部控制,按照“合理、必要、严密、高效”的原则,优化内控流程,提高内控效率,防范案件发生。
其三,创新发展思路,捕捉具有长期性、战略性的市场目标和业务增长点,抢占市场先机。创新核心产品;在新业务、新产品、新渠道开发上取得新进展。
“我们有信心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在政府振兴计划中履行应有的责任。我们愿意再花10年左右时间,把中国银行办成真正的国际一流银行。”提及未来,李礼辉直言不讳,到2012年,中行成立100年的时候,中行的主要财务指标、经营管理标准能够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准-到2020年,进入国际一流银行的行列。
一方面,中行今后还是要做大优势,坚定不移地走国际化的道路,向全球发展。另一方面,本土业务与内地业务仍然是中行今后发展的战略重点。这么多年来,中国一直是全球成长最好、盈利最高的市场,给银行业带来了很多业务机会。未来至少8—10年,甚至15-20年,中国仍将是全球经济发展最好的一个区域。因此,中行要紧紧抓住本土机会,加快业务发展。
的确,站在改制的“浪尖”上,也许他时刻都能感受到来自内外的压力,而且是随时随地的压力。
温和儒雅的微笑,言语间自然流露的淡定、坦诚、从容,行事果敢,这几乎是熟知李礼辉的人对他一致的评价。在随后近三年的时间里,他以釜底抽薪之势逐一破解了人力资源、财务会计制度、风险内控体系以及信息披露制度等难题,而中行也得以“双保险”故事成就了国有银行上市的佳话。
而如今,对中行来说可谓多事之秋;对李礼辉而言更是充满了挑战。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其海外业务的优势却变为被人诟病的“突破口”;其国内业务相对较弱的劣势也不时被评头论足,在“扩规模、调结构”的整顿思路下,09年前三季度,中行人民币贷款较上年末增加1.05万亿元,一举超过工行、建行,坐上了信贷增量的头把交椅。对此,为界看法不一,支持者认为这是其转向国内业务的成功之举;而反对者认为,作为这场信贷狂欢的“高追者”,中行将为此埋下不良贷款激增的隐患。
倘若中行的“真正的国际一流银行”之路是“道阻且长”的航程,那么55岁的李礼辉无疑是重责在肩的掌舵者,一系列待解的难题,将持续考验这位改革者的智慧和勇气。因为,这不仅需要大刀阔斧改革的魄力,更需要“如烹小鲜”般的谨慎。
“国际化和多元化是中行的最大优势,中行将继续强化国际化、多元化特色,不断提高本土业务的竞争力。我们愿意再花10年左右时间,把中行办成真正的国际一流银行。这是我们未来最重要的战略目标。”李礼辉坦陈,一场全球金融危机给全球金融业、特别是发达国家的金融业带来重创,有人由此夸奖中国的银行,给中国的银行戴上了“最佳”、“一流”的桂冠,作为银行的行长,他诚惶诚恐。
“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和进步,是毋庸置疑的;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银行业与国际一流银行对比,仍然存在明显的差距。”
海外战略一如既往
有着20多年银行界从业经验的李礼辉,自1977年厦门大学财政金融专业毕业后,就一直存工行工作,从福建省分行一直做到总行的副行长,并被誉为少有的“海派”银行家。即便之后在海南省当副省长期间,对金融也是“不离不弃”,分管金融业。
他早年即有在香港工作的经历,1992年,他又和同仁们一起,创办了工行设在海外的第一家分支机构,新加坡分行,并担任驻新首席代表;此后,在不到10个月的时间里,他完成了人生中相当重要的两个重要转变—先后担任该行国际业务部总经理,该行主管国际业务的副行长,期间,他协助行长姜建清制订整个香港友联收购计划,并全面参与了对友联银行的重组。
“金融从业经验丰富,具有国际视野”,是工行一位曾与李礼辉共事的管理者对他的评价。
很显然,对于有着丰富海外经验的李礼辉而言,强化中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银行,中行的这一独有特色,就成了他义不容辞的使命。
去年下半年,李礼辉曾屡次率团赴台与台商及有关部门商谈设点和业务发展问题,并多次在公开场合表达“希望能成为第一家在台设分支机构的银行”的意愿。目前,中行设台分支机构的准备工作已经“万事俱备”,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谈及此事,李礼辉说,中行台北分行地点将在信义区,台北分行行长已有了内定人选。分行人员的配置大约二十来个,希望聘请到台湾优秀的银行从业者加入。中行在台湾的业务重心以企业金融为主,为台商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个人金融业务主要为企业金融的配套,例如人民币与新台币的兑换、存款、发行信用卡、个人转账汇款等。
据介绍,内地台商有80%是中行客户,每年对台商放款规模达人民币2000亿元(新台币近1兆元),放款余额达人民币450亿元(约新台币2160亿元)。中行与富士康集团、台塑集团、台泥、华硕、友达、奇美等大型台资企业集团一直保持良好的业务合作关系。
