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辽菜

来源 :文化月刊·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landagu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辽菜传统烹饪技艺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也是迄今为止整个东北地区唯一一个入选国家级非遗的饮食类项目。虽然,早在20世纪80年代,辽菜烹饪大师、鹿鸣春的第二代掌门人刘敬贤就在中国首届烹饪大赛中一举夺魁,令辽菜声名鹊起,甚至香飘国外,可究竟什么是辽菜?辽菜的历史从何开始?辽菜仅仅是大众熟知的小鸡炖蘑菇、酸菜血肠白肉吗?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近辽菜,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尘封的历史
  20世纪80年代以前,在中国的美食地图上,被公认的菜系只有“鲁、川、粤、闽、苏、浙、湘、徽”八大菜系,偏居东北的辽菜鲜为人知。直到1983年的中国首届烹饪大赛,辽菜名师刘敬贤一战成名,辽菜两个字才出现在各大报纸上。如同一块被刚刚发掘的新大陆,原本寂寂无名的辽菜一时间火了起来,成为众人瞩目的“新兴菜系”。
  严格来说,辽菜并不能算是横空出世的第九大菜系。虽然成名较晚,但辽菜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遥远的胡服骑射时代,就已经有了辽菜的雏形。辽阳出土的东汉一号墓中有庖厨壁画,二号汉魏墓画中有饮宴图;朝阳出土的东晋墓壁上有厨图,都说明秦汉魏晋时期辽宁的饮食水平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中记述的“胡烩肉”、“胡羹法”、“胡饭法”,则在文献方面为辽菜的兴起提供了证据。辽金以后,上流社会的饮宴中已经出现了全羊席。一直到宴席至尊“满汉全席”出现以前,全羊席一直是宫廷宴会中规格最高的宴席。
  辽菜最有代表性的发展时期是在明末清初盛京(今沈阳)成为大清国都(后作为陪都)之时。随着大清王朝的崛起,满族食俗成为一时风尚,逐渐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民俗菜;而闯关东的大量移民,又将鲁菜带到关外,促进了辽菜与鲁菜等其他菜系的渗透与交融。在这一过程中,辽菜逐渐完成了满汉交融、南北融合的过渡。
  到了民国初年,辽菜已经形成了十分完善的市场体系。沈阳鹿鸣春饭店的董事长张春海介绍,当时,沈阳城内的酒肆有上千家之多,最著名的是“三春”、“六楼”、“七饭店”,“三春”即明湖春、鹿鸣春、洞庭春;“六楼”指的是庆仙楼、福仙楼、聚宾楼、第一楼、德意楼、龙海楼;“七饭店”是公记饭店、丽华饭店、沈阳饭店等。
  新中国成立后,稳定的社会环境推动了辽菜的进一步发展。以辽宁七大名厨——王甫亭、唐克明、刘国栋、任树芳、徐子明、张俊、张鹏年为首的老一辈烹饪宗师,以辽宁当地食材为基础,吸取鲁菜、京菜的技艺精华,结合满、蒙等少数民族特色菜,创制出来一系列名菜,最终形成了辽菜的特色,即:一菜多味、咸甜分明、酥烂香脆、色鲜味浓、明油亮芡、讲究造型。
  被误读的辽菜
  提起辽菜,人们最先想到的是“酸菜血肠白肉”、“小鸡炖蘑菇”、“锅包肉”、“溜肥肠”。大盘大碗、油多味重、品相粗犷,似乎成了辽菜留给大众最鲜明的印象。实际上,它们并不能代表辽菜的全部,就像“麻辣鱼香”不代表川菜一样。
