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个不一样的故事,一样的付出和感动!

来源 :社会与公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ling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为尊严:在衣食住行的小事里”
  肖威,24岁,现居四川凉山,做救灾专岗一年零八个月
  7月长江流域的洪灾重,我被调到湖北协助救灾。在麻城救灾的时候,有一天去乘马岗镇小寨村挨家挨户地发物资。有一户的男主人接过物资,激动地告诉我说:“我们一家三口已经在这家住了差不多二十天了,每天都吃主人家的粮食、用主人家的日用品。我一个男子汉都很不好意思了,今天你们这些物资送给我了,今晚上,我就可以请主人家吃我的米、用我的油炒菜啦。”
  在这样的时刻,一句“用我的”正是我们行动的意义所在,恢复尊严就是从这些小小的百姓的衣食住行上去,让他们不用为生活小事而担心和顾虑。
  “如果你真正喜欢,希望你能坚持下去,有时你的一句话或一个微笑就能帮助受灾的人恢复勇气。
  “孩子很小:但懂事更早”
  陈旭 26岁 宁夏银川 做救灾专岗两年零十一天
  在江苏盐城,第一个儿童服务站搭建起来之后,
  我们坐在操场上吃晚饭,
  几只白馒头,感觉吃出了人生百味
  2016年6月下旬,江苏盐城发生了罕见的龙卷风,我作为第一梯队前往盐城。到达灾区的第二天,灾区实施车辆戒严,我们徒步了五六公里到达重灾村评估。在一户人家里,老奶奶的屋顶整个被掀翻了,屋子里边的东西尽数被损坏,被褥都被雨水打湿了,老奶奶含着泪给我们讲述发生灾害的情况。
  奶奶的小孙子正在喝矿泉水,应该是这两天刚发的救灾物资。他看到了我,马上蹦跳着进屋给我拿了一瓶水,说大哥哥你辛苦了,给你喝水。
  还遇到一个孩子,他在当地县城读高一,有一天他和爸爸一起来捐款。我们跟他闲谈了一会,我就问他你愿不愿做我们的志愿者,协助发物资,给我们做做翻译,因为苏北话真的很难听懂。这孩子一口答应,结果这一天是发物资最顺利的一天,一个孩子帮忙搞定了一个村的8个村民小组。
  “兄弟,你真的准备好做救灾了吗?它是最锻炼人的行业,准备好了你就来吧!
  “悲伤成河:但人在家就在”
  郭为 33岁 现居昆明 做救灾专岗4年
  7月,长江流域多地发生洪灾,我们刚结束了云南的救灾工作,转战湖北协助这里的救灾工作。在麻城老区顺河镇,麻城义工联和我们一起走访了重灾区西张店的安置点。在这里我们认识了方娥荣一家。
  方娥荣今年49岁,是这家的女主人。他们一家共四口人,丈夫在河北打工,小孩参军了。丈夫谌大哥的哥哥有智力障碍,时常需要人照顾。洪水快涌进来的时候,方娥荣连忙跑到二楼拉着哥哥往楼下跑,就是几秒钟的时间里,整栋房子全部坍塌了。他们跑出来的时候,什么也没有带,只带出了哥哥。
  在河北打工的丈夫看到家里发洪水的消息心急如焚,但是电话却怎么也打不通。同在外打工的乡友来电话告诉他,你家房子全塌了。他坐了二天三夜的火车赶回家。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打工20年才建起来的房子被洪水冲毁,家里什么也没有留下,眼泪禁不止流。然而看到爱人和哥哥还是好好的。他含泪说:人在,家就在!
