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简介:
杨炳壮,男,壮族,1955年12月生,广西靖西人,1978年参加工作,广西大学畜牧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研究员。现任广西水牛研究所所长,兼任国际水牛联合会常务委员、亚洲水牛协会常务委员、西部奶业开发协会副理事长、广西畜牧兽医学会副理事长、广西水产畜牧业协会副会长,广西大学客座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先后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农业科技年活动先进工作者、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西部开发突出贡献奖、广西优秀专家、广西科技兴牧先进工作者、广西先进科技工作者、广西奶业发展先进个人等荣誉。
他,怀着一份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水牛情怀,凭着一股勇往直前、永不言败的水牛精神,在水牛科技领域创下了一项又一项世界第一,使成千上万的农民增收致富,推动一个默默无闻的新兴行业成为潜力无穷、前景广阔的产业。他,就是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西部开发贡献奖、广西优秀专家等殊荣,现任广西水牛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杨炳壮。
勤行千里志高远 无须扬鞭自奋蹄
杨炳壮1978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广西畜牧研究所工作。他最先从事的是猪的研究与推广,由于能力突出、成绩卓越,1994年,当水牛研究室从广西畜牧研究所分离出来成立广西水牛研究所的时候,他众望所归地肩负起了一所之长的重任,从此与水牛结下了不解之缘。
水牛研究所成立之初,一穷二白,条件十分艰苦。从原来做得风生水起的位置转战到一个零的起点,这需要怎样的胆识和气魄,然而,他丝毫没有退缩,因为他相信机遇与挑战并存,只要坚定信念,迎难而上,没有什么实现不了的。
十多年来,他克服重重困难,为水牛事业倾注了满腔热血。为了争取项目、筹措资金,他不辞辛劳四处奔走、多方求援;为了加快科学研究,他带领科技人员夜以继日地做实验、破难题;为了做好全所的规划建设,他呕心沥血做筹划、定方案,一步一个脚印打基础、建平台、增后劲。如今的水牛研究所早已脱胎换骨、旧貌换新颜,办公楼、实验楼高高矗立,办公设备、科研生产设施充实完备,一座座住宅楼拔地而起,还装点了一条条绿化带,并建造了风景秀丽的小公园。但凡建所之初到过水牛研究所的人,无不为这里翻天覆地的巨变而由衷感叹。
十多年来,他带领水牛研究所全体职工,抢抓机遇,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不断推进制度改革,完善内部管理,充实人才团队,提升研发力量,加强推广开发,使水牛研究所迅速发展、壮大,取得了一个个可喜的成绩,先后获得首批广西科技创新金源单位、自治区重点实验室、首批农业部标准化示范场、首批广西人才小高地等殊荣……杨炳壮始终认为,作为全国唯一专门从事水牛研究的科研机构,首先要自身发展好,才能将水牛事业开拓得更广阔更长远。
攻坚克难攀高峰 创新科技出佳绩
身为引领全国水牛科技和产业发展的领头“牛”,十多年来,杨炳壮始终奋战在科研生产一线。水牛科学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上都是一门新兴学科,水牛的生理特性又与奶牛等其他牛不同,所以水牛的研究没有任何参考,必须在摸索中前行,研究道路的漫长和艰辛可想而知。多年来,杨炳壮率领科技人员积极向国家和地方争取科研项目100多项,争取项目经费1000多万元;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省部级各类课题30多项,至今取得科研成果20多项,其中获国家级奖3项,省部级奖13项;发表论文40多篇,主编出版专著2部,近280万字。
多年来,他带领科技团队在水牛的饲料营养、饲养管理、胚胎生物工程、乳品加工利用等领域深入钻研,取得了重大突破,一些技术达到了世界同类研究领先水平。在水牛营养方面,开展了水牛不同生长阶段绝食代谢的研究,填补了国内水牛营养研究的空白,为今后制定我国水牛饲养标准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水牛细胞遗传研究方面,发现了河流型与沼泽型杂交水牛染色体的多态性,为水牛育种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水牛胚胎生物技术方面,形成了一套稳定成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良种水牛体外胚胎生产和胚胎移植”技术体系,并创造了九项世界第一:世界最大的试管水牛群、世界首例完全体外化冻胚试管水牛、世界首例试管水牛双犊、世界首例利用人工—胚胎移植技术生产不同品种的水牛双犊、世界首例利用活体采卵—胚胎体外生产—胚胎移植技术由沼泽型水牛产下河流型水牛、世界首例利用性别控制生产的雌性水牛双犊、世界首例亚种间克隆水牛、世界首例冷冻胚胎克隆水牛、世界首例胚胎分割—性别控制试管水牛。这些成果的取得,标志着我国在水牛胚胎生物技术领域全面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极大地推动了水牛科技进步,促进了水牛奶业的高速发展。