  刘敬贤说,辽菜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包括宫廷菜、王府菜、市井菜、民俗菜、民族菜等不同档次的菜式菜品,具有精细考究与质朴实惠相辅相成的基本框架和风格。“酸菜血肠白肉”、“小鸡炖蘑菇”等大众耳熟能详的辽菜,属于最家常的“妈妈菜”,它是家的味道,无论好不好吃,都饱含浓浓温情和乡愁情怀。正因如此,“妈妈菜”也最容易成为地域饮食的代表性符号。市井菜发源于市井酒楼,讲究菜的口感和造型,烹饪技法丰富多样,有扒、熘、烧、炸、烩、烤等30多种。当年令张学良将军拍案称奇的“四绝菜”(熘腰花、熘肝尖、煎丸子、熘黄菜)就是市井菜的典型代表。
  宫廷菜源于市井菜,但高于市井菜,要求将食材的鲜美与烹饪的技艺演绎到极致,不但选料考究,连造型、菜名也要追求一种诗情画意的意境。法国的《欧洲时报》曾这样评价宫廷菜:“造型优美,青山绿水,流水潺潺;花香鸟语,鹿鸣翠谷,构成五彩缤纷诗一般的意境……”可见,宫廷菜的烹饪艺术已经臻至化境。
  在中国首届烹饪大赛中,刘敬贤正是凭借“兰花熊掌”、“红梅鱼肚”、“凤腿鲍鱼”、“游龙戏凤”四道宫廷菜,征服了味蕾挑剔的评委,为辽菜扬名立万。其中,“兰花熊掌”这道菜深深地打动了吃宫廷菜长大的溥杰。他大为赞叹道:“我以前在皇宫里吃过这道菜,但这位师傅做得比宫里的御厨味道还好。”于是,率先给出了满分。其他评委也相继亮出了满分。一位辽宁的选手率先拿了满分,这在各地名厨云集的大赛上,爆出了一个冷门!
  由于宫廷菜是辽菜中的极品,用料考究、价格不菲,属于高档美食的范畴,寻常百姓很难一睹它的庐山真容,所以才给大众造成了辽菜只有汤汤水水的炖菜和粗枝大叶的炒菜这种错误的印象。
  美味是怎样炼成的
  对于厨师来说,决定一道菜品质的关键因素有两点,一是食材,二是厨艺。辽宁拥有肥沃的平原、广袤的森林、漫长的海岸线,这些都为辽菜提供了独特而丰饶的食材,既有驼掌、鹿茸、猴头菇、蕨菜等山珍,也有辽参、对虾、鲍鱼、扇贝等海味。据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周恩来总理特意派人到大连钓鲍鱼,作为招待贵宾的食材。
  如何将珍贵的食材锤炼成唇齿留香的美味,是对厨师最大的考验。刀功、勺功、火候、调味,每一项都决定了菜肴的品质。辽菜以“扒”见长,扒菜中的“大翻勺”是体现勺功的绝技。翻勺时,菜料脱勺而出,在空中划出一个大弧形,翻转180度之后,落回勺中,成菜纹丝不乱、原形不变。当初刘敬贤为了练习这项绝技,在铁锅内装入5斤沙子来回翻,练得胳膊生疼,吃饭时端着碗不停哆嗦,汤都喝不进嘴里。
  辽菜的一大特色是“明油亮芡”。“东北寒冷,以前没有电暖气等取暖设施,做菜又多用动物油,一旦菜凉了色香味就全没了,要让菜保持温度,芡汁的运用就很有必要。另外,把汤汁挂在食材表面,既入味儿又能保持营养不流失,所以挂芡是辽菜的一大特色。”刘敬贤解释道。如何挂芡,这是个技术活。特别是一些表面光滑的食材,比如海参,芡汁的运用要恰到好处,做到“紧汁抱芡”、“吃芡而不见芡”。   刘敬贤语重心长地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做厨师也是一样,只有勤学苦练,练好基本功,才能烹制出上等的美味。”
  辽菜的“标准化”时代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饮食习惯开始转变。刘敬贤感叹说,如今经常有老顾客跟他聊天时讲,“刘大师我现在吃的葱扒海参、大虾和你当初做的不是一个味了呢?”他就笑笑说,原料可能不一样,可您那张嘴也和当时不一样了!