“预期分行设立后的前几年可能不会赚钱,希望两三年后有获利机会。对中行而言,在台北设立分行,是为了提高总行整体营运效率,为大陆台商提供更多服务,不会特别关注台北分行是否获利。”
近年来,中行坚持加快本土业务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客户基础得到夯实和扩充,业务规模和市场份额不断提升,客户和资产结构持续优化,资产质量保持优良。
在李礼辉看来,在市场化条件下,面对其它商业银行的竞争,中行要做大做强做好,就必须要有区别于其它商业银行的特定优势。国际化和多元化是中行的最大优势。中行将继续强化国际化、多元化特色,不断提高本土业务的竞争力。而在台湾设立分支机构正是中行进一步加快海外特别是亚洲地区的业务发展的整体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部分。
“大陆银行的规模大,客户基础广泛,分支机构多,资本实力雄厚,但台湾银行业在精细化服务、产品创新、流程管理、服务品质控制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杰出的成就。”李礼辉对该行在台湾的发展充满信心,中行在大陆是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商业银行,目前已在29个国家和地区设立海外分支机构800多个,具有丰富的海外发展经验。
“我的家乡离台湾很近,在台湾有很多亲戚,现在往来也很多。两岸同胞文化同根、血脉同源,促进两岸金融合作与经贸发展,这不仅是我个人和24万名中行海内外员工的共同心愿,更是海峡两岸同胞的殷切期盼。”
防范系统性风险
自加盟工行的那一天开始,李礼辉这个名字就注定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期间,亲历了中国银行业改革的点点滴滴,对于风险控制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
“中国的银行能够在全球金融危机中独树一帜,原因在于经济环境提供的保护伞和银行改革形成的核动力。”李礼辉曾多次公开表示对我国大量项目投入建设,大量财政投资和信贷投放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担心。
在很短的周期内,我国大量的项目投入建设,大量的财政投资和信贷投放拉动了内需,拉动了经济,抚平了经济增长的曲线,此时,人们有理由也有必要评估我国经济面对的主要风险,以便及早采取对应措施防范风险。他认为,在今后一段时期,银行的首要任务是防范系统性风险,支持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具体而言,中国银行业为此需要继续维持适度、合理的信贷规模,防止信贷投放急刹车。因为,之前投入建设的项目需要后续资金供应,可望从谷底逐渐回暖的外需市场需要信贷扶持,继续拉动国内需求需要扩大个人消费信贷。而且,国家应该鼓励和促进信贷资产证券化,应该鼓励 资本市场发展,逐步提高企业直接融资的比重。
同时,还需要进一步调整信贷结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银行业作为中国经济的主要融资渠道和金融服务核心,能够而且必须充分发挥自身在资金配置、业务创新、风险管理、服务渠道等方面的优势,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李礼辉表示,从银行的情况来看,进一步调整信贷结构已成为今后和未来信贷投放的一条主线。
如果说过去的一年我们是在扩规模、保增长的过程中调结构,那么今后就必须着力调结构,才能保证长期可持续发展。我国必须在增长方式、经济结构上实现真正的转变。转变方向包括:从外需为主导转向以内需为主、外需为辅的增长模式;从投资为主导转向消费为主、投资为辅的增长模式;从公共支出、国有企业为主导转向大中小企业全面发展、政府支出为辅的增长模式;从东部地区为主导转向东、中、西部的协调发展;从高能耗、低附加值转向胝能耗、高附加值的增长模式。
为此,根据国家重点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中行不断优化客户结构与行业结构、完善重点客户营销服务体系、加大产品创新力度:重点支持国家鼓励发展的新能源、高新技术等产业;在国家限制发展的产能过剩行业,包括钢铁,水泥等,该行信贷投放的总量,以及所占的比重都逐步得到降低,并通过发放并购贷款支持优势企业做大做强,实现行业内部优胜劣汰;发挥贸易金融服务优势,大力支持企业“走出去”,实现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协同发展,积极发展消费信贷业务,个人信贷占比和增幅均实现高速增长……
李礼辉表示,今后,中行将继续从信贷结构调整,产品与服务创新、拓展信用消费需求、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人手,支持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