科研的最终目的是为产业服务,如何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带动产业发展,是杨炳壮一直探索和努力的方向。2008年,在他的努力下,良种水牛胚胎体外工厂化生产线正式启动,使良种水牛胚胎生产能力从原来每年400枚上升到1000枚,对加快我国良种水牛繁育进程,解决我国良种水牛匮乏问题,推动我国水牛奶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建设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
拳拳深情系三农 下乡入户助发展
中国历来都有饲养水牛的传统,水牛遍布农村的千家万户,水牛业的发展与农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杨炳壮始终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己任,全心全意为农民谋利益。
中国的水牛数量居世界第二位,但中国的水牛品种是沼泽型,产奶少甚至不产奶。要使我国丰富的水牛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必须引进外来产奶水牛,与本地水牛进行杂交改良。要保障充足的良种种源供应,必须扩大良种种群。为此,他积极向农业部争取1000多万元资金对水牛种牛场进行三期扩建,使其载畜能力从原来的500头提高到了1000头,成为全国最大的良种水牛繁育基地。多年来,为培育优良水牛种牛,他带领科技人员,不断改进育种手段,努力提高繁殖率,加强现代生物技术在水牛繁殖中的应用,促使水牛种牛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每年平均繁殖良种水牛200多头,为加快全国水牛杂交改良、促进水牛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为了进一步提高高产水牛的基因水平,他提出引进意大利高产水牛品种地中海水牛种质资源与现有高产品种杂交培育优良基因品种的意见。经过积极的努力,2007年终于实现了引进计划,使中国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拥有三种高产奶水牛品种种质的国家。目前,地中海水牛杂交组合研究对比实验正在紧张进行中,并产下了一批实验牛犊,对将来进一步扩大高产良种水牛种源将起到积极重要的作用。
建所以来,他已经向全国各水牛生产省(区)推广良种水牛种牛2000多头,加快了我国水牛品种改良的步伐,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水牛热潮,带动了广西、广东、云南、福建、贵州等南方各省奶水牛业的全面发展,对中国水牛业整改和产业化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广西奶水牛业发展十分迅速,至今水牛改良面已从16个县发展到96个县,杂交配种母水牛数量从2万头增加到40多万头,走上了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为了扶持各地水牛奶业开发,他常年带领科技人员一次又一次深入各地开展调研,为基地选址,设计方案,对各地水牛业的建设和发展进行战略规划指导,及时解决管理和技术上存在的问题。他先后在来宾、灵山、永福等市、县建立了20个水牛奶业开发示范基地,不断摸索和总结奶水牛业产业化开发经验,因地制宜地推行不同的生产模式,不但提高了奶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而且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奶水牛业生产的路子。此外,他还顺应形势发展,积极鼓励示范基地开展水牛养殖小区建设,建立桂中、桂北地区多个养殖小区,带动了3个龙头乳品加工厂的发展,推进奶水牛业在全区36个县全面展开,为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结构调整以及农村地区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为了帮助农民养殖水牛,他经常到农村宣传奶水牛养殖的益处,走村串巷询问农民饲养水牛的情况,为他们排忧解难。此外,他还组织技术培训并亲自授课,给予农民鼓励,增强他们的信心,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到奶水牛养殖的队伍中来。目前,全区饲养奶水牛的农户就有1.4万户,不少农民由此走上了致富的道路,部分水牛养殖户年创收5万至10万元。水牛业已经成为中国南方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重要途径。
开放交流谱新篇 铿锵迈步向世界
“让世界了解中国水牛,让中国水牛走向世界”,这是杨炳壮长久以来的心愿,也是他一直以来的奋斗目标。
为了促进中国水牛与国际接轨,他时刻关注世界水牛科技发展动态,不断拓宽渠道加强与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先后与10多个国家的有关组织、科研院所和大学建立了长期联系和合作关系,通过引进专家、出国考察、项目合作等多种形式,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吸收成功经验,同时也增进了解,建立了友谊。
