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姆定律教学中解题思维的培养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ckeg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欧姆定律是初中物理电学部分的重点,有的同学看到题目后常常感到束手无策,无从下手,教师除了教授电学的基础知识以外,更应重视学习电学的一些基本方法,使学生能快速找到解题的切入点,理清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关系,选择恰当的解题方法,按照电学的特点去分析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立足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解题思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达到培养学生解题思维的目的,首先让学生明白欧姆定律的基本概念,加强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其次,解题中最首要的问题是读懂题目,挖掘出隐含条件.所谓的隐含条件是指题目中那些若明若暗含而不露的已知条件,它往往是解题的关键,要培养学生挖掘隐含条件的思维能力.在欧姆定律的教学中,第一要让学生看懂电路,知道是串联电路还是并联电路,初中物理电学中因为电压表的阻值很大一般将电压表去掉,因为电流表的阻值很小一般将电流表改成导线,然后判断用电器之间的连接方式;第二要看懂各电表所测的物理量,在第一步的基础上,逐个添加电表,判断各电表所测的物理量;第三根据电路特点挖掘隐含条件,列出方程进行求解.学生按照这样的解题思路,通过思维的训练能很快地解决问题.本文以欧姆定律解题思路为例,探讨学生解题思维能力的培养.
  1一题多解——拓展学生思维的广泛性和创造性
  一题多解的解题训练可以启发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开拓学生的横向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例1如图1所示,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在某两点间移动时,电流表示数范围为1 A到2 A之间,电压表示数范围为6 V到9 V之间.求定值电阻R的阻值及电源电压.
  分析首先去掉电压表,把电流表改成导线,可以看出电路中R与R′组成串联电路,然后加上电流表和电压表,可知电流表测串联电路的电流,电压表测滑动变阻器R′的电压.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动时,电流表示数由1 A变为2 A,说明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变小,而定值电阻R上的电压(根据U=IR)增大,滑动变阻器上的电压要变小(根据U总=UR UR′),对应的电压表示数由9 V变为6 V,即电路中的电流为1 A时,电压表的示数为9 V;电流为2 A时,电压表的示数为6 V.这是该题的切入点.
  解法一电源电压不变.
  理清思路后要充分挖掘题目的隐含条件,一般电路中电源的电压是不变的,根据这一特点,列出方程.当电流为1 A时,
  U总=UR UR′=1 A×R 9 V,
  当电流为2 A时,
  U总=UR UR′=2 A×R 6 V,
  因为U总不变,所以1 A×R 9 V=2 A×R 6 V,
  解得R=3 Ω.代入原方程得出
  U总=UR UR′=1 A×3 Ω 9 V=12 V.
  解法二定值电阻的阻值不变.
  一般电路中除了电源的电压不变外,定值电阻的阻值一般都是恒定不变的,它与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没有关系,所以根据这一特点,当电流为1 A时,
  R=U总-9 V1 A.
  当电流为2 A时,R=U总-6 V2 A.
  解上面两个方程得R=3 Ω,
  U总=12 V.
  解法三根据定值电阻不变,R=ΔVΔI.
  当电流由1 A变为2 A时,变阻器上的电压由9 V变为6 V,因为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所以定值电阻的电流变化
  ΔI=I2-I1=2 A-1 A=1 A,
  而根据U总=UR UR′,U总不变,得出ΔUR和ΔUR′的变化值相等,数值上
  ΔUR=ΔUR′=9 V-6 V=3 V.
  根据R=ΔUΔI=3 V1 A=3 Ω.
  当电流为1 A时,
  U总=UR UR′=1 A×R 9 V
  =1 A×3 Ω 9 V=12 V.
  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学生学会了这类题的思维方式,知道了从电源电压不变和定值电阻的阻值不变为突破口,以后看到这类电学题就可以先从电源电压和定值电阻不变两方面思考,这样克服了学生的恐惧心理,学生也容易获得成就感.
  2一题多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通过改变题目的条件或情景,让学生获得一题多思,一题多练的机会.经常性地进行一题多变的训练,会让学生学会自己进行编题目,也能在解题中关注到题目中的关键字,克服了学生思维定势,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思维的灵活性.
  例2两个电阻的规格分别为“6 V 0.2 A”和“3 V 0.3 A”,将它们串联后接入电路,其总电压不能超过V.
  分析这是一道串联的安全题,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等,为了不损坏电阻,比较两电阻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选其中较小的电流,根据欧姆定律求出两电阻的阻值,再根据电阻的串联和欧姆定律求出最大总电压;从本题可知,I1=0.2 A,I2=0.3 A,因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且I1  由I=UR可得,两电阻的阻值分别为
  R1=U1I1=6 V0.2 A=30 Ω,
  R2=U2I2=3 V0.3 A=10 Ω,
  因串联电路中总电阻等于各部分电阻之和,所以,最大总电压为
  U总=I(R1 R2)=0.2 A×(30 Ω 10 Ω)
  =8 V.
