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清阁挥泪卖琴等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C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赵清阁挥泪卖琴
  张十方
  
  1938年秋,受日本侵略者的侵犯、掠夺,我们文摘社的人员,被迫从武汉逃难到当年的陪都重庆。在众多当年出刊的报刊中,我注意到《弹花》(刊名为手写字),它以登文艺作品为主,每月出版一期,篇幅虽不是很多,却都刊载着一些知名的人士宣扬鼓励人民为抗战效力的文章。后经友人孔罗荪为之约稿,我也就经常送些文稿给《弹花》,由此逐渐与刊物的创办人赵清阁认识了,得知她是河南一所大学刚毕业不久的学生,到陪都来一心想谋求为抗战出力的工作。正因为她一直酷爱文艺,就操办起了这份宣传抗战的期刊。她只凭个人有限的实力及发行这份出版物的收入,艰难地维持着。这令人益加感动,于是我更加多的给刊物写点东西,并和清阁坦白说及“我的供稿,如若刊物经济困难,就不必给我稿费吧”。
  冬去夏来,陪都四郊的冻桐花盛放,一阵阵清香袭人。但与自然环境相悖的是侵略者趁着大好天气,大批窜来狂轰滥炸,给重庆市民造成巨大灾难。据说当年被炸死及防空洞里闷死的市民有数万人,市民只好尽力设法到重庆郊外等避难。
  我当时住在离重庆约50公里的北碚对江的黄桷树镇上复旦校本部。有一天,我接到清阁从北碚寄来一封信,知道她为了避空袭暂时到了北碚,我当天即从学校乘“划子”过嘉陵江去看她。她暂住在北碚一家小旅馆内的一问简易的房间里。我们闲谈了一阵子,当然不免谈到她那份刊物,她说由于纸张、印刷等费用比较难支付,想尽了办法,最后不得不忍痛把自己最心爱的一把小提琴送到拍卖行去。谈到这儿,她已是泪盈于睫了。
  抗战胜利后,首都还迁回南京。于是重庆便由第一流都市变成次等城市,逃难到陪都的“下江”难民,几乎全部返回收复的故园。由各地迁到重庆出版的报刊乃至出版社、印刷厂等等也都向长江下游搬迁。而无能力下迁的,便只好停刊收场了事。《弹花》停刊结束后,赵清阁到了上海。我当时在南京负责《新民报》的编务,接到她从上海的来信,知道她在沪进了一家电影制片厂,担任编剧工作。同时,还为担任一家杂志编务的朋友向我约稿。其后,由她编剧的电影《红楼二尤》上映时,我也曾去影院观看过。
  (作者为原《新民报》副总编辑)
  