  他说,上世纪60年代,沈阳人买肉都愿意师傅割些肥的,越肥越好,因为油不够吃,买肥肉是为了炼荤油。那时家家的厨房中都有一个放荤油用的瓷罐子,炖酸菜、豆角的时候放一勺,就是无比的美味了!现在顾客越来越重视健康与养生,讲究原材料的来源,辽菜也在顺时而变,油大、盐多、口味重等相对不健康的烹饪方式被摒弃,更注重食材的原汁原味,使菜品的口感醇厚香浓。
  近年来,鹿鸣春在传统名菜的基础上,又烹制出200多种新派辽菜,如高汤官燕、木瓜鱼翅、红烧鲍鱼、鹿鸣一品元、康熙福肉方、乾隆驼掌、家焖小嘴鱼、香酥鸡等。
  作为鹿鸣春的第三代掌门人,张春海说:“从第一代掌门人王甫亭开始,鹿鸣春一直致力于传统辽菜的传承与发展。如今,辽菜传统烹饪技艺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鹿鸣春成了保护单位,保护辽菜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现在饮食市场越来越多样化,外来菜和快餐店对辽菜的冲击很大,辽菜的传承队伍不断削减。一辈子都研究辽菜的人越来越少,现在的厨师很多都是市场什么火就学什么,很商业化。鹿鸣春是经营辽菜的老字号,我希望将正宗的辽菜发扬光大。”
  今年1月,辽菜首批地方标准已经正式公布,这将为省内餐饮企业和钟情于辽菜的食客提供一本非常经典的“教科书”。这意味着未来的辽菜发展会进入一个“标准化”的时代。刘敬贤用“迫在眉睫”四个字表达对辽菜标准的认可:“现在小厨师有的盲目学习,如青菜整棵、大块、粗糙跟风,但辽菜其实是菜不过寸,食用方便,刀工讲究,如果不标准化,未来失传的会更多。”
  张春海说:“同样是锅包肉这道菜,有的番茄汁很厚,有的却不挂番茄汁,有的用柠檬调味,有的放香菜调味,不同的饭店做出的锅包肉,菜从外形到口感完全不同,正是这种烹饪方法的随意性,使得大众很难了解什么是正宗的辽菜。”
  辽宁省餐饮烹饪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张国玉表示,这个标准是正统辽菜的蓝本,但并不意味着固守规定。“这套标准将来是要给厨校学生打基础用的,只有学好了基本的、正统的辽菜技法,才能有利于辽菜的传承。”张国玉说。
其他文献
类似这样的突破与特色仅仅是温州市第二届市民文化节系列演出活动中的一个缩影。作为一个综合、全面、多元化且面向老百姓的梦想大舞台,今年的温州市第二届市民文化节在活动组织、创意策划、艺术展现、宣传普及上都有了新的提升。延续首届市民文化节“没有围墙的剧场,永不落幕的舞台”的概念,温州市第二届市民文化节以“贯穿全年,联动全城”为主旨,自2014年3月启动以来,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丰富的展览展演以及赛事活动,极
期刊
道家诗学的“虚静”说,源于老庄诗学中那个敞开的本体——“道”。“道”涵养着中国的艺术精神,而“虚静”这一命题,既有本体论的涵义又有主体性倾向性。“虚静”也就是在本体论和主体性的互为关系中相互看视,观审着那终极的本体——“道”。从本体而言,“虚静”就是“道”的“归根”、“复命”;从主体而言,“虚静”就是通过“涤除玄鉴”或者“心斋”、“坐忘”、“朝彻、见独”,最终形成一个澄明的审美心胸,而对“道”进行
期刊
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11路公共汽车广州市内总站是在越秀中路。我1975年退伍回到沙河,如果坐公交车到广州,通常就在这个总站下车。它对面是省博物馆的院墙,北走几步,路过一个院门口,水刷石柱门的顶上覆盖着绿色琉璃瓦。两边柱子分别挂有数块单位牌子,特别显眼的一块写着“广东省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不久改为“广东省电影公司”。这个大院即是越秀中路125号。  那时,广州市复退军人工作安置办公室设在广卫路一条
期刊