  变式一两个电阻的规格分别为“6 V 0.2 A”和“3 V 0.3 A”,将它们并联后接入电路,其总电流不能超过A.
  分析当它们并联接到电路里时,
  U1=6 V,U2=3 V,
  因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且U1>U2,所以,为了让每一个用电器都安全工作,并联电路两端的电压为U′=3 V,
  此时I1′=U1′R1=3 V30 Ω=0.1 A,R2正常工作.
  因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所以,干路的最大电流为
  I=I1′ I2=0.1 A 0.3 A=0.4 A.
  变式二将R1改为滑动变阻器,它的规格为“30 Ω 0.2 A”,定值电阻的规格为“3 V 0.3 A”,将它们并联后接入电路,其总电流不能超过A.
  分析当它们并联接到电路里时,
  U1=6 V,U2=3 V,
  因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且U1>U2,所以,为了让每一个用电器都安全工作,并联电路两端的电压为U′=3 V,(同上).
  此时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I1′可以不为0.1 A,当变阻器电阻减小时,电路中的电流可以调为最大值0.2 A.所以,干路的最大电流为
  I=I1′ I2=0.2 A 0.3 A=0.5 A.
  通过一题多变的训练,使学生能关注到题目的关键字,培养了学生读题细、审题清的习惯,能挖掘出题目的陷阱,拓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坚持进行一题多变训练能培养学生自己编题能力,改变题目条件或情景,或从结论到已知的逆向思维等,使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寻求捷径,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解题仅仅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途径,初中物理的学习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进行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要培养学生的横向和纵向思维能力,形成一种发散的思维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让其学会思考,学会学习,避免运用题海战术,避免学生的思维定势,克服部分学生的恐惧心理,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其他文献
分析 对于物体受三力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学生比较常见的是已知合力与其中一个分立方向,研究在另一个分力方向變化时,两分力的大小如何变化,通常的做法是作力的平行四边形或是矢量三角形来判断两分力如何变化.而对于已知合力和两分力夹角不变,同时旋转两分力的问题,学生就会感到很棘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这道题:  解法1 根据条件,按照常规做法作力的矢量三角形.
很多学生刚接触物理都有这样一个矛盾的心理,既想把它学好,又认为物理很难学,这不单源于物理难学、难教,尤其入门更难,物理抽象、概括的特点与初中生生理、心理特点不相适应,
摘要:提高中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既要借助于语法手段完成基本的写作要求,又要借助于词汇手段,使文章更具文采。  关键词:语篇衔接理论 英语写作
摘要学校管理者要真正基于学生立场,建设有利于保护学生视力的学校环境。教室应使用LED光源而不是荧光灯照明,应配置投影幕布而不是液晶电视进行教学。选择教辅资料时,优先选用颜色略黄、纸质轻薄的轻质印刷纸。电子素材应注意设置柔和的色彩、合适的字体字号。学校应注意多方提升学生和家长保护视力的意识。  关键词学生视力;低频荧光灯;LED光源;投影幕布;轻质印刷纸;病理性近视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
教学难点就是教材中学生难以接受、教师感到难以处理的内容,而这些难点大部分又是重要的物理概念和定律,也是教学中的重点.所以,突破难点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教学难点的突破.  1日常形成的思维定势带来的影响  1.1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就是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之前,根据自己的实践活动和生活经验,对各种事物和现象形成的看法.它对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有一定
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核心要素,问题是打开学生思维的最重要的钥匙.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还是科学探究的第一个环节,如何有效地提出问题,尤其是如何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不少初中物理教师感觉比较困惑的问题.在笔者看来,问题产生的基础是学生的问题意识,因此激发学生物理学习的问题意识,就成为一个有价值的研究问题.对此,笔者以课题的形式展开了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  1初中物理学习中问题意识的来源探究  从理
情境化、生活化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学方法.那么,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做到情境化和生活化呢?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既学会知识,又提高能力呢?这是广大历史教师必须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概念、规律、结论往往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总结概括得出的.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基本理念第一条是“高中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在课程具体目标的知识与技能中第2条是“认识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
各地义务教育阶段的招生工作每年都要进行,看起来是一项常规工作,但由于关乎入学公平问题,牵动着千万家长的心,并为全社会所关注。在实际工作中,招生政策的制定科学与否,关系到招生秩序的稳定;招生行为公平与否,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为做好招生工作,保证每个孩子都有平等的入学机会,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教育局自2014年起探索实施“零择校”举措,本着“坚持 变通”的策略,稳步推进落实招生公平,在此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
期刊
1课题的开展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在为学生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还应成为物理教学的科研者.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农村传统农具已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为了弘扬农村传统文化,让学生学习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创造出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先进农具.为此,我们提出了“将农村传统农具引入初中物理教学实践研究”的课题,该课题已被遵义市基础课题研究组列为市级课题.接到批复通知后,于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