  钱君匋二三事
  张增泰
  
  《文房鳞爪·师友书简节录》收录海上书画篆刻大家钱君匀给我的信,那是将近30年前的事:君匋丈高弟陈君寄我一则吴昌硕针凿印章稿,我决定发表,酌处后发排小样。因文中涉及钱君匋、费新我,为慎重计,我贸然给二老去信求证。费老当即复函,并在小样上润色一二字。钱老随即函告:“来信已转至广州,附贵报排样亦见。茗屋文甚佳,可以发表。述及新我与仆,均为事实也。缶老(按:指吴昌硕)之印之拓本,原系仆向新我拓来赠彼者。令尊近来少相见,以在广州作客也。……钱君匋于广州(1980)3月7日。”我3月1日从南京发信至上海,钱府将信转至广州,钱老在百忙中迅即复信,其效率不啻当今电子时代,其认真令我顿生敬意。
  过了几年,有人告诉我,钱老到了南京,住在AB大楼(南京名楼,解放前为美使馆用房,今属华东饭店),我贸然往访。刚在套房外间客厅落座,钱师母从内室出来,问是哪一个客人,君匋丈边介绍边说:他父亲是来楚生最要好的朋友张开勋。我们的谈话海阔天空,他问我上海老家所在地,由此涉及上海造南北高架,他重庆南路住宅被拆迁尚未落实。上海有关部门拟以上海保护建筑原周祥生花园洋房一层置换,他不愿两家合住,婉拒。后来此层洋房分配给谈家桢,钱老家则安置到南昌路二层楼新式里弄房。那天谈话漫无边际,却未及书画篆刻。不料个把月后,我意外收到君匋丈赐赠的隶书条幅,写的是北宋文正公范仲淹名句。前辈如此厚爱,令我顿生感激之情。同事得悉后,无不啧啧赞赏老人行事豁达,诫与其作品相得益彰也。
  1988年,南京市筹建出版社,市委命我主其事。我想为出版社做一个匾牌,江苏书法家林散之、萧娴等虽然熟稔,但钱君匋与出版事业关系更密切,于是又贸然致函。他很快寄来了用标语纸书写的大字,并说加尺寸不合,可重写。我复信致歉,匆忙中尺寸疏略,请求重写。钱老不嫌其烦,用宣纸写好了合乎规范尺寸的隶书横幅,成了出版社的标准体,沿用多年。
  头十年后,我编纂先君《拙翁翰墨》一书,请南北名家题签书扉,当然想到了君匋丈,又贸然致函,他家人迅即复信,告知钱丈视力不济,已难握管。我失望之余,复函慰问,未几即闻君匋丈归道山之噩耗。
  润物细无声。回忆多年前与钱君匋先生的几次交往,前辈艺术家的风范刻骨铭心,他们对艺术的奉献精神流芳百世,万古长存。
其他文献
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乘汽车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出发时,他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周笑答,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白成,我们希望考个好成绩。3月25日,毛泽东等抵达北平,在西苑机场同前来欢迎的各界代表及民主人士一千多人见面,并乘车检阅部队,随后进驻香山双清别墅。4月15日,毛泽东在香山双清别墅邀请中国民主建国会黄炎培
期刊
我父亲张伯驹是在天津的家里长大和受教育的,爷爷张镇芳先是在家里给父亲请了私塾先生,后来送父亲到国学大师、教育家、南开大学创办人严范荪所办的新学书院学习。新学书院当时在法租界的法国花园(抗战胜利后为天津市中心花园)附近,当时国民饭店也在法国花园附近。父亲经常在国民饭店吃饭,家里和国民饭店结账只需在年节前。父亲就是在那时候养成喜欢吃西餐的习惯。国民饭店楼上是高级客房,我父亲也经常和亲戚朋友(袁克文等)
期刊
1910年蒋经国出生时,其父蒋介石23岁。在那个时代的浙江农村,23岁有第一个孩子,已经算晚的,何况此时蒋介石已有9年的婚龄,其27岁的发妻毛福梅绝对是“高龄产妇”。蒋经国的出生,某种意义上说,不是蒋“爱情”的结晶,而是他“孝心”的结果。蒋介石婚后与毛福梅关系并不亲密,之后他留学日本眼界大开,与没见识的毛福梅更有渐行渐远之势。蒋的母亲王采玉思孙心切,1909年得知蒋介石从日本回到上海度假,便携儿媳
期刊
我今年八十又八,疾病缠身,只能在医院病榻上用记忆去打发余下的岁月。这些天来,看了迎接上海解放,纪念新中国成立的一些文章,勾起了我对六十年前那一段战斗生活的回忆,心情无法平静,历历往事涌上心头。解放战争时期,我曾在爱棠新村13号工作过一段时间,参加了同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斗争,经历了国民党统治区反内战、争民主和迎接新中国诞生的革命活动。    陶行知在这里逝世    记得是在1946年的4月间,人民教
期刊
河南省文史研究馆第一任馆长嵇文甫,本名明,字文甫,以字行。他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史学家和教育家,一生著述颇多,涉及哲学、历史、思想史、政治理论等诸方面,德高望重,学识渊博,堪称楷模。    风雨坎坷求学路    嵇文甫先生的一生是追求进步和光明的一生。  1895年12月17日他出生于河南省汲县一个市民家庭里,6岁人私塾读书,天赋聪慧,又极为刻苦,学习一直名列前茅。15岁进入卫辉中学就读。当时正值
期刊
文史研究馆是建国初在毛主席倡议、周总理亲自关怀指导下筹建的,是一个具有统战性、荣誉性的机构,聚才敬士之所。馆员大都是博学多才的文史耆宿。各馆首任馆长更是出类拔萃,名闻遐迩。本刊从2007年首期起,在“翰林风采”专栏中,特邀各地文史馆的同仁撰文介绍本省市首任馆长,让读者领略各馆“首任馆长”之风采,感悟一代名士之人生。    1957年2月1日,黑龙江省省长欧阳钦聘任宋老云桐为省文史研究馆首任馆长。3
期刊
《世纪》杂志自1993年7月创刊,迄今为止,出版正好满一百期。编辑部各位同仁无不踌躇满志,要在百尺竿头更上一步。值此之际,我奉命接手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长、《世纪》主编之职。我在惶恐之余,认真思量,觉得应该充满信心,在前任已经打下的基础上再接再厉,把《世纪》办成特色鲜明、读者喜欢的刊物。  《世纪》是由中央文史研究馆和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共同主办的。自创办以来一直得到中央文史研究馆的大力支持,特别是每期
期刊
一等奖  钱江《进军上海途中拜会司徒雷登》  二等奖  程不吾《程潜在我家决策和平起义》  姚芳藻《的故事》  朱玖琳《中共邀请宋庆龄北上揭秘》  三等奖  夏之平《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天》  张人凤《张元济先生参加开国大典前后》  吴祖昌 《我们家的故事》  田遨《南下琐忆》  林晖《最初的日子》  王敏《爱棠新村13号的风云岁月》  赵国通《父亲赵祖康难忘的五天四夜》  罗维道《陈老总与空军
期刊
说“雅量”  邓伟志    从国务院参事室传出“领导者应有听取逆耳之言的雅量”以后,“雅量”成了2009年冬天人们谈话的高频词。这说明当今社会太需要提倡“雅量”了。  “雅量”者,尊重差异也。“雅量”者,包容多样也。世界是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人生在世,如果没有尊重千差万别的雅量,就是跟世界对着干,那是很难为人处世的。这一点,无一例外。  对领导者来说,在“雅量”前还应当加个“更”字。所谓“领导者
期刊
2009年12月23日下午,由上海市文史研究馆、文汇报社联合主办的《共和国的曙光》征文颁奖仪式暨征文集出版座谈会在文新大厦会议厅举行。文汇报总编辑徐炯、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原馆长吴孟庆、文史馆副馆长黄知正与征文作者代表以及文化界人士40余人出席会议。会议由文汇报副总编辑马申主持。  本次征文活动从2009年4月末至9月底止,共收到应征稿件600余篇。经评委认真评选,最终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