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年会看看这些大咖怎么说?

来源 :社会与公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ilu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共享共创共精彩”,2016中国公益年会在北京国家會议中心举办,回顾了2016年公益行业的发展历程。
  善经济与中国公益的使命
  这两年我研究发现,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到人均GDP一万美元的时代。这是人类社会从来没有过的经济发展水平。从2011年到现在已经持续了五年,马上就要六年。
  这个阶段生产力高度发展、金融业充分增长、信息革命不断发展,人类文明客观上面临一个巨大的转型。有三个特征特别明显:
  第一个是财富充分涌流。只要市场需求出现,立即就会生长出铺天盖地的产品。应该说生产力已经是高度发达了。
  第二个是三大产业的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第一产业比例越来越小,第二产业也在逐步降低,社会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比例超过50%,并且逐步向70%发展。这是人类社会没有面临过的一个发展阶段。
  第三是在这个时候我们突然发现,社会价值开始引领经济价值。
  在这样的时代,公益面临的挑战是什么?对现阶段的中国公益而言,我认为主要的挑战是如何让公益与社会经济发展全面结合起来。
  这个挑战不是小挑战,因为在文明转型之际,其实恰恰需要公益慈善的引领。财富大量的涌流之后,新文明要产生,谁来做最合适?公益慈善。
  历史上工业革命完成以后,财富大量涌流,环境污染、社会腐败同时出现。除了政府和社会进步人士不断推动社会改革之外,公益慈善界扮演了什么作用?以卡内基、洛克菲勒、福特等人为代表的慈善家创造了以幼儿园、大学、医院、图书馆和公园、华尔街等为实体的现代文明。
  现在当我们又面临着文明转型的时候,应该考虑到慈善家和公益组织联合进来,促成互联网时代文明的实体和体制的创新。中国需要在公益慈善事业与社会发展的结合方面,拓展出巨大的社会创新。
  这个挑战不是一般的挑战,我们还面临着许多困难。
  首先是公共伦理转型严重不足,理念应该说转型还是不够的。
  其次,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型速度也是严重不足的。现在治理要化为各种各样的体制,就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因为我们都习惯于管理了。
  第三,社会创新的行动能力严重不足。我们不能埋怨社会对公益慈善界的不信任,要改变的是我们自己。为什么不找自己的问题,我们是需要反思的。
  那么我们要做什么?我们要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公益慈善事业的行动框架,要构建以慈善法推进慈善事业发展的格局。
  第一个就是要广泛表彰。我们有很多慈善家,比如曹德旺先生,是全世界有名的慈善家当然也是企业家,在中国慈善界做了多少贡献。比如,老牛基金会现在建设的儿童探索博物馆,改变了我们很多的观念。我觉得我们传播可能还是不太够,这样一些典型,应该加大宣传做引领。
  第二,需要落实一系列的政策优惠措施。《慈善法》的落实,我们应该走在前面,要呼吁。
  第三,要推进管理体制向治理体系转型。
  第四,最重要的是,改变我们自己,不断完善善知识体系,转变理念和慈善法合拍,和人类文明的转型合拍。
  中国慈善事业要真正仿效或者学习中国企业家的精神,争取在一个不太长的时间内,用中国逻辑,用中国的特色,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真正在全世界的公益慈善大潮中,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其他文献
1.居民主体原则  2.共同参与原则  3.过程导向原则  4.自下而上原则  5.权责对等原则  成都市民政局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处处长江维发表了“成都市社区营造政策创制的思考和展望”主题演讲。她指出,为了应对社区居民缺乏社区公共参与、缺乏公共精神这一社区建设的历史性难题,2008年以来成都社区治理制度设计围绕还权、赋能、归位,用“社区一社会组织一社工”三社联动力求改善社区中的种种问题,并取得了明
期刊
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工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邓湘树教授根据大陆实际,首度提出“公共社区”的建设理念和方式。  “社区在我国,更多是行政概念。因此和社区原有的概念是不同的。尤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我们希望推动改变社区的面貌——不仅仅是居住的地方,而是人和人可以发生链接,有归属感。我们的理念和愿景,就是打造有公共精神、有公共平台、有公共文化的公共社区”。  在邓教授看来,公共社