直指国际一流银行
谈及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银行业的影响时,李礼辉说,这场全球金融危机,是自20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全球金融业、特别是发达国家的金融业遭受重创,从住房抵押贷款公司到商业银行,从投资银行到保险公司,涉险者众,不少金融机构惨遭淘汰,破产关闭。
“中国银行业不仅成功抵御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而且成为政府振兴经济计划的重要杠杆。2009年,全国信贷投放大幅增加,1—10月本外币各项贷款新增9.7万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新增8.9万亿元,有力保障了振兴经济计划的配套资金需求。银行的盈利表现也跃居全球之首。”
究其原因,主要是经济环境提供的“保护伞”和银行改革形成的“核动力”,“金融危机考验银行,银行在动荡经济中的表现取决于经济环境和银行实力。”
我国经济仍处在发展中阶段,经济的基本面良好,外需的萎缩有可能通过内需的拉动来弥补;我国的人民币尚未国际化,资本跨境流动受到管制,“隔离墙”在很大程度上抵御了全球风险的侵略;30年改革开放提升了我国国力,国家财政有实力,积累了巨额外汇储备,有钱好说话好办事,有条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
我国的银行业受到严格高效的监管,商业银行的改革、包括这几年正在推进的股份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银行管理风险的能力、业务创新的能力、服务客户的能力明显增强。几年来,中国的银行竞争能力持续提升、资产质量持续提升,盈利水平持续提升。银行有一定的实力抵御风险和化解风险。
对于“最佳”、“一流”的殊荣,作为国有商业银行行长的李礼辉诚惶诚恐,“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和进步,是毋庸置疑的;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银行业与国际一流银行对比,仍然存在明显的差距。”
拿2008年来说,中行的主要财务指标都超过了国际上一些知名的银行。但这主要是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对国外商业银行的冲击比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冲击更大,并不表明包括中国银行在内的中国银行业已真正达到国际一流银行的水准。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下一步,商业银行要想充当政府振兴经济计划的重要杠杆,就必须从三个方面狠下功夫:
其一,补充资本,满足未来业务发展对资本的需求,拓展核心存款夯实业务发展基础,优化业务结构,实现资本、收益、风险的相互匹配和动态平衡,扩大客户基础,增加有效客户数量。
其二,强化网点基础,加快推进网点转型,提高网点综合产能;强化电子渠道,提升功能,提高服务效率;强化风险管理,以新资本协议实施为契机,优化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改进风险管理技术和工具,全面提升识别风险、计量风险、缓释风险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强化内部控制,按照“合理、必要、严密、高效”的原则,优化内控流程,提高内控效率,防范案件发生。
其三,创新发展思路,捕捉具有长期性、战略性的市场目标和业务增长点,抢占市场先机。创新核心产品;在新业务、新产品、新渠道开发上取得新进展。
“我们有信心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在政府振兴计划中履行应有的责任。我们愿意再花10年左右时间,把中国银行办成真正的国际一流银行。”提及未来,李礼辉直言不讳,到2012年,中行成立100年的时候,中行的主要财务指标、经营管理标准能够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准-到2020年,进入国际一流银行的行列。
一方面,中行今后还是要做大优势,坚定不移地走国际化的道路,向全球发展。另一方面,本土业务与内地业务仍然是中行今后发展的战略重点。这么多年来,中国一直是全球成长最好、盈利最高的市场,给银行业带来了很多业务机会。未来至少8—10年,甚至15-20年,中国仍将是全球经济发展最好的一个区域。因此,中行要紧紧抓住本土机会,加快业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