坝上草原是男人的“猎场”,它四季有景,以夏、秋、冬季为佳,有大片的森林、牧场、农田,有美丽的花朵,有数不过来的野生动物。  坝上,其实是老百姓的叫法,泛指塞罕坝之上。它地处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交界处,东起喀喇沁旗的茅荆坝,西至涞源县的空中草原,环北京半圈,宛若一道大坝。在绝大数男人的心中,这个地方就是大气魄、大胸襟的气场,多是策马扬鞭、满载而归的“猎场”。  从古到今,坝上草原是男人心中
期刊
蔚县剪纸源于明代,是一种风格独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民间艺术。2009年10月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主要代表人物为第三代剪纸艺术家周淑英。2013年,周淑英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蔚县剪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蔚县剪纸吸收了河北武强木版水印窗花以及河北雕刻刺绣花样等民间传统艺术形式的特色,制作工艺在全国众多剪纸中独树一帜,这种剪纸不是“剪”,而是“刻”,是以薄薄的宣纸为原料,拿小巧锐利的雕刀刻制
期刊
翡翠之泽  在腾冲,被翡翠的光芒照耀着,无疑是一种福气。  腾冲,被誉为“中原文明在遥远的西南边地凝成的一块琥珀”。站在腾冲——中国玉石和珠宝集散加工地,青翠的火山环抱的腾冲城,温润滴翠如一块翡翠般地展现在我的面前,宽敞洁净的街道被一排排茂密的绿树装点出柔美和谐的色泽。徜徉在珠光宝气的翡翠城,我触摸到腾冲历史上的一把苍凉,在滇西抗战时,素有“琥珀牌坊玉石桥”之称的腾冲城却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一座玉碎之
期刊
旅游的目的无外乎有三:一是欣赏自然人文景观,二是品尝地方特色美食,三是感受多样性文化,那购物算不算旅游的目的呢?笔者一向不认为消费购物是旅游的目的之一。原因很简单,商品经济发达了,稍大一点的超市几乎能买到全国各地的特产。大老远的采购特产分给亲朋,已成为老黄历了。另外,到香港买手表、相机和电子产品,兼游迪士尼、海洋公园,算不算旅游?这个要一分为二地看,香港自由贸易港的地位决定了这些精贵商品可能会以较
期刊
阅读《影响中国的东莞人》一书,如同走进东莞历史人物陈列馆,打开东莞名人群英谱。我被书中人物事迹所感动的同时,也为编者的热忱所感动。该书是对东莞部分历史人物和社会精英传记作品的整理和汇编,是编者多年来对东莞人文历史研究的记录与成果。可以说,这是信息量极大的记录东莞历史文化的重大叙事,是东莞诸多历史人文系列丛书中又一颇具分量的新作力作。对于希望了解东莞人文历史的人们来说,是一本必读之书。  东莞是岭南
期刊
赣南客家匾额习俗既是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匾额文化的肯定,也是对崇文重教、敦宗睦族的赣南客家文化的肯定。匾额习俗在赣南的山山水水间得到了传承与发展,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可以发现嘉言懿行和中华传统文化都在匾额习俗中得以代代相传,历久弥香。  匾额习俗的渊源  匾额起源的时间甚早。《说文解字》对“扁”作了如下解释:“扁,署也,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额,即是悬于门屏上的牌匾。据段玉裁的《说文解
期刊
琼台女神碧霞元君的由来  碧霞元君声名显赫,明清两代席卷整个北方地区,几乎所有原本百姓供奉的女神,都被碧霞元君所取代。声势之盛,无出其右者。如此声名赫赫的女神,来历也是众说纷纭。最主要的有以下四种:一为东岳泰山神东岳大帝的女儿说,这一说法见于晋代干宝所撰《搜神记》、北宋《太平御览》。二为碧霞元君是黄帝派遣去泰山迎接西昆真人的七位玉女之一,这一说法见于明代王之钢《玉女传》、李谔《瑶池记》。三是华山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