由于种种原因,自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水牛界就与国际水牛组织失去了联系。随着以他为核心的广西水牛研究不断被国际水牛杂志报道,以及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的水牛研究渐渐引起了国际水牛界的关注。2001年,国际水牛联合会力邀他出席在委内瑞拉举办的第六届世界水牛大会。这是中国水牛研究重新走向世界的一次大好机会,他毅然决定参加此次盛会,并在会上代表中国作了题为《中国水牛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向》的专题报告,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各国同行对中国近年来在水牛领域所作的努力和取得的发展大表惊叹,致以长久不息的掌声,大家纷纷表示希望杨炳壮能到他们国家去指导和开展合作,并一致推选他担任国际水牛联合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此后,他又受邀请出席了之后召开的第七届、第八届世界水牛大会和第四届亚洲水牛大会。他在会上积极宣传我国水牛业的发展和成就,并多次建议各水牛生产国加强联盟,共同促进世界水牛业的更快发展,为增加各国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经济的共同目标作出更大贡献,得到各国同行的高度赞誉。在第四届亚洲水牛大会上,他被推选为第五届亚洲水牛协会执行主席,为中国首次争取到了亚洲水牛大会的主办权。
2006年,他作为亚洲水牛协会主席,在广西南宁组织举办了第五届亚洲水牛大会。此次大会盛况空前,来自20个国家的专家、代表600多人出席了会议,围绕他提出的“水牛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作贡献”的主题深入探讨和交流。大会取得圆满成功,再一次向世界水牛界证明了中国的实力,被时任国际水牛联合会主席鲁吉·兹卡莱利先生称赞为有史以来组织最好、举办最成功的一次水牛大会。
十多年来,他就像一头不知疲倦的水牛,在时代的旋律中唱响水牛科技进步发展的凯歌,用执着和信念谱写水牛事业崛起腾飞的华章。他深知,水牛产业化发展任重而道远。凭着对水牛事业的热爱和为农民谋利、为人民造福的信念,他绝不会停滞不前,因为他坚信,未来奶水牛业发展前途光明,卸下犁耙的水牛必能肩负起强壮中华民族的重任。
杨炳壮,男,壮族,1955年12月生,广西靖西人,1978年参加工作,广西大学畜牧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研究员。现任广西水牛研究所所长,兼任国际水牛联合会常务委员、亚洲水牛协会常务委员、西部奶业开发协会副理事长、广西畜牧兽医学会副理事长、广西水产畜牧业协会副会长,广西大学客座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先后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农业科技年活动先进工作者、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西部开发突出贡献奖、广西优秀专家、广西科技兴牧先进工作者、广西先进科技工作者、广西奶业发展先进个人等荣誉。
他,怀着一份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水牛情怀,凭着一股勇往直前、永不言败的水牛精神,在水牛科技领域创下了一项又一项世界第一,使成千上万的农民增收致富,推动一个默默无闻的新兴行业成为潜力无穷、前景广阔的产业。他,就是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西部开发贡献奖、广西优秀专家等殊荣,现任广西水牛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杨炳壮。
勤行千里志高远 无须扬鞭自奋蹄
杨炳壮1978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广西畜牧研究所工作。他最先从事的是猪的研究与推广,由于能力突出、成绩卓越,1994年,当水牛研究室从广西畜牧研究所分离出来成立广西水牛研究所的时候,他众望所归地肩负起了一所之长的重任,从此与水牛结下了不解之缘。
水牛研究所成立之初,一穷二白,条件十分艰苦。从原来做得风生水起的位置转战到一个零的起点,这需要怎样的胆识和气魄,然而,他丝毫没有退缩,因为他相信机遇与挑战并存,只要坚定信念,迎难而上,没有什么实现不了的。
十多年来,他克服重重困难,为水牛事业倾注了满腔热血。为了争取项目、筹措资金,他不辞辛劳四处奔走、多方求援;为了加快科学研究,他带领科技人员夜以继日地做实验、破难题;为了做好全所的规划建设,他呕心沥血做筹划、定方案,一步一个脚印打基础、建平台、增后劲。如今的水牛研究所早已脱胎换骨、旧貌换新颜,办公楼、实验楼高高矗立,办公设备、科研生产设施充实完备,一座座住宅楼拔地而起,还装点了一条条绿化带,并建造了风景秀丽的小公园。但凡建所之初到过水牛研究所的人,无不为这里翻天覆地的巨变而由衷感叹。