  “这里,不缺少理想和热情,缺少的是理解和坚持。
  “苦难重叠:灾害和贫穷叠加的生活”
  卢少鹏 23岁 现居贵阳 甘肃天水人 做救灾专岗两年
  救灾这么多次,最忘不了的还是2014年鲁甸地震,当时我刚做专岗。8月27日,距离地震发生已经过去了24天。当时我们发放物资的行动已经快要接近尾声。那天晚上与暴雨搏斗了一晚上,第二天起床之后的任务是去做回访,前一天刚在这里发了物资。
  刚出发没多久,就在山路上遇到了杨大哥。他身患残疾,不能走路,只能靠着双手用力向前支持前行。我们相遇时,杨大哥他“走”累了正蹲在路上休息。
  看见我们要往村子的方向去,就拉着我们问了起来。我们索性也跟杨大哥一块坐下,跟他问问村里的情况。他告诉我们,家里头就只有他和弟弟两人相依为命,弟弟平时在外面打工,自己一个人在家里面,守着几个核桃树。
  聊了一会我们准备起身出发,杨大哥和我们同路,我就背起了杨大哥,当他的身体和我的身体接触时我被吓坏了,33岁的杨大哥身体的重量好像还没有我们发的彩条布重。一路上聊着走着,走到一半时感觉自己的后背有点湿了,自己以为是汗流出来了,但是听到杨大哥哽咽的声音才知道他哭了。
  后来杨大哥告诉我们,8岁那年父母相继离开,在杨大哥的记忆里面从小到现在从来没有人背过他。等到了他家把杨大哥放下时,他的两只眼睛已经哭得红红的!而我们在这短短的6公里山路上面(坡度有60度)足足走了近3个小时。
  来到他家时,房子已经倒了,两张简易的塑料纸搭起了一个临时住处,里头有刚刚发的折叠床和一些水,其他什么都没了。
  “如果真的要来做救灾,你要忍受苦和累,以及有时候的不被理解。”
  “意外收获:这么多人来看我们”
  苏惠琴 42岁 甘肃平凉 壹基金联合救灾甘肃伙伴 3年
  2016年7月,华北洪灾严重,我跨省来到河北井陉县,协助救灾。那天是去南障城镇大王帮村做评估、发物资。刚到村里,村支书和村民们积极准备发放事宜和发放名单,在村委会门口有一户村民家门口坐了几个妇女,当地志愿者给她们介绍我们是从甘肃来的。我也不客气,坐下和他们一起聊天。有一位大娘说道,这次洪灾损失严重的不只是房子,而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田地,很多地的土质层被水冲的只有裸露的石头,根本恢复不了。
  洪灾让她们损失了,但他们有意外的收获就是这么多好心人来看她们,让他们很感动。他们还有些好奇我的民族服饰和为啥来做这件事,我说这是我的工作,你们受灾了,就应该得到外面的援助。
  “想告诉你,救灾很辛苦,得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有专业的救灾经验和服从统一管理,如果可以做到,那么就跟我一起来吧。   “相濡以沫:有些感情在苦难中升华”
  袁斌 23岁 现住甘肃兰州 做救灾专岗两个半月
  我刚做救灾专岗不久,还没来得及参加本省的救灾,这次就被调去江西、河南跨省工作。人在面对这些灾害时,除了痛苦,可能还会让有些本能的情感会更强烈。最受打动的是在河南安阳赵家河村,给当地受灾群众发完物资后,入户去做回访。当时和我聊天的是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家里只有他和老伴相依为命。
  他告诉我洪灾发生当天雨下的非常大,院子里的水已经溢过门槛,往屋子里倒灌了,自己活了80多岁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雨。他自己耳背,腿脚不好,老伴心脏又不好。当时非常害怕,想往出跑,但想想又无处可去,只能拉着老伴手待在家里。后来当我们给两位老人送完物资告别的时候,两位老人出来送我们的时候,还是互相拉着手出来的。那一刻,很受感动。
  “爱的箴言:一句谢谢,肩上责任重”
  岳雷 32岁 吉林长春 壹基金联合救灾吉林伙伴 3年
  身在东北的我,今年夏天在江苏、湖北救灾,加起来一共有一个多月了。南方气候潮湿,来了之后身上还长了很多湿疹,其他都还行,能克服。救灾路上,遇到不认识的人,他们知道我们是来救灾的,都非常客气,在有些店里吃饭,老板看我们穿着救灾马甲,都不肯收钱,还一个劲地说谢谢。
  在湖北时有一次就是这样,车开了100多公里要去汉川垌冢中学安置点,快到了发现桥被大水冲了,那时已经下午两点了,车上也没吃的,就折回前面路过的一个小卖部,买了方便面请老板娘给点热水泡上。老板娘很热情,招呼我进店里坐,她看到我马甲上的救灾字样就问起我来了,我告诉她我们来这儿是救灾的,过两天要发物资,这两天先来了解情况。老板娘一听特别激动,又拿一瓶饮料给我,一个劲地说这钱肯定不能收,你们是来帮我们的啊太谢谢你们了。
  “助人自助:她家受了灾,她还来救灾”
  张军 35岁现居住合肥 做救灾协调人4年
  安徽今年的洪灾也多,但中间还是跨省到江苏、湖北、山西去协助救灾。受灾的百姓苦,辛苦打工几十年造的房子,一夜间就没了。但是做这行工作,却能看到不一样的事情。有些受灾的同胞,他们自己还成为了救灾人,一起行动。在河北井陉救灾时,就有一位志愿者杨艳莉,本身她自己老家也是受灾的,她第一时间停工回家乡救灾,做我们的志愿者,帮忙协调了很多事情,比如招募当地的志愿者、找仓库、协助发放物资做评估,还做向导做翻译。
  她不仅自己来,还带着老公和女儿一起奋战在救灾一线,真是第一个到的,最后一个离开的。这救灾工作不容易,年轻人如果想来的话,我就跟年轻人说一句话:把身体练好再来!