期刊
如何将行政地域概念色彩较重的社区,变为社区居民真正的家园,让他们感受到归属感、认同感和幸福感?12月4日,20位海内外社区营造的知名专家齐聚西南财经大学,和成都社区工作实践者们展开了一场特别的对话——探讨怎么打造“有温度”的社区。  这是由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工作发展研究中心和成都市民政局联合主办,四川光华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协办的“社区营造: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西南财经大学教授边慧敏代表社会工作发展研究
期刊
“在中国,社区是什么,邻里就是社区”。从事城市社区建设研究10多年的西华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钱宁教授一语中的。邻里如何形成,规则怎么建立,都是在日常生活中,根据人的需求自发形成。人的需求,是凝聚社区自组织的根本力量。  但是社区组织不能脱离社会组织,社区要组织起来,需要和社会产生联系(他组织)。社区发展就是解决社区问题的战略、策略和行动组成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自组织是内在的根据,他组织是外在条件。自
期刊
“何为尊严:在衣食住行的小事里”  肖威,24岁,现居四川凉山,做救灾专岗一年零八个月  7月长江流域的洪灾重,我被调到湖北协助救灾。在麻城救灾的时候,有一天去乘马岗镇小寨村挨家挨户地发物资。有一户的男主人接过物资,激动地告诉我说:“我们一家三口已经在这家住了差不多二十天了,每天都吃主人家的粮食、用主人家的日用品。我一个男子汉都很不好意思了,今天你们这些物资送给我了,今晚上,我就可以请主人家吃我的
期刊
一、项目概述  近年来,“官二代”、“富二代”、“农二代”等群体颇受关注,而长期生活在城市中的“摊二代”,却很少引起人们的关注。“摊二代”,是指以经营小门店、摆摊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个体商户的子女。这些个体商户大多为外来务工人员,扎根城市,为城市建设注入了不少活力,但由于其生意忙碌等原因,他们的下一代一直处于缺少关注的状态。  “摊二代”儿童的暑期生活十分单调,几乎就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很少有自学
期刊
2016年12月15日,由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恩派公益组织发展中心携手珠海拱北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共同主办的“汇丰社区伙伴计划”三期项目授标仪式暨二期典范项目颁奖在广东珠海举办。广东省民政事业发展研究服务中心理事长王先胜、珠海市香洲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兼拱北街道党工委书记彭(更+生)、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可持续发展总监张惠峰以及广州、东莞、中山等地的政府代表、社区建设领域的专家学者、公益组织和
期刊
2016年11月28日下午,坐标山西盂縣,我们6个是来自北京服装学院数字媒体专业的大学生,出于对乡村和对美食的热爱,在毕业设计选择了“归田去”这个课题,第一次听说铜炉村是从老师口中提到,机缘巧合我们又和先前去过铜炉村的人们取得了联系,及RCRA乡村保护组织,开始初识铜炉,了解铜炉。  铜炉村,一个几乎不为人所知的古村落,在百度百科还查不到相关的介绍,村内年轻劳动力较少,绝大部分青年外出经商或打工,
期刊
台湾联合大学创意统合设计研究中心的王本壮向大家分享台湾社区营造从始至今的历程,并呈现了共创、共想、共好的3.0版本社区营造。  社区营造理念,是必须和生活脉络连接。一群人在一起生活,共同追求集体生活,就是社区营造。  台湾30余年的社区营造实践,是逐渐经历了几个阶段。最初,由政府推动,很多项目或者计划是从建立社区文物馆、地方传统文化建筑等“景”开始。在第二阶段,开始主题式的补助计划,由中央政府提供
期刊
来自澳大利亚佛林德斯大学社会与政策研究学院的黄玉浓分享了澳大利亚的社区发展和社区营造。尽管澳大利亚本身的社区范围、界定都与中国不同,但黄老师介绍了近十年来在当地广泛使用的一个社区福利指数(communitywellbeing indicators)。  该指数整合澳洲统计局、地方政府数据库、当地政府调研等,通过包括健康安全包容的社区环境、社区的活力扛逆力、可持续和自然的、文化的丰富性、社区的民主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