十多年来,他带领水牛研究所全体职工,抢抓机遇,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不断推进制度改革,完善内部管理,充实人才团队,提升研发力量,加强推广开发,使水牛研究所迅速发展、壮大,取得了一个个可喜的成绩,先后获得首批广西科技创新金源单位、自治区重点实验室、首批农业部标准化示范场、首批广西人才小高地等殊荣……杨炳壮始终认为,作为全国唯一专门从事水牛研究的科研机构,首先要自身发展好,才能将水牛事业开拓得更广阔更长远。
攻坚克难攀高峰 创新科技出佳绩
身为引领全国水牛科技和产业发展的领头“牛”,十多年来,杨炳壮始终奋战在科研生产一线。水牛科学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上都是一门新兴学科,水牛的生理特性又与奶牛等其他牛不同,所以水牛的研究没有任何参考,必须在摸索中前行,研究道路的漫长和艰辛可想而知。多年来,杨炳壮率领科技人员积极向国家和地方争取科研项目100多项,争取项目经费1000多万元;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省部级各类课题30多项,至今取得科研成果20多项,其中获国家级奖3项,省部级奖13项;发表论文40多篇,主编出版专著2部,近280万字。
多年来,他带领科技团队在水牛的饲料营养、饲养管理、胚胎生物工程、乳品加工利用等领域深入钻研,取得了重大突破,一些技术达到了世界同类研究领先水平。在水牛营养方面,开展了水牛不同生长阶段绝食代谢的研究,填补了国内水牛营养研究的空白,为今后制定我国水牛饲养标准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水牛细胞遗传研究方面,发现了河流型与沼泽型杂交水牛染色体的多态性,为水牛育种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水牛胚胎生物技术方面,形成了一套稳定成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良种水牛体外胚胎生产和胚胎移植”技术体系,并创造了九项世界第一:世界最大的试管水牛群、世界首例完全体外化冻胚试管水牛、世界首例试管水牛双犊、世界首例利用人工—胚胎移植技术生产不同品种的水牛双犊、世界首例利用活体采卵—胚胎体外生产—胚胎移植技术由沼泽型水牛产下河流型水牛、世界首例利用性别控制生产的雌性水牛双犊、世界首例亚种间克隆水牛、世界首例冷冻胚胎克隆水牛、世界首例胚胎分割—性别控制试管水牛。这些成果的取得,标志着我国在水牛胚胎生物技术领域全面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极大地推动了水牛科技进步,促进了水牛奶业的高速发展。
科研的最终目的是为产业服务,如何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带动产业发展,是杨炳壮一直探索和努力的方向。2008年,在他的努力下,良种水牛胚胎体外工厂化生产线正式启动,使良种水牛胚胎生产能力从原来每年400枚上升到1000枚,对加快我国良种水牛繁育进程,解决我国良种水牛匮乏问题,推动我国水牛奶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建设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
拳拳深情系三农 下乡入户助发展
中国历来都有饲养水牛的传统,水牛遍布农村的千家万户,水牛业的发展与农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杨炳壮始终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己任,全心全意为农民谋利益。
中国的水牛数量居世界第二位,但中国的水牛品种是沼泽型,产奶少甚至不产奶。要使我国丰富的水牛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必须引进外来产奶水牛,与本地水牛进行杂交改良。要保障充足的良种种源供应,必须扩大良种种群。为此,他积极向农业部争取1000多万元资金对水牛种牛场进行三期扩建,使其载畜能力从原来的500头提高到了1000头,成为全国最大的良种水牛繁育基地。多年来,为培育优良水牛种牛,他带领科技人员,不断改进育种手段,努力提高繁殖率,加强现代生物技术在水牛繁殖中的应用,促使水牛种牛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每年平均繁殖良种水牛200多头,为加快全国水牛杂交改良、促进水牛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为了进一步提高高产水牛的基因水平,他提出引进意大利高产水牛品种地中海水牛种质资源与现有高产品种杂交培育优良基因品种的意见。经过积极的努力,2007年终于实现了引进计划,使中国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拥有三种高产奶水牛品种种质的国家。目前,地中海水牛杂交组合研究对比实验正在紧张进行中,并产下了一批实验牛犊,对将来进一步扩大高产良种水牛种源将起到积极重要的作用。