其他文献
项目背景  “守护星”项目将服务视角锁定为一群生活在城市郊区的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因为就业、交通不便等问题,虽然同在一座城市工作,却无法陪伴孩子一起成长。需求分析  (一)崇明县留守儿童目前状况  截至2016年6月,崇明县目前有留守儿童共计3375人,留守儿童人数占全县中小学在册学生的11%。  (=)结合实际,有效分析留守儿童问题  通过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从社区、学校以及家庭等方面出发,全面评
期刊
什么是“爱的共振腔”呢?很单纯,就是用爱来建构一个让所有人的生命都受益都受到滋养的场域,在这个场域中,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养育者、远方的父母、老师、校长、政府、社会爱心人士及企业等共同建构这个场域,每个人都在这个场域中学习负起自己生命的责任,负起流动愛的责任,当每个人的爱都可以自由流动的时候,一个可以让留守儿童和身边的每个生命互相滋养互相鼓励的爱的支持系统就被建立起来了,这就是“爱的共振腔”。  
期刊
“生命屋子——我是小小救护员”项目是天津市和平区团委“生命屋子——你身边的安全屋”项目中重点面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等困难青少年的子项目,由共青团天津市和平区委员会与天津蓝天救援队共同组织实施。  一、理论与实践并重,强调实际操作与模拟演练  项目不同于以往的自护自救知识宣传,它不仅有五大类系统培训课程和专业的辅导员进行教学,更重要的是“生命屋子”把自护自救技能带到了每个孩子的身边,从过往的设点宣
期刊
人这一生总是要经历许多,走过崎岖的山路,看过醉人的风景,喝过浓郁的烈酒,听过动人的歌谣,这其中的某些片段回忆起来总是格外的鲜明,而2016年的夏天正是这样一段闪亮的让人铭记的时光。今年暑假期间,为了使活动更具独创性和趣味性,给孩子带来欢乐的同时也能让他们有所收获,我们携手北京科技大学宋庄村授渔缘梦实践团一起为民权县北关镇留守儿童送去爱心和关怀,将安全知识教育、赠送分发礼物和益智手工创作三个环节有效
期刊
一、背景介绍  因为社会转型、家庭结构与家庭功能的变迁,很多家庭、特别是那些经济、社会或文化处境较差的困境家庭(如低保家庭、因病致贫家庭、进城农民工家庭、吸毒或其他犯罪人员家庭等),因为生活的艰辛、信息的闭塞、社会支持的缺失,或者,因为家长自身成长过程中曾经遭受的创伤、当下的行为能力受限等,无法有效地承担起对孩子的照顾和保护责任。  二、总体思路  本项目以社区为基础,以家庭为单位,以服务为根本,
期刊
江汉区属于武汉现代服务业中心区,大量的农民工进城务工给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保障,但是由于生活的艰辛、经济不稳定,家庭变故、学习障碍、亲情缺失、城市边缘化等原因,导致部分农民工子女情绪困扰现象普遍、思想倾向负面且消极、甚至出现各种行为偏差、心理问题和犯罪问题。  为了建立一个防患于未然的社会预防和干预机制,我们从农民工子女及其家庭的实际需求出发,建立健全“个人、家庭、学校、社区、社会”全方
期刊
1.居民主体原则  2.共同参与原则  3.过程导向原则  4.自下而上原则  5.权责对等原则  成都市民政局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处处长江维发表了“成都市社区营造政策创制的思考和展望”主题演讲。她指出,为了应对社区居民缺乏社区公共参与、缺乏公共精神这一社区建设的历史性难题,2008年以来成都社区治理制度设计围绕还权、赋能、归位,用“社区一社会组织一社工”三社联动力求改善社区中的种种问题,并取得了明
期刊
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工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邓湘树教授根据大陆实际,首度提出“公共社区”的建设理念和方式。  “社区在我国,更多是行政概念。因此和社区原有的概念是不同的。尤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我们希望推动改变社区的面貌——不仅仅是居住的地方,而是人和人可以发生链接,有归属感。我们的理念和愿景,就是打造有公共精神、有公共平台、有公共文化的公共社区”。  在邓教授看来,公共社
期刊
如何将行政地域概念色彩较重的社区,变为社区居民真正的家园,让他们感受到归属感、认同感和幸福感?12月4日,20位海内外社区营造的知名专家齐聚西南财经大学,和成都社区工作实践者们展开了一场特别的对话——探讨怎么打造“有温度”的社区。  这是由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工作发展研究中心和成都市民政局联合主办,四川光华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协办的“社区营造: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西南财经大学教授边慧敏代表社会工作发展研究
期刊
“在中国,社区是什么,邻里就是社区”。从事城市社区建设研究10多年的西华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钱宁教授一语中的。邻里如何形成,规则怎么建立,都是在日常生活中,根据人的需求自发形成。人的需求,是凝聚社区自组织的根本力量。  但是社区组织不能脱离社会组织,社区要组织起来,需要和社会产生联系(他组织)。社区发展就是解决社区问题的战略、策略和行动组成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自组织是内在的根据,他组织是外在条件。自
期刊