建所以来,他已经向全国各水牛生产省(区)推广良种水牛种牛2000多头,加快了我国水牛品种改良的步伐,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水牛热潮,带动了广西、广东、云南、福建、贵州等南方各省奶水牛业的全面发展,对中国水牛业整改和产业化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广西奶水牛业发展十分迅速,至今水牛改良面已从16个县发展到96个县,杂交配种母水牛数量从2万头增加到40多万头,走上了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为了扶持各地水牛奶业开发,他常年带领科技人员一次又一次深入各地开展调研,为基地选址,设计方案,对各地水牛业的建设和发展进行战略规划指导,及时解决管理和技术上存在的问题。他先后在来宾、灵山、永福等市、县建立了20个水牛奶业开发示范基地,不断摸索和总结奶水牛业产业化开发经验,因地制宜地推行不同的生产模式,不但提高了奶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而且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奶水牛业生产的路子。此外,他还顺应形势发展,积极鼓励示范基地开展水牛养殖小区建设,建立桂中、桂北地区多个养殖小区,带动了3个龙头乳品加工厂的发展,推进奶水牛业在全区36个县全面展开,为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结构调整以及农村地区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为了帮助农民养殖水牛,他经常到农村宣传奶水牛养殖的益处,走村串巷询问农民饲养水牛的情况,为他们排忧解难。此外,他还组织技术培训并亲自授课,给予农民鼓励,增强他们的信心,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到奶水牛养殖的队伍中来。目前,全区饲养奶水牛的农户就有1.4万户,不少农民由此走上了致富的道路,部分水牛养殖户年创收5万至10万元。水牛业已经成为中国南方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重要途径。
开放交流谱新篇 铿锵迈步向世界
“让世界了解中国水牛,让中国水牛走向世界”,这是杨炳壮长久以来的心愿,也是他一直以来的奋斗目标。
为了促进中国水牛与国际接轨,他时刻关注世界水牛科技发展动态,不断拓宽渠道加强与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先后与10多个国家的有关组织、科研院所和大学建立了长期联系和合作关系,通过引进专家、出国考察、项目合作等多种形式,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吸收成功经验,同时也增进了解,建立了友谊。
由于种种原因,自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水牛界就与国际水牛组织失去了联系。随着以他为核心的广西水牛研究不断被国际水牛杂志报道,以及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的水牛研究渐渐引起了国际水牛界的关注。2001年,国际水牛联合会力邀他出席在委内瑞拉举办的第六届世界水牛大会。这是中国水牛研究重新走向世界的一次大好机会,他毅然决定参加此次盛会,并在会上代表中国作了题为《中国水牛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向》的专题报告,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各国同行对中国近年来在水牛领域所作的努力和取得的发展大表惊叹,致以长久不息的掌声,大家纷纷表示希望杨炳壮能到他们国家去指导和开展合作,并一致推选他担任国际水牛联合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此后,他又受邀请出席了之后召开的第七届、第八届世界水牛大会和第四届亚洲水牛大会。他在会上积极宣传我国水牛业的发展和成就,并多次建议各水牛生产国加强联盟,共同促进世界水牛业的更快发展,为增加各国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经济的共同目标作出更大贡献,得到各国同行的高度赞誉。在第四届亚洲水牛大会上,他被推选为第五届亚洲水牛协会执行主席,为中国首次争取到了亚洲水牛大会的主办权。
2006年,他作为亚洲水牛协会主席,在广西南宁组织举办了第五届亚洲水牛大会。此次大会盛况空前,来自20个国家的专家、代表600多人出席了会议,围绕他提出的“水牛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作贡献”的主题深入探讨和交流。大会取得圆满成功,再一次向世界水牛界证明了中国的实力,被时任国际水牛联合会主席鲁吉·兹卡莱利先生称赞为有史以来组织最好、举办最成功的一次水牛大会。
十多年来,他就像一头不知疲倦的水牛,在时代的旋律中唱响水牛科技进步发展的凯歌,用执着和信念谱写水牛事业崛起腾飞的华章。他深知,水牛产业化发展任重而道远。凭着对水牛事业的热爱和为农民谋利、为人民造福的信念,他绝不会停滞不前,因为他坚信,未来奶水牛业发展前途光明,卸下犁耙的水牛必能肩负起强壮中华民族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